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光皮炎

日光皮炎

急性炎症反應
日光皮炎(solar dermatitis)亦稱日曬傷(sunburn),系皮膚長時間暴曬于日光中的中波紫外線後所引起的急性光毒性反應。[1]臨床上表現為曝露部潮紅、灼痛,甚至發生水疱。主要分布在顔面、頸部和手背等曝光部位,尤以額部、面頰為多。常在表皮呈現紅斑、丘疹、風團或水疱等,少數患者表現為紅斑水腫或斑塊,有類似于燙傷的感覺,日曬後症狀明顯加重,痛癢難忍,夜間尤甚,适當避光後會有好轉。一般患處皮膚色素增加,可持續多年複發。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皮膚
  • 常見病因:強烈的日曬
  • 常見症狀:皮膚發紅腫脹、灼熱感、刺痛
  • 傳染性:無傳染性
  • 傳播途徑:

病因

環境因素

日光大部分由可見光組成,光譜範圍大約為390~770nm,它除了有刺激眼視網膜能力外,還有一些生物學活性,高于770nm的是紅外線,是不可見的熱線,能使皮膚發紅。在390nm以下的紫外線。引起本病的是290~320nm中波紫外線。引起本病的是290~320nm中波紫外線。

機體敏感性

皮膚反應程度因照射時間、範圍、環境因素及膚色不同而有差異。熱可以增加機體對紫外線的敏感性。

機體易感

本病的發病也與個人的易感性有關。多見于春來夏初。高原居民、雪地勘探或水面作惡者發病較多。

病理改變

表皮有個别壞死的角朊細胞至大片融合性壞死。真皮淺層血管擴張,血管周圍少量淋巴細胞浸潤。

症狀

當皮膚受到強烈日光照射數小時至十數小時後,于暴露的部位如面、頸、手背等處發生皮疹。

根據皮膚反應輕重分為一度曬傷和二度曬傷。

一度曬傷表現為局部皮膚經日曬後出現彌漫性紅斑,邊界清楚,24~36小時高峰。

二度曬傷表現為局部皮膚紅腫後,繼而發生水疱甚至大疱,疱壁緊張,疱液為淡黃色。自覺症狀有灼痛或刺癢感。水疱破裂後呈糜爛面,不久幹燥結痂,遺留色素沉着或色素減退。

日曬後第二天病情到達高峰,可伴有發熱、頭痛、心悸、乏力、惡心、嘔吐等全身症狀。一周後可恢複。

并發症

少數患者長期日曬亦可出現慢性損害,如皮膚增厚,角化,萎縮,毛細血管擴張,色素沉着或減退。

檢查

皮膚的檢查:日光皮炎常在受到日曬後發病。檢查患者面、頸、前臂伸側,手背等露出部位出現紅斑、丘疹、風團樣或水疱等皮疹。多形性是指在不同患者的皮疹常各不相同,呈現多形性,但就某一患者而言,皮疹形态常是單一的。以小丘疹及丘疱疹最為多見,少數患者表現為紅斑水腫或斑塊。病變與日照射密切相關,每于照射後,皮損明顯加重,癢感加劇。皮疹常反複發作,日久可發生苔藓樣改變,色素增加,可持續多年。

診斷鑒别

診斷

1、有強烈日光暴曬史。

2、面,頸,手臂及胸前V形區等暴露部位發生皮膚潮紅,腫脹,自覺灼熱或刺痛,嚴重者紅腫區起水疱,甚至糜爛。

中醫病機和辨證:中醫認為本病多由禀賦不耐,皮毛腠理不密,複感風熱之邪,緻使熱不得外洩,郁于肌膚而成。

中醫辨證分型:

(1)光毒侵襲型:

主證:暴露部位皮膚彌漫性潮紅,表面緊張光亮,自覺灼痛;可伴身熱,口渴,小便短赤;舌紅,苔黃,脈滑數。

辨證:光毒侵襲,發于肌膚。

(2)濕毒搏結型:

主證:日曬處皮膚紅腫明顯,有水疱或大疱,疱壁緊張,破後有黃色滲出,自覺脹痛或瘙癢;可伴身熱,口渴不欲多飲;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辨證:濕毒搏結,蘊于肌膚。

鑒别診斷

1、接觸性皮炎:有接觸刺激物史,與日曬無關,皮損與接觸部位相一緻,皮膚紅腫明顯,常有大疱。

2、煙酸缺乏症(pellagra):除在露出部位發生紅斑,界線清晰,紅斑伴瘙癢或灼痛,嚴重者可發生大疱,甚至形成潰瘍,皮損以突出部位為甚,鼻梁暗紅色,呈瘀斑樣,有粉末狀鱗屑,所謂煙酸缺乏鼻,頗為特殊,除皮損外尚有消化道及精神症狀。

治療

中醫治療:

1、光毒侵襲型

治法:解毒清熱,涼血消斑。

方藥:連翹15g,銀花15g,大青葉15g,青蒿15g,茵陳15g,丹皮15g,生地30g,生石膏30g,白茅根30g,栀子10g。

2、濕毒搏結型

治法:除濕解毒,清熱涼血。

方藥:龍膽草10g,黃芩10g,黃柏10g,六一散30g,茵陳15g,秦艽15g,馬齒苋30g,地丁15g,生地30g,紫草根10g。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