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廣州市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
中山大學孫逸仙紀念醫院(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屬(管)醫院,創建于1835年,是我國第一家西醫醫院,中國西醫學和西醫教育的發源地,至今已有186年曆史。[1]
  • 中文名:中山大學附屬第二醫院
  • 外文名: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of Sun Yat-Sen University
  • 地理位置:
  • 主管部門:
  • 開放時間:
  • 院長:
  • 醫院等級:
  • 醫院類型:
  • 醫院院訓:
  • 醫保定點:
  • 經濟類型:
  • 經營性質:
  • 性質:綜合性醫院
  • 創辦時間:1835年

蓬勃發展

百年傳承,醫院現已發展成為一所集醫療、教學、科研和預防保健為一體的大型綜合性三級甲等醫院。目前,醫院共有三個院區,一個門診部,包括:北院區、南院區、深汕院區(深汕中心醫院)及南校區門診部。

花都院區正在建設中,海珠灣院區正在籌建中。

醫院現有職工逾4500人,其中:中國科學院院士1人,973首席科學家1人,萬人計劃入選者2人,國家傑青5人,國家優青4人,國家級海外人才引進計劃7人。

正高級職稱210人,副高級職稱342餘人。在職博士生導師149人,碩士生導師300人;現有國家級學會、協會正副主委31人次,省級學會/協會主任委員22位。

曆史悠久

偉大的革命先驅孫中山先生曾以“逸仙”之名在此學醫并從事革命運動。

醫院屢創祖國西醫史上多個第一,如:第一例眼疾手術、卵巢切除術、膀胱取石術、乙醚麻醉術、病理解剖術,第一張X光片,第一本中國醫學雜志。

第一間西醫學堂,第一位中國醫學留學生等。解放後,一批全國著名的醫學家、醫學教育家如林樹模、陳耀真、謝志光、鐘世藩、秦光煜、陳心陶、周壽恺、毛文書、陳國桢等投身這裡。

培養了大批醫學人才,使其成為祖國西醫學的人才搖籃,為中國醫學事業作出了巨大的貢獻

教學工作

醫院創立的博濟醫學堂為我國最早的西醫學校,為醫院的教學事業的發端。在百年傳承的教學傳統的基礎上,醫院形成了“名人情懷、名師傳授、名家督導”的“嶺南教學特色”。

醫院始終堅持将深厚的醫院曆史文化沉澱、孫中山愛國主義思想以及前輩高尚的醫德醫風融入教學活動之中,教育學生、激勵學生;牢牢堅持周壽恺教授所創立的“三基三嚴”臨床醫學教學理念。

不斷弘揚“名師帶教”品牌,以老前輩們的風範來影響學生,使學生不僅掌握先進的醫療知識技術,更具有良好的醫者風範。

醫院每年承擔着1000餘名全日制本科生、850餘名全日制研究生和500餘名進修生的管理及培養任務,是全國首批較大規模(100人/年)開辦八年制臨床醫學博士教育的五所院校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

曾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此外,醫院在中山大學醫科系統最早開展師資隊伍規範化教學培訓,現為衛生部首批專科醫師培訓基地、衛生部臨床藥師培訓基地。

醫院每年均獲得多項各級各類教學競賽獎項,近年醫院多次選派教師任中山大學代表隊教官,連續多年帶隊獲得全國臨床技能大賽特等獎。

醫院科室

醫院擁有内科學(腎病、内分泌與代謝病)、外科學(普外)、神經病學、腫瘤學、耳鼻咽喉學、眼科學7個國家重點學科;

腫瘤科、内分泌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骨科、婦科、地方病科(兒科血液專科)、口腔颌面外科、急診科共9個專科為國家臨床重點專科;

腫瘤科、心血管内科、呼吸内科、内分泌科、消化内科、腎内科、泌尿外科、普通外科、骨科、胸外科、婦科、産科、兒科、口腔科。

耳鼻喉科、神經内科、康複科、急診科、重症醫學科、麻醉科、皮膚科、醫學影像科、臨床護理等23個專科為廣東省臨床重點專科。

屢獲殊榮

近年來,醫院各項工作獲得社會肯定,在抗擊非典、汶川地震、玉樹地震、南方冰雪災害、抗擊新冠疫情和保障廣州亞運等突發公共事件和政府指令性醫療保障工作任務中均有出色表現。

先後榮獲“全國醫藥衛生系統先進集體”、“全國百姓放心示範醫院”、“全國醫保管理先進單位”、“廣東省百家文明醫院”、“廣東省白求恩式先進集體”。

“廣東省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先進集體”、“廣東省先進基層黨組織”、廣東省及廣州市“抗擊非典模範集體”、中國教科文衛體工會“抗震救災重建家園工人先鋒号”、“廣州市最受歡迎三甲醫院”等稱号。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