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純性紫癜

單純性紫癜

血管性出血性疾病
單純性紫癜(simple purpura)是常見的、不明原因的血管性出血性疾病。臨床特點為皮膚細小的瘀點及大小不等的瘀斑,常見于下肢及臂部,反複發作,自行消退,病程較長,以女性多見。[1]單純性紫癜多發于兒童期及青春期女孩之月經期,大多數于兩下肢、臀部皮膚反複出現出血點或淤斑,不隆起于皮面,壓之不退色。
  • 中醫病名:單純性紫癜
  • 外文名:simple purpura
  • 别名:
  • 就診科室:外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傳染病:否
  • 臨床表現:皮膚出現瘀斑、瘀點

簡介

單純性紫癜(simple purpura)是常見的、不明原因的血管性出血性疾病。臨床特點為皮膚細小的瘀點及大小不等的瘀斑,反複發作,自行消退,病程較長,以女性多見。本病無損健康,一般無需特殊治療。常規劑量維生素C、維生素P(曲克蘆丁)、卡巴克洛等口服,可改善血管壁通透性,減輕症狀及發病頻度。

常見症狀

大多數于兩下肢、臀部皮膚反複出現出血點或淤斑,不隆起于皮面,壓之不退色。數日或數周後紫癜消退并遺留青色或黃褐色色素沉着斑,爾後逐漸消失。可再次出現皮膚紫癜,反複發生。單純性紫癜亦偶見于兩上肢,但不見于軀幹。有的病人在皮膚紫癜出現時,伴有局部皮膚疼痛,一般不大劇烈。某些病人也可能為常染色體顯性遺傳所緻,多見于女性,有陽性家族史,稱為家族性單純性紫癜。

束臂試驗可為陽性,止血功能的過篩試驗均正常,毛細血管脆性試驗陽性,部分病人可有ADP、腎上腺素誘導的血小闆聚集反應異常,少數可出現血小闆對玻珠粘附率降低,抗血小闆抗體陽性。

治療方式

曆代醫家治療“血症”各有所長,而以明代《景嶽全書》叙述得較完整,張景嶽指出:“血虛微熱者,宜涼補之”;“血有因于氣虛者,宜補其氣”;“血有動亂不甯者,官清之和之”。

唐容《血證論》中提出治血四大步驟,指出:“惟以止血為第一要法。血止之後,其離經而未吐出者是為瘀血,……故以消瘀為第二法。止吐、消瘀以後,又恐血再潮動,則需用藥安之,故以甯血為第三法。邪之所湊,其正必虛。去血既多,陰無有不虛,故又以補虛為收功之法。四者,乃通治血證之大綱”。

至宋代時,以《太平聖惠方》為代表,已經有了許多以清熱解毒、涼血消斑為主要治則的方劑。

并發症

真皮上部中等度淋巴細胞浸潤及含鐵血黃素沉着,小血管擴張。

病情分析

發病原因

發病可能與下列因素有關:

1、可能是一種毛細血管壁異常引起的出血性疾病。

2、多見于青年女性和兒童,易發作于月經期,推測是否與雌激素增多、毛細血管通透性增加有關。

3、血小闆功能異常可能是其病因之一。

4、約1/3患者有抗血小闆抗體陽性,可能與自身免疫有關。

發病機制

可能與毛細血管壁異常和血小闆功能障礙有關。

病理生理

可能與毛細血管壁異常和血小闆功能障礙有關,後者部分病人可有ADP、腎上腺素誘導的血小闆聚集反應異常,少數可出現血小闆對璃珠粘附率降低,抗血小闆抗體陽性。

中醫理論

單純性紫癜以出血症狀,特别是皮膚出血斑及出血點為主,故其屬于“紫斑”的範圍。在《内經》這一醫籍中對血的生理和病理有較深刻的認識,如《素問。痹論》說:“營者,水谷之精氣也,和調于五髒,灑陳于六腑,乃能人于脈也,故循脈上下,貫五髒六腑也”。其中的“營”,指的就是“血液”。

《醫宗金鑒失血總括》中指出:“皮膚出血曰肌衄”。對于本病的發病機制,《外科正宗葡萄疫》說:“感受四時不正之氣,郁于皮膚不散,結成大小青紫斑點,色若葡萄……”。朱丹溪認為發斑主要由熱盛所緻,《丹溪手鏡。發斑》說:“發斑,熱熾也”。

疾病預防

單純性紫癜以女性多見,一般對健康無明顯危害,預後良好。屬中醫“出血證”範疇。依據中醫發病機制,預防上應采取增強體質,起居有節,匆過勞,發病後應注意休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