胎位異常

胎位異常

造成難産的主要因素
胎位異常(abnormal fetal position)也叫胎位不正,是造成難産的主要因素,胎位是胎兒在子宮内的位置,正常的胎位應為胎體縱軸與母體縱軸平行,胎頭在骨盆入口處,并俯屈,颏部貼近胸壁,脊柱略前彎,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整個胎體呈橢圓形,除此外,其餘的胎位如頭先露、臀先露等均為異常胎位。本病病因尚不明确,可能與母體骨盆情況、前置胎盤等有關,多無明顯症狀,常為孕檢時彩超發現。部分胎位異常在産前可能會自行矯正,而一些胎位異常則需要通過手法矯正,不能順産時,需要進行剖宮産。[1]
    中醫病名: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産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多無明顯症狀 傳染性: 傳播途徑:

概述

胎兒在子宮内的位置叫胎位。正常的胎位應為胎體縱軸與母體縱軸平行,胎頭在骨盆入口處,并俯屈,颏部貼近胸壁,脊柱略前彎,四肢屈曲交叉于胸腹前,整個胎體呈橢圓形,稱為枕前位。除此外,其餘的胎位均為異常胎位。在妊娠中期,胎位可異常,以後多會自動轉為枕前位。如在妊娠後期,仍為異常胎位,則稱為胎位異常,亦叫“胎位不正”。常見的胎位不正有胎兒臀部在骨盆入口處的臂位,胎體縱軸與母體縱軸垂直的橫位,或斜位等。引起胎位不正的原因有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畸形、骨盆狹小、盆腔腫瘤、胎兒畸形、羊水過多等因素。異常胎位在分娩時可引起難産,多需手術助産。如處理不當,甚至會危及母親及胎兒生命。

基本簡介

胎位異常一般指妊振30周後,胎兒在子宮體内的位置不正,較長見于腹壁松弛的孕婦和經産婦。胎位異常包括臀位、橫位、枕後位、顔面位等。以臀位多見,而橫位危害母嬰最劇。由于胎位異常将給分娩帶來程度不同的困難和危險,故早期糾正胎位,對難産的預防有着重要的意義。

中國醫學文獻中無胎位異常的病名,但可見于“難産”或“産難”。其病因正如《保産要旨》雲,“難産之故有八,有因子橫、子逆而難産者;有因胞水瀝幹而難産者;有因女子矮小,或年長遣嫁,交骨不開而難産者;有因體肥脂厚,平素逸而難産者;有因子壯大而難産者;有因氣虛不運而難産者。”這與現代醫學論述是一緻的。其病機主要是氣血虛弱與氣滞血瘀,臨床可見孕婦素體虛弱,正氣不足,神疲肢軟而無力促胎轉正;

或因平素過度安逸,或感受寒邪,寒凝血滞,氣不運行,血不流暢,氣滞血瘀;又因懷孕驚恐氣怯,肝氣郁滞,氣機失暢,而緻胎位不正。《婦人大全良方·産難門》指出:“婦人以血為主,惟氣順則血和;胎安則産順。”故治療應調理氣血,使氣行則血行,血行則氣暢,氣血通暢而胎位自然轉正。然胞脈者系于腎,補氣血的同時要固腎,則胎固氣順。中藥糾正胎位異常,無損胎之弊。

症狀介紹

1、妊娠28周後經腹部、陰道、B超檢查證實為異常胎位。

2、臀位診斷:腹部檢查子宮呈縱橢圓形,子宮底部可觸到圓而硬、按壓有浮球感的胎頭。恥骨聯合上方可觸到軟、寬而不規則的胎臀。胎心音在臍上方左或右側聽得最清楚。B超檢查胎頭在肋緣下。恥骨聯合上方為臂或為足。

3、橫位的診斷:子宮呈橫橢圓形,胎頭在母體腹部一側觸及,恥骨聯合上方較空虛。胎心音在臍周兩旁最清楚。B超檢查胎頭在母體腹部的一側。

胎位不正的主要原因

1.母體的因素如:多胎次産婦、子宮内肌瘤或子宮先天異常(子宮縱隔)及前置胎盤。引起胎位不正的原因有子宮發育不良、子宮畸形、骨盆狹小、盆腔腫瘤、胎兒畸形、羊水過多等因素。異常胎位在分娩時可引起難産,多需手術助産。如處理不當,甚至會危及母親及胎兒生命。中醫角度主要是氣血虛弱與氣滞血瘀,臨床可見孕婦素體虛弱,正氣不足,神疲肢軟而無力促胎轉正;或因平素過度安逸,或感受寒邪,寒凝血滞,氣不運行,血不流暢,氣滞血瘀;又因懷孕驚恐氣怯,肝氣郁滞,氣機失暢,而緻胎位不正。

2.胎兒的因素如:早産、多胞胎、羊水過多症、巨嬰症、發育先天異常胎兒(染色體異常、胎兒水腦)。

預後及預防

1、橫位應做選擇性剖腹産。臀位分娩,初産婦多作剖腹産;經産婦,胎兒較小、骨盆夠大者,可考慮陰道分娩。

2、橫位如未分及時處理,會導緻臍帶脫垂,胎死宮内,甚至有子宮破裂危險。

3、臀位有破水後臍帶脫垂可能,分娩過程中有後出頭危險,會造成胎兒宮内窒息,甚至死亡。

4、作好産前檢查,預先診斷出胎位不正,及時治療,如未轉為頭位,則先作好分娩方式選擇,提前住院待産。可以預防分娩時胎位不正及避免因胎位不正造成的嚴重後果。

治療情況

應用針灸糾正胎位預防難産在我國古籍早就有記載。如《類經圖翼·十一卷》指出:“至陰,三棱針出血,橫者即轉直”。尤其是灸法更用于分娩過程中的轉胎:“一治橫逆難産,危在頃刻……急于本婦右腳小指尖灸三壯,炷如小麥,下火立産如神”(《類經圖翼》)。現代用針灸轉胎始于50年代,自1960年起,即有大量關于艾灸至陰穴糾正胎位的臨床報道。80年代以來又增加體針、耳針及激光穴位照射,電針等法,效果亦佳。但就總的情況而言,以艾灸法用得最多,穴位則以至陰最理想。針灸一般用于懷孕29~40周的各類胎位異常的孕婦,有效率在85~95%左右,矯正後的複變率約10%。但再次治療後仍能轉為頭位。國外報道異常胎位自然轉正率為60%。表明針灸療效确切,且無任何不良副作用。

艾灸(之一)

(一)取穴

主穴:至陰。

配穴:隐白、三陰交、京門。

(二)治法

一般僅取雙側至陰穴,如效不顯酌加或改用1~2個配穴。用艾卷兩支(長30厘米),直徑1.2厘米,點燃後,術者雙手執住分别在兩側穴位行溫和灸,艾火距離穴位約為2~3厘米,以不産生灼痛而有明顯的溫熱感為度。每次施灸10~15分鐘,每日灸治1次,連續4次一療程。

施灸時,孕婦可取坐位,腳踏凳上,并解開褲帶,亦可取仰卧位,兩腿伸直。囑孕婦灸治的當天晚上睡眠時解開腰帶,并卧向兒背之對側。接受灸治之後,每日複診,胎位轉正後即停灸,但仍須繼續複查。

(三)療效評價

共以上法治療2313例,結果成功率為77.05~90.3%。多在一個療程内成功,并以橫位轉胎成功率最高,臀位次之、足位最差。另外尚有一定複變率。但對複變者繼續施灸,多數患者胎位仍可糾正。

艾灸(之二)

(一)取穴

主穴:至陰。

(二)治法

雙側穴位均取。将純艾絨制成麥粒大之圓錐形艾炷,直接置于至陰穴上點燃,至局部灼熱難忍,即另換1炷,每穴每次灸4~5壯。如局部起小水泡,可塗以龍膽紫藥水并用消毒敷料包劄,以防感染。每日1次(如有水泡,可避開該點),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402例,結果轉胎成功341例,無效61例,總有效率為84.8%。且發現橫位妊娠的療效明顯高于左骶前、右骶前位妊娠者,妊娠周次,32~35周的療效高于40周以上者[3]。

電針

(一)取穴

主穴:至陰。

(二)治法

患者取仰卧屈膝體位,松開腰帶,用1寸毫針刺入穴位2~3分,接通電針儀,連續波,密波,通電30分鐘,電流強度以患者可忍受為度。每日1次,3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161例,結果有效154例,無效7例,總有效率為95.4%[4,5]。

針灸

(一)取穴

主穴:至陰。

(二)治法

雙側至陰均取,以5分毫針斜刺向上,進針1~2分,平補平瀉,留針30~60分鐘。可用艾條灸針柄亦可取針後于睡前灸,每次灸10~15分鐘。每日1次3~7次為一療程。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治290例,結果有效255例,無效35例,其總有效率為87.9%[6,7]。

耳穴壓丸

(一)取穴

主穴:内生殖器、轉胎穴、交感、皮質下。

配穴:腹、肝、脾、腎。

轉胎穴位置:在内生殖器穴下方。

(二)治法

主穴可僅取前二穴,亦可均取,效不顯時,酌選配穴。如僅取内生殖器及轉胎穴,内生殖器雙側均用,轉胎穴獨取右側;如全部取用,則每次選一側,兩耳交替輪用。以王不留行子貼壓,貼壓前必須用探棒或耳穴探測儀仔細找到所選穴區中的敏感點。并囑咐孕婦每日早、中、晚自行按壓穴丸各100次,按壓時要注意姿勢:如為橫位,可取坐位;如為臀位,則取臀高頭低仰卧位,下肢屈曲,臀部擡高20~30厘米,或平卧。注意轉胎應在空腹時進行。貼壓4天為一療程,如異常胎位仍未矯正者,可繼續換貼耳穴。

(三)療效評價

以上法共矯正胎位異常孕婦493例,多在3日内轉胎成功,其中413例,轉位成功率為83.3%。且通過對照證實,耳穴壓丸法的轉胎效果明顯優于膝胸卧位轉位法。

診斷與處理

胎位異常的診斷和處理方式

最常見的異常胎位為臀位及枕後位,橫位及顔面位較少見。原因不甚明确,可能與以下有關:1、胎頭入盆受阻,如頭盆不稱及前置胎盤等;2、胎兒活動範圍增大,如羊水過多,經産婦腹壁松弛、雙胎及早産兒等;3、子宮畸形。能引起難産的胎兒因素,包括巨大胎兒、胎兒畸形。

(一)臀位産異常

臀位産約占分娩總數的4%,由于體積最大和最硬的胎頭最後娩出,常發生困難,胎嬰兒易窒息死亡,臀位産新生兒産傷發生率亦明顯增加。

1、診斷

在宮底可觸及圓而硬的胎頭,在恥骨聯合上區則扪及較軟而不規則的胎臀,胎心音平臍或在臍上方。肛門或陰道檢查可觸及軟而不規則的胎臀,有時可觸及下肢。用超聲檢查可明确診斷。

2、分娩機轉

胎兒的娩出與頭位基本上相同,僅次序颠倒而已,臀部先出,胎頭最後娩出。為便于理解,以骶左前為例,将臀、肩及頭的娩出經過。

1)臀的娩出胎臀以較寬的股骨粗隆間徑沿骨盆入口較長的左斜徑或橫徑入盆,下降達盆底後,前髋(左髋)轉向恥骨聯合下方,使股骨粗隆間徑與較長的骨盆出口前後徑一緻,骶部于是向着母體的左方,胎體側屈,後髋(右髋)先娩出,前髋繼之,然後兩下肢娩出。

2)上肢與肩的娩出臀娩出後,胎背将向母體左前方旋轉,使較寬的雙肩峰間徑沿骨盆入口的左斜徑或橫徑進入骨盆。在胎肩下降娩出過程中,胎背又向着母體左方轉回,使雙肩峰間徑與骨盆入口的前後徑一緻。右上肢及後肩多先娩出,繼之以左上肢及前肩娩出。

3)頭的娩出肩娩出後,兒頭先是以其前後徑沿骨盆入口的右斜徑或橫徑入盆,而後兒枕向前旋轉至恥骨聯合下方,随後颏、面、額相繼自會陰部産出,最後枕部從恥骨聯合下方滑出。

3、處理

1)妊娠28周以前臀位多能自行轉成頭位,可不予處理。28周以後,應設法糾正。可試膝胸卧位,早晚各一次,每次15分鐘,使胎臀離開骨盆腔,有助于自然轉正,或艾灸至陰穴,早晚各一次,每次20分鐘。一周後複查。也可用激光照射至陰穴,左右兩側各照射10分鐘,每天一次,7次為一療程,有良好效果。腹壁較松子宮壁不太敏感者,可試外倒轉術,将臀位轉為頭位。倒轉時切勿用力過猛,亦不宜勉強進行,以免造成胎盤早剝。倒轉前後均應仔細聽胎心音。

2)臀位分娩的關鍵在于胎頭能否順利娩出,兒頭娩出的難易,與胎兒與骨盆的大小以及與宮頸是否完全擴張有直接關系。對疑有頭盆不稱、高齡初産婦及經産婦屢有難産史者,均應仔細檢查骨盆及胎兒的大小,常規作B超以進一步判斷胎兒大小,排除胎兒畸形。未發現異常者,可從陰道分娩,如有骨盆狹窄或相對頭盆不稱(估計胎兒體重≥3500gm),或足先露、胎膜早破、胎兒宮内窘迫、臍帶脫垂者,以剖宮取胎為宜。

待産時應耐心等待,作好産婦的思想工作,以解除顧慮,少作肛查,以免造成胎膜破裂。勤聽胎心音,尤其在破膜時,應立即聽胎心音,并檢查有無臍帶脫垂。臀位陰道分娩,有自然娩出、臀位助産及臀位牽引等三種方式。自然分娩系胎兒自行娩出;臀位助産系胎臀及胎足自行娩出後,胎肩及胎頭由助産者牽出;臀位牽引系胎兒全部由助産者牽引娩出,為手術的一種,應有一定适應症。後者對胎兒威脅較大。

臀位接産的關鍵在于兒頭的順利娩出,而兒頭的順利娩出有賴于産道,特别是宮頸是否充分擴張。因此當胎膜破裂後,兒臀或兒足出現于陰道口時,用一消毒巾蓋住,每次陣縮用手掌緊緊按住使之不能立即娩出。目的是使産道充分擴張。“堵”時用力要适當,忌用暴力,直到胎臀顯露于陰道口,或檢查宮口确已開全為止。“堵”的時間一般需30分鐘~1小時,初産婦有時需堵2~3小時。

4、助産方法

1)盤腿臀位和足位助産法

經過“堵”,足位最後将成為盤腿臀位。當胎兒自行娩出至臀部時,接産者以雙手握住胎臀,拇指放在胎兒骶部,四指圍繞髋部,一面輕輕向下牽引,一面将胎背引向前方,以助胎肩循骨盆入口的斜徑或橫徑入盆。當臍部娩出時,應将臍帶向下牽出,以免因繃得過緊而影響胎兒娩出或發生臍帶斷裂。然後再将胎背轉向側方,邊轉邊向下牽引,使雙肩峰間徑與骨盆出口前後一緻。當前肩達恥骨聯合下方時,可将胎身上舉,使後臂及後肩先娩出,再放低胎身,娩出前臂及前肩。

雙肩娩出後,将胎背再向前方旋轉,使胎兒跨伏于接産者左前臂(或右前臂)上,将食指伸入兒口内(或将食、中二指分置兒鼻兩側面頰部),以保持兒頭俯屈,指尖應頂向上腭,切勿鈎住下颌牽拉,以免造成下颌骨脫臼或軟組織創傷。術者以另一手食、中二指分置兒頸兩旁,鈎住兒肩向下(向地面方向)緩緩牽引,另由助手在宮底施壓,助兒頭進入骨盆腔。同時,助手應注意保護會陰以免娩頭時造成會陰裂傷,每階段要求産婦能很好配合,完全放松,以利兒頭入盆。當枕部出現于恥骨弓下方時,即将兒身上舉,使兒頭的颏、面、額及頂部相繼自會陰部娩出。為了防止胎兒發生嚴重窒息,在臍部娩出後,應争取在8分鐘内娩出胎兒。但應避免因過于緊張而操作粗暴,傷害胎兒。

2)伸腿臀位助産法

兒臀娩出時,接産者用雙手四指放在胎兒骶部,拇指壓住胎兒大腿,緊靠産婦外陰部。随胎體的娩出,可略将兒臀上舉,雙手仍緊靠外陰部,使兒腿伸直不脫出,以壓住交叉于胸前的雙臂,使其不能上舉,同時,由于胎兒的胸廓、雙臂加上雙腿的總容積較兒頭容積為大,因而可使軟産道得到充分擴張,有利于兒頭的順利娩出。在兒體娩出過程中;應将兒背漸向左方旋轉,使前肩達恥骨聯合下,再按前法娩出雙肩及兒頭。

(二)枕後位産異常

枕後位約占頂先露的25%,多發生于骨盆有輕度狹窄的情況下。此類骨盆的入口前半部可能稍狹窄,影響枕前位兒頭的下降、銜接,而後半部則較寬,故胎枕多轉向後方入盆,如宮縮良好,約90%以上将轉成枕前位娩出,約5%不能轉為前位而成為“持續性枕後位”,最後轉成“正枕後位”娩出。

1、診斷

産前發現者,無臨床意義,因多數能轉成枕前位,但臨産後兒頭已銜接而為枕後位者,将影響産程進展,應予重視。

枕後位可在腹部前方扪及胎兒肢體,胎背在腹部一側,位置較靠後,胎心音在腹部側方略遙遠。臨床上,依靠腹部觸診常不易确診,必要時可經陰道檢查或B超檢查确診。陰道檢查可發現兒頭的矢狀縫和母親骨盆的斜徑相一緻,前囪在其前端,後囪在後。若矢狀縫不易辨認,可依胎兒耳輪所指的方向來辨别。

2、分娩經過

90%以上在強有力的宮縮推動下,将轉為枕前位娩出。由于枕後位頭的前俯屈較枕前位差,故兒頭将以周徑較大的枕額徑平面通過産道,且胎頭内旋轉費時,加上骨盆也可能相對狹窄,故産程多延長,胎頭銜接較晚,常有肛門下墜排便感及出現水腫。少數不能轉至前位者,可出現下列情況:

1)深橫阻滞因産力不足或骨盆中段狹窄,胎枕前轉45°即停滞,成枕橫位,稱“深橫阻滞”。除非胎兒小,否則無法自産,須手術助産。

2)正枕後位胎枕向後轉45°,正對骶凹。陣縮強,胎兒較小者,可自産,否則需用胎頭吸引器或産鉗助産。由于胎頭降入盆底時,肩及背部緊随而下,充塞盆腔,使軟産道極度擴張,加上胎頭又不能很好俯屈,緻娩出困難,可造成嚴重的陰道及會陰裂傷。

3、處理

因多數枕後位能自然轉成前位娩出,但需時較久,故必須耐心等待,注意觀察宮縮、産程的進展及胎心音的變化。對産婦要多加安慰鼓勵,注意防治衰竭及脫水。如進展順利,可聽任自産。如宮口開全超過2小時,兒頭已達坐骨棘,應考慮手術助産。可用胎頭吸引器或産鉗助産。深橫阻滞者,可用胎頭吸引器或将兒頭轉為枕前位或正枕後位始能娩出。會陰較緊者,尤其是初産婦,必須作較大的會陰側切,以免造成深度撕裂。如并發宮縮乏力,胎頭遲遲不下及宮口不擴張者,或有頭盆不稱現象者,均應及時剖宮取胎。

問題解答

怎樣發現胎位異常

在孕期常見的胎位異常有臀位、橫位、頭位異常。胎位異常分娩者對母親及胎兒都有很大的威脅,是造成難産和圍産兒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因此,早期發現異常胎位,及時給予矯正,可降低難産發生率,從而也降低了圍産期孕婦及胎兒死亡率。

具體措施:孕婦要及時去醫院進行孕期檢查,醫生通過四步手法來确定胎位是否異常。若為臀位或橫位,應在孕30周前可以自行轉位而成正常,但若30周後不能自動複位者,應加以矯正。

胎位不正怎麼辦

通常狀況下胎兒都是頭朝下,直到頭位出世,這就是正常分娩,如果胎兒的其他部位在最下面,就稱為胎位不正,常見的胎位不正有兩種:臀位和橫位,胎位不正會造成難産,在妊娠7個月以前,胎位不正還可能轉正,如果妊娠8個月,胎位仍未轉正,就需要矯正胎位了.矯正胎位的方法是常用的孕婦自我矯正。方法是孕婦跪在硬床闆上,胸部緊貼床面,兩手前伸,頭向一側,臀部擡高,大腿要與床面垂直,臀部不可壓在小腿上,否則無效果,每次15—20分鐘,每日3次.做前孕婦應排空小便,松開褲帶。

胎動:胎兒和母親的對話

胎兒18周左右,就會`伸腰踢腳'地運動了,随着懷孕天數的增加,胎兒的運動也不斷增多,到懷孕29周-38周時,胎動次數最多,胎兒運動次數與胎兒是否活潑好動有關,每天從上午8點到下午8點,連續12小時的胎動次數,多者可達100次,少者隻有30—40次。

胎動不僅是胎兒運動,同時也是胎兒與母親聯系的信号,正常的胎動代表胎兒安全無恙,如果胎動次數逐日減少,以至減少到12小時才動10次以下,或完全消失,往往是胎兒嚴重缺氧,甚至窒息,接近死亡,據研究,從胎動消失到胎兒死亡,一般在24小時左右,如果認真觀察和記錄每天的胎動次數和強度,發現胎動異常及時做出判斷,采取措施,如剖腹産手術等,常可挽救胎兒的生命。

孕婦在懷孕18周後,應每天數一下從早晨8點到晚上8點的胎動次數,标在坐标紙上,然後把逐日觀察的胎動次數的标記連接起來形成一條曲線,這條曲線的起伏不是很大,但有一個波動範圍,一旦發現忽起忽落現象,就應追究原因,特别是在每小時胎動次數少於3—5次時,就要密切注意,如果繼續減少,應及時到醫院檢查。

胎位異常容易與哪些症狀混淆

應與下面的症狀相鑒别診斷:

1.胎位不正正常産出的正确順序應由頭部先出來,若是下半身先産出,甚至肩膀、手臂等部位先産出,即稱為"胎位不正"。最常見的就是所謂的臀位,亦即屁股朝向子宮頸口及産道的方向,其他如斜位或橫位(肩部或軀幹部位朝向産道)者較少,但其危險性并不小。這隻是最粗略的分類,事實上生産時,唯有後腦勺先娩者是最容易生産的方式,其他方式都容易造成生産過程中,或多或少的危險性或産程的延長。

2.胎兒不完全臀先露不完全臀先露(incompletebreechpresentation)以一足或雙足、一膝或雙膝或一足一膝為先露。膝先露是暫時的,産程開始後轉為足先露。較少見。

3.臀産式正常懷孕在接近足月生産時,大部分胎兒的位置都是頭朝下的,這種所謂的“頭産式”占96%;而有3%則是屁股朝下,稱為“臀産式”。

4.胎兒單臂先露單臀先露或腿直臀先露(frankbreechpresentation)胎兒雙髋關節屈曲,雙膝關節直伸,以臀部為先露。最多見。臀先露(breechpresentation)是最常見的異常胎位,約占妊娠足月分娩總數的3%~4%。因胎頭比胎臀大,且分娩時後出胎頭無明顯變形,往往娩出困難,加之臍帶脫垂較多見,使圍生兒死亡率增高,是枕先露的3~8倍。臀先露以骶骨為指示點,有骶左前、骶左橫、骶左右,骶右前、骶右橫、骶右後6種胎位。

1.妊娠28周後經腹部、陰道、B超檢查證實為異常胎位。

2.臀位診斷:腹部檢查子宮呈縱橢圓形,子宮底部可觸到圓而硬、按壓有浮球感的胎頭。恥骨聯合上方可觸到軟、寬而不規則的胎臀。胎心音在臍上方左或右側聽得最清楚。B超檢查胎頭在肋緣下。恥骨聯合上方為臂或為足。

3.橫位的診斷:子宮呈橫橢圓形,胎頭在母體腹部一側觸及,恥骨聯合上方較空虛。胎心音在臍周兩旁最清楚。B超檢查胎頭在母體腹部的一側。

如何矯正胎位

胎位不正在不同的懷孕周數有不同的發生率。在懷孕五個月時,約有33%的胎兒是屬于胎位不正的;而在八個月時,胎位不正的發生率下降至8.8%;到了懷孕九個月時,隻有5%左右的孕婦被診斷為胎位不正。這表示,在懷孕中期發現胎位不正的胎兒,大多會在足月時轉變成為正常的胎位。

通常,在孕7個月前發現的胎位不正,隻要加強觀察即可。因為在妊娠30周前,胎兒相對子宮來說還小,而且母親宮内羊水較多,胎兒有活動的餘地,會自行糾正胎位,在孕30周後大多能自然轉為“頭位”。然而一般而言,若在妊娠30-34周還是胎位不正時,就需要矯正了。

在孕期,胎位不正不會對母兒帶來不良影響,但它是造成難産的常見因素之一。不過現代醫學完全有辦法進行處理。下文以最常見的臀位為例來介紹一些産科矯正方法。

上一篇:卡波西肉瘤

下一篇:過敏性皮炎濕疹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