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兒臍疝

嬰兒臍疝

嬰兒常見發育缺陷疾病
臍疝是一種發育缺陷,為嬰兒常見疾病,在未成熟兒中發病率顯著增加,尤其在體重低于1500g的嬰兒中占75%。臍疝在某些特殊疾病中發病率增高,如Beckwith-Wiedemann綜合征、先天愚型等。臍疝的自愈率很高,随着年齡的增長逐漸減少,極少延至學齡期。[1]
  • 中文名:嬰兒臍疝
  • 傳染病:否
  • 臨床表現:臍部可複性包塊
  • 就診科室:兒科
  • 發病部位:肚臍

病因

臍疝的發生原因與臍部的解剖特點有關。在胎兒期,臍環下半部通過臍動脈和臍尿管,臍環上部通過臍靜脈,嬰兒出生後,這些管道随即閉塞而變成纖維索,與臍帶脫落後的瘢痕性皮膚相愈合,因此該部是一薄弱區,臍疝的形成還與腹壁肌肉的發育有關,在嬰兒時期,兩側腹直肌及前後鞘在臍部尚未合攏,這就使臍疝更容易産生,在上述條件下,各種使腹腔内壓力增高的原因,如咳嗽、腹瀉、過多哭鬧等,皆能促使腹腔内容物經未愈合的臍環外突。突出的内髒多為大網膜或小腸,囊壁與其内容之間一般無粘連。

臨床表現

臍部可複性包塊是最重要的臨床表現,當小兒安靜以及在卧位時,包塊即消失,在嬰兒啼哭、直立或運動等使腹腔内壓力增高時,包塊則突出,腹腔内壓力愈高,包塊愈大,疝外的皮膚愈緊張,有時呈本色透明狀。一般無其他症狀。由于嬰兒腹壁及疝環均較柔軟,嵌頓甚為罕見。小兒臍疝可并發破裂,但極其罕見。

治療

較小的臍疝,如直徑小于1.5厘米,多數在2歲内可随着腹壁發育增強能自愈。鑒于嬰兒臍疝很少發生嵌頓,可先予非手術治療,用膠布貼敷療法,即取寬條膠布将腹壁兩側向腹中線拉攏貼敷固定以防疝塊突出,并使臍部處于無張力狀态,而臍孔得以逐漸愈合閉鎖。每周更換膠布1次,如有膠布皮炎,可改用腹帶适當加壓包紮。

如患兒已逾2歲而臍疝仍未自愈,應手術治療。手術具體方法是在臍疝下方1~2厘米處作相應的弧形切口,遊離皮瓣,呈露兩側腹直肌前鞘。切開腹白線和疝囊,如無完整的疝囊則切開腹膜。回納腸管,切除疝囊,于疝環處縫合腹膜切緣。橫形縫合腹橫筋膜,再縱形縫合腹白線以縫閉臍環和修複腹壁薄弱區,最後将保留臍孔的皮瓣按原位縫合。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