硬紅斑

硬紅斑

常發生于女性的疼痛性結節和斑塊的疾病
硬紅斑(erythema induratum)是一種常發生于女性的疼痛性結節和斑塊,一般對稱分布于小腿屈側。有時還可出現皮膚潰瘍等損害,愈後可能有瘢痕形成。其病因尚未完全明确,通常可根據情況采用藥物方法進行治療,部分患者可獲得較好療效。[1]
  • 中醫病名:硬紅斑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 皮膚科
  • 多發群體:女性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疼痛性結節和斑塊、潰瘍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病理原因

病因學

硬斑病多半發生于16至25歲的青年婦女小腿的屈側,冬季易發病,因此本病與年齡、性别、寒冷及血液循環狀态有關。病人常伴有肺結核、淋巴結核或其他髒器結核。硬紅斑有結核樣浸潤,常發生幹酪樣壞死,一直被人認為是一種皮膚結核病,但不能查到結核杆菌,故認為是結核疹之一。

Lever曾指出,Eberhartinger等學者相信,硬紅斑是一種皮下動——靜脈血管炎,引起脂肪壞死。他們還指出,硬紅斑對皮質類固醇的反應比抗結核藥物更好。Morrison和Fourie提出硬紅斑的發病系由于結核杆菌從血管内釋放而發生,最初為一種局部過敏反應,繼之為遲發型超敏反應。大多數病例的後一種反應可阻止了結核杆菌的增生。

病理改變

主要變化是在真皮及皮下組織的結核樣肉芽腫性浸潤,伴有幹酪樣壞死及血管變化。

早期在真皮深部及皮下組織、血管周圍有結核樣浸潤。主要是淋巴細胞、上皮樣細胞及少數巨噬細胞。在浸潤竈内有明顯的幹酪樣壞死,膠原纖維、彈力纖維及脂肪細胞發生變性及壞死。終于由纖維組織形成瘢痕而代替。真皮深部及皮下組織的動脈及靜脈壁增厚,内皮細胞腫脹、增生,血栓形成管腔閉塞,産生由淋巴細胞環繞的幹酪樣壞死。

臨床表現

初起時皮膚深層有豌豆至指頭大的硬性結節,數目不定,常常為數個或數十個,直徑大小不等,為數毫米至數厘米。較小結節埋藏在皮下。皮膚表面無任何改變,隻可觸知,結節逐漸增大。較大硬節接近皮膚表面與皮膚粘連,炎症波及皮膚,皮膚表面往往略微高起,并且變成紅色或暗紅色的斑塊,邊界不清,病人無全身症狀,隻有輕微觸痛、脹痛。數月以後,硬結消退,并留有紅褐色色素沉着。部分結節融合形成較大的斑塊。部分硬工漸漸軟化或破潰,皮膚上發生邊緣不整而内陷的深潰瘍,周圍有浸潤。潰瘍基底為柔軟的暗紅色肉芽組織,潰瘍不易愈合,愈合後形成萎縮性瘢痕。瘢痕上常伴有色素沉着及色素減退。

本病主要發生于青年婦女的小腿屈側面。臀部及其他部位也偶然發生。常對稱發生,病程慢性,往往舊的損害消退及愈合,新的損害相繼發生。往往硬節、潰瘍、疤痕及色素斑同時存在。在寒冷的季節,此病容易反複發作。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