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狀病毒腹瀉

輪狀病毒腹瀉

病毒性胃腸炎
輪狀病毒胃腸炎是病毒性胃腸炎中最常見的一種。普通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嬰幼兒,而成人腹瀉輪狀病毒則可引起青壯年胃腸炎的暴發流行,多無發熱或僅有低熱,以腹瀉、腹痛、腹脹為主要症狀。[1]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Rotavirus gastroenteritis
  • 就診科室:消化内科
  • 多發群體:嬰幼兒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低熱,腹瀉,腹痛,腹脹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口傳播,直接接觸,水源污染,呼吸道傳播
  • 中文名:輪狀病毒腹瀉
  • 英文名:viral gastroenteritis of rotavirus
  • 傳染病:是

病因

傳染源

患者與無症狀帶毒者是主要的傳染源。患者急性期糞便中有大量病毒顆粒,病後可持續排毒4~8天。

傳播途徑

主要通過人傳人,經糞-口或口-口傳播,亦可能通過水源污染或呼吸道傳播。成人輪狀病毒胃腸炎(流行性腹瀉)常呈水型暴發流行,也可通過生活接觸傳播。

易感人群

普通輪狀病毒主要侵犯嬰幼兒,以9~12月齡發病率最高,成人腹瀉輪狀病毒則人群普遍易感,但主要在青壯年中造成流行。

臨床表現

普通

潛伏期1~3天。6~24月齡小兒症狀重,而較大兒童或成年人多為輕型或亞臨床感染。起病急,多先吐後瀉,伴輕、中度發熱。腹瀉每日十到數十次不等,大便多為水樣,或呈黃綠色稀便,常伴輕或中度脫水及代謝性中毒。部分病例在出現消化道症狀前常有上呼吸道感染症狀。本病為自限性疾病,病程1周左右。

成人

潛伏期2~3天,起病急,多無發熱或僅有低熱,以腹瀉、腹痛、腹脹為主要症狀。腹瀉每日3~10次不等,為黃水樣或米湯樣便,無膿血。部分病例伴惡心、嘔吐等。病程3~6天。

檢查

血常規

外周血白細胞總數及分類大多正常,少數偏高,分類中淋巴細胞增加。

大便常規及培養

大便鏡檢大多無特殊發現,少數可見少量白細胞,培養無緻病菌生長。

特異性診斷實驗

(1)取糞便作直接或免疫電鏡檢查,可發現輪狀病毒顆粒。

(2)用酶聯免疫吸附試驗或免疫酶斑試驗檢測糞便上清液中的病毒抗原,具有較高的敏感性和特異性。

(3)從糞便中提取病毒RNA,進行聚丙烯酰胺凝膠電泳和銀染色,檢查有無輪狀病毒的RNA電泳圖譜,既有診斷價值,又可區别不同型病毒感染。

(4)血清學檢測,感染後5天,血中可檢測出特異性IgM抗體,亦有助于本病診斷。

治療

無特效療法,以對症治療為主。暫停乳類及雙糖類食物。吐瀉較重時用止吐劑及鎮靜劑。口服或靜脈補液以糾正水和電解質紊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