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菌性腸炎

細菌性腸炎

消化内科疾病
細菌性腸炎是一種消化内科炎症,類型包括沙門氏菌、曲狀杆菌、大腸杆菌等,主要表現為發熱、腹瀉、糞便有粘液或膿血、大便有腥臭味,有的有裡急後重感,即使便後仍有餘便未盡的感覺。可用抗生素,在用藥前要到醫院做大便常規化驗,細菌培養,以便根據生長細菌的種類選用恰當的抗生素。[1]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腸炎
  • 就診科室:内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中文名:細菌性腸炎
  • 就診科室:消化内科
  • 多發群體:老人、小孩、慢性病患者
  • 傳染性:傳染性有
  • 常見症狀:腹痛、腹瀉、發熱、裡急後重
  • 常見病因:食用含有被細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或因傳染引起
  • 傳播途徑:由于患者進食了被細菌污染的食物而引起

病因

細菌性腸炎是一類由細菌感染引起的腸炎,其病因多為食用含有被細菌污染的水或食物,或因傳染引起;病原體不同,其發病機理亦有不同。

臨床表現

細菌性腸炎的主要臨床特征可包括發熱、裡急後重、劇烈腹痛、腹瀉和肉眼可見糞便帶血或帶黏液,志賀菌屬胃腸炎可能伴有抽搐。

早期症狀

該病起病一般較急,不同病原體其前驅症狀有所不同。

潛伏期可從數小時(如金黃色葡萄球菌)到2~3天(如産腸毒性大腸杆菌)不等。

具體症狀亦有不同。志賀菌感染所引起的腸炎早期便可出現全身症狀(如發熱、厭食等),最初為水樣腹瀉;彎曲杆菌所引起的腸炎早期症狀為突發腹痛和腹瀉,随後出現高熱寒戰、全身痛、頭暈等全身症狀。

檢查編

如果患者出現大量水樣腹瀉,并有可疑不潔飲食史、飲用未經處理地表水、食用不潔食物、與患類似疾病的患者或動物接觸等,可考慮細菌性胃腸炎。

診斷

為診斷該病,一般醫生會進行以下常規檢查。全血細胞計數,多出現中性粒細胞比例升高;血電解質、血尿素氮、肌酐檢查,以評估患者體液及酸堿平衡狀态;醫生會基于患者病史和流行病學因素(如免疫抑制、近期旅行、近期抗生素服用)、臨床症狀進行相應的糞便檢測,如伴有發熱的急性炎症性腹瀉一般進行糞便細菌培養,培養出緻病的細菌即可确診。

鑒别診斷

病毒性腸炎

病毒性腸炎是最常見的腹瀉性疾病,非血性腹瀉、嘔吐和發熱是兒童病毒性腸炎最常見的表現,如果肉眼觀察到糞便中有血液或黏液,一般可排除病毒性腸炎,應考慮細菌性腸炎或其他病因。

腸道外感染

如中耳炎、泌尿道感染以及肺炎也可引起急性非血性腹瀉,通常為輕度且呈自限性,常伴發熱或嘔吐,但該類疾病多有其自身器官引起的原發症狀,如中耳炎以耳痛、耳流膿為主要症狀;泌尿道感染以尿頻尿急尿痛為主要症狀。

抗生素腹瀉

包括阿莫西林、阿莫西林克拉維酸、頭孢菌素類和克林黴素使用相關出現的腹瀉,該病發生機制與腸道緻病菌過度生長破壞了糞便正常菌群有關,此類患者有長期服用抗生素。

治療

細菌性腸炎是由特定細菌感染引起的,在急性期主要治療手段為補液、營養支持、對症治療,如症狀未見緩解可經驗性地選擇抗生素治療;慢性感染需進行糞便病原體培養,了解病原體情況再行治療。

預防

注意環境衛生,加強廁所及糞便管理;加強飲食衛生及水源管理;加強衛生教育,飯前便後洗手,不飲生水,不吃變質食物;注意加強免疫力。

上一篇:眼部疲勞

下一篇:無脈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