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心熱

手足心熱

臨床常見症狀
手足心熱是臨床常見的症狀,屬内傷發熱範疇。[1]手足心熱不僅是自覺症狀,而且也是具有客觀指标的他覺症狀。手足心熱多見于陰虛内熱,但也可見于患者自覺發熱而體溫并不明顯高的其它内傷發熱,即不僅見于虛熱,也可見于實熱。
  • 中醫病名:手足心熱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出 處:《丹溪心法》
  • 類 别:中醫基礎術語
  • 概 念:指手心、足心有發熱感覺

基本概述

手足心熱:中醫病證名。手心、足心有發熱感覺。見《丹溪心法·發熱》。多由陰虛内熱,或火熱内郁等所緻。

手心熱,多見于兩種情況。一是指手三陰經是動所生病症,如心包脈所生病諸症中均可有掌中熱。(見《靈樞·經脈》)一是指腎陰虛的見症,臨床多見手心熱或五心煩熱。足心感覺發熱,見《素問·刺熱篇》。多因腎虛所緻。

脾胃内傷可出現手足心熱,東垣在《内外傷辨惑論》中,将内傷與外感作出區别。其在“辨手心手背”中指出,外感之病,寒熱齊作,伴見手背熱,手心不熱,為邪在表的一個見證。内傷之病,寒熱間作,每見手心熱,手背不熱,為熱傷元氣的一個見證。由此可見,脾胃内傷可以出現手足心熱的症狀。

中醫對手足心熱的治療中,多從陰陽失和、肝郁發熱、濕熱熏蒸、脾氣虛弱、食積阻滞等方面論治。對因脾胃内傷所緻的手足心熱,遵東垣法論治,在臨床實踐中,可取得較好的療效。

病機病理

心包脈所生病諸症:《不居集·手掌中熱》:“掌中勞宮穴也,手厥陰心包所生,是經少氣而多血,是動則病掌中熱。”

陰陽失和真陰不足:《不居集·熱症》:“足心如烙者,虛火爍陰,湧泉涸竭也。”足少陰脈斜從小指趨至足心,出于然骨,循内踝入跟,為湧泉穴。此經多氣而少血,虛勞之人,真陰不足,故足心如火之烙,或足跟作痛,乃水不制火之故。

脾胃内傷手足心熱:脾胃内傷的病機為脾胃之氣受傷,中氣不足,出現兩種變化:一種是清氣下陷,不能上升,即水谷精微之氣,不能輸脾歸肺,上行陽道,心肺之氣無所禀受,榮衛之氣亦就不足,皮膚腠理無陽氣以滋養,不能衛護其外,即東坦所謂“脾胃之氣下流,使谷氣不得升浮,是生長之令不行,則無陽以護其營衛,不任風寒,乃生寒熱”(見《内外傷辨惑論》、《飲食勞倦論》)。另一種是“陰火”上沖,即中氣下陷,水谷不化精微,變生濕濁,流于腎間,以緻下焦之氣不化,郁而生熱,成為“陰火”熾盛,必然逆而上沖。下焦陰火上沖,中焦脾胃又首當其沖,形成陰火乘其脾胃之變,即東垣所謂“脾胃之氣不足,而反下行,極則沖脈之火逆而上,是無形質之元氣受病也”(見《内外傷辨惑論·辨陰證陽證》)。也就是說,内傷病的主要病理變化為:一方面清氣下陷,而另一方面有陰火上沖,形成陰陽清濁升降反常的局面。而四肢、手足心為脾胃所主,脾胃陽氣充足,手足四肢溫暖,脾胃陽氣虛弱,手足四肢寒冷。脾胃内傷,中氣不足時,由于陰火上沖,本為陽氣充實之處,變為陰火充斥之地,故出現手足心熱的症狀,是病在于裡,熱傷元氣的見證。當然患者除手足心熱外,還有惡寒怕冷、怠惰嗜卧、四肢沉困不收、少氣懶言、食少便溏、脈虛弱等中氣不足之症。

辨證論治

脾胃内傷

手足心熱的病機為熱傷元氣,其治療即遵東垣“甘溫除熱”法,以升陽散火湯(見《内外傷辨惑論》)為主方散郁火。組成為:升麻、葛根、獨活、羌活、白芍藥、人參、炙甘草、柴胡、防風、生甘草。此方用人參、炙甘草之甘溫益氣;并用升麻、柴胡升脾胃中清氣,上行陽道,亦能引甘溫之氣味上行,使元氣充實皮毛,陽氣得以衛外而為固,這是治其本者。同時配伍羌活、獨活、防風等諸風藥,東垣認為:“瀉陰火以諸風藥,升發陽氣以滋肝膽之用,是令陽氣生,上出于陰分,末用辛甘溫藥,接其升藥,使大發散于陽分,而令走九竅也”(《脾胃論·脾胃勝衰論》)。丁光迪認為,“升陽與益氣兩者配合,發越脾土之郁遏,亦發越郁于肌表之躁熱,使郁者伸而陰火散……”,這一部分是本方的重點用藥。佐以生甘草,瀉火而緩急迫;更加白芍藥,合人參能補脾肺,合甘藥能化陰斂陰,參于升陽散火藥中,寓收于散,有制約調節意義。全方合用能使營衛調和,陽道充實,浮熱亦自解。

五心煩熱

心中煩熱伴兩手足心有發熱感覺。見《太平聖惠方·治骨蒸煩熱諸方》。多由陰虛火旺、心血不足,或病後虛熱不清及火熱内郁所緻。是虛損勞瘵等病的常見症之一。治宜滋陰降火,清熱養陰,清肝理脾等法,可選用清骨散、升麻散、《千金》竹葉湯、逍遙散、茯苓補心湯等方。火郁而宜升發者,用火郁湯加減。

預防保健

對于陰虛體質的人:形體消瘦、面色潮紅、口燥咽幹、心中時煩、手足心熱、少眠、便幹、尿黃、不耐春夏、多喜冷飲、脈細數、舌紅少苔。腎陰虛則表現腰酸背痛、眩暈耳鳴、男子遺精、女子月經量少等症狀;其預防保健原則:

1、精神調養:此體質之人性情較急躁,常常心煩易怒,這是陰虛火旺,火擾神明之故,故應遵循《黃帝内經》中“恬淡虛無”、“精神内守”之養神大法。平素在工作中,對非原則性問題,少與人争,以減少激怒,要少參加争勝負的文娛活動。

2、環境調攝:此種人形多瘦小,而瘦人多火,常手足心熱,口咽幹燥,畏熱喜涼,冬寒易過,夏熱難受,故在炎熱的夏季應注意避暑。

3、飲食調養:應保陰潛陽,宜清淡,遠肥膩厚味、燥烈之品;可多吃些芝麻、糯米、蜂蜜、乳品、甘蔗、魚類等清淡食物,對于蔥、姜、蒜、韭、薤、椒等辛味之品則應少吃。

此外,出現手足心熱、心煩、口幹、失眠、盜汗等陰虛之證,可選用有滋陰清熱、養心安神的食品,如糧食中的小米、大麥、小麥、玉米、赤小豆;蔬菜中的大白菜、冬瓜、黃瓜、紫菜、豆腐;水果中鴨梨、西瓜、百合、蓮子、大棗;肉類中白鴨肉、鵝肉、鲫魚、甲魚、蛤蜊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