脆骨病

脆骨病

先天性骨骼發育障礙性疾病
脆骨病,醫學名稱為成骨不全症(osteogenesis imperfecta),是一種少見的先天性骨骼發育障礙性疾病,又稱脆骨-藍鞏膜-耳聾綜合征。[1]其特征為骨質脆弱、藍鞏膜、耳聾、關節松弛。其病變不僅限于骨骼,還常常累及其他結締組織如眼、耳、皮膚、牙齒等。本病具有遺傳性和家族性,但也有少數為單發病例。本病無特殊療法。骨折應照常規予以複位和固定。平時應注意營養,避免損傷。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成骨不全;先天性發育不全;瓷娃
  • 就診科室:外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中文名:脆骨病
  • 英文名:idiopathicosteopsathyrosis
  • 傳染病:否
  • 臨床表現:患兒易發骨折,輕微的碰撞,也會造成嚴重的骨折
  • 疫苗預防:否

簡介

脆骨病是成骨不全症的俗稱,也被稱為“玻璃娃娃”或是“瓷娃娃”症,為先天性發育障礙。男、女發病相等,15%以上的病人有家族史。本病呈常染色體顯性或隐性遺傳方式,可為散發病例。藍鞏膜的傳遞為100%,聽力喪失依年齡而異。散發病例多因新突變所引起,常與父母高齡有關。

成骨不全症的發生機率為萬分之一以下,被列為罕見疾病。截至2012年,中國有10萬脆骨病患者。

類型

成骨不全症有許多分類方法:根據第1次發生骨折的時間早晚,分為先天型及遲發型;根據病情輕重分為3型;Sillence于1979年根據遺傳方式和臨床表現将其分成4種類型,這一分類應用最為廣泛。

胎兒型:病情嚴重,常見顱骨骨化不全,胎兒期已有多次骨折,大多是死胎或生後短期夭折。

嬰兒型:較少見,出生後可有骨折,以後較輕微的外傷,甚至無外傷都可造成多發性骨折,女性患者多于男性,藍色鞏膜及韌帶松弛多見。

少年型(遲發型):病情最輕,出生時可以沒有骨折,兒童期容易發生骨折,到青春期後有自動改善的趨勢,20歲前後可因耳硬化造成耳聾。

診斷鑒别

一般并不困難。有時要與嚴重的佝偻病相區别。佝偻病表現為骨骺軟骨增寬、模糊、幹骺端到鈣化軟骨區不規則,分界不清。幹骺端本身呈杯狀增寬。此外,其它骨骼的稀疏情況不及成骨不全症者明顯。臨床上尚應與軟骨發育不全,先天性肌弛緩,甲狀腺功能減退及甲旁亢等區别,一般說來并不困難。病理診斷引起下背痛的原因還有很多,先天性骨缺陷,退行性疾病或骨畸形可作X線檢查,如攝取顯示椎間小關節面的斜位片。

椎間盤破裂,韌帶扭傷和肌肉撕裂為突然發病,症狀常在舉重物後24小時内開始。特定部位局部壓痛和肌肉痙攣是有意義的,提示為背部本身的病變而不是骨盆内或腹膜後疾病。CT掃描或MRI檢查可提供有價值的縱軸空腔變形的圖像,骨折與骨折脫位可通過病史,創傷的性質。X線檢查,CT掃描,骨掃描(如99m锝焦磷酸鹽标記)來排除。椎體後小關節的慢性關節炎通常與退行性椎間盤疾病有關,前者有骨關節炎的特殊臨床表現與X線征象,後者有神經根激惹症狀。

過度伸展通常加重受累椎體後小關節的疼痛,較年輕的成人逐漸發生的下背部痛提示潛在脆骨病的骨異常,如脊椎前移或脊椎關節病(如強直性脊椎炎或骶髂關節炎);青春期發病高度提示脊椎關節病,盆腔與腹膜後疾病有相應的症狀,無腰部的局部體征。腫瘤與感染較難診斷,可類似破裂的椎間盤,占位性腫瘤常由CT,MRI或脊髓造影診斷。腦脊液檢查不一定能鑒别腫瘤與椎間盤破裂,兩者的腦脊液蛋白含量都可以升高,但此項檢查在診斷腦脊膜炎和其他感染是必要的。纖維肌痛可引起慢性下背部疼痛和僵硬感,為其局限性(肌筋膜)或彌漫性(纖維肌痛)症狀的一部分.此外。

一般并不困難。有時要與嚴重的佝偻病相區别。佝偻病表現為骨骺軟骨增寬、模糊、幹骺端到鈣化軟骨區不規則,分界不清。幹骺端本身呈杯狀增寬。此外,其它骨骼的稀疏情況不及成骨不全症者明顯。臨床上尚應與軟骨發育不全,先天性肌弛緩,甲狀腺功能減退及甲旁亢等區别,一般說來并不困難。

一般均正常,有時可以有血鹼性磷酸酶的增加,這可能是由于外傷骨折後,成骨細胞活動增加所緻。極嚴重者有血漿鈣及磷的減低,但極少見。

病因病機

病因

具體病因不明。

發病機理

大部分成骨不全症患兒存在編碼I型膠原的基因突變,導緻結締組織中膠原量尤其是I型膠原含量下降,I型膠原是骨骼、皮膚、肌腱、牙本質和鞏膜的主要結構蛋白,因而這些部位的病變更明顯。成骨不全症患兒的I型膠原基因突變已被廣泛研究。文獻報道編碼I型膠原的兩個基因有超過250種突變與成骨不全症有關。

近年來檢查I型膠原是否突變的方法有很大的進步。已經從需要皮膚活檢、纖維母細胞培養,進行RNA和蛋白分析,轉變為抽血直接進行DNA分析。這些改變提高了分子分析的速度和敏感性,為臨床診斷不典型病例、基因咨詢和産前診斷提供了新方法。

2011年前後的科學研究證實,在嚴重的成骨不全症患兒,約30%無I型膠原的結構或數量的異常。這些病例可能存在其他骨蛋白異常。

病理改變

廣泛的間充質缺損,使膠原纖維成熟受抑制。在軟骨化骨過程中,骨骺軟骨及軟骨鈣化區均正常,但在幹骺端成骨細胞及骨樣組織稀少,形成的骨小纖細稀疏,呈縱向排列,無交叉的骨小梁可見。膜内化骨過程亦受影響,骨膜增厚但骨皮質菲薄,且缺管闆層狀結構,哈佛氏管腔擴大,骨髓腔内有許多脂肪及纖維組織,骨較正常短,周徑變細,兩端膨大呈杵狀。顱骨甚薄,可見有分散的不規則的鈣化竈,嚴重者像一個膜袋,囟門延遲閉合。皮膚及鞏膜等亦有病變。成骨不全是基因變異的典型例證,近年來在生化、細胞超微結構和分子水平已有不少的研究。

臨床表現

骨脆性增加。輕微的損傷即可引起骨折,嚴重的病人表現為自發性骨折。

先天型者在出生時即有多處骨折。骨折大多為青枝型,移位少,疼痛輕,愈合快,依靠骨膜下成骨完成,因而常不被注意而造成畸形連接。長骨及肋骨為好發部位。多次骨折所造成的畸形又進一步減少了骨的長度。青春期過後,骨折趨勢逐漸減少。脆骨病,是一種先天性骨胳病。其特征為骨質脆弱,容易骨折。

藍鞏膜。約占90%以上。這是由于患者的鞏膜變為半透明,可以看到其下方的脈絡膜的顔色的緣故。鞏膜的厚度及結構并無異常,其半透明是由于膠原纖維組織的性質發生改變所緻。

耳聾。常到11~40歲出現,約占25%,可能因耳道硬化,附着于卵圓窗的镫骨足闆因骨性強直而固定所緻,但亦有人認為是聽神經出顱底時受壓所緻。

關節過度松弛尤其是腕及踝關節。這是由于肌腱及韌帶的膠原組織發育障礙。還可以有膝外翻,平足。有時有習慣性肩脫位及桡骨頭脫位等。

檢查診斷

X線檢查

X線主要表現為骨質的缺乏及普遍性骨質稀疏。

在長骨表現為細長,骨小梁稀少,呈半透光狀,皮質菲薄如鉛筆畫。髓腔相對變大,嚴重時可有囊性變。骨兩端膨大呈杵狀,可見有多處陳舊性或新鮮骨折。有的已經畸形連接,骨幹彎曲。有一些畸形是因肌肉附着處牽拉所緻,如髋内翻、股骨及胫骨呈弓形。某些病人在骨折後會形成豐富的球狀骨痂,其數量之多,範圍之廣,使人會誤診其為骨肉瘤。另有一些病人的骨皮質較厚,稱“厚骨型”。

顱骨鈣化延遲,骨闆變薄,雙颞骨隆起,前囪寬大,岩骨相對緻密,顱底扁平。乳齒鈣化不佳,恒齒發育尚可。

椎體變薄,呈雙凹形,骨小梁稀少,椎間盤呈雙凸形代償性膨大。可以有脊柱側彎或後突畸形。

肋骨從肋角處向下彎曲,常可見多處骨折。骨盆呈三角形,盆腔變小。

輔助檢查

一般均正常,有時可以有血堿性磷酸酶的增加,這可能是由于外傷骨折後,成骨細胞活動增加所緻。極嚴重者有血漿鈣及磷的減低,但極少見。

鑒别診斷

佝偻病:有時要與嚴重的佝偻病相區别。

佝偻病表現為骨骺軟骨增寬、模糊、幹骺端到鈣化軟骨區不規則,分界不清。幹骺端本身呈杯狀增寬。此外,其它骨骼的稀疏情況不及成骨不全症者明顯。

臨床上尚應與軟骨發育不全,先天性肌弛緩,甲狀腺功能減退及甲狀旁腺機能亢進等區别,一般說來并不困難。

治療措施

臨床上用于治療該症的雙磷酸鹽類藥物雖在醫保目錄裡,但該藥的适應症裡并未列明成骨不全症,因此患者需自費。

無特殊治療。主要是預防骨折,要嚴格的保護患兒,一直到骨折趨減少為止,但又要防止長期卧床的并發症。

對骨折的治療同正常人。但骨折愈合迅速,固定期可短。

在矯正畸形方面,以防止再骨折為主。如皮質太薄,手術有困難時,可用異體骨移植。

對失聽患者,可做镫骨切除。

50%~70%的病兒有脊柱側突畸形,可用支架保護。若脊柱側彎超過60°時,應矯正後作脊柱融合術。

對老年婦女可應用雌激素以減少嚴重的骨質疏松。

文獻上有人試用降鈣治療本病,但療效不肯定。

法律保障

美國:1983年頒布了《罕見病用藥法》,對罕見病臨床研究費用減免稅金,并提供研究資助,罕見病患者享有政府醫療保健計劃和商業保險雙重保障。

中國台灣:2000年頒布《罕見病防治及藥物法》,患者使用的藥物及維持生命所需的特殊營養品費用施行全額報銷。

上一篇:增生性疤痕

下一篇:凍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