輕微腦癱

輕微腦癱

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
基本概述輕微腦癱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後1個月内,因各種原因所緻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智力、視聽覺、進食、吞咽、言語、行為等多種障礙,會嚴重影響兒童的一生。特别說明一點,小兒腦癱對患兒的主要影響是運動障礙,有的患兒可伴有一定程度的智力低下,但與人類染色體異常和染色體畸變所造成的‘癡呆’根本不同。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幼兒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因各種原因所緻的
  • 常見症狀: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别稱:輕微腦癱

基本概述

輕微腦癱是指出生前至出生後1個月内,因各種原因所緻的非進行性腦損傷綜合征,主要表現為中樞性運動障礙及姿勢異常,同時經常伴有智力、視聽覺、進食、吞咽、言語、行為等多種障礙,會嚴重影響兒童的一生。特别說明一點,小兒腦癱對患兒的主要影響是運動障礙,有的患兒可伴有一定程度的智力低下,但與人類染色體異常和染色體畸變所造成的‘癡呆’根本不同。

小兒腦癱是小兒時期(出生前至出生後一個月内),因各種原因所緻的非進行性腦損傷,也是小兒時期常見的一種緻殘性疾病,發病率約為2—5‰,據調查,我國0—6歲兒童中約有腦癱患兒200多萬,并以每年4萬—5萬的速度遞增。南京市兒童腦癱康複訓練技術指導中心專家張躍主任說,近年來,随着國内醫學及新生兒重症搶救技術的發展,雖然許多低體重兒搶救成功,但缺氧缺血所造成的腦損傷仍可緻成腦性癱瘓。另外,環境污染越來越重,病毒感染越來越多,這些都給小兒腦癱提供了土壤。

臨床表現

1、身體發軟及自發運動減少,這是肌張力低下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則可診斷為重症腦損傷,智力低下或肌肉系統疾病。

2、身體發硬,這是肌張力亢進的症狀,在一個月時即可見到。如果持續4個月以上,可診斷為腦癱。

3、反應遲鈍及叫名無反應,這是智力低下的早期表現,一般認為4個月時反應遲鈍,6個月時叫名無反應,可診斷為智力低下。

4、頭圍異常:頭圍是腦的形态發育的客觀指标,腦損傷兒往往有頭圍異常。

5、體重增加不良、哺乳無力。

6、固定姿勢,往往是由于腦損傷使肌張力異常所緻,如角弓反張、蛙位、倒U字形姿勢等。在生後一個月就可見到。

發病機制

人體正常肌張力調節及姿勢反射的維持有賴于皮質下行纖維抑制作用與周圍Ⅰa類傳入纖維易化作用的動态平衡,如皮質下行纖維束受損,下行抑制作用必然減弱,周圍傳入纖維的興奮作用相對增強,可出現痙攣性運動障礙和姿勢異常。感知能力如視、聽能力受損可使患兒智力低下,基底節受損可導緻手足徐動症,小腦受損可發生共濟失調等。

腦性癱瘓的特殊病理改變有兩類:

①出血性損害,可見室管膜下出血或腦室内出血,多見于妊娠不足32周的未成熟兒,可能因為此期腦血流量相對較大,血管較脆弱,血管神經發育不完善,調節腦血流量的能力較差;

②缺血性損害,如腦白質軟化、皮質萎縮或萎縮性腦葉硬化等,多見于缺氧窒息的嬰兒。

診斷方法

1、不能翻身:6個月以後還不能翻身,有診斷意義。

2、不使用下肢:6-7個月不用下肢短暫地支持體重

3、不用單手:7-10個月的嬰兒不用單手抓玩。

4、手笨,手的精細動作,如捏小東西、解扣、系腰帶不靈活,不協調,在7-10個月出現有診斷意義。

5、不能獨坐:7個月不能獨坐。

6、不能抓站:10個月不能抓站。

7、不會與人再見:10個月以後有診斷意義。

8、使用腳尖站立:10個月還用腳尖站立。

9、不能邁步:13-15個月以後,還不會邁步。

輕微腦癱與腦癱的診斷方法幾乎是一樣的,隻是輕微腦癱的症狀表現的并不明顯,建議家長如果發現小兒有以上症狀的,請盡快到醫院檢查、确認,以免耽誤治療的最佳時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