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薯

紅薯

旋花科番薯屬植物

番薯(學名:Ipomoea batatas (L.) Lam.)别稱甘儲、甘薯、朱薯、金薯、番茹、紅山藥、玉枕薯、山芋、地瓜、甜薯、紅薯、紅苕、白薯、阿鵝、萌番薯。一年生草本植物,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莖平卧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葉片形狀、顔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通常為寬卵形,葉柄長短不一,聚傘花序腋生,蒴果卵形或扁圓形,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

    中文名:番薯

    拉丁學名:Ipomoea batatas (L.) Lam.

    别名:白薯、紅苕、紅薯、甜薯

    界:植物界

    門:被子植物門

    綱:雙子葉植物綱

    亞綱:合瓣花亞綱

    目:管狀花目

    科:旋花科

    亞科:旋花亞科

    族:番薯族

    屬:番薯屬

    種:番薯

    分布區域:廣泛分布在熱帶、亞熱帶地區

    命名者及年代:(L.) Lam.,1791

植物學史

番薯最早種植于美洲中部墨西哥、哥倫比亞一帶,由西班牙人攜至菲律賓等國栽種,番薯最早傳進中國約在明朝後期的萬曆年間,分3條路線進入中國―雲南、廣東、福建。

一般普遍認為,番薯的在明代時期引入中國,中國引進番薯第一人是陳益,據史料記載,陳益是廣東東莞虎門北栅人,明萬曆八年(1580年),他身着布衣,肩搭包裹,搭乘友人的商船從虎門出發前往安南(今越南)。到達安南後,當地酋長接待他們時擺出一道官菜,這道菜香甜軟滑,除了非常可口外,還能充饑,這便是番薯。陳益此後便特别留心番薯的生長習性和栽培方法,兩年之後的1582年,他冒着殺身的危險,收買酋卒,将薯種藏匿于銅鼓中,想偷偷帶回國。陳益在其祖父位于虎門金洲小捷山山腰的墳墓前購置了35畝地,開始大面積種植番薯。成功收獲後,他決意要把這種食物廣為傳播,并将自己的壽穴也選在薯田邊,要與番薯長相厮守。陳益作為“中國引種番薯第一人”,為我國開辟糧源,貢獻重大。

明時,多年在呂宋(即菲律賓)做生意的福建長樂人陳振龍同其子陳經綸,見當地種植一種叫“甘薯”的塊根作物,塊根“大如拳,皮色朱紅,心脆多汁,生熟皆可食,産量又高,廣種耐瘠”。想到家鄉福建山多田少,土地貧瘠,糧食不足,陳振龍決心把甘薯引進中國。1593年菲律賓處于西班牙殖民統治之下,視甘薯為奇貨,“禁不令出境”。陳振龍經過精心謀劃,“取薯藤絞入汲水繩中”,并在繩面塗抹污泥,于1593年初夏,巧妙躲過殖民者關卡的檢查,“始得渡海”。航行七天,于農曆五月下旬回到福建廈門。甘薯因來自域外,閩地人因之稱為“番薯”。陳氏引進番薯之事,明人徐光啟《農政全書》、談遷《棗林雜俎》等均有論及。

番薯傳入中國後,即顯示出其适應力強,無地不宜的優良特性,産量之高,“一畝數十石,勝種谷二十倍”。加之“潤澤可食,或煮或磨成粉,生食如葛,熟食如蜜,味似荸荠”,故能很快向内地傳播。十七世紀初,江南水患嚴重,五谷不收,饑民流離。彼時,科學家徐光啟因父喪正居住在上海家中,他得知福建等地種植的番薯,是救荒的好作物,便自福建引種到上海,随之向江蘇傳播,收成頗佳。

陳振龍的五世孫陳川桂,在康熙初年把番薯引種到浙江,他的兒子陳世元帶着幾位晚輩遠赴河南、河北、山東等地廣泛宣傳,勸種番薯。據記述,陳世元在山東膠州古鎮傳授種植番薯的時候,親自整地育秧,剪蔓扡插,到秋天收獲,得薯尤多,于是一傳十、十傳百,競相種植。番薯在華北地區便很快推廣開來。

清乾隆時期,不少地方都是由官方提倡栽種。在直隸、更由皇上“敕直省廣勸栽植”。由于朝野上下積極推廣,番薯很快在全國廣為傳種,并成為中國僅次于稻米、麥子和玉米的第四大糧食作物。1733年,番薯傳到四川,1735年傳至雲南,1752年傳至貴州。此後,番薯蹤迹遍布西南。

形态特征

一年生草本,地下部分具圓形、橢圓形或紡錘形的塊根,塊根的形狀、皮色和肉色因品種或土壤不同而異。莖平卧或上升,偶有纏繞,多分枝,圓柱形或具棱,綠或紫色,被疏柔毛或無毛,莖節易生不定根。葉片形狀、顔色常因品種不同而異,也有時在同一植株上具有不同葉形,通常為寬卵形,長4-13厘米,寬3-13厘米,全緣或3-5(-7)裂,裂片寬卵形、三角狀卵形或線狀披針形,葉片基部心形或近于平截,頂端漸尖,兩面被疏柔毛或近于無毛,葉色有濃綠、黃綠、紫綠等,頂葉的顔色為品種的特征之一;葉柄長短不一,長2.5-20厘米,被疏柔毛或無毛。聚傘花序腋生,有1-3-7朵花聚集成傘形,花序梗長2-10.5厘米,稍粗壯,無毛或有時被疏柔毛;苞片小,披針形,長2-4毫米,頂端芒尖或驟尖,早落;花梗長2-10毫米;萼片長圓形或橢圓形,不等長,外萼片長7-10毫米,内萼片長8-11毫米,頂端驟然成芒尖狀,無毛或疏生緣毛;花冠粉紅色、白色、淡紫色或紫色,鐘狀或漏鬥狀,長3-4厘米,外面無毛;雄蕊及花柱内藏,花絲基部被毛;子房2-4室,被毛或有時無毛。開花習性随品種和生長條件而不同,有的品種容易開花,有的品種在氣候幹旱時會開花,在氣溫高、日照短的地區常見開花,溫度較低的地區很少開花。蒴果卵形或扁圓形,有假隔膜分為4室。種子1-4粒,通常2粒,無毛。由于番薯屬于異花授粉,自花授粉常不結實,所以有時隻見開花不見結果。

繁殖方法

育苗

早熟品種宜采用大棚+小拱棚+地膜三層保溫育苗,提早出苗後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提早供應市場;常規栽培可采用小拱棚+地膜兩層保溫育苗。苗床寬1.0米左右,深15-20厘米,床底鋪一層有機肥後澆水覆土。

選擇種薯要求具有本品種典型特征,無病蟲害,薯塊100-250克。排種密度為薯塊間隔3厘米左右,種薯排好之後覆土,厚度2-3厘米,不能超過5厘米,以免影響出苗。當60%薯塊出芽後揭掉地膜。晴天氣溫20℃以上時,打開拱棚膜和大棚膜兩端通風,防止高溫燒苗,保持床溫25-30℃,濕度以床土見幹見濕為準。薯苗長20-25厘米,有6-8張完整葉片時,可以剪苗栽種大田。

栽插

平均氣溫15℃以上時,可剪苗栽到大田,由于前期氣溫較低(4月下旬-5月中旬),可采用地膜覆蓋栽培。栽種時,将4個節位水平插或斜插入土中,幹旱時将兩葉一心露出地面,其餘葉片埋入土中,以利薯苗成活和結薯分散均勻,提高商品率和産量,種植密度4000株/667平方米,株距20厘米。

栽培技術

管護

整地施肥:整地要在晴天進行,土要打碎、打細。整平後,肥料條施在壟底,壟距80厘米,壟高20厘米左右。肥料可使用專用有機複合肥,種植面積較大時,要求測定土壤n、p、k和有機質,南方還要測定土壤pH值。不提倡使用普通複合肥。

整枝打頂:對分枝較多、生長較旺的薯田可用剪刀剪掉二三個分枝,如此可使養分回流,讓薯塊得到更多養分。打頂可調節養分運轉,促使養分向根部輸送。當薯苗長到40-60厘米時摘去嫩尖,分枝生長過旺時也要摘去嫩尖。

及時追肥:提苗肥在插後15天左右結合第一次中耕每667m2追施稀薄人畜糞750-1000kg或尿素2.5kg。結薯肥在分枝結薯階段追肥,一般在插後一個月内結合第二次中耕進行,以氮肥為主,配合磷鉀肥。坼縫肥在莖葉封行以後,塊根生長速度較快,地面出現裂縫時追肥。每667m2追尿素1.5kg、過磷酸鈣浸出液10kg、硫酸鉀3kg兌水150-200kg配成營養液,在陰天或晴天的下午進行順縫澆灌,要求追肥均勻。

貯存

早中熟品種8月底9月初開始收獲,遲熟品種10月中旬開始收獲。最遲收獲期在降霜之前。禁止雨天收獲。收獲時要輕挖、輕裝、輕運、輕卸,防止薯皮和薯塊碰傷。貯存要求溫度在10-15℃,空氣相對濕度在85%-90℃,貯存場所應清潔衛生,做好防鼠、防毒工作。同時要有保溫措施,防止凍傷和擠壓,并注意通風散熱。

主要價值

營養

番薯是一種營養齊全而豐富的天然滋補食品,含有蛋白質、脂肪、多糖、磷、鈣、鉀、胡蘿蔔素、維生素A、維生素C、維生素E、維生素B1、維生素B2和8種氨基酸。據科學家分析,其蛋白質的含量超過大米的7倍;胡蘿蔔素的含量是胡蘿蔔的3.5倍;維生素A的含量是馬鈴薯的100倍;糖、鈣和維生素B1、維生素B2的含量皆高出大米和面粉。每100g鮮薯塊可食部分含碳水化合物29.5g,脂肪0.2g,磷20mg,鈣18mg,鐵0.4g。這些物質,對促進人的腦細胞和分泌激素的活性,增強人體抗病能力,提高免疫功能,延緩智力衰退和機體衰老起着重要作用。日本衛生部已将其列為食療的重要食品。

減肥食物:番薯其脂肪含量奇少(0.2%),是其它食物無法比拟的。而不飽和脂肪酸的含量卻十分豐富。将其作為主食,堅持每日食用一餐,其豐富的纖維素,使人有“酒足飯飽”和腸胃寬舒之感。同時,它既能阻止脂肪和膽固醇在腸内的吸取,又能分解體内的膽固醇,促進脂質的新陳代謝,可以有效地預防人體營養過剩,抵制肥胖症的發生,從而達到減肥的目的。

長壽食品:番薯早在明代,中國醫學家李時珍将其列為“長壽食品”。近年來,随着社會的發展,番薯的“社會地位”亦随之提高,世界不少國家稱其為“長壽食品”。其功能在于,能迅速中和米、面、肉、蛋等食品在人體内所産生的酸性物質,維持人體血液弱堿平衡,将鑷入人體的胡蘿蔔素轉化為維生素A。無論是生熟番薯,皆有粘蛋白。而這種粘蛋白是一種多糖蛋白的混合物,屬膠原和多糖物質。既能有效地防止心血管壁上脂肪的沉積,維持和增加動脈血管壁的彈性,減少皮下脂肪的堆積,防止肝和腎中結蒂組織的痿縮,又能防止疲勞,恢複精力,防治便秘,強身益壽。

藥用

預防疾病:薯塊中含有豐富而特殊的維生素C、維生素E和鉀元素。其中維C能明顯地增強人體對感冒等多種病毒的抵抗力;維E則能促進人的性欲、延緩衰老。鉀元素能有效地防止高血壓、中風和心血管病的發生。日本科學家研究發現薯塊中含有一種不能從雞、鴨、魚肉類獲得的膠原粘液蛋白,這種物質能保持人體動脈血管壁的彈性,有效地防止動脈血管粥樣硬化。

治病良藥:具有較高的藥用價值。中國古代醫藥學家對薯塊治病的功效早有論述。明李時珍《本草綱目》載:“番薯具有補虛乏、益氣力、健脾胃、強腎陽之功效”。《金薯傳習錄》雲:“能治痢疾、酒積熱瀉、濕熱、小兒疳積”等多種疾病。生薯塊中的乳白色漿液,是通便、活血、抑制肌肉痙攣的良藥;對治療濕疹、蜈蚣咬傷、帶狀疱疹等疾病有特效。其方法是将生薯塊搗爛、擠汁,塗于患處,數次可愈。

經濟

優質飼料:番薯渾身皆為肥育生豬的優質飼料,既能單獨食之,又能與其它糧食,諸如玉米、青顆,或青草、樹葉混食。葉、蔓既能鮮食,又能曬幹粉碎與五谷糠皮燙、煮食之。豬體定型(骨架拉長)或屠宰前1個月,單獨食用熟薯塊或與玉米混食,催肥壯膘效果尤佳,猶如使用“催肥劑”,一般日增肉0.5-0.8kg,這是陝西省城固縣肥育生豬的一條成功經驗。忌食黑斑病患薯塊,以防肥豬中毒身亡。

用途廣泛:薯塊适宜加工多種産品,既能制作醬油、蜜餞、饴糖、葡萄糖酸鈣,又能釀造白酒,提取酒精。提取澱粉後的薯渣,再能生産檸檬酸鈣。其澱粉是生産增塑劑、高級吸收性樹脂的重要原料。加工後的薯幹,主要出口于東南亞諸地。

提取澱粉:其澱粉食用範圍廣,既能與各種肉類混做食丸,又能與面粉混蒸涼皮,或單獨烙餅、攪涼粉等。

植物文化

諺語

“嫁妹莫嫁竹頭背,毋系番薯就系豬菜”:中國台灣客家語俗諺,舊時社會普遍貧窮,不願将自家女兒嫁到竹頭背後更窮困的山林去,因為山多陡峭,日未出而上山工作,日已落而未息,尚須拖着疲憊饑餓的身子,肩膀上所負擔者,不是兩籃滿滿的番薯,就是一肩的豬菜(番薯藤及番薯葉),回家路上,也不得安閑。

“時到時擔當,無米再來煮番薯湯”:台語俗諺,意思是船到橋頭自然直,不必多慮,到了危急的時候,自然會出現應變的方式。

“蕃薯不怕落土爛,隻求枝葉代代傳”:台語俗諺,意思生命力很強,根深蒂固,隻要你種下它,它就可以生生不息,就像中國台灣人的精神,吃苦耐勞,根性強。

“土藏萌番薯,吃飽不辛苦”;在福建和江西等地,番薯因為憨厚大個的體态,老一輩還稱其為懵番薯,伴随動漫文化的熱潮和賣萌搞怪元素的流行,大都改稱萌番薯。番薯高産,紅軍當年打遊擊時經常忍饑挨餓,後來從山區農民那得知種番薯可有效應對饑餓,便學着房前屋後種些番薯,這句口号便在軍民中流傳開來。

病蟲防治

病害主要有病毒病、黑斑病、紫紋羽病。防治方法:選擇無病種薯,育苗排種前用80%的402藥劑2000倍液浸5分鐘,扡插苗可用25%多菌靈1500倍液或50%托布津2000倍液浸10分鐘。

蟲害主要有斜紋夜蛾、番薯葉甲。斜紋夜蛾可在6月下旬用10%除盡1000倍液、5%抑太保800-1000倍液或48%樂斯本1000倍液噴霧。番薯葉甲可在薯苗扡插30d後。用20%三唑磷乳油600倍液或2.5%敵殺死4000倍液噴霧。

産地生境

番薯原産南美洲及大、小安的列斯群島,全世界的熱帶、亞熱帶地區廣泛栽培,中國大多數地區普遍栽培。

生長習性

溫度

番薯喜溫、怕冷、不耐寒,适宜的生長溫度為22-30℃,溫度低于15℃時停止生長。不同生長期對溫度要求也有不同,芽期溫度宜在18-22℃,溫度過高過低都會影響出芽率。苗期溫度宜在22-25℃,莖葉期宜在22-30℃,莖葉期溫度不宜低于16℃,否則會阻礙其生長,甚至停長;若是低于8℃,則會造成植株經霜枯萎死亡。根塊期溫度宜在22-25℃。适宜的溫度可以促進植株各生長期長勢良好,确保根塊數量及膨大。

光照

番薯喜光,是短日照作物。植株生長過程中對光能要求高,屬不耐陰的作物,從莖葉期開始光能時間長生長期就長、光合效率就越高,反之則會降低光合效率,影響植株生長。每天日照時間宜在8-10小時,充足的光照不僅可以促進開花、形成根塊,而且良好的光照還可以使較多的養分積累到塊根上,促使根塊膨大。

水分

番薯耐旱适應性強,土壤持水量宜控制在60-70%,适宜的水分條件可以滿足不同生長期的需求。芽期、苗期、莖葉期、分枝結薯期等階段土壤持水量宜在60-80%,持水量過低會造成根系生長遲緩,造成弱苗、矮苗、病苗的出現;根塊期土壤持水量宜在60-70%,可有效促進根塊形成、膨大。此期水分不宜過大,如遇雨天要加強管理,注意減少田間積水現象,提高排水能力。

土壤

番薯耐酸堿性好,土壤環境适應性強。其根系發達、吸肥能力強,宜選擇土層深厚、土壤疏松、土質良好、灌排能力強、pH值在4.2-8.3之間的地塊。

營養

植株生長過程中要滿足不同生長期對各種肥料養分的需求,施加适量的氮肥可以促進葉片及莖枝的生長,促進光合作用,但不宜過量,否則會造成根部細胞木質化,影響根塊數量,嚴重過量時會不結根塊。适量的磷肥可加速細胞分裂,促進根部生長,利于養分吸收,提高根塊品質。适量的鉀肥可以提高光合效能,促進根系生長,增加根塊數,促其根塊膨大增重,增加産量。

經試驗表明鉀肥對番薯産量影響最大,然後依次為氮肥、磷肥。農戶要了解番薯需肥的特點,但不能因鉀肥可以增産就随意增施鉀肥,要配施氮肥、磷肥等,科學施肥,提高肥效,滿足其生長需求。

食用宜忌

(1)食用涼的番薯易緻胃腹不适。番薯在胃中産生酸,所以胃潰瘍及胃酸過多的患者不宜食用。

(2)爛番薯(帶有黑斑的番薯)可使人中毒,不可食用。

(3)番薯等根莖類蔬菜含有大量澱粉,可以加工成粉條食用,但制作過程中往往會加入明礬。若過多食用會導緻鋁在體内蓄積,不利健康。

(4)番薯含有“氣化酶”,一次不要吃得過多,而且和米面搭配着吃,并配以鹹菜或喝點菜湯即可避免燒心、吐酸水、肚脹排氣等現象。

參考資料

1.番薯·植物智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