痦子

痦子

黑素細胞痣
痦子在醫學上稱為“色素痣”,是皮膚的良性腫瘤,是由神經細胞分化出來的,不同年齡、不同性别的人都可能長痦子。一般來說,痦子對人沒有危害,但長在手掌、腳底、口唇等特殊部位的痦子就需要注意了。因為這些部位容易發生摩擦,導緻痦子發生惡變,産生惡性黑素瘤。因此建議對于長在特殊部位的痦子,最好及時切除。這個手術在門診就可以完成,手術後最好對切下的部分做病理切片,觀察有無變化,有沒有切幹淨,是良性還是惡性的。
  • 中醫病名:色素痣
  • 外文名:Nevus
  • 别名:痦子、細胞痣、痣、痣細胞痣、黑素細胞痣
  • 就診科室:皮膚性病科、整形外科
  • 多發群體:青春發育期女性、孕婦
  • 常見發病部位:面部、手部、背部
  • 常見病因:發育畸形
  • 常見症狀:深褐、墨黑色
  • 傳染性:無
  • 傳播途徑:
  • 季節分布:四季

病因

色素痣病因尚不清楚,多數猜測的病因都未經研究證實。目前,較為公認的病因是發育畸形,黑素細胞聚集。在兒童時期,黑素細胞移動過程中發生異常,就會聚集在一起,由此形成痣。成人時期,由神經嵴到表皮移動的黑素細胞在人體各部位不斷聚集,形成了數目較多的色素痣。

臨床表現

基本損害一般為直徑<6mm的斑疹、丘疹、結節,疣狀或乳頭狀,多為圓形,常對稱分布,界限清楚,邊緣規則,色澤均勻。數目多少不等,單個、數個甚至數十個,有些損害處可有一根至樹根短而粗的黑毛。由于痣細胞的色素含量不同,臨床上可呈棕色、褐色、藍黑色、黑色或正常膚色、淡黃色、暗紅色。日曬可增加暴露部位色素痣的數量。根據痣細胞的分布部位,分為交界痣、皮内痣和混合痣。交界痣出生時即有,或出生後不久發生,通常較小,直徑1~6mm,平滑,無毛,扁平或略高出皮面,淡褐色至深褐色斑疹。身體任何部位都可以發生。混合痣外觀類似交界痣,但可能更高起,有時有毛發穿出,多見于兒童和少年。n皮内痣成人常見,呈半球形隆起的丘疹或結節,直徑數毫米至數厘米,表面光滑或呈乳頭狀,或有蒂,可含有毛發。皮内痣一般不增大。多見于頭頸部。色素痣不穩定,常經曆成熟至衰老的生長演化過程。痣開始時多為小而平的交界痣,以後大多發展為混合痣,最後變為皮内痣。交界痣惡變時,局部常有輕度疼痛。灼熱和刺痛,邊緣處出現衛星小點,如突然增大、顔色加深、有炎症反應,破潰或出血時,要提高警惕。

診斷

本病的診斷主要根據臨床表現,皮膚或黏膜處出現數目不等的斑疹、丘疹或結節,棕色、褐色、藍黑色、黑色、暗紅色等,圓形,境界清楚,表面光滑,診斷不難。兒童期交界痣要與黑子、雀斑鑒别診斷。混合痣和皮内痣要與脂溢性角化病、色素性基底細胞癌、皮膚纖維瘤、神經纖維瘤等鑒别診斷。與惡性黑素瘤的鑒别診斷在于後者常不對稱、邊界不清楚、邊緣不光滑、顔色不均勻,瘤體發展迅速、易破潰、出血,可形成不規則瘢痕,瘤細胞常有異形。

治療

減少摩擦和外來因素損傷痣體。除美容需要外,一般不需要治療。發生在掌跖、腰圍、腋窩、腹股溝、肩部等易摩擦部位的色素痣應密切觀察,特别是一些邊緣不規則、顔色不均勻、直徑≥1.5c厘米的損害更應該注意。一旦發現迅速擴展或部分高起或破潰、出血時應及時切除。皮損較大的,手術切除後植皮;皮損較小且淺表者,可以給予二氧化碳激光治療,治療藥徹底,否則殘留痣細胞易複發。長在脖子後面的痦子,考慮到有可能因為摩擦導緻惡變,最好到皮膚科看看,決定是否需要手術。除特殊部位的痦子外,身體其他部位長的痦子,一般分為皮内痣、交界痣、混合痣。皮内痣比較多見,一般突出在皮膚表面,比較大、比較圓,黑色的多,上面還可能有毛發,這種痣是安全的痣,一般不需治療。交界痣一般在表皮和真皮交界的地方出現,摸起來不高出皮膚表面,一般無毛發,比較黑。這種痦子如果周圍出現破損、感覺到疼痛、流血,或是周圍有衛星竈,就提示有惡變了,應及時切除。此外,需要提醒的是,不要盲目采用激光、藥物點痣等方法去除痦子。因為如果激光做不好,表面上看痦子是幹淨了,事實上不能完全消除;反複用激光治療會使痦子有惡化危險。采用藥物點痣的方法去除得也不徹底,反複刺激也存在惡變的可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