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空管道列車

真空管道列車

磁懸浮列車
2010年8月初,某媒體報道的“中國正在研制真空磁懸浮高速列車,時速可達2萬公裡”,國外的媒體如《歐洲時報》也聞風出動,開始報道“這一可喜的科技成果”。但事實上,有關人員至今沒有開展任何有關真空管道技術的實質性研究。該報道中稱“記者從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了解到,目前他們正在研制時速500—600公裡的真空高速列車,這種技術預計10年後實現運營。沈院士說:“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同磁浮列車一樣,是技術不成熟,成本過高,與其他運輸方式不兼容,與運輸市場格格不入。
  • 中文名:真空管道列車
  • 外文名:
  • 動力來源:
  • 特點:真空管道
  • 性質:列車
  • 本質:高速磁懸浮列車

簡介

有媒體報道稱,中國正研制真空高速磁懸浮列車,并稱理論時速可達2萬公裡。然而該報道的當事人——西南交大教授沈志雲院士卻否認此事,稱至今沒有開展任何有關該技術的實質性研究。

8月初,某媒體報道的“中國正在研制真空磁懸浮高速列車,時速可達2萬公裡”,“北京到廣州2300公裡的路程,可以用2個半小時甚至1個小時到達”的新聞被各大報紙、門戶網站紛紛轉載,甚至國外的媒體如《歐洲時報》也聞風出動,開始報道“這一可喜的科技成果”。

該報道中稱“記者從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了解到,目前他們正在研制時速500—600公裡的真空高速列車,這種技術預計10年後實現運營。未來兩三年内,實驗室将推出時速600—1000公裡的真空管道高速列車小比例模型。而根據現在的理論研究,這種真空磁懸浮列車時速可達到2萬公裡。”

研究

報道中涉及了西南交大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成員、兩院院士沈志雲和“該課題組成員張耀平”,但是,筆者在專訪了機車車輛動力學專家、西南交大沈志雲院士後,了解到:一、張耀平并非西南交大牽引動力國家重點實驗室課題組成員;二、沈志雲所在的實驗室和他自己,至今沒有開展任何有關真空管道技術的實質性研究;三、某些媒體報道時,混淆了當事人的說法。

沈志雲直言,他所在的實驗室和他自己,至今沒有開展任何有關真空管道技術的實質性研究,他也從未提到北京到廣州走地面交通2個半小時甚至1小時就可到達的的“神話”。“這是某媒體報道時,混淆對他和對張耀平采訪的結果,而後者從來不是他所在實驗室的成員,業務上沒有任何關系。”

“任何美好的設想提出來總是容易的,而要真正實現則要面對更大的挑戰。這裡提出的和其他已經有的真空管道技術一樣,都不過是一種空談而已。我隻是希望将來有一天,這種‘空談’會變成現實。”沈志雲說。

難易

真空管道列車實現不容易如今,某些實驗機構通過媒體宣稱真空管道這種技術可以“在10年内實現”“理論上可達2萬公裡的時速”……那麼,真空管道運輸技術真是“觸手可及的神話”嗎?在地面上“日行萬裡”真的可以不再是夢了嗎?

沈院士向筆者介紹說,真空管道技術的實現并不容易,但是他也表示,該技術有一定科研價值和發展前景。據沈志雲介紹,真空管道運輸技術的原理,就是在地面或地下建一個密閉的管道,用真空泵抽成真空或部分真空。在這樣的環境中開行車輛,(不一定是磁浮列車),行車阻力就會大大減小,可有效降低能耗,同時氣動噪聲也可大大降低,符合環保要求。沈志雲說:“真空管道運輸技術的原理雖很簡單,但實現起來卻很困難。1922年德國工程師赫爾曼·肯培爾在提出磁浮列車概念時,同時也提出了真空管道的設想,至今快90年了。磁浮列車雖做了大量研究,卻一直未能真正進入運輸市場。真空管道技術更慘,至今在世界範圍内連像樣的試驗研究都沒有,有的隻是一些設想方案。不少人熱衷于把這些紙上談兵的東西申報專利,組建公司,成立研究所,出版書籍,而不去認真探讨為什麼不能實現。”

那麼,什麼原因阻礙了真空管道技術的發展呢?沈院士說:“我認為最主要的原因,同磁浮列車一樣,是技術不成熟,成本過高,與其他運輸方式不兼容,與運輸市場格格不入。”沈志雲談到真空管道技術的前景時說:“當前的問題是要停止空談,踏踏實實為真空管道技術的應用找到一個可行的切入點。”

跨海懸浮隧道真空列車

海底真空旅遊飛行巴士,就是跨海懸浮隧道真空列車。主要采用水下橋隧技術、磁懸浮列車技術以及真空技術。水下橋隧技術,是一種在水中懸浮的管狀隧道,通過控制管道自身的重浮比,依靠浮力支撐隧道約90%重量。采用真空管道及磁懸浮列車技術,可減少管道内90%的空氣阻力,大幅提高列車運行速度,大幅減少空氣噪聲。

這不是天方夜譚,而是基于我國這一領域技術的積累。近20年來,我國水下隧道建設迅猛發展,目前已建成各類水下隧道工程超過500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