船塢

船塢

修造船用的塢式建築物
船塢,是指修造船用的塢式建築物,灌水後可容船舶進出,排水後能在幹底上修造船舶。船塢可分為幹船塢、注水船塢和浮船塢三類。幹船塢應用較多,一般所稱的船塢即為幹船塢。[1]船塢由最初的“船坑”發展演變而來,在有潮海岸,人們利用水位的漲落來升降船舶。即在漲潮時将船舶引入一個三面圍以土堤的“船坑”裡,落潮時船舶即坐落在預置的支墩上,然後用圍埝封閉缺口以進行修理工作,船舶出坑時,将圍埝拆去,趁漲潮時出坑。後來逐漸将土堤改為塢牆圍埝改為塢門,利用水泵控制塢内水面的漲落,逐漸演變發展成為幹船塢。
  • 中文名:船塢
  • 外文名:Dock (maritime)
  • 動力來源:
  • 拼音:chuánwù
  • 定義:修造船舶的水工建築物
  • 類 型:幹船塢,注水船塢和浮船塢
  • 作 用:用于船舶修理。船塢是造船廠中修造船舶的工作平台

曆史

船塢是中國宋朝人張平發明的。

據史料記載,張平在公元925年生于臨朐楊善,曆任北宋馬步都虞侯、監市木、供奉官、監陽平都木務兼造船廠、崇儀副使、如京使、客省使、鹽鐵使等職。

公元987年病逝,回原籍禦葬,"在村西起陵冢,墓前石人石羊,十分顯赫"。公元977年,張平任供奉官、監陽平都木務兼造船廠,住今陝西省寶雞市以東之陽平鎮。

當時,在渭河邊造船,容易被水将船沖走,隻好派一船三戶守護,一年征調民工上千戶,勞民傷财。

張平遂命民工在岸邊挖一大坑,在其中造船,船造好以後,掘開一口子,引水入坑,船漂起,駛入河中。

大坑稱之為"船塢"。

種類

幹船塢的三面接陸一面臨水,其基本組成部分為塢口、塢室和塢首。塢口用于進出船舶,設有擋水塢門,船塢的排灌水設備常建在塢口兩側的塢墩中。

塢室用于放置船舶,在塢室的底闆上設有支承船舶的龍骨墩和邊墩。

塢首是與塢口相對的一端,其平面形狀可以是矩形、半圓形和菱形,塢首的空間是塢室的一部分,在這裡拆裝螺旋槳和尾軸。

幹船塢配有各種動力管道及起重、除鏽、油漆和牽船等附屬設備。

當船舶進入幹船塢修理時,首先用灌洩水設施向塢内充水,待塢内與塢外水位齊平時,打開塢門。

利用牽引設備将船舶慢速牽入塢内,之後将塢内水體抽幹,使船舶坐落于龍骨墩上。

修完或建完的船舶出塢時,首先向塢内灌水,至塢門内外水位齊平時,打開塢門,牽船出塢。

是一種可以移動并能浮沉的凹字形船艙。

它不僅可用于修、造船舶,還可用于打撈沉船,運送深水船舶通過淺水的航道等。

我國于1974年建成了第一艘25000噸的“黃山号”浮船塢。

此船塢全長190米,高15.8米,38.5米寬,沉入水下最大深度是13.2米,具有13000噸的舉力。

它能擡起25000~30000噸載重量的海輪進行塢修。

浮船塢的自動化和電氣化程度較高,船塢的浮沉是由中央指揮台操縱,塢上設有電站(發電量可供十萬人口的城鎮照明用),以及機工、電工、木工等車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