攸

漢語漢字
攸(拼音:yōu),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此字始見于商代甲骨文。此字本義為擊打,《說文》認為本義為流水,并由此引申指居處,處所。又用作句中語氣詞。還可作連詞,相當于乃,于是。
  • 中文名:攸
  • 拼音:yōu
  • 部首:亻,攵
  • 五筆:WHTY
  • 倉颉:olok
  • 鄭碼:nimo
  • 字級:二級字
  • 平水韻:平聲十一尤
  • 四角号碼:28240
  • UniCode:U 6538
  • 注音:ㄧㄡ
  • 造字法:會意字
  • 字 級:二級字
  • 筆順讀寫:撇、豎、豎、撇、橫、撇、捺

字源演變

會意字。商代甲骨文中已經出現,作手持直棒、帶杈棒或帶柄錘擊人狀(字形1、2),為擊打意。到西周時,發生三種變化:一種是人與攴之間衍出一豎筆(字形4),代表着主流方向;一種是人與攴之間衍生出三點、兩點或一點水(字形5);一種是人的豎筆上衍生三橫(字形7)。戰國時,第一種變化消失,人與攴之間的豎筆不見。第二種變化仍然保持,但與前代不同。人與攴之間有一點的消失,有兩點的保存,有三點的變成水字,作從攴從水,人旁不見(字形11)。《說文》在整理小篆時,恢複了人與攴間衍一豎筆者,以為正體(字形15);保存了從攴從水者。隸變後楷書分别作?與攸,今通用攸,少用?。《說文》本義為“行水”,即流水,引申指居處,處所。《詩·大雅·韓奕》:“為韓姞相攸。”又用作句中語氣詞。《書·洪範》:“四曰攸好德。”甲骨文用作地名,亦用作方國名。還通“修”,指休養,強德;通“脩”,意為肉幹。

詳細釋義

拼音

詞性

釋義

yōu

名詞

住所。

古國名。

(Yōu)姓。

動詞

通“悠”,憂慮。

形容詞

水流貌。

笑貌。

安閑從容,自得其樂。

迅疾。

久,長遠。

通“悠”,弛放,輕忽。

連詞

乃,于是。

助詞

所。用在動詞前,構成名詞性短語。

用于句中,無實際意義。

參考資料

古書注釋

說文解字

攸行水也。從攴從人,水省。?,秦刻石繹山文攸字如此。以周切

【注】徐锴曰:“攴,入水所杖也。”

說文解字注

行水也。

戴侗曰:唐本作水行攸攸也。其中從水。按當作行水攸攸也。行水順其性,則安流攸攸而入於海。衞風傳浟浟,流皃是也。作浟者,俗變也。《左傳》說火曰:郁攸從之,蒙葺公屋。火之行如水之行,故曰郁攸。《大雅》曰:為韓姞相攸。《釋言》:攸,所也。水之安行為攸,故凡可安為攸。又借為蔟字。?,氣行皃。水行之攸,氣行之?皆主和緩,故或用攸,或用蔟。

從攴。從人。

攴取引導之意。人謂引導者。

水省。

以周切。三部。

?,秦刻石峄山。石文攸字如此。

人省水不省。峄山石文,《史記》不載。其文曰:登于繹山,羣臣從者,鹹思?長。今作攸者,傳刻失眞也。又《史記》載會稽石文曰:皇帝休烈,平一海内,德惠脩長。小司馬雲:王劭按張徽所錄會稽南山秦始皇碑文,脩作攸。葢其字亦作?也。用此知小雅、大雅毛傳皆雲脩,長也。經文脩字皆攸之假借。本作攸,後改耳。《釋诂》:永悠迥遠遐也。悠當作攸。

康熙字典

《唐韻》以周切。《集韻》《韻會》《正韻》夷周切,?音由。《說文》:作攸,行水也。注:攴,入水所仗也。秦刻石峄山文,攸字作?。《孟子》:攸然而逝。趙注:攸然迅走,趣水深處也。

又《爾雅·釋言》:攸,所也。《易·坤卦》:君子攸行。《詩·大雅》:為韓姞相攸。注:擇可嫁之所也。

又《左傳·哀三年》:郁攸從之。注:郁攸,火氣也。

又《前漢·叙傳》:攸攸外㝢。注:攸攸,遠貌。

又語助詞。《書·洪範》:彜倫攸叙。《詩·大雅》:四方攸同。

又《集韻》:以九切,音酉。《左傳·昭十二年》:湫乎攸乎。注:攸,懸危貌。

又姓。《急就篇》:北燕有攸邁。攸字從攴作。

音韻集彙

韻書

字頭

小韻

韻攝

聲調

韻目

聲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濁

以周切

0ju

集韻

平聲

開口呼

次濁

夷周切

0iəu

上聲

開口呼

次濁

以九切

0iəu

韻略

平聲

夷周切

增韻

平聲

夷周切

上聲

以九切

中原音韻

陽平

尤侯

全清

iəu

中州音韻

平聲

尤侯

移鸠切

平聲

尤侯

衣鸠切

洪武正韻

平聲

十九尤

全清

於尤切

ʔiou

上聲

十九有

次濁

雲九切

oiou

分韻撮要

陽平

第五修叟秀

方言集彙

◎ 客家話:[梅縣腔] ju2 [寶安腔] ju2 (jiu2) [客英字典] ju2 [陸豐腔] jiu3 [客語拼音字彙] yiu2 [海陸豐腔] riu2 [台灣四縣腔] ju2

◎ 粵語:jau4

◎ 潮州話:hiun1

上一篇:

下一篇:抑郁寡歡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