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肝

乙肝

一種常見疾病
慢性乙型肝炎(簡稱乙肝)又稱為血清性肝炎、乙型病毒性肝炎,是指乙肝病毒檢測為陽性,病程超過半年或發病日期不明确而臨床有慢性肝炎表現者。乙肝通過血液與體液傳播,具有慢性攜帶狀态,臨床表現為乏力、畏食、惡心、腹脹、肝區疼痛等症狀。因其可能通過性生活傳播,國際上将其列入性傳播疾病。乙型病毒性肝炎在中國流行廣泛,人群感染率高,在某些地區感染率達35%以上。乙肝臨床表現多樣化,易發展為慢性肝炎和肝硬化,少數病人可轉變為原發性肝癌,主要治療方法是抗病毒治療。
    中醫病名:慢性乙型病毒性肝炎 外文名:Hepatitis B virus 别名:乙肝 就診科室:傳染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血和其它體液接觸傳染 中文名:乙型病毒性肝炎 病原學:乙型肝炎病毒 季節分布:四季 傳染病:是 臨床表現:乏力、食欲減退、惡心、嘔吐、厭油、肝大及肝功能異常 并發症:肝原性糖尿病,脂肪肝,肝硬化,肝癌 疫苗預防:是 預防措施:管理傳染源,切斷傳播途徑,易感人群保護

基本介紹

乙型病毒性肝炎,簡稱乙肝,是一種由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機體後所引起的疾病。乙型肝炎病毒是一種嗜肝病毒,主要存在于肝細胞内并損害肝細胞,引起肝細胞炎症、壞死、纖維化。乙型病毒性肝炎分急性和慢性兩種。急性乙型肝炎在成年人中90%可自愈,而慢性乙型肝炎表現不一,分為慢性乙肝攜帶者、慢性活動性乙型肝炎、乙肝肝硬化等。

乙肝主要在中國及其他一些亞洲國家中流行。中國人口中約有十分之一是乙肝病毒攜帶着。乙型肝炎與肺結核和艾滋病并列世界上最常見的傳染病。乙型肝炎是導緻全球死亡的第10位,全世界約有3.5~4億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人數高于艾滋病感染者的八倍以上。

乙型肝炎是血液傳播性疾病,主要經血(如不安全注射史等)、母嬰傳播及性傳播,皮膚粘膜破損傳播也有一定比例,如紋身、紮耳洞、内窺鏡檢查等。乙型肝炎病毒不經呼吸道、消化道傳播,因此日常學習、工作或生活接觸,如同一辦公室(共用電腦等辦公用品)、同住一宿舍、同一餐廳用餐及擁抱、握手、共用廁所等不會感染。

主要分布

乙型肝炎尤其在東南亞和非洲熱帶地區流行。通過推進種疫苗的方法,在北歐、西歐、美國、加拿大、墨西哥和南美洲南部,乙型肝炎的分布下降到所有慢性病毒病的0.1%以下。

阿拉斯加、加拿大、格陵蘭的愛斯基摩人,以及亞馬遜叢林中的印第安人都是乙型肝炎顯著高發人群,阿拉斯加的愛斯基摩人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45%。在台灣,40歲以上幾乎有90%的人感染過乙型肝炎病毒,且全台人口15%-20%(約三百多萬人)為終身帶原者。香港的乙肝表面抗原陽性率為9.6%。

病原學說

乙型肝炎的病原體是一種屬于肝病毒科的有外殼的雙鍊脫氧核糖核酸(DNA)病毒。它的直徑為42納米,脂蛋白外殼上攜帶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乙型肝炎病毒(HBV)為專一的嗜肝病毒,由于核酸分子雜交技術的進展,在肝外器官細胞也能檢出HBV-DNA。通過北京鴨乙肝肝病毒試驗研究提供了在肝外細胞複制的證據。人HBV也可能在肝外細胞内複制。

HBV感染者血清經電鏡檢查有3種病毒顆粒:

    ane顆粒(HBV顆粒),外殼蛋白為HBsAg,核心含有HBV-DNA及HBVDNAp(DNA-多聚酶)、HBcAg、HBeAg;小球形顆粒;管形顆粒。後二者為HBV複制過程中過剩的病毒外殼(HBsAg),不含核酸。

病情分類

急性乙肝

在症狀出現前,病毒可能已潛伏數月之久。這段期間,傳染性非常高,患者可能不自覺地傳給與他接觸的人士。乙型肝炎所引起的早期症狀不很明顯,就好像重感冒一樣,包括輕微發熱、全身疲倦、肌肉痛、頭痛、食欲不振、厭惡吸煙,随後會惡心嘔吐、上腹不适和脹痛、便秘或腹瀉等。如病程轉壞,皮膚和眼白會變黃,小便顔色加深,就像茶一樣顔色,稱為黃疸。需長達數月才能恢複正常生活及工作。有少部分人士會迅速演變為暴發性肝炎(Fulminant hepatitis),出現昏迷及于數日内死亡,但這情況十分罕見。

慢性乙肝

是一種較常見的情形,感染者可能完全沒有病征。慢性乙型肝炎可以導緻肝硬化及肝癌。沒有藥物完全根治,但有藥物可以幫助患者的身體對抗和清除乙型肝炎病毒以控制病情。治療後有可能使病毒基因的含量少于可偵測的水平。治療方法包括口服藥拉米夫定(Lamivudine)、阿德福韋酯(Adefovir)、新藥Entecavir、新藥Tenofovir、新藥Telbivudine,和注射藥物幹擾素(PEG Interferon)等。每種藥物的有效性差别不大,但對于具體患者可能因人而異。治療方案應由醫師針對病人的具體情況制定。

乙型肝炎帶原者

急性或慢性肝炎康複後,有部分人會獲得終生免疫能力。凡是肝髒功能正常但是體内還存在乙肝病毒者,為乙肝帶原者,乙型肝炎病毒會長時間停留在帶原者身上,繼續傳染與他有血液或性接觸的人士。在香港,帶原者的人數約占全體華人十分之一。九成患上肝癌及三分之二患肝硬化的人士都是與乙型肝炎帶原者有關。現代醫學暫時沒有有效的治療乙肝帶原者的方法。

病理病因

病因分析

乙型肝炎的發病機理仍未完全闡明。一般認為,乙肝病毒(HBV)侵入人體後,病毒本身并不直接引起肝細胞的病變,而隻是利用肝細胞攝取的養料賴以生存,并在肝細胞内進行複制。其所複制的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和核心抗原(HBcAg),都釋放在肝細胞膜上,以激發人體的免疫系統來辨認,并發生反應。當人體的免疫功能破壞了含有病毒抗原物質的肝細胞膜時,就會造成肝細胞的損傷、壞死和炎症,從而出現了從病毒攜帶直至重型肝炎等一系列輕重程度不同的臨床症狀。

乙型肝炎病毒(HBV)為直徑42~47nm的球形顆粒(Dane顆粒),由外殼與核心兩部分組成。外殼有許多小球狀顆粒,隻含病毒表面抗原(HBsAg)。核心含環狀雙股脫氧核糖核酸(DNA)、DNA多聚酶、核心抗原(HBcAg)和e抗原(HBeAg)。雙股DNA的正鍊短且不完整,長度僅為負鍊的50%,不含開放讀碼區,不能編碼蛋白。負鍊完整,長度恒定,約含3200個核苷酸,有4個大開放讀碼區,可編碼全部病毒蛋白:

    S區基因。編碼病毒外殼蛋白(HBsAg),分為S、前S1、前S2基因區共同編碼3種外殼蛋白肽段,即主蛋白由S基因編碼,中蛋白由前S2和S基因編碼,大蛋白由前S1、前S2和S基因編碼。3種外殼蛋白的功能和性質有所不同;
      C基因。編碼核心抗原蛋白及其可溶成分e抗原,前C基因區可能在HBV的裝配和分泌中起作用;P基因。其翻譯産物為病毒的DNA多聚酶;X基因。編碼HBxAg,存在于HBsAg或HBcAg陽性病例的肝細胞核内,可能是一種轉錄調節蛋白。

      在HBV感染者的血清中存在3種不同形态的病毒顆粒,即小球形顆粒(直徑22nm)、管狀顆粒(直徑22nm、長度100~1000nm)、Dane顆粒(直徑42nm)。前二者分别為過剩的HBV外殼蛋白和不完整或空心的顆粒,無傳染性,僅Dane顆粒在肝細胞中複制,具有傳染性。黑猩猩及恒河猴為易感動物。HBV可在人腎和猴腎細胞、人羊膜細胞中生長,可從上述組織培養液中檢出HBcAg,并引起細胞病變。

      HBV抵抗力強,煮沸30min 121℃高壓蒸汽15min 160℃幹熱2h、環氧乙烷1.6g/L 45min、0.5%二氯異氰尿酸鈉30min、0.5%碘附10min、2%堿性戊二醛、0.5%過氧乙酸7min可滅活。醇類、季铵鹽類、氯己定不易滅活。紫外線照射30min可殺滅HBV。

      HBsAg的亞型及其意義:HBsAg的組抗原決定簇“a”是共同的,亞型d和y,w和r互為等位基因,因而分為4個主要亞型:adw、adr、ayw和ayr。W亞型又可分為Wl、W2、W3和W4。HBsAg的亞型分布因地域、時間和民族而異。我國漢族以adr為主,adw次之;少數民族以ayw居多、ayr罕見。應用亞型單克隆抗體研究證明,d與y、w與r可以共同存在于同一抗原顆粒上,形成adwr、aywr、adyw或adyr等複合亞型。HBsAg各亞型間,雖然由于有組抗原決定簇“a”,存在一定的交叉免疫,但這種交叉免疫是不完全的。 

      病理變化

      以肝髒病變最明顯,彌散于整個肝髒。基本病變為肝細胞變性、壞死、炎性細胞侵潤,肝細胞再生,纖維組織增生。

      急性肝炎

      肝細胞有彌漫性變性,細胞腫脹成球形(氣球樣變),肝細胞嗜酸性變和嗜酸性小體;

      肝細胞點狀或竈狀壞死;

      肝細胞再生和彙管區輕度炎性細胞浸潤。

      黃疸型與無黃疸型肝髒病變隻是程度的不同,前者可出現肝内淤膽現象。

      慢性肝炎

      慢性遷延性肝炎與急性肝炎相同,程度較輕,小葉界闆完整。

      慢性活動性肝炎較急性肝炎重,常有碎屑壞死,界闆被破壞,或有橋樣壞死。嚴重者肝小葉被破壞,肝細胞呈不規則結節狀增生,肝小葉及彙管區有膠原及纖維組織增生。

      重型肝炎

        亞急性重型肝炎:可見新舊不等大小不同的亞大塊、大塊肝壞死,與肝細胞結節狀增生并存,彙管區結締組織增生。慢性重型肝炎:在慢性活動性肝炎或肝炎後肝硬化基礎上繼發亞大塊或大塊肝壞死。累及多個肝小葉,有假小葉形成,肝組織結構高度變形。急性重型肝炎可分兩型

      (1)壞死型:以大塊肝細胞壞死為特征。肝髒縮小,肝細胞溶解消失,僅肝小葉周邊殘存少量肝細胞。一般無肝細胞再生和纖維組織增生,殘存肝細胞及小膽管有膽汁淤積。

      (2)水腫型:突出病變為肝細胞廣泛呈現顯著的氣球樣變,相互擠壓,形成“植物細胞”樣,尚有肝細胞竈狀壞死。

      病情症狀

      患者症狀

      四肢乏力、精神不集中、易困易疲憊、精神不振、食欲不振、惡心嘔吐,并且帶有發熱、精神萎靡、腹痛和消化不良的症狀。另外乙肝患者體内膽紅素升高時,還會出現黃疸症狀,皮膚發黃、眼睛發黃、尿液發黃的症狀。往往也會沒有症狀而因此病情不被發現。

      潛伏過程

      乙型肝炎的潛伏期為40至160天。發病過程随每人的免疫反應而不同。成人感染乙型肝炎病毒之後中約5%至10%的人患慢性乙型肝炎或者成為帶原者。兒童感染80%以上會成為帶原者。

      乙型肝炎可以從一開始就慢性,也可以從急性轉成慢性。按照定義假如病人的肝髒發炎以及血液内可以證實病毒的時期超過六個月就是慢性。被感染的人年齡越低,乙型肝炎慢性的可能性就越高,剛出生的嬰兒被感染後慢性的可能性為90%以上,四歲的幼兒被感染後慢性的可能性為50%。此外約5%的乙型肝炎病人同時也受丁型肝炎感染。

      臨床表現

        全身表現

        患者常感身體乏力,容易疲勞,可伴輕度發熱等。失眠、多夢等可能與此有關。

          消化道表現

          肝炎時,肝功異常,膽汁分泌減少,常出現食欲不振、惡心、厭油、上腹部不适、腹脹等。

            黃疸

            病情較重時,肝功能受損,膽紅素的攝取、結合、分泌、排洩等障礙,血液中膽紅素濃度增高。膽紅素從尿液排出,尿液顔色變黃,是黃疸最早的表現。血液中膽紅素濃度繼續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膚黃染。由于膽汁酸的排出障礙,血液中膽汁酸濃度增高,過多的膽汁酸沉積于皮膚,刺激末梢神經,可引起皮膚瘙癢。

              肝區疼痛

              慢性乙肝一般沒有劇烈的疼痛。部分患者可有右上腹、右季肋部不适、隐痛、壓痛或叩擊痛。如果肝區疼痛劇烈,還要注意膽道疾病、肝癌、胃腸疾病的可能性,以免誤診。

                肝脾腫大

                由于炎症、充血、水腫、膽汁淤積,患者常有肝髒腫大。晚期大量肝細胞破壞,纖維組織收縮,肝髒可縮小。急性肝炎或慢性肝炎早期,脾髒無明顯腫大,門靜脈高壓時,脾髒淤血,可引起脾髒腫大。

                  肝外表現

                  慢性乙肝,尤其是肝硬化患者面色黝黑晦暗,稱肝病面容。手掌大、小魚際顯著充血稱肝掌。皮膚上一簇呈放射狀擴張的形如蜘蛛的毛細血管團稱蜘蛛痣,其他部位也可出現。男性可出現勃起功能障礙,對稱或不對稱性的乳腺增生、腫痛和乳房發育,偶可誤診為乳腺癌;女性可出現月經失調、閉經、性欲減退等。這可能與肝功能減退,雌激素滅活減少,體内雌激素增多有關。

                    肝纖維化

                    慢性乙肝炎症長期不愈,反複發作,肝内纖維結締組織增生,而其降解活性相對或絕對不足,大量細胞外基質沉積下來形成肝纖維化。如果肝纖維化同時伴肝小葉結構的破壞(肝再生結節),則稱為肝硬化。臨床上難以将兩者截然分開,慢性肝病由肝纖維化到肝硬化是一個連續的發展過程。

                    診斷檢查

                    診斷方法

                    診斷乙型肝炎共有三種方法:化驗病毒的抗原、化驗人體的抗體和化驗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

                    抗原:被化驗的乙型肝炎的抗原有二:乙肝表面抗原(HBs-Ag)和乙肝病毒e抗原(HBe-Ag),假如這兩種抗原存在的話說明病人依然患病。在最佳情況下病人體内隻有HBs-Ag而且沒有症狀,這說明病人健康,但是帶病毒。假如病人體内有HBe-Ag的話他的感染力非常高,不過即使隻有HBs-Ag病人依然可以感染其他人。 

                    抗體:被化驗的乙型肝炎的抗體有二:Anti-HBc-IgM和Anti-HBcIgG,它們是康複的标志,在種疫苗後它們也會出現。Anti-HBc-IgM是急性乙型肝炎的标志,Anti-HBcIgG則出現于急性乙型肝炎末期或者病人剛剛康複的時候。在慢性乙型肝炎時能夠化驗出這些抗體說明病況有好轉,而且感染力下降。 

                    脫氧核糖核酸:舊的技術化驗乙型肝炎病毒的脫氧核糖核酸主要是在不明确的情況下确定病情,以及用來确定病人的感染力。在現代醫學中這個數據也被用來診斷和觀察慢性乙型肝炎。血液中病毒脫氧核糖核酸數量少說明病情不加劇,數量多說明病情惡化。 

                    基本檢查

                    實驗室檢查:

                      血象  

                      白細胞總數正常或稍低,分類計數中性粒細胞可減少,淋巴細胞相對增多。

                        尿 

                         急性黃疸型肝炎病人在黃疸出現前尿膽紅素及尿膽原即可陽性。

                          肝功能試驗

                          (1)血清膽紅素:病人在黃疸期血清膽紅素逐日升高,多在1~2周内達高峰。

                          (2)血清酶測定:血清丙氨酸轉氨酶(ALT):在黃疸出現之前就開始上升,在病極期達峰值,急性肝炎可有極高的酶活性,恢複期随血清膽紅素緩慢下降。慢性肝炎時ALT可反複波動,重型肝炎在膽紅素急劇上升時ALT反而下降,稱為“酶疸分離”,這是病情重笃之征象。天冬氨酸轉氨酶(AST):AST約4/5存在于細胞線粒體(ASTm)、1/5在細胞液(ASTs)中,線粒體損傷時,血清AST明顯升高,反映肝細胞病變的嚴重性。

                          在病毒性肝炎時,ALT值高于AST值,尤其在急性病例,AST增高幅度不及ALT。慢性病毒性肝炎病變持續活動時ALT/AST比例接近1,肝硬化時AST、增高常較ALT顯著。ALT、AST除在病毒性肝炎活動期可增高外,其他肝髒疾病(如肝癌、毒物、藥物或酒精性肝損害等)、膽道疾患、胰腺炎、心肌病變、心力衰竭等多種疾病時亦可升高,應注意鑒别。血清乳酸脫氫酶(LDH)、膽堿酯酶(CHE)、r-谷氨酰轉肽酶(r-GT)等在急慢性肝損害時都可有改變,但靈敏度及改變幅度均遠不及轉氨酶。

                          血清堿性磷酸酶(ALP)在肝内外膽管梗阻、肝占位性病變時可明顯升高。r-GT在膽汁淤積和肝細胞損害時可增高,可用其來鑒别ALP增高是否與肝膽疾病相關。酗酒也可引起r-GT增高。慢性肝炎在排除膽道疾病後,r-GT增高表示病變仍活動,肝衰竭時肝細胞微粒體嚴重損壞,r-GT合成減少,血r-GT也下降。

                          (3)蛋白代謝功能試驗:低白蛋白(Alb)血症是肝髒疾病的一個重要指标,其降低程度取決于肝病的重度和病期。低Alb血症和高球蛋白血症是診斷肝硬化的特征性血清學指标。血清前Alb因其半衰期僅1.9天,故在肝實質損害時,變化更為敏感,下降幅度與肝細胞損害程度相一緻,其變化機制與Alb相似。

                          甲胎蛋白(AFP):在急性病毒性肝炎、慢性肝炎和肝硬化(活動性)時可有短期低、中度升高,AFP的增高标志肝細胞的再生活躍,在有廣泛肝細胞壞死的病人中,AFP增高可能預後較好。病人出現極高的血清AFP水平,以肝細胞性肝癌可能性最大。

                          血氨測定:重型肝炎肝衰竭時不能将氨合成為尿素排洩;肝硬化門-體側支循環良好病人血氨均可增高。氨抑制腦血流、糖代謝及能量供應,并且直接作用于神經元膜。氨中毒是肝性昏迷的主要原因之一,但血氨水平與腦病的發生和重度也可不一緻。

                          血漿氨基酸譜分析對肝性腦病的診斷及預後有重要意義,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病人的支鍊氨基酸接近正常或減少,芳香族氨基酸明顯升高,緻使支/芳比值下降(正常3.0~3.5),肝性腦病時甚至可倒置。

                          (4)凝血酶原時間(PT)及活動度(PTA):肝病時相關凝血因子合成減少,可引起PT延長,PT延長程度标志着肝細胞壞死和肝功能衰竭的程度,且其相關凝血因子半壽期很短,如Ⅶ(4~6h)、Ⅹ(48~60h)、Ⅱ(72~96h),因而能較迅速反映肝衰竭情況。重型肝炎PTA多在40%以下,PTA降至20%以下,常常預示預後不良。PT延長也可見于先天性凝血因子缺陷者,彌漫性血管内凝血時及維生素K缺乏者等情況,應注意鑒别。

                          (5)脂質代謝有關試驗:血清總膽固醇(TC)在重型肝炎時明顯降低,有人認為TC<2.6mmol/L時預後甚差。在淤膽型肝炎及肝外阻塞時TC可明顯增高。血清三酰甘油(TG)在肝細胞損傷和肝内外阻塞性黃疸時可增高。

                            肝纖維化的血清學診斷  

                            慢性肝病時細胞外基質(ECM)的形成與基質的降解失衡,緻ECM過度沉積而形成纖維化。檢測血清中的基質成分、其降解産物和參與代謝的酶,可作為診斷肝纖維化的血清标志物。

                              HBV病毒标志物的檢測 

                              (1)HBsAg與抗-HBs :HBV感染者血清轉氨酶升高前2~8周,血清中即可檢出HBsAg。HBsAg是急性HBV感染較早出現的抗原,一般持續2~6個月轉陰。慢性肝炎、肝炎肝硬化以及HBsAg攜帶者血清中均可呈現陽性反應并持續半年以上。HBsAg陽性是HBV感染的标志之一,并不能反映病毒複制、傳染性及預後。

                              抗-HBs出現于HBV感染恢複好轉期或接種乙肝疫苗後,是中和抗體,反映機體對HBV具有保護性免疫力。抗-HBs的效價與保護能力呈平行關系,滴度低于1萬U/L時,不能防止HBV再感染。少數患者受染後早期出現抗-HBs與HBsAg形成的免疫複合物,引起皮疹、關節炎、腎炎等。一過性HBsAg陽性的患者,血清中可能檢測不出抗-HBs。慢性HBV攜帶者由于免疫耐受,B細胞形成抗體能力缺陷,難以産生抗-HBs。患急性重型肝炎時,機體的免疫反應亢進,可産生高滴度的抗-HBs。

                              另外,用合成肽分析已證實HBV前S1是吸附于靶細胞的配體,前S2在吸附中起輔助作用。HBV對末梢血單核細胞的吸附主要涉及前S2。前S1和前S2的主要臨床意義在于:①作為病毒複制的指标;②可作為對藥物療效評價的參考指标之一。前S1和前S2抗體見于乙型肝炎急性期和恢複早期,表示病毒正在或已被清除,預後好。在 HBsAg 攜帶者及慢性乙型肝炎患者血清中均查不到前S抗體,前S抗體遲遲不出現,意味預後較差。

                              (2)HBeAg與抗-HBe:血清 HBeAg 陽性可見于急、慢性肝炎和無症狀攜帶者。自 HBV 感染潛伏期的早期至臨床症狀出現10周,在血清中可以測到。以後逐漸減弱至消失。急性乙型肝炎發病後 3~4個月後HBeAg轉陰表示預後良好。HBeAg 持續陽性提示肝髒炎症向慢性發展。HBeAg與HBV DNA、DNA聚合酶活性及 Dane 顆粒密切相關,為病毒血症的标志,表明患者具有傳染性。

                              抗-HBe出現于 HBeAg 消失後,抗-HBe 陽性表明傳染性減弱或消失,但在部分慢性乙肝患者或攜帶者中,雖抗-HBe陽性,血循環中仍可檢出HBV DNA,表明抗-HBe陽性并不一定無傳染性。慢性肝炎、肝硬化及肝

                              輔助檢查

                                肝功能檢查

                              包括膽紅素、麝香草酚濁度試驗、AST、ALT、A/G、凝血酶原時間、血清蛋白電泳等。

                                特異血清病原學檢查

                              包括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抗-HBcIgM。有條件可檢測HBV-DNA,DNA-p,Pre-S1、Pre-S2等。采用原位雜交技術檢測肝内HBV-DNA。

                              乙肝五項檢查需要空腹嗎?

                              檢查肝功、血糖、血脂是必須要空腹的。不過做五項的檢查則不必一定空腹,不會對結果造成影響的。我們如果不慎吃完東西後,檢查兩對半會不會影響我們的檢查結果。

                              乙肝五項其檢查意義在于:檢查是否感染乙肝及感染的具體情況,區分乙肝大三陽、乙肝小三陽。檢查乙肝五項要空腹嗎,五項檢查是用來判斷是否感染乙肝或粗略估計病毒複制水平的初步檢查,五項對于病情嚴重程度的評估參考性不大。而肝功能是衡量肝髒是否有肝細胞壞死獲炎症存在的重要檢查,其中轉氨酶是重中之重,治療需要以肝功能為重要參考指标。乙肝五項檢查是判斷如何治療的參考依據,同時也對傳染性有一定的參考意義,一般DNA越高,傳染性越強,也需要同肝功能一起檢查。

                              乙肝五項的結果與空腹與否無關。它隻取決于體内抗原抗體的情況,也就是乙肝病毒以及機體反應情況。與代謝有關的肝功等檢查需要空腹。 

                              傳播擴散

                              乙型肝炎主要通過與被感染的人的血和其它體液的接觸傳染。通過血液、精液和陰道液可以傳染乙型肝炎。一般病毒通過皮膚上的小傷口或者粘膜進入體内。

                              危險因素包括:不安全的性交、靜脈注射毒品(與其他人共用針頭)、在衛生機關工作日常接觸大量乙型肝炎患者、獲得沒有檢驗乙型肝炎病毒的血制品、牙醫和其它醫學手術、美容手術(刺青、穿孔)。幼兒可能通過抓撓和咬被感染。日常生活中容易造成傷口的物件比如刮胡刀、指甲刀等等也可能傳染乙型肝炎,但并非主要的傳染途徑。攜帶病毒的母親在生育時感染給新生兒是最常見的傳染途徑之一。在大部分發達國家獻血後的血液都要檢查肝炎病毒,因此在這些地區通過受血感染肝炎的可能性幾乎為零。

                              乙型肝炎和甲型肝炎不同,不是消化道傳染病。也就是說,含有甲肝病毒的食物和水,進入沒有破損的消化道仍可引起傳染,而含有乙肝病毒的食物和水隻能通過消化道上的粘膜創口傳染。除非有兩個人口腔附近有傷口,否則也不會通過接吻傳染。

                              蚊子不能傳播乙肝、丙肝,因為蚊子叮人吐出自己的唾液,而不是血液。瘧疾等疾病可以通過蚊子的唾液傳染,乙肝、丙肝則不能。

                              乙肝六大傳播途徑

                              (1)血液或血制品傳播:如輸入全血、血漿、血清或其它血制品,通過血源性注射傳播。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制品如白蛋白、血小闆或血液輸給受血者,多數會産生輸血後肝炎,此外血液透析、腎透析時亦會染上乙肝病毒。

                              (2)胎源性傳播(小三陽傳播):如孕婦帶毒者通過産道對新生兒垂直傳播;妊娠期發生肝炎的孕婦對胎兒的感染等。我國現有HBSAg陽性者約1.4億人,其中85%經過母嬰小三陽的傳播途徑。垂直傳播是我國乙肝小三陽蔓延和多發的重要原因。亦有小部分為父嬰傳播者。母嬰小三陽的傳播途徑多半是經過産道感染或宮内感染。

                              (3)醫源性傳播:如醫療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後消毒不徹底或處理不當,可引起傳播;用一個注射器對幾個免疫對象預防注射時亦是醫源性傳播的途徑之一;血透患者常是乙肝傳播的對象。

                              (4)性接觸傳播:近年國外報道對性亂交、同性戀和異性戀的觀察肯定:乙型肝炎的性傳播是傳染性夥伴的重要途徑,這種傳播亦包括家庭夫妻間的傳播。

                              (5)昆蟲叮咬傳播:在熱帶、亞熱帶的蚊蟲以及各種吸血昆蟲,可能對乙肝傳播起一定作用。

                              (6)生活密切接觸傳播:與乙型肝炎患者或攜帶者長期密切接觸,唾液、尿液、血液、膽汁及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而傳播乙型肝炎。主要指性接觸、平時生活緊密接觸(如同用一個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都有受乙肝病毒感染的可能。乙肝病毒可經過破損粘膜進入緊密接觸者的身體内。 

                              并發症

                                肝原性糖尿病

                              臨床表現與Ⅱ型糖尿病相似,不同點為肝原性糖尿病空腹時胰島素明顯增高而C肽正常。服糖後胰島素明顯升高而C太峰值仍較正常稍低。是因為肝髒對胰島素滅活能力減低,促使胰島素升高;另外胰高糖素在肝髒滅活減少,加以肝細胞上胰島素受體減少,對胰島素産生抗力,因而雖胰島素升高而血糖仍高;同時C肽受肝髒影響少,故C肽不高,提示β細胞的分泌功能無明顯異常。

                                脂肪肝

                              機制尚不清,特點為一般情況良好,單項ALT輕、中度升高,血脂增高,B型超聲檢查可見脂肪肝波形,确診根據肝活檢病理檢查。

                                肝硬化

                              慢性肝炎發展為肝硬化,是肝纖維化的結果。發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尚見于亞急性、慢性重型肝炎及隐匿起病的無症狀HBsAg攜帶者。

                                肝癌

                              HBV、HCV感染與之發病關系密切。以慢活肝、肝硬化發生肝癌者多見。也可見于慢性HBV感染未經肝硬化階段發展為肝癌。其發生機制目前認為與HBV-DNA整合有關,尤其是X基因整合。HBxAg反式激活原癌基因起着重要作用。此外黃曲黴素等緻癌物質有一定協同作用。

                                 幹性角膜炎、口腔幹燥

                              乙肝的并發症還有幹性角膜炎、口腔幹燥及一種結締組織疾病,最常見者為類風濕性關節炎或全身性紅斑狼瘡,患者唾液腺或淚腺可腫大等情況;患者也可常有維生素D缺乏,并由此繼發鈣和磷的缺乏,導緻骨軟化、骨胳疼痛,甚至骨折等。慢性肝炎、肝硬變、肝癌等常發生維生素A缺乏的情況。

                              治療護理

                              急性肝炎的治療

                              急性病毒性肝炎一般具有自限過程,注意适當休息。症狀較重,有黃疸者應卧床休息。給予清淡、富含營養且易消化吸收的飲食,注意蛋白質及維生素的攝入。惡心嘔吐緻影響進食、熱量不足者應每日輸液補充。根據病人不同征象采用相應的中藥成方或辨證施治,對于緩解症狀、縮短病程、減少并發症是有利的。絕大多數急性肝炎不需要抗病毒治療。但對于病程遷延超過8周,頻繁複發者可考慮采用抗病毒療法。一般多不主張應用腎上腺皮質激素,并避免應用對肝髒有損害的飲食和藥物。

                              慢性肝炎的治療

                              (1)藥物治療

                              幹擾素(IFN):IFN是目前最常用的抗病毒藥物。其抑制病毒複制具有廣譜性、間接性、種屬特異性及受性依賴性。α-IFN的常用劑量為3~5MU/次,每周3次,療程4~6個月。也可采用3~5MU/d,1次/d,1個月後改為每周3次,療程同上。可酌情應用1~2個療程。較小劑量(如1Mu/次)達不到治療效果,更大劑量(如>10MU/次),易出現不良反應,對治療不能耐受的病例增加。适當延長療程可以減少反跳。治療後約有40%的病人可獲得持久治療反應,即HBV DNA(斑點雜交法)消失,HBeAg轉陰,ALT降至正常或基本正常,大部分病人抗-HBe轉陽,随訪1年,仍保持穩定不變。經α-IFN治療後HBsAg轉陰病人約占10%左右,一般發生在治療中或治療結束後3個月内。持久治療效應病人在治療結束後一年,肝活檢顯示較治療前有明顯好轉。獲持久治療效應的病人,約有20%~30 %可複發,複發者多數為治療不夠充分,如重複治療,一般仍有良好反應。

                              單磷酸阿糖腺苷(Ara AMP):能選擇性抑制DNA多聚酶,從而抑制病毒DNA合成。用法:每日10mg/kg,肌肉注射或靜脈滴注,6天後減半量,療程1個月。停藥後易複發。

                              阿昔洛韋(ACV):屬于核苷類似物,對病毒DNA多聚酶具有抑制作用。劑量為每日15mg/kg,靜脈滴注,30天為1療程,根據情況可重複療程。

                              其他核苷類似物,如拉米夫定(Lamivudine,3TC)為胞嘧啶核苷類似物,抑制病毒反轉錄酶,動物實驗顯示對鴨、土撥鼠肝炎病毒有抑制作用。成人用量為每日100mg,口服,經1~2個月治療後多數病人HBV DNA可轉陰,ALT也随之下降但停止治療後易反跳。泛昔洛韋(Famciclovir)為鳥嘌呤核苷類似物,經歐洲、澳大利亞多中心研究,認為抗HBV複制效果與3TC相似。

                              利巴韋林(Ribavirin):為單磷酸肌苷(IMP)脫氫酶抑制劑,抑制IMP,從而阻止病毒核酸合成。與α-IFN合用治療丙型肝炎可增強療效。也可單獨用于IFN有抗藥性病例。成人劑量10~15mg/(kg d),肌注或靜脈滴注或0.8~1.2g/d,分次口服,療程3~6個月。個别病人用藥後發生輕度溶血性貧血,适當減量可恢複,個别有血中尿酸水平升高,無需停藥。

                              膦甲酸鈉(PFA):為焦磷酸類似物,當病毒RNA或DNA合成時,作用于反轉錄酶,抑制DNA多聚酶活性。成人應用60mg/(kg d),緩慢滴注,可用2~3周。可引起多系統不良反應,腎功能不足需減量用藥。

                              苦味葉下珠:屬大戟科油柑屬中藥,味苦、性涼,對四氯化碳和氨基半乳糖誘導的肝細胞毒性具有保護作用,其抗HBV效能,實驗結果差異較大,此類藥有600多種,産地不同、采集時間不同可能效果也不同。有報告廣西産葉下珠加環丙沙星可增強抗病毒作用。

                              (2)飲食保健

                                急性乙肝肝炎的飲食

                                在急性肝炎早期,病人常有明顯的惡心、嘔吐和食欲差,此時病人所吃的食物往往不能滿足身體的需要。因此這個階段可進食以碳水化合物如面條和粥等易消化、清淡的食品為主,适量蔬菜和水果,少量多餐。飲食應以病人感到舒适的量和頻次為原則,不可強求病人多進食。

                                在急性肝炎恢複期,病人惡心、嘔吐症狀消失、食欲明顯改善,應适當增加蛋白質和不飽和脂肪酸的攝入。蛋白質來源可選擇大豆制品、奶、雞肉、淡水鮮魚等脂肪含量少的優質蛋白,不飽和脂肪酸主要來源于植物油,飲食量要逐漸增加、循序漸進。這裡特别強調的是,在急性肝炎、尤其是恢複期,大量攝入蔗糖、葡萄糖容易造成肝細胞脂肪變性,反而對肝炎恢複不利。

                                  慢性乙肝肝炎的飲食

                                  慢性肝炎的特點就是反複出現肝髒炎症的加重和緩解,因此要根據肝髒功能的狀況來調整飲食方案。慢性肝炎的緩解期肝功能檢查接近正常,沒有明顯的消化道症狀,此時強調均衡飲食。

                                    提供适當的熱量足量的蛋白質供給可以維持氮平衡,改善肝髒功能,有利于肝細胞損傷的修複與再生。供給适量的碳水化物:碳水化物應提供總熱量的50-70%,适量的碳水化合物不僅能保證慢性肝炎病人總熱量的供給,而且能減少身體組織蛋白質的分解、促進肝髒對氨基酸的利用、增加肝糖原儲備、增強肝細胞的解毒能力。适當限制脂肪飲食:脂肪是三大營養要素之一,其所提供的不飽和脂肪酸是身體的必需營養素,其他食物無法代替,所以不必過分地限制。另外,攝入适量的脂肪有利于脂溶性維生素(如維生素A、E、K等)等的吸收。由于慢性肝炎病人的食欲下降,經常合并膽囊疾病,脂肪性食物常常攝入不足,慢性肝炎病人需要進食适當量的脂肪食物,但過度限制脂肪是不合适的。全日脂肪供給量一般在40-60g,或占全日總能量的25%左右為宜。對伴有脂肪肝、高脂血症者、膽囊炎急性發作期的慢性肝炎病人則應限制脂肪。補充适量的維生素和礦物質:維生素對肝細胞的解毒、再生和提高免疫等方面有重要作用。維生素常作為慢性肝炎的輔助治療藥物。補充維生素主要以食物補充為主,在攝入不足的情況下适量補充維生素制劑還是有益的。慢性肝炎患者容易發生缺鈣和骨質疏松,堅持飲用牛奶或适當服用補鈣藥物是有必要的。戒酒、避免損害肝髒的物質攝入:乙醇能造成肝細胞的損害,慢性肝炎病人肝髒對乙醇的解毒能力下降。即使少量飲酒也會使加重肝細胞損害,導緻肝病加重,因此肝炎病人應戒酒。

                                  預防方法

                                  生活習慣

                                    與不清楚是否攜帶乙肝病毒的人進行性行為前應采取安全預防措施。正确地使用避孕套,可以減低感染的機會。 不用他人的有可能與血液及體液接觸的私人物品,如牙刷(刷牙出血)、剃刀及針筒。 對紋身、紋眉、穿耳洞、針灸、脫痣等接觸血液的手術謹慎對待,尤其不應使用消毒不合格的儀器進行,盡量使用“用後即棄”(一次性)的器具。 如工作需要與病者接觸,應實行一些安全措施。如會接觸大量病者的血液及體液,應戴上手套、面罩和保護外衣。也可用稀釋的家用漂白水(1份漂白水加49份水)消毒受血液染污的物品。不規範使用抗病毒藥物。大家要注意的是西藥抗病毒有幾方面的缺點,其一主要是容易出現耐藥性和病毒變異,這樣的話就會導緻乙肝更加難以治愈,甚至還會出現一些突發情況。 

                                    接種疫苗

                                    針對乙型肝炎可以種疫苗。兒童和青少年均應該免疫。如果家庭或伴侶中有人患有乙肝,應對其家人或伴侶等常接觸者接種疫苗。醫務人員、接受點滴的人、性交雜亂的人、濫用毒品的人也尤其應該免疫。為了防止生育時的感染在嬰兒出生後12小時後還可以接受乙型肝炎的疫苗。這個嬰兒免疫必須在一個月和半年後相繼重複才能達到完全免疫。

                                    注射有效對抗乙型肝炎的疫苗。免疫注射的程序包括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别為0、1及6個月。按以上程序完成三次注射後應該再檢驗是否産生表面抗體,通常無須再接受加強劑注射。任何有條件的人,從新生兒(尤其是乙肝病毒攜帶者的後代)到成年人都應該注射乙肝疫苗。乙肝病毒攜帶者母親生産的嬰兒在産後48小時之内接注疫苗會使乙肝感染的可能性下降95%。

                                    疫苗加強針

                                    乙肝疫苗接種數年後,抗體會慢慢下降甚至陰性。世界衛生組織、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均認為不必定期加強,理由是隻要接種3劑後能産生抗體者,即使日後抗體下降,仍對乙肝病毒有免疫力,被病毒入侵亦不會引起慢性感染。但某些免疫力較低的病人,如慢性腎衰竭的病人,則應定期檢測及接種。 很多醫生不這樣認為,中國大陸醫生認為:當注射乙肝疫苗産生表面抗體之後,大概三到五年,需要再次檢查是否需要接受加強劑注射。在乙肝表面抗原呈陰性的前提下:

                                    乙肝表面抗體滴度大于10個單位,即陽性,暫不需要注射加強針; 

                                    乙肝表面抗體滴度小于10個單位,為弱陽性,甚至到達3~4個單位時,則需要注射加強針; 

                                    乙肝表面抗體滴度呈陰性時,則需要重新按照0-1-6(三次疫苗注射,注射程序分别為0、1及6個月)注射疫苗。

                                    常見問題

                                    注射乙肝疫苗過敏怎麼辦?

                                    當患者出現過敏症狀時,先不要慌忙服藥,應多喝水,注意休息,患者千萬不要洗澡,造成皮疹加重。對于輕度過敏反應,不用藥物處理,僅多飲水、注意休息即可,但對于嚴重過敏反應,就應到醫院就診。

                                    注意:注射疫苗出現過敏的患者,24小時之後還沒有消退,并且過敏反而更加嚴重者,要及時的到醫院接受檢查,在醫生建議下服接受治療,切不可自行用藥,即使你是醫療工作者也不要自行用藥,"能醫不自醫"的道理應該明白。

                                    低燒是乙肝嗎

                                    發低燒确實是乙肝的症狀,這是因為乙肝患者的肝功能受到了乙肝病毒的影響,導緻肝髒受損,其代謝解毒能力受到影響,從而表現出低燒的情況。

                                    由于發低燒的症狀沒有特異性,很多乙肝患者也無法判斷發低燒是乙肝症狀還是感冒等引起的,這導緻患者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耽誤了治療的最佳時期,使病情惡化。所以當出現低燒現象時,患者一定要到醫院檢查清楚,不要随意的自己吃退熱藥。退燒藥雖可緩解發熱症狀,但改變了疾病的特有症狀,給診斷和鑒别診斷帶來了一定的困難。

                                    乙肝患者出現低燒時,應該仔細檢查了解乙肝持續低燒是怎麼回事,切勿盲目用藥,在未查明引起發熱原因之前,濫用退熱藥雖可使體溫下降,改變了原發性疾病的熱型和特有的症狀,給診斷和鑒别診斷帶來困難,尤其是有些病由于體溫突然下降,常伴有大汗出現虛脫,甚至出現血壓下降。

                                    渾身沒勁警惕乙肝

                                    其原理就是乙肝患者肝功能受損,影響肝髒對膽汁的調節,膽汁排洩不暢,膽内脂肪消化及吸收存在障礙,影響維生素E的吸收以緻體内維生素E含量減少。維生素E具有調節體内酶系統的作用,能減少組織中氧的消耗,有利于增強組織對低氧的耐受性。維生素E缺乏時,肌肉耗氧增加,導緻肌營養不良,出現渾身沒勁症狀。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渾身沒勁與感覺到渾身無力是怎麼回事一樣,還需要仔細檢查才能判斷,因為除了乙肝之外,也有可能是感冒、勞累過度等等,都會感到渾身沒勁,所以當出現了渾身沒勁的情況時,應該立即到正規的醫院做一下檢查,了解渾身沒勁的原因,然後對症治療,可以做乙肝五項,查明是否感染了乙肝病毒。

                                    乙肝患者厭食惡心是什麼原因?

                                    對于乙肝患者而言,當病情加重惡化時,免疫系統不斷的清除乙肝病毒,對肝髒也會造成一定的損傷。而肝髒,又是人體最大的化學加工廠,吃進去的食物,經胃腸吸收後都運送到肝髒,在肝髒中進行分解代謝吸收。當乙肝患者的肝髒,受到嚴重損傷時,代謝食物的功能自然就下降了,會引發患者,出現厭食惡心嘔吐等不良症狀。

                                    乙肝患者,出現厭食現象,也是臨床常見的乙肝症狀之一,肝髒是一個很重要的代謝器官,如糖代謝、激素、維生素等代謝,都是在肝髒内進行的。若肝髒受到損害,機體代謝功能會下降,而對食物就不能很好的消化吸收,從而出現惡心、厭食、食欲不振等症狀。

                                    不過,乙肝患者,出現厭食惡心嘔吐的症狀,除了是病情加重引起的,還有可能是胃源性因素引起的。乙肝患者如果飲食不當,吃壞了肚子,也是會出現厭食惡心嘔吐的症狀。而且乙肝患者用藥不當,藥物刺激胃腸粘膜,也會出現這些症狀表現。

                                    原因如下:

                                    乙肝病人體内的乙肝病毒,破壞肝髒的肝細胞,使肝髒受損。而肝髒分泌的膽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因此肝髒受損後,膽汁分泌減少,影響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因此乙肝病人會出現厭食的情況。

                                    乙肝患者胃腸道粘膜出現水腫,或者粘膜表現便血,影響腸道的消化功能,出現厭食的情況。乙肝患者出現厭食的情況,有可能是病情惡化的先兆,患者不可大意忽視,需要及時到,正規醫院進行專業的檢查和治療。

                                    乙肝患者在什麼情況下能夠結婚?

                                    一般情況下,隻要健康的一方體内有抗體,乙肝患者的肝功能正常,就可以結婚,但是結婚後也應該注意适度的過性生活,以免乙肝患者過度勞累,加重肝髒負擔,出現肝功能異常的情況。關愛提醒,雖然乙肝患者在一點條件下可以結婚,但是體内的乙肝病毒最健康的危害很大,不積極治療演變為肝癌将會威脅生命,所以,乙肝的治療不能忽視。

                                    患有乙肝能懷孕嗎?

                                    積極調整飲食結構:乙肝小三陽懷孕後飲食應以低脂肪、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為主,除此之外還應多吃粗糧、新鮮蔬菜、水果、豆類、花生、魚、瘦肉,少食肥肉、豬蹄、動物肝髒等高膽固醇食物,以保證營養豐富,五味不偏,膳食的合理性,切忌盲目進補,而造成脂肪過度堆積,對病情不利。

                                    抓住懷孕的最佳時機:懷孕之前,需要檢測HBV-DNA定量和肝功能檢查。如果體内HBV-DNA數量比較多,肝功能檢查不正常,都是不能懷孕的。此時,需要先進行抗病毒治療,等體内病毒清除,肝功能恢複正常時,再考慮懷孕。推薦采用德國抗HBV高氧轉陰療法,該療法能夠快速殺滅乙肝病毒,使乙肝患者在短時間内轉陰,快速改善肝功能。

                                    在懷孕期間,需要定期到正規肝病專科醫院做檢查,發現異常及時給予針對性的治療,避免造成更大的危害,并且還要在乙肝病毒攜帶者懷孕的第7、8、9個月定期注射乙肝高效免疫球蛋白,這樣可以增強機體防護乙肝病毒侵染的能力;

                                    忌亂用藥物:因藥物主要是通過肝髒代謝的,所以為大大減輕肝髒負擔,乙肝小三陽患者懷孕後忌擅自亂服藥物和補品,如有需要一定要在專科醫生指導下服用。

                                    乙肝治療如何保養?

                                      【健康的生活習慣】患有乙肝小三陽的患者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休息,改掉熬夜的壞毛病,盡量使自己在晚上十點左右就卧床睡覺,以保證充足的睡眠時間,這是乙肝小三陽如何保養中不可或缺的環節。【正确的飲食結構】該病的患者在一日三餐的飲食中要注意以清淡的攝食為主,并适當攝入富含蛋白質和維生素的新鮮果蔬。也要注意吃一些對肝髒有益的食物,嚴禁過度飲酒,以免造成酒精中毒。【多加鍛煉身體】乙肝小三陽患者要注意勞逸結合,避免疲勞過度。同時,也要注意多參加一些體育運動項目,以有效地增強機體的免疫抗病能力,比如慢跑、散步、打太極、騎自行車等。【積極樂觀的心态】乙肝小三陽患者要注意樹立戰勝疾病的信心,并保持積極平和的心态,戒躁戒怒,這樣不僅可以有效避免肝損傷的進一步加重,還能在一定程度上改善療效。

                                    哪些食物會加重乙肝病情?

                                      忌食易于引起乙肝病人過敏反應的食物/大多數人喜食味美、肉嫩、營養價值極高的海蝦、海蟹等海鮮食品,但少數有過敏體質的人,每當他們進食了這些海鮮發物後,會立即出現不同程度的變态反應,臨床出現腹痛、腹瀉、顔面潮紅、尊麻疹、皮膚瘙癢,嚴重者甚至發生休克和死亡。

                                    由于肝髒是參與變态反應的重要器官,因此肝髒受損在所難免。尤其原有肝病者可使病情加重;或者病情已穩定的肝病,又可能會再次複發。所以肝炎發作期,不宜吃海鮮發物。

                                      忌食易于引起乙肝病情加重的食物/每種食物都有不同的生化成分、理化特性和藥理作用,因而它對人體的物質代謝功能可産生不同程度的影響。例如,急性黃疽型肝炎患者,如過多地攝入油膩食物,會引起腹脹、惡心、嘔吐和食欲不振等:恢複期的肝病患者,如進食過多的糖類食物可引起肥胖、脂肪肝:肝硬化晚期和重症肝炎患者,因大量進食高蛋白食物而引起肝昏迷;有酸中毒的患者如再大量食醋則會使病情加重;有的肝病患者,因服用了人參、黨參、鹿茸等滋補品後,反而導緻丙氨酸轉氨酶升高或出現黃疽。

                                    有學者分析,人參、黨參等補品能增強細胞的免疫功能,激發淋巴細胞對肝炎病毒的殺傷作用,但同時也使肝細胞受到損傷,引起丙氨酸轉氨酶升高。少吃油炸、煎烤食品,尤其是肝硬化患者,這些飲食容易引發肝昏迷或上消化道出血。

                                      忌食易于引起肝髒損害的食物/現已清楚,肝癌的發生與乙型和丙型肝炎病毒感染、黃曲黴素和飲用水污染等多種因素有關。在發黴的花生和玉米粉中,含有大量的黃曲黴素,在酸菜和腌菜中含有較多的亞硝胺類物質。因此,這些食物進食過多,就容易誘發肝癌,尤其是那些慢性肝炎、肝硬化和乙肝病毒慢性攜帶者應特别注意。

                                    肝炎患者不宜吃腌制的鹹菜、醬菜等。忌吃松花蛋:因其制作過程中需用鉛粉,常食易緻鉛中毒及鈣缺乏,影響肝功能恢複;肝硬化病人因為門靜脈高壓而緻不同程度的靜脈曲張,主要有食管靜脈曲張、胃内靜脈曲張及食管下端靜脈曲張,如果飲食不注意,很容易導緻這些靜脈破裂,出現消化道出血,誘發肝昏迷,嚴重者導緻死亡,所以,肝硬化病人應避免食用生硬、帶刺或帶骨的肉類,以及含植物纖維素(纖維素食品)過多的蔬菜(蔬菜食品),因這些食物很易傷及曲張的靜脈。

                                    酒的主要成分為乙醇,對肝細胞有直接損傷作用,長期大量飲酒還可緻營養不良、代謝異常和免疫功能紊亂以及中毒性肝損傷,如酒精性脂肪肝、酒精性肝炎和酒精性肝硬變等。

                                    另外,刀豆的兩端尖角部分、産生黑斑的甘薯和鮮金針菜等食物;含有秋水仙堿等毒性物質,如處理不當,食後均可發生中毒現象而加、重肝損害。

                                      忌食易于降低某些藥物功效的食物

                                    有些食物攝入體内後可以改變或影響藥物的吸收、代謝和藥理作用。例如,牛奶、豆腐等食物中含有的鈣、鎂、鐵等離子,可與四環素類藥物結構成不易吸收的化合物:莨菪堿類藥物能解除血管痙攣,改善肝髒的微循環,是治療黃疽型肝炎的常用藥物,但茶水中的鞣蛋白可與食若堿類藥物中的生物堿結合,從而影響其吸收、降低療效;氨基比林是常用的退熱藥,但攝入含有亞硝酸鹽較多的鹹菜和發黃的青菜等食物後,可結合形成緻肝癌能力很強的亞硝胺物質。

                                    另外,柿子中含有鞣酸,可與鐵質結合而影響鐵的吸收,因此,貧血者不宜食柿子:有的食物同食可能還會緻病,如柑橘中含黃酮類成分,可與蘿蔔中的硫氫酸發生作用,而抑制甲狀腺功能,并誘發甲狀腺腫大,因此柑橘與蘿蔔不要同食。

                                      正在服用肝病藥物的乙肝患者需要忌口的食物

                                    例如患者正在服用甘草酸制劑治療,不宜吃具有排鉀性質的食物,例如胡蘿蔔等。甘草有類固醇樣作用,具有排鉀性質,容易導緻低血鉀,此時應食用含鉀的食物。而胡蘿蔔中所含的“琥珀酸鉀鹽”的成分具有排鉀作用,二者同用,可導緻低血鉀症。表現為全身無力、煩躁不安、胃部不适等症狀。五味子制劑酸性作用強,此時不宜多食酸性食物,以免加重胃潰瘍的風險。

                                    乙肝常見的外在症狀有哪些?

                                    一、皮膚病變:其特點是在關節症狀出現不久,半數病人可有皮膚改變,從紅斑到丘疹或淤斑,最後發展成為血管神經性水腫,慢性乙肝則可出現結節性紅斑等。

                                    二、腎髒病變:較多見,早期出現蛋白尿,血尿甚至出現顆粒管型,形成免疫複合物腎炎。起病時以腎炎表現為主,一段時間又轉為以腎病表現為主,無一定規律可循。

                                    三、關節炎:在急性乙肝前驅期,約有20%-40%的患者發生關節痛或關節炎,這種情況常被忽視。受累的關節炎為單個性,也可為多個性,以腕,肘,膝關節多見,無劇烈疼痛與遊走性風濕性關節炎頗相似。

                                    四、消化系統:肝炎早期胃腸粘膜可出現炎性改變,故有上腹不适,惡心,嘔吐等。慢性肝炎常出現腸壁粘膜水腫。此外,膽管炎,膽囊炎也很常見,還多見于急性水腫性胰腺炎。

                                    乙肝病毒是如何進入血液中的?

                                    (1)父母和孩子之間的傳播(稱垂直傳播):我國現有HBsAg陽性者約1.3億人,其中85%通過母嬰傳播。也有少數為父嬰傳播者。垂直傳播是我國乙肝蔓延和高發的主要原因。母嬰傳播主要是通過産道感染或宮内感染。父嬰傳播可能和生殖細胞中帶有病毒或父親和孩子的密切接觸有關。

                                    (2)血液或血液制品傳播:帶有乙肝病毒的血液或被乙肝病毒污染的血液制品如蛋白、血小闆輸給受血者,多數會發生輸血後肝炎,另外血液透析、腎透極時也可能感染乙肝病毒。

                                    (3)醫源性傳播:通過被乙肝病毒污染的醫療器械(如手術刀、牙鑽、内窺鏡、腹腔鏡等)均可傳播乙肝病毒。

                                    (4)家庭内密切接觸:主要指性接觸、日常生活密切接觸(如同用一個牙刷、毛巾、茶杯和碗筷)。乙肝病毒可通過破損的黏膜進入體内,再由血液進入肝髒。

                                    (5)公共場所、理發店、美容院等容易被乙肝病毒污染,如浴池、剃刀等均可傳染乙肝病毒。

                                    生活中哪些細節會傳染乙肝?

                                      冼牙:無預防中感染乙肝

                                    洗牙本身沒有錯,現在牙科都用一次性用品,但是牙鑽由于價格問題,并沒有一人一個,這樣就要求醫療機構有很嚴密的消毒措施,或高壓滅菌、或消毒液浸泡,接觸人體并可能有創傷的器械必須絕對無菌無病毒。有些小的診療機構缺乏正确的消毒監督措施,消毒液濃度不夠或不定期更換,都會使器械成為疾病傳播的載體。

                                      除洗牙外,生活中所有對皮膚有損害的行為都容易感染肝炎和艾滋病。皮膚是人體的一道天然防線,能抵禦外界機械性、物理性、化學性刺激的傷害和病原微生物的侵襲,而文身等侵入性美容項目卻破壞了這道防線,使人體容易招緻緻病微生物的侵襲。穿刺類美容:消毒并不能保證殺死病毒在進行文眉、文眼線、文身、打耳洞、舌洞、臍洞等穿刺類美容項目時,一些美容店缺乏高溫消毒設施,很多都是用酒精、碘酒或在消毒櫃裡消毒,這并不能保證殺死病毒。盡管文身針可以選擇購買一次性的,但是一盒顔料往往要用很多人,文繡針紮破皮膚,把顔料帶進去,體液和血液中攜帶的病毒就可能進入下一個人體内,其他如街頭修指甲的小店往往用酒精一擦就算消毒了。美容用的面撲是一人一個,水盆卻并不消毒多人混用,美容時很多人要修眉、拔眉,會造成皮膚的細微破損。另外針灸減肥、減肥或豐胸手術、注射肉毒素等都是乙肝傳播的高危因素。剃須刀:暗藏着“殺機”

                                    剃須刀一定要一人一把,即使父子兄弟也不要混用。因為剃須的過程,會發生肉眼看不到的皮膚破損,多人混用容易造成交叉感染。而如果形成習慣,在外面也會不注意這個問題。尤其今年有大學新生入學的話,一定要告訴孩子,保管好自己的私人物品,不要和同學混用。

                                    哪些因素影響乙肝的自愈?

                                    生活因素:乙肝朋友應該避免一些生活禁忌,比如飲酒、熬夜、過度勞累、油炸食品、加工食品等等,也不可盲目的用藥和進補,做得越到位對病情的發展越有利,同時還應該适當多吃一些營養價值高可以增加抵抗力的水果、蔬菜等天然食物也有助于病情的康複。

                                    治療因素:不能否認那些極少數自愈的乙肝朋友必然也有過治療。雖然目前沒有可以根治乙肝的藥物(廣告中一些保證多少多少治愈率的治療機構是不是能達到這個保證,患者心裡應該有數,應多了解相關常識避免上當),但是正确的治療方法是輔助乙肝自愈的必要條件,比如通過中藥提高免疫力、降低或修複肝損害等,都是乙肝治療的必要過程。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乙肝患者千萬不可亂服藥物,在服藥期間也不可私自停藥,以免引起病情反彈、病毒變異耐藥等情況的發生增加治療難度,而且一定要去正規醫院接受治療。

                                    心理因素:保持樂觀點情緒對乙肝會不會自己好肯定有影響,快樂的心情可以促進人體的代謝、有利于有害物質的排出,一些抑郁、悲觀的患者往往肝氣郁結、面色差、症狀明顯、治療效果差,可見心理調節的重要性。 

                                    乙肝患者為什麼容易失眠?

                                    第一,肝氣抑郁。乙肝患者體内存在乙肝病毒,病毒的大量複制會導緻患者出現肝氣抑郁的情況,進而導緻失眠多夢。

                                    第二,心理壓力過大。乙肝患者得知自己的病情之後往往表現的有些自卑,害怕受到歧視,從而産生煩躁的心理,有的患者十分焦慮,導緻失眠。

                                    第三,勞累過度。乙肝患者不能過度勞累,勞累過度再加上患有乙肝就可能會導緻失眠的發生,專家指出,乙肝患者長期失眠将會導緻病情嚴重惡化,建議患者及時治療。

                                    乙肝治療如何護肝?

                                    首先,乙肝患者要保持合理科學的生活作息習慣,有規律地生活是保證康複的首要前提。

                                    其次,乙肝患者還要保證充足的睡眠,充足的睡眠也能修複肝髒損傷,肝髒需要在沉睡中得到休息,所以一定要讓自己按時睡覺才能養肝、排毒。睡前切勿飲濃茶、咖啡或刺激性飲料。晚飯宜清淡,切勿過飽。入睡前用溫熱水泡泡腳等。

                                    再者,乙肝患者是絕對要禁煙禁酒的,因為吸煙會大大降低人體免疫反應。酒中的乙醇能阻礙肝髒代謝,是肝髒的大敵,應堅決戒掉。另外保持飲食清淡,能減緩肝髒的負擔,加快肝髒代謝,有利于肝功能恢複。

                                    另外,乙肝患者的飲食結構要以肝髒的養護為主,乙肝患者應該多注意補充維生素和蛋白質,蛋白質對于肝細胞的修護和再生有着重要意義。

                                    最後,乙肝患者要保持積極健康的心态,俗話說,怒易傷肝,心情的調節對于保護肝髒有重要的意義。乙肝患者不應該因為乙肝病情的影響而有消極的心理,反而應該保持愉悅的心情,有利于患者肝功能恢複。乙肝患者保肝護肝還需要定期檢查,關注肝髒病變,避免錯過乙肝抗病毒治療的最佳時機。

                                    如何在家裡照顧乙肝患者

                                    首先,如果家裡有乙肝患者的話,家人之間一定要預防感染乙肝,先從飲食做起,實行分食、分飲,餐具、茶具、漱洗用具專人專用等細節方面來預防。簡單有效的消毒方法是煮沸消毒,水沸後在煮5~15分鐘。

                                    其次,家人需要預防血液傳播,一些要注意保護一些傷口,若是出現傷口。不要接觸家人,這種情況下傳染給家人的幾率是很大的。還有唾液不要直接接觸,尤其不要接觸家人皮膚的傷口。

                                    再者,夫妻之間進行性生活一定要注意戴避孕套以免交叉感染,無乙肝一方應該提前注射好乙肝疫苗。且由于乙肝患者切忌勞累,所以性生活應該注意适度。

                                    另外,及時注射乙肝疫苗,若家中有人感染乙肝或者需要與乙肝感染者頻繁接觸,為了安全起見,應該及時去接種乙肝疫苗,以防感染。

                                    最後,共用一些無血液暴露接觸的生活用品、握手、擁抱、一同吃飯是不會感染乙肝的。所以有乙肝患者的家庭,要注意多給予家人更多的關愛來一起面對乙肝,治療乙肝。

                                    常聽音樂對乙肝的治療有什麼作用

                                    經常聽音樂對乙肝的治療有什麼作用呢?對于音樂,或許沒有人會否認它所帶給人的撫慰、啟迪和震撼作用。聽音樂對乙肝治療可以起到很好的輔助作用。患者要在生活中多學習一些調節病症的方法,這樣也能有助于病症的治療。

                                    衆所周知,乙肝是一種慢性傳染性疾病,由于它病程長治療慢,有了乙肝的病友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疾病,隻是輕重不同罷了。為了能達到有效地治療乙肝,心理調節是很重要的。

                                    乙肝不僅給患者身體帶來巨大的肝功能損害,還帶來了精神壓力。而這種壓力給乙肝治療和乙肝患者的身心健康帶來了很大的影響。因此,日常生活中乙肝患者的首要任務就是學會解壓。音樂恰恰是解壓的一個簡單易行的方法。随着音樂頻率再搭配上相應的肢體動作就能使身心得到放松,緩解由于工作、生活、疾病帶來的壓力。實踐證明,乙肝患者常常聽舒緩的音樂,對緩解壓力是非常有效的。

                                    為了證實音樂療法的效果,研究人員對常聽音樂的乙肝患者進行了觀察分析,結果表明,當人的聽覺器官感受到不同的音樂旋律時,能減輕肝病帶來的壓抑、消極、悲觀、抑郁、焦慮不安、失望、對前途沒信心等異常心理。

                                    乙肝患者普遍精神壓力大,這也是誘發和加重乙肝的重要因素。患者在接受住院治療時,都會伴有很多消極的心理和不穩定情緒,而這些不良的心理情緒會嚴重地影響到乙肝治療的效果。因此,在一首平和柔軟的音樂中,可以使乙肝患者忘記煩惱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