般若波羅蜜

般若波羅蜜

佛教用語
般若波羅蜜:是佛學常見詞彙,是佛家《般若波羅蜜多心經》中的一句.般若譯義是智慧,波羅蜜譯義是到彼岸,般若波羅蜜是說般若如船,能将衆生從生死的此岸,渡到不生不滅的涅盤彼岸。《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又稱《摩诃般若波羅蜜多心經》,簡稱《般若心經》或《心經》,是般若經系列中一部言簡義豐、博大精深、提綱挈領、極為重要的經典,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誦的佛經。現以唐代三藏法師玄奘譯本為最流行。
    中文名:般若波羅蜜 外文名:Prajna paramita 定義:智慧至彼岸 用于:佛教用語 一般指法:般若波羅蜜多 出處:《金剛般若波羅蜜經》

簡介

《般若波羅蜜多心經》:

觀自在菩薩,行深般若波羅蜜多時,照見五蘊皆空,度一切苦厄。舍利子,色不異空,空不異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受想行識,亦複如是。舍利子,是諸法空相,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是故空中無色,無受想行識,無眼耳鼻舌身意,無色聲香味觸法,無眼界,乃至無意識界,無無明,亦無無明盡,乃至無老死,亦無老死盡,無苦集滅道,無智亦無得。

以無所得故,菩提薩埵,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心無挂礙。無挂礙故,無有恐怖,遠離颠倒夢想,究竟涅槃。三世諸佛,依般若波羅蜜多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故知般若波羅蜜多,是大神咒,是大明咒,是無上咒,是無等等咒,能除一切苦,真實不虛。故說般若波羅蜜多咒,即說咒曰:揭谛,揭谛,波羅揭谛,波羅僧揭谛,菩提薩婆诃。

相關條目

佛教

初修般若即是熄滅己妄。

初修般若還不能做到真正不住,對此時的修行者而言,不生即是不住,因凡生必住故。比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應機者主要是大比丘衆,大比丘即願欲度一切衆生比丘,能破我執心量廣大故。剛發菩提心的大比丘還不能做到真正不住,所以佛在金剛經中雖然也說不住,也說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但這些言說主要是讓大比丘破掉妄心,即不生妄心。以不生則必不住故。不生妄心,則得心清淨。如《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诃薩應如是生清淨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妄心滅已,不住空相。蓋“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異空,空不異色”,二者性同皆屬于妄。能如此修為真離妄。常能如此修離妄則三昧自現,于此前所滅妄心得真實不住。行般若波羅蜜得真實不住者,若非為度衆生故,妄心常滅,行走坐卧俱是般若。

如遇魔擾如何對治。

修行般若善根福德越少越易被魔所擾,若在觀行般若時發現善根慈悲心受到阻礙,即是魔王派魔來擾,此魔王号空一切。欲治此魔當先中止觀行般若,次大修福德慈悲,煩惱多者兼修禅定,令善根福德念念增長。待善根福德之力勝于魔力,複行般若,則魔自然不現,之前所修善根福德化為功德铠,毫不唐捐。

對于已發菩提心的菩薩,修行般若波羅蜜,功德尚不具足時也會遇魔擾。如《大般若波羅蜜多經》:“複次,善現,若不退轉位菩薩摩诃薩,設有惡魔來到其所,為惱壞故語菩薩言:無上菩提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皆畢竟空都無所有,諸法自性、自相亦然,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畢竟空中無有一法可名能證,無有一法可名所證,證處、證時及由此證亦不可得。既一切法性、相皆空與虛空等,汝等雲何虛受勤苦求證無上正等菩提?汝先所聞諸菩薩衆應證無上正等菩提,皆是魔說非真佛語,汝等應舍大菩提願,勿于長夜虛為利樂一切有情自受勤苦,雖行種種難行苦行欲求菩提終不能得。

善現,是菩薩摩诃薩聞彼語時能審觀察:此惡魔事,欲退壞我所發無上正等覺心,我今不應信受彼說。雖一切法與虛空等,自性、自相皆畢竟空,而諸有情生死長夜,不知、不見、不解、不覺,颠倒放逸受諸劇苦,我當擐以性相皆空如大虛空大功德铠,速趣無上正等菩提,為諸有情如應說法,令其解脫生死大苦,得預流果、得一來果、得不還果、得阿羅漢果、得獨覺菩提,或得無上正等菩提。”

上一篇:商貸通

下一篇:飛刀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