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脈症

無脈症

異常的動脈搏動
肢體的脈搏明顯減弱或缺如,血壓明顯降低或測不出,即稱無脈症(pulsless disease)無脈症作為異常的動脈搏動,是臨床上常見的體征,尤其多見于心血管疾病,也可見于非心血管疾病,如外界或鄰近血管的組織等因素使動脈受壓、複蓋于血管上的組織增厚也可發生無脈症[1]。無脈症為大多數動脈疾病的診斷提供可靠的線索和依據。
  • 中醫病名:無脈症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血管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脈搏明顯減弱或缺如、血壓明顯降低或測不出
  • 傳染性:無
  • 傳播途徑:

病因

無脈症,主要見于心髒、動脈系統病變,動脈的痙攣、狹窄、阻塞等原因都可影響動脈搏動及血壓,外界因素也可使動脈受壓部分地阻斷血流,或血管内壁纖維組織增生,緻血流減少等原因都可形成無脈症。其常見的病因有:

(一)各種原因引起的嚴重休克

(二)周圍動脈閉塞性疾病

包括多發性大動脈炎、血栓閉塞性脈管炎、動脈硬化性閉塞症、腹主動脈瘤、肢體動脈瘤。鎖骨下動脈竊血綜合征、急性動脈栓塞等。

(三)周圍動脈功能紊亂性疾病

包括手足發組症、損傷後血管痙攣病、網狀青斑、戰壕足綜合征等。

(四)非血管性因素

包括胸廓出口綜合征、硬皮病等。

機理

作為泵器官的心髒有節律的收縮和舒張,使動脈内的壓力與血容量呈有規律的變化,從而引起血管壁相應的擴張和回縮,以完成血液循環。在體表可以觸摸到或能用儀器記錄下來動脈的搏動,稱為動脈脈搏。脈搏的發生是受多種因素影響的,如左心室收縮強度、心率和節律、心搏量和血容量、血管壁的彈性、血液黏稠度、周圍血管阻力、血管的神經調節等。其中,任何一個或多個因素異常,都能發生無脈症。如嚴重的休克無脈,則是一種急性的循環功能不全,造成的全身組織血液灌注不足,形成血壓明顯降低和脈搏的明顯減弱。

研究表明,在周圍血管病中,動脈的閉塞、狹窄。痙攣等都是造成無脈症的病因,而這些病因又多為動脈硬化(AS)所引起。動脈硬化是動脈的一種非炎症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病變,能緻動脈血管管壁增厚、變硬、從而使動脈血管失去彈性和管腔變窄,血流減少。至于動脈硬化的發病機理尚不完全清楚,學說不一。概括有:脂肪浸潤學說;損傷反應學說;血栓形成和血小闆聚集學說;病毒感染學說;自家免疫學說等,近晚研究還發現了可緻動脈硬化的獨立因子,如APo-A,APo-B等。事實上,每種學說都不能滿意地解釋動脈硬化的全過程。說明動脈硬化機理是多種因素互相聯系,又相互作用的一個十分複雜的演變過程。

小動脈和(或)小靜脈的缺陷,造成動脈功能紊亂也是無脈症的原因之一。動脈血管受鄰近組織壓迫及複蓋于動脈之上的皮膚變硬、過厚都能産生無脈。

診斷

一、病史

無脈症是臨床上周圍血管病的常見體征,問診時,應着重詢問有關心血管疾病的病史,由于動脈的不全阻塞、狹窄、痙攣及血管外部受壓等原因,必然會影響血液通暢,減少遠端的血供而出現症狀,緻使動脈特别是淺表動脈的脈搏明顯變弱或消失。患者主訴多能夠準确地說出發生的時間。因此,詳細的詢問有關症狀,如肢體疼痛、皮膚溫度下降、膚色蒼白、幹燥、肢體末梢營養障礙。這些症狀也是患者就診的主要原因。如有突然發生的肢體劇痛、皮溫下降、蒼白,甚至麻木,常提示肢體動脈急性阻塞,多為動脈栓塞或急性血栓形成。

當患者出現間歇性破行,常提示下肢動脈功能不全,有慢性動脈阻塞。還應注意詢問患者有無靜息性疼痛,當出現靜息性疼痛時,提示動脈缺血加重。同時注意詢問疼痛與環境的關系。如溫差,溫差的突然變化都會使疼痛加重。體溫的改變也可激發或緩解疼痛。無脈症患者常感肢體發冷,穿的衣服比别人多卻不感到溫暖。另外,當動脈栓塞時神經幹缺乏營養時,可出現麻木、針刺或蟻行感。

在了解病史時,還應注意全身疾病的問診。了解栓子的可能來源,如風濕性心髒病、急性心肌梗死、感染性心内膜炎,尤其是伴有房顫時。患者是否有糖尿病、高脂蛋白血症、動脈硬化。有的還須詢問工種,是否長期使用震顫性工具或用手指擊打操作等。以上資料可為診斷提供依據。

二、體格檢查

無脈症和其他動脈搏動異常一樣,多是由心血管及全身疾病引起的。體檢時除做常規的體檢外,應重點檢查心髒、血管情況。對血管分又處及淺表動脈所在的部位應仔細檢查。如頸根部雙側、鎖骨上部、中上腹部、雙側股部等。對于淺表動脈的搏動情況更是方便易得。一般隻需用示指、中指和無名指觸們所要檢查的動脈即可。全身的淺表動脈包括撓動脈、尺動脈。顫動脈、耳前動脈、下颌動脈、頸動脈、腋動脈、腦動脈、股動脈和足背動脈等。上述淺表動脈在一些患者中可有位置的變異或缺如,如撓動脈在正常位置觸不到,而在拇指掌骨根部背側觸及,稱為反關脈。

也有時位置太深,動脈過細,易誤認為無脈。據解剖學統計,10%的正常人足背動脈先天性缺如,多為雙側;5%的正常人胫後動脈缺如,也常為雙側,所以觸摸時搏動消失無肯定的臨床意義。在生理情況下,肢體等處雙側脈搏強弱.節律差異很小。但在大動脈炎(頭臂型)時,雙上肢的脈搏強弱不一,一側甚至消失,也有的疾病,上、下肢體脈搏強弱異常,下肢脈搏反而比上肢脈搏明顯減弱,甚至消失,可見于主動脈縮窄。

因此,檢查脈搏時應雙側對比,上、下對照,這樣才不緻漏診。動脈聽診雜音,可提示該處動脈狹窄的程度和血管段。正常時在頸動脈和鎖骨下動脈處可聽到相當于第一心音和第二心音的兩個聲音。多發性大動脈炎時,部分病例則可在雙側鎖骨上及頸後三角區聽到收縮期雜音。主動脈縮窄時,可在背部脊柱左側聽到收縮期雜音。

測量血壓時,一般以有上肢為準,應連測三次,取最低值作為血壓讀數。健康人兩上肢血壓可不相等,左右兩側相差<1.33-2.67kPa(10-20mmHg),下肢血壓較上肢血壓可高約2.6-5.2kPa(20-40mmHg)。當兩側肢體血壓差超過高限時,都有重要的定位意義。

皮膚的色澤、溫度與營養;反複持久的局部動脈供血不足,可使皮膚失去光澤、變薄、皮溫降低。測定皮膚溫度可估計該段血循環的狀況,若雙側肢體皮膚溫差達2℃以上時,則表示該側肢體血流障礙。由于血供不足,還可造成肌肉萎縮,指(趾)甲生長緩慢,重者肢體還可出現潰瘍或壞疽。

三、實驗室檢查

臨床上無脈症可見于心血管系統的多種疾病。實驗室檢查有:心血管造影術、數字減影血管造影(DSA)連續波多普勒超聲法,動脈波描記等。

鑒别

無脈症是多種心血管疾病常見的症狀,為臨床診斷提供導向。根據病史、臨床表現和實驗室檢查,對疾病做出診斷

一、多發性大動脈炎

是一種慢性非特異性炎性病變。主要累及主動脈及其主要分支。動脈壁呈彌漫性不規則的增厚和纖維化,可繼發血栓形成,從而導緻節段性動脈管腔的狹窄或閉塞。減少了灌注部位的血流供應,産生缺血症狀。臨床上根據受累動脈的不同,症狀各異,可分為五型:

①頭臂動脈型:受累動脈為主動脈弓發出的左鎖骨下動脈、左頸總動脈和無名動脈的一支或多支。頸動脈延伸至顱底部,鎖骨下動脈可延伸至椎動脈開口處。因此,可引起腦、眼及上肢的組織缺血症狀。

②胸腹主動脈型:其特點為病變累及左鎖骨下動脈水平以下的降主動脈和(或)腹主動脈,常波及腎動脈、骼動脈。造成近段的血壓增高、遠段供血不足。

③腎動脈型:常累及雙側腎動脈,單獨一側者不多見,多合并有腹主動脈狹窄。主要是引起頑固性高血壓,而無明顯的下肢缺血的表現。

④肺動脈型:為多發性大動脈炎合并肺動脈病變,可發生于單側肺葉動脈或雙側肺葉動脈或肺段動脈。常可導緻肺動脈高壓。

⑤混合型:此型患者血管受累範圍較廣,臨床上較為多見,一般病情較重。

凡有下列一種以上表現者應考慮本病之診斷:

①青少年女性發生單側或雙側肢體缺血性症狀,如肢體發涼、活動後疼痛、肢體乏力,患肢出現無脈症,上、下肢壓差異常改變。

②一過性腦缺血症伴有單側或雙側頸動脈無脈症,缺血嚴重時還有反複的暈厥,抽搐、失語、甚至昏迷等。頸及上胸部由于側支動脈形成可出現連續性雜音。多普勒聽診為高音調加上連續的低頻率血流聲。

③除外其他病因,而出現頑固性高蚯,體檢時血壓可高達18.7-32/12-18.7kPa(140-240/90-140rmmHg)上腹部或腎區高調收縮期雜音。

④患病早期可有不明原因的低熱、乏力、全身不适、食欲缺乏、出汗及關節肌肉酸痛等。⑤慢性眼部缺血引起視力減退、黑蒙等。

⑤實驗室檢查J線檢查有升主動脈鈣化,主動脈關閉不全的征象,放射性核素腎圖檢查,顯示缺血側腎圖曲線第二段較正常平坦、高峰和排洩段延遲;選擇性主動脈造影,及白細胞。增多和血沉增快者,都有助于診斷

二、血栓閉塞性脈管炎

血栓閉塞性脈管炎,是一種進行性的慢性動脈和靜脈節段性炎性病變,累及四肢尤其是下肢的中*動脈和靜脈血管。其主要病理改變為内膜增生、血栓形成,以至血管腔發生閉塞。本病的主要依據:

①患者絕大多數為青、壯年男性,并有長期大量吸煙史。

②多發生于寒冷季節、受凍為誘因,肢體發涼、疼痛,當動脈内膜發炎和血栓形成後,供血減少,疼痛逐漸加重,由間歇性破行發展為“靜息痛”。

③患肢無脈,局部皮膚蒼白無汗,指(趾)甲生長慢,增厚。汗毛脫落,小腿肌肉萎縮,晚期患肢或足部可以出現難以愈合的潰瘍,甚至足趾幹性壞死脫落。

④嚴重者可出現缺血性神經炎,表現為針刺感。麻木感、奇癢感及燒灼感。

⑤肢體高舉與下垂試驗陽性。動脈造影,電阻抗血流圖可幫助确疹。

三、下肢動脈硬化性閉塞症

是一種動脈粥樣硬化所緻的下肢缺血性慢性動脈閉塞性疾病,為老年性動脈退行性病變。是全身動脈粥樣硬化的一部分。多累及冠狀動脈及其分支,主動脈弓各主要分支,腹主動脈的下段和下肢大J動脈。由于動脈粥樣斑塊及其斑塊内出血,動脈中層變性和繼發性血栓形成,緻使管腔變小閉塞。其臨床特點為:

①本病多發生于50歲以上的男性老年人群,多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

②患肢的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血壓降低或測不出,即無脈症。肢體出現缺血表現,感覺發涼、麻木、間歇破行,重者出現“靜息痛”。

③慢性阻塞時,肢體缺血症狀逐漸加重,出現新的血栓時,肢體出現急性缺血症狀和壞死。既往無肢體缺血症狀,出現急性血栓時,肢體可突然發生缺血甚至壞死。X線檢查可見主動脈弓延長、扭曲及鈣化陰影。動脈造影呈節段性阻塞。

四、腹主動脈瘤

腹主動脈的管壁因動脈硬化、梅毒危傷、感染、動脈壁中層退行性變等原因,使動脈壁的結構失去正常的完整性,改變了血流動力學性質,在管内血流的持續沖擊下,管壁向外擴張。呈瘤樣腫大,并壓迫周圍器官引起臨床症狀,即形成腹主動脈瘤。其臨床特點:

①多伴有動脈粥樣硬化,年齡在50—70歲男性為多見。常伴有高脂血症、高血壓、糖尿病等疾病。

②腹部腫塊,腹主動脈瘤患者早期多無症狀。随着腫塊的長大,可在腹周圍或中上腹觸及有彈性搏動的腫塊。

③疼痛,當瘤體增大到一定程度時,由于動脈壁内神經因管腔擴張受牽拉和其周圍組織受壓迫等原因而出現疼痛。

④下肢無脈症,當瘤體腫大到一定程度,可引起下肢血流減少,瘤體内血栓脫落堵塞下肢動脈,可引起勝後動脈和足背動脈搏動減弱或消失。

⑤X線腹部平片,在腰椎的一側或兩側,可見鈣化陰影,尤其以蛋殼樣改變有較大意義。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