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

輪狀病毒

醫用術語
輪狀病毒是引起嬰幼兒腹瀉的主要病原體之一,其主要感染小腸上皮細胞,從而造成細胞損傷,引起腹瀉。輪狀病毒每年在夏秋冬季流行,感染途徑為糞-口途徑,臨床表現為急性胃腸炎,呈滲透性腹瀉病,病程一般為6-7天,發熱持續1-2天,嘔吐2~3天,腹瀉5天,嚴重出現脫水症狀。
    中醫病名: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中文學名:輪狀病毒 拉丁學名:duovirus 界:病毒界 門:雙鍊核糖核酸病毒 科:呼腸孤病毒科 發現人:露絲·畢夏普 發現時間:1973年

簡介

輪狀病毒是借由糞口路徑(fecal-oralroute)傳染的。它會感染跟小腸連結的腸黏膜細胞(enterocyte)并且産生腸毒素(enterotoxin),腸毒素會引起腸胃炎,導緻嚴重的腹瀉,有時候甚至會因為脫水而導緻死亡。雖然輪狀病毒于1973年就被由澳大利亞的露絲·畢夏普(RuthBishop)所發現,而且造成總計嬰兒與幼兒超過50%以上因為嚴重腹瀉而住院治療的案例,但是在公共衛生社群中它的重要性仍然沒有被廣泛地了解,特别是在發展中國家更是如此。除了它對人類健康的影響之外,輪狀病毒也會感染動物,也是家畜的病原。

每年有超過500,000名五歲以下的兒童因為輪狀病毒的感染而死亡,而且每年有幾乎兩百萬以上的兒童因此患重病。在美國,輪狀病毒每年造成270萬個兒童嚴重腸胃炎的案例,每年幾乎有60,000名兒童住院治療,并且每年平均有37個死亡案例。公共衛生與輪狀病毒作戰的方式着重于提供感染的兒童口服葡萄糖電解質液治療(oralrehydrationtherapy)并且以疫苗接種來防止這種疾病的發生。

預防

選擇接種疫苗可以降低感染

對初冬感染輪狀病毒的嬰幼兒患者,臨床沒有特效藥物快速治療。有專家特别提醒,“家長在小兒患病期間切忌亂用抗生素治療,以防引起不良後果。”

不少患兒選擇接種輪狀病毒的疫苗,不過輪狀病毒有很多種類,檢驗設備隻能驗出有該病毒,無法查出病毒屬于哪一類型,因此打疫苗後仍有機會感染,不過接種後就算受到感染可有八成幾率避免出現重症。

病征

輪狀病毒腸胃炎是一種從溫和到嚴重的疾病,有一些表征像是嘔吐,水狀腹瀉,以及低程度的發熱。當兒童受到這類病毒感染時,在症狀發生前大約會有兩天的潛伏期(incubationperiod)。症狀通常是從嘔吐開始,接着是四到八天的大量腹瀉。輪狀病毒感染較容易造成脫水的細菌性病原體還要更常引起脫水的現象,也因此,脫水成為輪狀病毒感染的最常見的死因。

在人一生中,感染輪狀病毒A種會有這樣的經過:第一次感染通常會産生症狀,但是下一次的感染通常會是典型的無症狀,因為免疫系統提供了部分的保護機制。所以,感染症狀發生的比例于兩歲以下的兒童最高,之後漸漸降低直到45歲為止。雖然新生兒感染的機會很常見,但是通常都是溫和的症狀或是無症狀疾病;最嚴重的症狀都會發生在比較大一點的出生六個月到兩歲的小孩,以及發生在有免疫缺陷(immunodeficiency)的小孩身上。

因為從童年獲得的免疫力,大部分的成人對于輪狀病毒并不易受到影響;成人發生的腸胃炎通常是因為其他并因而非輪狀病毒,但是成人的無症狀感染依然在社群中帶有感染症的傳染性。有症狀的再感染通常因為感染了不同血清型的輪狀病毒A種。

傳染途徑

輪狀病毒是由糞口路徑(fecal-oralroute)所傳染的,借由與接觸弄髒的手、弄髒的表面以及弄髒的物體來傳染,而且有可能經由呼吸路徑傳染。受感染病患的糞便每克可以包含超過1000億億個有傳染性的病毒顆粒;而其中隻要10顆到100顆就可以借由傳播而感染另一個人。

輪狀病毒在自然環境中是穩定的,也可以在河口的樣本中發現,其樣本大概每美制加侖可以發現1至5顆有傳染性的輪狀病毒顆粒。消滅細菌與寄生蟲的衛生設備似乎對于輪狀病毒的控制是無效的,因為在高衛生水平與低衛生水平的國家中,輪狀病毒感染的發病率是相似的。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