冠

漢語漢字
冠(拼音:guān、guàn)是漢語通用規範一級漢字(常用字)。此字始見于戰國文字,其古字形像用手把帽子戴在頭上,本義是帽子。古代的冠是一種裝飾,用來束發,帶冠表示禮貌。冠由帽子又引申為形狀像帽子的或在頂部的東西。以上義讀guān。冠又讀guàn,用作動詞,意思是戴帽。帽子戴在頭上,處于人體最高處,故引申為第一位、第一名等。
  • 中文名:冠
  • 拼音:guān,guàn
  • 繁體:
  • 部首:冖
  • 字碼:
  • 五筆:PFQF(86、98)
  • 倉颉:BMUI
  • 鄭碼:WWRD
  • 筆順:451135124
  • 字級:一級(1705)
  • 平水韻:上平十四寒,去聲十五翰
  • 注音字母:ㄍㄨㄢ,ㄍㄨㄢˋ
  • 筆畫數:2+7
  • 造字法:會意字
  • 結構:合體字,上下結構
  • GBK編碼:B9DA
  • 統一碼:51A0
  • 四角碼:3721₄

字源演變

會意字。戰國時期戰國文字開始出現。戰國文字作圖1,上部從冃(mào)、下部從元。冃就是帽子,旁邊下垂的兩筆,表示帽邊下垂的綁帶,“元”表示人的頭,即戴帽子的部位。這個字形也由篆文(圖2)繼承,隻是兩邊下垂的筆畫已不與中間的筆畫連結,而減省成覆蓋形狀的“冂”形,同時在“元”字右下加“寸”字。“寸”應是人手的象形,手腕處的一橫(楷書中變作點)是後加的裝飾性筆畫,所以“冠”字中的“寸”與獨立的“寸”字不同。小篆的“冠”字就像用手把帽子戴在頭上。到了漢代隸書中,“冠”字由秦代篆文的寫法演變而成。楷書的寫法是由漢代隸書的寫法演變而成。

“冠”的本義就是帽子,“冠”是一種可以把頭發梳理起來的東西,是帽子的總稱。在古代,男女都是蓄長發的。因此,在男子、女子未成年之時,頭發都是披發或束于耳側。到成年的那一天,男子二十歲行成人禮而戴冠,女子十五歲行成人禮而束笄。“冠”既然是成人之禮,那麼“冠”自然也就成了男子成年的代稱,例如《漢書·叙傳下》中所記載的:“賈生矯矯,弱冠登朝。”古人的帽子除了冠之外,還有“冕”“弁”等。

冠是戴于頭頂的飾物,因此位居高處,于是就有了“冠軍”“……之冠”這樣的說法,表示居于首位、領先的意思。而形似冠、位于頭頂的東西也被稱之為冠,例如“雞冠”“樹冠”“桂冠”,等等。“冠”又用作動詞,表示戴帽子,讀作guàn。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冠,guānㄍㄨㄢˉ

帽子:衣~。~戴。~蓋(古代官吏的帽子和車蓋,借指官吏)。衣~楚楚。

形狀像帽子或在頂上的東西:~子。雞~。樹~。~狀動脈。

冠,guànㄍㄨㄢˋ

把帽子戴在頭上:沐猴而~。

超出衆人,居第一位:~軍。

姓。

詳細釋義

冠guān

〈名〉

(會意。從「冖」(mì),用布帛蒙覆。從「元」(人頭),從「寸」(手)。意思是:手拿布帛之類的制品加在人的頭上,即「冠」。本義:帽子)

同本義[hat]

冠,弁冕之總名也。——《說文》

冠至尊也。——《禮記•問喪》

缁布冠。——《儀禮•士冠禮》。注:「今小吏冠。」

凡甸冠弁服。——《周禮•司服》

怒發上沖冠。——《史記•廉頗蔺相如列傳》

新沐者必彈冠。——《楚辭•漁父》

冠蓋相望,乘堅策肥。——漢·晁錯《論貴粟疏》

小民罷市,喪出江上,白衣冠送者夾岸。——《明史•海瑞傳》

峨大冠,拖長紳者,昂昂乎廟堂之器也,果能建伊臯之業耶?——明·劉基《賣柑者言》

又如:衣冠整齊;怒發沖冠;二十而冠;冠禮;冠巾;冠玉(帽子上裝飾的美玉。後多用來指代美男子);冠佩(帽子與佩玉。亦指官吏士紳);冠绶(禮帽與印绶)

頂端[cap]。如:群芳之冠;冠石(以三石為足而聳立于地的大石)

指突起像帽子的東西[cap-likeobject]。如:樹冠;花冠;冠珥(太陽邊緣外面的發光氣團);冠鏽病

公雞頭上的肉瘤或高出的羽毛[comb]

旋見雞伸頸擺撲,臨視,則蟲集冠上,加丁不釋。——《聊齋志異•促織》

如:雞冠

另見guàn

基本詞義

冠guàn

〈動〉

戴;戴帽子[putonacaporhat]

帶長铗之陸離兮,冠切雲之崔嵬。——《楚辭•屈原·涉江》

唻許臫子頭冠條乎?曰:「冠」。曰:「奚冠?」曰:「冠素。」——《孟子•滕文公上》

孟嘗君怪其疾也,衣冠而見之。——《戰國策•齊策》

又如:沐猴而冠;冠帶(戴帽系帶子。借指穿着官服);冠巾(戴上帽子、頭巾);冠狗(戴帽的狗。比喻不知禮義的人)

超出衆人;超過;位居第一[precede;crownwith;surpass]

位冠群臣,聲施後世。——《史記•蕭相國世家》

将軍勇冠三軍,才為出世,棄燕雀之小志,慕鴻鹄以高翔。——南朝梁·丘遲《與陳伯之書》

近世寇萊公豪侈冠一時,然以功業大,人莫之非。——宋·司馬光《訓儉示康》

又如:冠帶醫生(大醫院有稱職的醫生);冠首(位居于衆人之上);冠絕(遙居首位);冠倫(蓋過同輩)

加在前頭[precede]。如:冠頭(加在前頭);冠序(在書前加序言);冠篇(寫序言);冠以題辭

詞性變化

冠guàn

〈名〉

古代男子到成年則舉行加冠禮,叫做冠。一般在二十歲[ceremonymarkingaman'scomingofageat20]

男子二十冠而字。——《禮記•曲禮上》

既加冠,益慕聖賢之道。——明·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論語•先進》

弱冠弄柔翰。——左思《詠史》

又如:冠字(古代男子二十歲而冠,并賜以字);士(已行過冠禮的成年之士);冠子(已行過冠禮的男子。二十多歲的成年男子);二十歲(男子二十歲);弱冠(剛成年);冠者(指成年人)

排于首位的事例[firstplace]。如:冠部(吏部。古代中央設六部,以吏部為首);冠族(顯貴的豪門世族);冠軍(首位)

勝利的獎賞或榮譽的标志,尤指代表運動中獲得冠軍的稱号[champion]。如:奪冠

[語]∶冠詞的簡稱[article]

另見guān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子集下】【冖部】冠;康熙筆畫:9;部外筆畫:7

(guān)《唐韻》《集韻》《韻會》古丸切。《正韻》沽歡切。竝音官。《說文》:絭也,所以絭發。從冖,元。冠有法制,故從寸。徐曰:取其在首,故從元。古亦謂冠為元服。《白虎通》:冠者,卷也。卷持其發也。《釋名》:冠,貫也,所以貫韬發也。《後漢·輿服志》:上古穴居野處,衣毛冒皮。後世聖人見鳥獸有冠角?胡,遂制冠冕纓緌。

又姓。《風俗通》:古者鶡冠子之後。

(guàn)又《唐韻》《集韻》《韻會》《正韻》竝古玩切。官去聲。《禮·曲禮》:二十曰弱冠。《冠儀》:冠者,禮之始也。故聖王重冠。《白虎通》:男子幼,娶必冠。《韻會》:男子二十加冠曰冠。

又為衆之首曰冠。《前漢·魏相丙吉傳贊》:高祖開基,蕭曹為冠。《史記·灌夫傳》:夫名冠三軍。

又姓。《韻會》:列仙傳有仙人冠先。

又葉俱倫切,音麇。張紘《枕箴》:瓌材允麗,惟淑惟珍。安安文枕,式彼弁冠。

又《韻補》葉居員切。眷平聲。劉歆《孟母贊》:子學不進,斷機示焉。子遂成德,為當世冠。

又葉扃縣切。音睊。蘇轍《燕山詩》:丹子号無策,亦數遊俠冠。玉帛非足雲:女子罹蹈踐。

說文解字

【卷七】【冖部】古丸切(guān)

絭也。所以絭發,弁冕之總名也。從冂從元,元亦聲。冠有法制,從寸。

【注釋】①豢:徐锴《說文解字擊傳》:“豢音卷,卷束也。②所以句:徐灝《說文段注箋》:“古之冠者,以笄(jī,簪子)貫發而巾覆之,故日所以豢鬓也。”④元:徐锴《說文解字擊傳》:“取其在首,故從元。”⑤法制:桂馥《說文解字義證》引《尉缭子》:“天子玄冠玄纓,諸侯素冠素纓,大夫以下,練(白絹)冠練纓。”

說文解字注

絭也。疊韻為訓。所㠯絭發,絭者,纕臂繩之名,所㠯約束褎者也。冠以約束發,故曰絭發,引伸為凡覆蓋之偁。弁冕之總名也。析言之,冕、弁、冠三者異制;渾言之,則冕、弁亦冠也。從冖元。會意。元猶首也。元亦聲。古丸切,十四部。冠有法制,謂尊卑異服。故從寸。古凡法度之字,多從寸者。

上一篇:

下一篇:反省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