琰

漢語漢字
琰(拼音:yǎn)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此字始見于先秦《遠遊》,有記載于《說文》的小篆,本義是一種美玉名稱,通稱“琬琰”。引申為像美玉一樣的有光澤、溫潤,像美玉一樣的美好品德。同時引申為判規以除慝的琰圭。又有姓氏,又有人名的意思。
  • 中文名:琰
  • 拼音:yǎn
  • 部首:王
  • 字碼:U 7430
  • 五筆:GOOY
  • 倉颉:MGFF
  • 鄭碼:CUUO
  • 筆順:一一丨一丶ノノ丶丶ノノ丶
  • 字級:二級字(編号:5051)
  • 平水韻:上聲二十八儉

字源演變

會意兼形聲字。從玉,炎聲。此字始見于《說文》的小篆,“玉”表示玉石:“炎”的本義為火苗升騰。“玉”“炎”為“琰”,意為玉石散發的色澤若升騰的火苗般絢彩美麗。《說文·玉部》:琰,璧上起美色也。《廣韻·琰韻》:“琰,玉名。”“琰”為美玉名,通稱“琬琰”,以其身發出美麗的色彩而著名。徐锴《說文系傳》:“郭璞注《上林賦》引《竹書》雲:‘桀得有緡二美女,刻其名于苕華之玉。苕是琬,華是琰。’然則琰亦美色之玉也。琰之言炎也,光炎起也。”

詳細解釋

詞性

釋義

例句

名詞

一種美玉

《漢書·卷五七·司馬相如傳上》:“鼌采琬琰,和氏出焉。”

宋·黃庭堅 《奉和王世弼寄上七兄先生用其韻》:“披榛攏芝蘭,斷石收琰琬。”

元·王沂《送陳彥和院判》:“豐碑磨琰琬,潛德播芳馨。”

琰圭的簡稱

《周禮·冬官考工記·玉人》:“琰圭九寸,判規以除慝,以易行。”

姓氏

比喻美好品德

晉·葛洪《抱樸子·外篇》:“崇琬琰于懷抱之内,吐琳琅于毛墨之端。”

形容詞

光澤貌,有光澤的樣子

晉·夏侯湛 《雀钗賦》:“黛玄眉之琰琰,收紅顔而發色。”

名字

楊劍霄,聖凱《“一帶一路”高僧傳》:“慧琰,唐代僧人。交州(今越南河内)人。為智行弟子,随同智行西行。”

釋義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一】【玉部】琰

璧上起美色也。從玉炎聲。以冉切。

說文解字注

璧上起美色也。璧當為圭。也當為者。《周禮注》雲:凡圭剡上寸半。琰圭剡半以上。又半為瑑飾。許雲起美色。葢與鄭意同。或當作圭剡上起美飾者。若高注淮南、顔注《司馬相如傳》皆雲:琬琰、美玉名。此當合二字為一名。别是一物。《尚書》:玉五重。琬琰亦是一物。非周禮之二圭也。

從王。炎聲。以冄切。古音第八部。

康熙字典

《唐韻》《韻會》并以冉切,音䎦。《說文》:璧上起美色也。從玉,炎,意兼聲。《廣韻》:玉名。《韻會》琰之言炎也。光炎起也。

又圭之銳上者。《周禮·春官·典瑞》:琰圭以易行,以除慝。注:琰圭有鋒芒,為誅讨之象。諸侯有不善,使者征之,執以為瑞節也。

又《冬官考工記》:琰圭九寸。注:凡圭,琰上寸半。琰圭,琰半以上。又半為瑑飾。

又人名。詳前琬字注。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d

i̯am

先秦

王力系統

ʎ

i̯am

先秦

董同龢系統

d

i̯am

先秦

周法高系統

r

i̯am

先秦

李方桂系統

r

amx

南北朝

宋北魏前期

鹽添嚴凡

jiɑm

南北朝

北魏後期北齊

鹽添嚴凡

jiɑm

南北朝

齊梁陳北周隋

鹽添嚴凡

jiɑm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0

i̯ɛm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j

ǐɛm

隋唐

拟音/董同龢系統

0

jæm

隋唐

拟音/周法高系統

0

iæm

隋唐

拟音/李方桂系統

ji

äm

隋唐

拟音/陳新雄系統

0

ǐɛm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上聲

次濁

以冉切

0jæm

集韻

上聲

次濁

以冉切

0iæm

禮部韻略

上聲

以冉切

增韻

上聲

以冉切

中原音韻

上聲

廉纖

全清

iɛm

中州音韻

上聲

廉纖

移臉切

洪武正韻

上聲

次濁

以冉切

oiem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