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痘

羊痘

接觸性傳染病
羊痘(Qrf)是羊感染一種病毒後,皮膚上發生化膿性炎症,再傳染給人,使人發生羊痘。本症是羊痘病毒所緻。這是一種乙醚敏感的DNA病毒,此病毒主要是侵犯羊,人是由于接觸病羊污染的物質而被感染。目前尚無人與人之間互相傳染的報道。傳染後有終生免疫力,将人和動物的損害進行組織培養,有病毒生長。
  • 中醫病名:羊痘
  • 外文名:orf
  • 别名:羊天花
  • 就診科室:皮膚科
  • 多發群體:牧羊人,獸醫及屠宰人員等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病因學:病毒所緻
  • 臨床表現:小丘疹,質地堅硬
  • 輔助檢查:組織病理

症狀

潛伏期5~6天,初起為紅色或紫紅色的小丘疹,質地堅硬,以後擴大成為頂端扁平水疱,能發展成出血性大疱或膿疱,中央可有臍凹,大小為2~3cm,最大可達5cm,在24~48h内疱破表面覆蓋厚的淡褐色焦痂,痂四周有較特殊的灰白色或紫色暈,其外再繞以紅暈,以後變成乳頭瘤樣結節,最後變平,幹燥,結痂而自愈,病程一般為3周,也可長達5~6周,獲得永久性免疫,再次感染在免疫功能低下患者中較常見,皮損數目不多,為單個或數個,好發于手指,手,前臂及面部等暴露部位,除了局部有輕微腫痛及瘙癢外,無全身症狀或僅有微熱,局部淋巴結腫大,有些病人在發病後2周時,軀幹部可發生一過性斑丘疹,亦可在四肢伸側出現多形紅斑樣皮疹,巨大的向外生長的皮損,類似化膿性肉芽腫或惡性腫瘤,可見于免疫力低下或AD患者,偶可見病毒血症,表現為廣泛的丘疹,水疱或大疱性皮損。

診斷

根據接觸史,典型皮疹,自愈過程,一般不難診斷,如有懷疑,可将損害的痂皮或活檢組織放在電鏡下觀察,如發現病毒包涵體可明确診斷,在組織培養上病毒生長緩慢。

檢查

1、周圍血象:白細胞計數可暫時升高,淋巴細胞相對增加。

2、血清抗體測試:山羊和病人恢複期血清中能發現中和抗體。

3、電子顯微鏡檢查:痂及病損組織内可見羊痘病毒。

4、組織病理:表皮明顯細胞内及細胞間水腫,空泡形成以及氣球狀變性,真皮有密集的細胞浸潤,中央主要是組織細胞和巨噬細胞,周圍為淋巴細胞和漿細胞,很少有多形核白細胞浸潤,整個損害有許多内皮細胞增生和腫脹的小血管,在真皮血管内皮細胞的胞質裡可以看到嗜酸性包涵體。

治療

對人的治療

1、避免接觸患羊痘的綿羊和山羊。對病羊應首先加強護理,注意衛生,給予軟嫩而容易消化的飼料,圈舍要暖和而通風,最好在天晴時放牧,讓病羊能曬曬太陽。特别是在發疹期,要加強保溫,鋪上墊草,供給溫水。

2、在實驗室制備疫苗的工作人員防止自身接種。

3、2~3周羔羊接種羊痘活病毒疫苗可獲終身免疫。

4、患者一般作對症處理。對皮膚上的痘瘡,塗以碘酊或紫藥水;水泡或膿疱破裂後,應先用3%來蘇兒或石炭酸洗滌,然後塗藥;對黏膜上的病竈先用0.1%高錳酸鉀洗滌後,塗以碘甘油或紫藥水。

5、巨大而向外生長的皮損可從真皮下部予以切除。

對病羊的治療

要加飼養管理,杜絕在疫區引進羊種,引進新羊時先要隔絕觀察,做好防疫措施後才放入羊群飼養。平常做好羊舍的衛生消毒處理,減少病原,定期對羊群接種疫苗,接種疫苗時一定要嚴格遵守疫苗接種程序。在發現病害後,要及時對病羊進行隔絕,然後對羊舍進行全面的消毒處理,然後用1%的鹽水溶液或者0.1%高錳酸鉀對病羊的痘疹區清洗,接着再用碘甘油或者由蜂膠、酒精和雲南白藥組成的合劑塗抹,每天2-3次。如果出現破潰現象,可進行肌肉注射藥劑,而病情較為嚴重時,可采取靜脈注射500mL5%葡萄糖溶液,效果極佳。

并發症

羊痘發生後,常常伴發并發症,如呼吸道炎症,肺炎,關節炎,胃腸炎。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