強直性肌營養不良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

家庭性遺傳性疾病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種家庭性遺傳性疾病,患兒大都為男孩,女孩罕見.,起病多在4歲以前。肌強直表現受累的骨骼肌收縮後松弛顯著延遲,導緻明顯的肌肉僵硬,肌電圖出現特征性連續高頻電位放電現象。
  • 中醫病名:強直性肌營養不良
  • 外文名:myotonic malnutrition
  • 别名: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簡介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myotoruc Dystrophy)是一種多系統受累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外顯率高,發病率為1/8000~1/7000。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由Delege(1890)首先描述。肌強直表現受累的骨骼肌收縮後松弛顯著延遲,導緻明顯的肌肉僵硬,肌電圖出現特征性連續高頻電位放電現象。

臨床表現

1、多30歲以後隐襲起病、進展緩慢;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有家族史;n2、不同患者間嚴重程度差異較大,部分患者可僅在查體時被發現。n3、肌強直:表現為用力收縮後肌肉不能正常地松開;主要影響手和頭面部動作、行走和進食;扣擊肌肉時可見肌球形成。遇冷時症狀加重;活動後好轉;n4、肌無力和萎縮:以颞肌和咬肌最明顯,導緻患者面容瘦長、顴骨隆起的“斧狀臉”;頸部消瘦而稍前屈呈現“鵝頸”;n5、骨骼肌外表現:白内障、内分泌障礙(睾丸小月經不規律、過早停經、不孕;糖耐量異常或糖尿病;寬額、秃頂)、心肌受累(心律不齊、心悸、暈厥、ii~iii度房室傳導阻滞)、胃腸平滑肌受累(假性腸梗阻、便秘、肛門括約肌受累導緻大便失禁)、智力低下、腦室擴大、聽力障礙、多汗等;n

症狀體征

1、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1型(MDI)

通常在30或40歲時顯現症狀,盡管兒童早期也可出現。男性多于女性,且症狀較重。主要症狀是肌無力、肌萎縮和肌強直,前兩種症狀更突出。肌無力見于全身骨骼肌,前臂肌和手肌無力伴肌萎縮和肌強直,有足下垂及跨阈步态,行走困難易跌跤;部分病人構音障礙和吞咽困難。肌萎縮常累及面肌、咬肌、颞肌和胸鎖乳突肌,病人面容瘦長,顴骨隆起,呈斧狀臉,頸部瘦長稍前驅。肌強直常在肌萎縮前數年或同時發生,分布不如先天性肌強直廣泛,僅限于上肢肌、面肌和舌肌。檢查可證明肌強直存在,如患者持續握拳後不能立即将手松開,需重複數次後才能放松;用力閉眼後不能立即睜眼,愈咀嚼時不能張口等。用診錘扣擊肌肉的肌呈持續收縮,局部有肌球形成,多見于前臂和手部伸肌,持續數秒後恢複原狀,此體征對診斷本病有重要價值。

2、強直型肌營養不良症2型(MD2)

偶有患者臨床表現與強直應肌營養不良症類似,但無肌強直性蛋白激酶基因重複性擴增。臨床特征與MD1相似,表現顯著的肢體遠端肌、面肌、胸鎖乳突肌的肌無力和肌萎縮,伴肌強直,也可有白内障、額秃、睾丸萎縮、糖尿病、心髒異常和智力異常等。

3、近端肌強直性肌病

表現肌強直、近端為主肌無力和白内障,病程不如MD1嚴重,也曾報道肌肉嚴重受累并有聽力喪失的變異型。4、許多患者伴白内障、視網膜變性、眼球内陷眼睑下垂、多汗、消瘦、心髒傳導阻滞、心律失常和基礎代謝率下降等,約半數伴智能低下男性常見睾丸萎縮,但生育力很少下降,因此本病能在家族中傳播。玻璃體紅暈為早期特征性表現。本病進展緩慢,部分病人因肌萎縮及心、肺等并發症在40歲左右喪失工作能力,常因繼發感染和心力衰竭死亡;輕症者病情可長期穩定。

疾病病因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1型是一種多活動受累的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基因缺陷位于染色體19q13.2-19q13.3基因三核苷酸(CTG)重複序列擴增,這種擴增的三核苷酸重複構成了診斷試驗的基礎。這一基因編碼的蛋白被稱為肌強直性蛋白激酶。基因外顯率為100%。全球患病率為3-5/10萬,發病率約為1/8000活嬰,是成人最常見的肌營養不良症,無明顯地理或種族差異。肌強直的發病機制不清,認為是廣泛的膜異常,包括骨骼肌膜、紅細胞膜、晶狀體膜和血管膜等。至少在某些病例,肌纖維膜異常似乎與跨肌纖維膜氯離子電導率降低有關。除表現多組肌群肌萎縮和肌強直外,還有晶狀體、皮膚、心髒、内分泌和生殖活動等多活動。強直型肌營養不良症2型的遺傳方式不同。一組相關的強直性病變近端肌強直性肌病通常為顯性遺傳,也有散發病例,與萎縮性肌強直蛋白激酶(DMPK)基因無關,基因定位于3q21.3染色體。

病理生理

典型肌肉病理改變為細胞核内移,呈鍊狀排列,肌細胞大小不一,呈鑲嵌分布;肌原纖維往往向一側退縮形成肌漿,肌細胞壞死和再生不明顯。

診斷檢查

輔助檢查

1、肌電圖出現典型肌強直放電,受累肌肉出現連續高頻強直波逐漸衰減,肌電圖揚聲器發出一種類似俯沖轟炸機或鍊鋸樣聲音;67%的患者運動單位時限縮短,48%有多相波。心電圖常可發現傳導阻滞及心律失常

2、血清CK和LDH等肌酶滴度或輕度增高。

3、肌活檢顯示輕度非特異性肌源性損害。

4、基因檢測具有特異性,患者染色體19q13.3位點DMPK基因CTG三核苷酸序列異常重複擴增超過100(正常人為5-40),重複數目與症狀嚴重性相關。

診斷及鑒别診斷

1、診斷

根據中青年起病的特征性肌無力、肌萎縮和肌強直症狀,主要累及四肢遠端肌、頭面部肌和胸鎖乳突肌;體檢可見肌強直,扣擊出現肌球,典型肌強直放電肌電圖,以及DNA分析出現異常CTG重複擴增等。

2、鑒别診斷

臨床需要與其他類型肌強直鑒别

(1)先天性肌強直(congenital myotonia):Thomsen(1876)描述了他本人及其家族的四代患者,又稱為Thomsen病。通常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與7q35染色體突變有關。通常自出生就存在全身性肌強直,不伴肌無力和肌萎縮,但至兒童早期症狀才進展,成年期趨于穩定。肌強直表現與強直性肌肉營養不良相似,寒冷和靜止不動肌肉僵硬可加重,活動可緩解。肌肉假肥大是很突出的征象,全身肌肉肥大貌似運動員,扣擊肌肉出現局部凹陷或呈肌球症;有時可出現精神症狀如易激動、情緒低落、孤僻、抑郁及強迫觀念等。肌電圖呈典型肌強直電位。一種晚發常染色體隐性遺傳型(Becker病)伴遠端輕度肌無力和肌萎縮,也定位于7q35染色體。

(2)先天性副肌強直:幼年起病,肌強直較輕,無肌萎縮,肌肥大不明顯。

治療方案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是一種家族史的遺傳性疾病,患兒大部分是男孩,女孩非常少見。起病多在4歲以前,肌強直表現為受力的骨骼肌收縮後,松弛顯著的延遲,導緻明顯的肌肉僵硬,可在肌肉電圖上顯示出特征性的連續高頻的電位放電現象。這種疾病可以發生在任何的年齡,但是多見于青春期以後起病,主要的症狀是肌無力、肌萎縮和肌強直。這種疾病目前并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常常是進行對症治療,對于肌強直可用膜系統穩定藥治療,比如硫酸奎甯等藥物。對于肌無力也沒有有效的治療方法,可以用延時制劑。對于康複理療,這樣的療法可以進行,減少後遺症,改善生活質量。

安全提示

1、患者禁忌或禁服的藥物

(1)慶大黴素、鍊黴素、卡那黴素、新黴素、四環素、土黴素、杆菌素、多粘菌素;

(2)非那根、安定、嗎啡、乙醚、普魯卡因(慎用);

(3)奎甯、奎尼丁、普魯卡因酰胺;

(4)箭毒、琥珀酰膽堿、氯化氨酰膽堿;

(5)蟾蜍及其中成藥丸:六神丸、喉症丸等;

(6)性味寒涼的中藥

2、起居有常。首先要安排好一日生活秩序,按時睡眠,按時起床,不要熬夜,要勞逸給合。

3、避風寒、防感冒,肌無力、肌萎縮等患者抵抗力較差,傷風感冒不僅會促使疾病複發或加重,還會進一步降低機體對疾病的抵抗力。

4、飲食要有節,痿證的病機與脾氣虧虛關系密切,故調節飲食更為嚴重,不能過饑或過飽,在有規律,有節度,同時各種營養要調配恰當,不能偏食。

5、注意适量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但不能運動過量。病情較重的病人或長期期卧床不起的病人,應給予适當的按摩防止褥瘡的産生。

7、在治療上病人應有良好的心态與康複的信心。鼓勵病人和病人本身應該有積極樂觀的治療信心,減少病人的心裡負擔,避免精神刺激和過度腦力(體力)勞累。

7、注意各種感染,生活保持有規律,飲食方面應多食富含高蛋白的食物如:雞、鴨、魚、瘦肉、豆腐、黃豆、雞蛋、植物蛋白與動物蛋白以及新鮮蔬菜水果,營養搭配對病人來講非常重要,注意食物的易消化性。

8、忌食食物:生冷、辛辣及過鹹食物以及煙酒等刺激。服藥期間禁食綠豆。

9、中晚期患者,以高蛋白、高營養、富含能量的半流食和流食為主,并采用少食多餐的方式以維護患者營養及水電解質平衡。

其他信息

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強直性肌營養不良症(Dystrophy Myotomic,Dm)是人肌營養不良疾病中的一種常染色體顯性遺傳病,發病率至少為5/10萬。該病具有可變的外顯率和表觀度,緻病基因産物不明,肌肉無力首先出現在臉部、頸部、胸鎖乳突肌、手臂肌肉和前胫肌;接着影響到舌咽肌肉而造成講話不清、吞咽障礙,提眼睑肌造成眼睑下垂,咀嚼肌肉無力,和肩胛部肌肉、股四頭肌、前臂肌、尤其手部肌肉和足部肌肉無力,所以常常末端肌肉較會受到侵犯。

除了肌肉無力外,這些病人無疑都伴随着肌肉強直現象(Myotonia)。疾病進展緩慢肌肉無力由遠側端進展至近側端,肌腱反射消失或降低,有些病人在20-30年後會無法走路,需以輪椅代步。一般而言,初始症狀常常不明顯,等到嚴重時已經過20-30年,故此病常好發于30歲以後。

此外一些病人如果發病較晚者,常常無肌肉症狀而僅有白内障現象。

上一篇:下肢靜脈血栓形成

下一篇:面部整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