結膜吸吮線蟲病

結膜吸吮線蟲病

由結膜吸吮線蟲引起的眼部疾病
人體眼部結膜吸吮線蟲病(thelaziacallipaeda)是由結膜吸吮線蟲又稱華裔吸吮線蟲引起。此蟲是犬、貓等動物眼部常見的寄生線蟲,也可在人體眼部寄生。由于本蟲發現于亞洲地區,故有“東方眼蟲”之稱。[1]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華裔吸吮線蟲
  • 就診科室:五官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中文名:結膜吸吮線蟲病
  • 發病部位:眼部

疾病描述

結膜吸吮線蟲又稱華裔吸吮線蟲,是一種寄生在狗、貓等動物眼部的線蟲,亦可寄生于人的眼部,引起結膜吸吮線蟲病。在我國重慶首次發現本蟲寄生于狗的結膜囊内。人眼結膜吸吮線蟲病例最早則發現于北京和福建。此後,國内外陸續有本蟲寄生人眼的報道。本病多發生于亞洲地區,故稱東方眼蟲病。寄生于人眼的吸吮線蟲除本蟲之外,還有加利福尼亞吸吮線蟲。它主要見于美國的加利福尼亞州,亦曾見于西雅圖。

成蟲細長,在眼結膜囊内寄居時為淡紅色,離開人體後,呈乳白色、半透明。頭端鈍圓,具圓形的角質口囊,無唇。口囊外周具兩圈乳突。體表具有微細橫紋,橫紋邊緣銳利呈鋸齒形。雄蟲:長4.5~15.0mm,寬0.25~0.75mm,尾端彎曲,交合刺兩根,長短不一,形狀各異。雌蟲:長6.2~20.0mm,寬0.3~0.85mm,生殖器官雙管型,子宮内蟲充滿蟲卵。蟲卵橢圓形,殼薄,大小為54~60μm×34~37μm,内含幼蟲。卵在産出之前,卵殼已演變成包被幼蟲的鞘膜。

症狀體征

成蟲在人體多侵犯一側眼,少數病例可雙眼感染。主要在上下睑穹隆内,也寄生于淚腺、結膜下及皮脂腺管内。寄居蟲數可多達21條。患者眼部病變可因蟲體體表銳利的橫紋摩擦、頭端口囊吸附作用以及排洩分泌物的刺激作用而引起,導緻炎症反應或肉芽腫形成。輕者可無明顯症狀,也可有眼部異物感、癢感、流淚、畏光、分泌物增多等臨床表現。

嬰幼兒有不敢睜眼、似手抓眼的表現,常因家長發現患兒結膜有白色小線狀蟲爬行而就診。取出蟲後症狀消失。嚴重者可伴有結膜充血、小潰瘍面形成或角膜混濁及眼睑外翻等。若蟲體寄生在前房,可出現眼部絲狀陰影移動感,睫狀體充血、房水混濁、眼壓增高、瞳孔,甚至視力下降。淚小管受損,可導緻淚點外翻。

病理生理

成蟲主要在終宿主狗、貓等動物的結膜囊及淚管内寄生,偶可寄生在人的眼部。雌蟲在眼眶内排出具有鞘膜的初産蚴,當其中間宿主蠅等在宿主眼部舔食時,初産蚴随眼分泌物進入蠅的消化道,穿過中腸侵入血腔,經兩次蛻皮發育為感染期幼蟲并進入蠅的頭部。

當該蠅在舐食其他宿主眼部時,感染期幼蟲自蠅喙逸出,進入終宿主眼部,在15~20天内幼蟲再經2次蛻皮發育為成蟲。從感染期幼蟲進入終宿主至發育為開始産卵的成蟲所需時間大約為50天左右。成蟲壽命可達2年以上。

診斷檢查

本病根據自患眼取出蟲體,鏡下鑒定即可确診。

治療方案

治療方法簡便,可用1%地卡因、4%可卡因或2%普魯卡因滴眼,蟲體受刺激從眼角爬出時用鑷子取出,或消毒棉簽取出即可。然後用3%硼酸水沖洗結膜囊,并點滴抗生素。若蟲體寄生在前房可行角膜緣切開取蟲,術後作抗炎等處理。蟲體較多者,常須多次治療。

疾病預防

預防本病的關鍵在于注意個人眼部衛生,特别是幼兒,應保持眼部清潔,以及滅蠅、防蠅等措施。

用藥安全

本蟲主要分布于亞洲。在我國,迄今已報告人體結膜吸吮線蟲病331例,分布于除青海、西藏、甯夏、甘肅、海南及台灣外的25個省(市、區),其中以山東、湖北、江蘇、河南、安徽、雲南及河北報道的病例較多。

1、用4%可卡因滴眼後取出蟲子。為防眼部繼發感染,可用0.25%氯黴素滴眼。

2、兒童應注意眼的衛生,不玩弄犬、貓和兔等家畜。

3、注意環境衛生,防蠅以防止病原的傳播。

上一篇:銀翹病

下一篇:外陰平滑肌瘤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