愁

漢語漢字
愁(拼音:chóu)是漢語一級通用規範漢字(常用字)。據已有古文字材料,此字最古形體為收錄于《說文解字》中的小篆,古字形從心、秋聲。“愁”本義指憂慮悲傷,又指感傷的情緒。由憂慮、憂愁引申為怨恨、憤恨。
  • 中文名:愁
  • 拼音:chóu
  • 部首:心
  • 五筆:TONU
  • 倉颉:HFP
  • 鄭碼:MFUW
  • 筆順:ノ一丨ノ丶丶ノノ丶丶フ丶丶
  • 字級:一級(編号:2951)
  • 平水韻:下平聲·十一尤

字源演變

形聲字。小篆寫作圖1,下部為“心”,作形旁,表示這個字與心理有關。上部為表示讀音的聲旁“秌”,“秌”是“秋”的異體字,作左“火”、右“禾”;隸楷文字位置略有變化,上為左“禾”、右“火”,下為“心”。

“愁”雖是形聲字,但縱觀中國文學史,“秋”常常與“愁”并提。秋天,黃葉紛飛,冷風飕飕,秋雨陣陣,草木凋零,人們觸景生情,容易産生悲涼、憂慮的心情,這就是古代文人所說的“悲秋”。吳文英在《唐多令·惜别》中寫道:“何處合成愁?離人心上秋。”“心上秋”合成了一個“愁“字。由于秋天容易使人産生憂慮、悲愁的情結,所以在“秋”字下加一個“心”字表示人的憂“愁”。這就是“愁”字。“愁”字以“秋”字來表示人們心中的憂慮悲傷,它把人們的心理變化,一種抽象的情緒,更加形象化和具體化,這就是人人都可感受到的“秋天的心情”。用“秋天的心情”,也就是“秋心”準确地表達了“愁”字的深刻内涵。

“愁”本義為憂愁、憂慮。由憂愁、憂慮引申為悲傷、哀愁,用于事物,則形容凄涼、慘淡的景象;由憂愁、憂慮引申為怨恨、忿恨。

現代釋義

基本釋義

●愁  chóu ㄔㄡˊ

◎憂慮:憂~。~苦。~楚。~煩。~慮。~郁。~悶。~容。~緒。借酒澆~。多~善感。

詳細釋義

◎愁 chóu

〈動〉

(形聲。從心,秋聲。字亦作「愀」。本義:憂慮,發愁)

同本義 [worry;be anxious]

愁,憂也。——《說文》

孔子愀然作色而對。——《禮記•哀公問》

見善愀然。——《荀子•脩身》

哀而不愁,樂而不荒。——《左傳•襄公二十九年》

暝色入高樓,有人樓上愁。——李白《菩薩蠻》

江晚正愁餘,山深聞鹧胡。——辛棄疾《菩薩蠻》

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李白《秋浦歌》

莫愁前路無知己,天下誰人不識君!——高适《别董大》

又如:不愁吃,不愁穿;愁坐(含憂默坐);愁思(憂愁的心緒);愁絕(憂愁到極點);愁懷勃勃(心中有萬端愁緒;非常憂戚);愁海(比喻愁深)

使受苦 [cause sb.suffering]

傷形費神,愁力勞意。——《墨子》

怨尤;怨恨 [have a grudge against sb.;hate]。如:愁恨(憂怨)

詞性變化

◎愁 chóu

〈形〉

凄慘,慘淡 [gloomy]。如:愁紅(憔悴的殘花。用以比喻女子的愁容);愁戚戚(愁切切,愁凄凄。凄慘愁苦的樣子)

悲哀;哀傷 [grieved;distressed]。如:愁痛(悲痛);愁悲(悲愁;悲哀愁苦);愁郁郁(憂傷的樣子)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卷十】【心部】士尤切(chóu)

憂也。從心,秋聲。

說文解字注

【卷十】【心部】

?也。或借爲“揫”字。《鄉飲酒義》曰:“秋之爲言揫也”是。

從心,秌聲。士尤切,三部。

廣韻

士尤切,平尤崇 ‖ 秋聲幽2部(chóu)

愁,憂也。悲也。苦也。士尤切。二。 

康熙字典

【卯集上】【心部】 愁;康熙筆畫:13;部外筆畫:9

《唐韻》士尤切。《集韻》《韻會》《正韻》鋤尤切,并音㵞。《說文》:憂也。從心秋聲。《廣韻》:悲也。《增韻》:慮也。

(jiū)又《正韻》即由切,音揫。《禮·鄉飲酒義》:秋心為言愁也。注:愁讀為揫。

(jiū)又《集韻》将由切。與楢同。《說文》:楢,聚也。或作愁。

又《集韻》财勞切,音曹。揚雄有《畔牢愁》。

又葉士交切,音巢。《道藏歌》:椿齡會足衰,劫往豈足遼。虛刀揮至空,鄙滞五神愁。

或書作?。

上一篇:新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