疱疹性喉炎

疱疹性喉炎

喉部炎症疾病
疱疹性喉炎(herpeticlaryngitis)常與疱疹性咽炎同時發作,如不認真檢查,易被忽視。病因尚不十分明确,可能與柯薩奇病毒感染有關。是小兒感冒的一種特殊表現,夏秋季節多見。喉炎(laryngitis)是喉部(主要包括會厭、構狀軟骨與真、假聲帶)黏膜的炎症,分急性喉炎和慢性喉炎。[1]
  • 中醫病名:疱疹性喉炎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耳鼻喉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常見季節:夏秋季
  • 常規用藥:抗病毒及抗生素治療

治療

常規用藥

抗病毒及抗生素治療。适當應用糖皮質激素。保持口腔清潔,給予鎮痛藥,1~2周内即可痊愈。

生活注意

戒除煙酒,改變發音方法,避免用聲過度。多喝水,合理安排作息,多食清淡食物,多吃蔬菜水果。加強勞動防護對生産過程中的有害氣體、粉塵等需妥善處理。

中醫療法

心火内熾治則:清心瀉火。主方:瀉心導赤湯加減。加減:便秘者,加生大黃6克(後下),或涼隔散6克(包煎);熱重者,加黃芩10克、山栀10克;口渴者,加石斛10克、天花粉10克。主方分析:本方主治心經有熱,使心經之火從小便而出。方中黃連清瀉心火,生地涼血,竹葉清心利水,木通導熱下行,甘草調和諸藥。

脾熱内盛治則:清熱瀉脾。主方:清熱瀉牌散加減。加減:發熱,加銀花10克、寒水石15克;咽喉紅痛,加闆藍根30克、蒲公英15克;大便秘結,加生大黃10克(後下)。主方分析:清熱瀉脾散清瀉牌經郁熱,為治療實證口瘡主方之一。方中黃連、山栀清瀉脾熱,黃芩、石膏散脾經上循之郁熱,生地清熱涼血,木通、燈心清熱利水,使邪熱從小便而出。

本病臨床上以實證口瘡為多,虛證口瘡則多見于久病重病之後,常已傷及肝腎之陰,且易反複發作。本病與鵝口瘡相比較,在辨證用藥方面有類似之處,但本病熱性症狀較重,在清熱瀉火方面必須藥重力專。在藥物劑量方面,由于鵝口瘡患兒多為嬰幼兒,因此藥量一般較輕,不能随意加大,否則易引起嘔吐敗胃;而本病患兒年齡均大,故清熱瀉火中藥用量可适當增大。

預防

進行隔離,一旦發現有患病的小兒,應在家中休養,不宜到幼兒園去上學。在感冒流行期間應盡量少帶小兒去電影院、公園、商場等公共場所,以免被傳染。室内應通風,保持空氣新鮮,家中或幼兒園中發現有病人,可用食醋50毫升加水一倍,微熱小火蒸發消毒。對易感患兒,可采用預防接種。

目前有流感的減毒活疫苗和滅活疫苗兩種疫苗使體内産生特異性抗體,預防效果可達60%左右。由于感冒病毒的類型很多,目前,尚無較好的感冒疫苗。重要的是提高易感幼兒的抗病能力。感冒治療以對症治療為主,多飲水、休息,進食容易消化的食物。初期可應用抗病毒的藥物。感冒時常伴有發熱若體溫在38度左右,一般不用退熱藥,可以多喝開水或采用物理降溫。體溫較高的可送醫院治療。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