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

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

以肌張力障礙為首發症狀的少見的遺傳性疾病
多巴反應性肌張力障礙(dopa-reactive dystonia,DRD),又稱Segawa病或伴有明顯晝間波動的遺傳性肌張力障礙,是一種好發于兒童或青少年,以肌張力障礙或步态異常為首發症狀的少見的遺傳性疾病。[1]
  • 中醫病名:
  • 外文名:
  • 别名:肌張力障礙
  • 就診科室:神經内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全身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遺傳因素

簡介

1976年Segawa等首次描述該病,國外已有不少報道,近幾年已引起中國臨床工作者的高度重視。

反應性肌張力不全的異常基因位于第14号常染色體短臂,與四氫生物喋吟的産生有關。患者腦脊液中生物喋吟的含量降低。四氫生物喋吟是酪氨酸轉化為多巴胺的重要輔助因子,其産生障礙使多巴胺合成受到影響。

病因

目前認為GTP環化水解酶的同工酶GCHⅠ缺乏導緻多巴胺合成減少是DRD的主要病因(Nagatsu1998)。反應性肌張力不全常見于兒童期,女性多于男性。發病年齡一般在4-8歲,但可以早至嬰兒期,晚至成人期。嬰兒期起病者較少見,常被誤診為腦性癱瘓或痙攣性截癱,成人期起病者症狀類似帕金森病。初始症狀往往是馬蹄内翻足和由于下肢肌張力不全造成的步态異常。以後病情進行性加重,可以出現四肢僵硬,運動徐緩,面無表情。

半數病人出現8-10Hz位置性、意向性震顫(不同于帕金森病的4-5Hz靜止性震顫),一般在成人期病情相對穩定。某些輕症病人僅在午後有行走困難和疲勞感,寫字握筆略久有書寫痙孿。體檢時在某些患兒可發現踝陣攣和巴彬斯基征陽性。75%患兒的肌張力不全有特征性的晝間變化,即清晨剛起床時肌張力不全較輕,以後漸漸加重,黃昏時最為明顯。日間休息後可稍有改善,但活動、運動後加劇。

臨床表現

反應性肌張力不全常見于兒童期,女性多于男性。發病年齡一般在4~8歲,但可以早至嬰兒期,晚至成人期。嬰兒期起病者較少見,常被誤診為腦性癱瘓或痙攣性截癱,成人期起病者症狀類似帕金森病。初始症狀往往是馬蹄内翻足和由于下肢肌張力不全造成的步态異常。以後病情進行性加重,可以出現四肢僵硬,運動徐緩,面無表情。半數病人出現8-10Hz位置性、意向性震顫(不同于帕金森病的4-5Hz靜止性震顫),一般在成人期病情相對穩定。某些輕症病人僅在午後有行走困難和疲勞感,寫字握筆略久有書寫痙攣。體檢時在某些患兒可發現踝陣攣和巴彬斯基征陽性。75%患兒的肌張力不全有特征性的晝間變化,即清晨剛起床時肌張力不全較輕,以後漸漸加重,黃昏時最為明顯。日間休息後可稍有改善,但活動、運動後加劇。

發病年齡

DRD發病年齡在1~12歲,占兒童肌張力障礙的10%,少數患者可在50~60歲發病。女性發病率多于男性,男女比例為1:4。緩慢起病,通常首發于下肢,表現為上肢或下肢的肌張力障礙和異常姿勢或步态,步态表現為腿僵直、足屈曲或外翻,嚴重者可累及頸部。少數患者首發症狀可為震顫。肌張力障礙也可合并運動遲緩、齒輪樣肌強直、姿勢反射障礙等帕金森綜合征之表現。症狀具有晝間波動,一般在早上或午後症狀很輕微,運動後或晚間加重。此種現象随年齡增大會變得不明顯,一般在起病後20年内病情進展明顯,20~30年趨于緩和,至40年病情幾乎穩定。

兒童起病者

多以一側下肢肌張力異常為首發症狀,患兒出現怪異步态下肢僵硬、步态不穩、馬蹄内翻足等。有時僅表現學走路較遲易摔倒随病情發展,肌張力異常影響到其他肢體,甚至頭頸部及身體中軸出現痙攣性斜頸扭轉痙攣患兒可有肢體震顫、肌強直及自動Babinske征陽性,語言及智能一般不受累。

成人起病者

以肢體不自主震顫、僵硬感等類似帕金森綜合征表現多見患者行動遲緩易疲勞,肢體肌張力增高腱反射亢進,病理征陽性。75%患者症狀有晝夜波動性晨起或休息後明顯減輕甚而消失下午或勞累後症狀加重。

多數患者

多數病程呈進展性,未經治療者最終生活不能自理。

并發症

流行性肌張力障礙的臨床表現以短暫出現的口、眼、舌、頸等肌為主,可累及四肢軀幹肌肉的肌張力障礙發作為特征,發作呈轉頸、伸舌、兩眼向一側凝視或上翻以及四肢持續性伸展或屈曲姿勢,也可出現快速抖動。通常每次發作數分至數小時,每日1~2次至十多次。發作後病人覺頭昏、頭痛、全身酸痛。

診斷依據

①有肌張力不全的臨床表現,如肢體僵硬。步态異常等;

②症狀輕重有明顯的晝間變化,晨輕暮重,并在活動後加重;

③神經系統檢查:肌力正常,部分患兒肌張力增高,踝陣攣陽性、巴彬斯基征陽性;

④小劑量左旋多巴治療反應迅速,療效持久。

診斷主要依據臨床表現及對小劑量多巴制劑的反應性。兒童或成人起病,以原因不明的肢體肌張力異常、震顫步态怪異等為首發症狀,晨輕暮重為主要臨床特點,尤其有家族遺傳史者應高度懷疑本病。可疑患者給予口服小劑量多巴制劑多數在1~3天症狀緩解若無效,可适當增加劑量國外報道(Torbjoerna1991)卡比多巴/左旋多巴劑量增至25/100(含左旋多巴100mg及卡比多巴25mg),3次/d仍無效,即可排除DRD的診斷。

鑒别診斷

本病應與腦性癱瘓、少年型帕金森病、扭轉痙攣、肝豆狀核變性、痙攣性截癱等鑒别。

1.腦性癱瘓常以肌張力異常增高及痙攣為主要特征但常伴智力低下、驚厥及情緒障礙症狀無波動性對多巴制劑無反應。

2.少年型帕金森病極少發生在8歲以下兒童PET檢查示18F-dopa攝取量下降,長期應用多巴制劑需逐漸增加劑量,且易出現異動、劑末惡化等副作用。

3.肝豆狀核變性常伴肝髒損害及智力、精神異常,角膜可見K-F環。

4.極少數患者初始症狀體征酷似痙攣性截癱,小劑量多巴的戲劇性反應性可能是最重要的鑒别要點。

實驗室檢查

1.血尿便常規一般均正常。

2.腦脊液檢查可正常,也有報道腦脊液高香草酸及生物喋呤含量降低。

3.肝功能檢查正常有鑒别診斷意義。其它輔助檢查:腦電圖誘發電位、顱腦CT、MRI及PET檢查等均正常。

治療

左旋多巴/苄絲肼(美多巴)0.125~0.25g/d,分2~3次服用中國際左旋多巴/苄絲肼(美多巴)用量一般為62.5~187.5mg/d。有報道持續用藥15年,未出現任何副作用(Harwood,1994)但若停藥,症狀即重新出現。

預防

有遺傳背景者,預防顯得更為重要。預防措施包括避免近親結婚推行遺傳咨詢攜帶者基因檢測及産前診斷和選擇性人工流産等防止患兒出生。早期診斷早期治療加強臨床護理對改善患者的生活質量有重要意義。

目前本組患者有關DRD/HPD的輔助檢查,包括腦脊液、EEG、各種誘發電位、頭顱CT、MRI、正電子發射斷層掃描(PET)均正常。部分患者有血清酶學增高,可能與肌肉強直收縮有關。因本病具有較明顯的特征性,隻要對本病有足夠認識和重視,診斷應不難,但應注意與腦性癱瘓、少年型帕金森病、肝豆狀核變性等鑒别。DRD預後良好,小劑量多巴制劑即有良好效果,國外所用劑量為左旋多巴1.0~1.5g/d、帕金甯控釋片或美多巴0.125~0.250g/d,本組服用後兩者左旋多巴平均劑量僅84.8mg/d。Markova等曾随訪觀察15~20年,無需增大劑量,長期應用無異動症、開關現象等副作用。對于因長期肌張力障礙所緻的脊柱、足部畸形,可采用器械康複、功能鍛煉等綜合性方法幫助恢複。

流行病學

較罕見,據估計,日本和英國DRD的發病率為1/200萬,但迄今為止,中國僅報道過1個家系,可能與對本病不熟悉有關,本組除1例外,誤診時間均較長,治療前平均病程達12.3年。由于本病有特效治療方法,如能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患者可保持完全正常的生活質量。1988年美國明尼蘇達地區調查顯示廣泛性肌張力障礙和局限性(身體某部位)肌張力障礙年發病率分别為0.2/10萬和2.4/10萬患病率分别為3.4/10萬和30/10萬東歐地區年發病率和患病率均為明尼蘇達的2倍中國尚無肌張力障礙流行病學資料。

上一篇:液體菌種

下一篇:半幹海參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