叉

漢語漢字
叉,漢語常用字(一級字)。此字最早見于商代甲骨文,指事字,“叉”字本義是指手指相交錯,後引申為用手指卡住或撮取物品;在現代漢語中,“叉”字也指交錯、相交;以上義均讀作chā。“叉”又讀作chá,義為擋住、卡住。“叉”又可讀作chǎ,指分開成叉形。“叉”還可讀作chà,義為分岔、模糊等。
  • 中文名:叉
  • 拼音:chā;chá;chǎ;chà
  • 繁體:叉
  • 部首:又
  • 字碼:基本區 U 53C9
  • 五筆:CYI
  • 倉颉:EI
  • 鄭碼:XSS
  • 字級:一級字(編号0071)、常用字
  • 平水韻:下平聲·六麻
  • 筆畫:3
  • 注 音:ㄔㄚ;ㄔㄚˊ;ㄔㄚˇ;ㄔㄚˋ
  • 結 構:獨體結構
  • 筆順編号:544
  • 四角号碼:7740₃

字源演變

“叉”是個指事字。甲骨文的字形采用“又”(即手)上加一點,右邊是一隻手,手指縫中的點是指事符号(看起來像手指又東西的樣子),表示這是手指交錯的地方。金文的字形跟甲骨文相似。《說文》:“叉,手指相錯也。”段玉裁認為意思是手與物相錯,義即“叉取”的“叉”,引申為凡歧頭的東西也叫“叉”。由于漢字的研究還未能确知“叉”字較原始的寫法,姑存舊說。但從“叉”的分化字“钗”、“杈”等來看,“叉”有可能是頭部歧出“叉子”的“叉”的象形字,手指相錯反而是引申義。

現代釋義

詞性

釋義

例句

動詞

交錯;交叉。也泛指一般的交錯、交叉

唐柳宗元《同劉二十八院長寄澧州張使君》詩:“入郡腰恒折,逢人手盡叉。”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一摺:“那太仆兩手忙叉。哎,你個老爺爺是救命的活菩薩。”

刺;紮取。

《後漢書·楊政傳》:“旄頭又以戟叉政,傷胸,政猶不退。”

唐李群玉《仙明州口号》:“半浦夜歌聞蕩槳,一星幽火照叉魚。”

明高啟《江村樂》詩之一:“荷浦張弓射鴨,柳塘持燭叉魚。”

用手或器具卡住向前或向外推。

元無名氏《飛刀對箭》第四摺:“本合該斬首,饒你項上一刀·則今日打為庶民,永不叙用,叉出轅門去。”

《初刻拍案驚奇》卷二:“程金便一把叉住喉嚨,叉得手重,口又不得通氣,一霎嗚呼哀哉了。”

謂将手指分開安放(于腰間)。

老舍《四世同堂》十六:“大赤包聽見了,馬上把雙手叉在腰間,像一座‘怒’的刻像似的。”

指插。

明湯顯祖《牡丹亭·勸農》:“竹籬茅舍酒旗兒叉,雨過炊煙一縷斜。”

方志敏《可愛的中國》:“兩手叉在褲袋裡,臉上浮露一種毒惡的微笑。”

玩(麻将)。

《官場現形記》第二一回:“等他自己愛的是賭,時常邀幾個相好朋友到家叉麻雀。”

名詞

夜叉。

明無名氏《臨潼鬥寶》第一摺:“惱犯着惡叉神煞,沒揣的寶劍離匣。”

頭部有分杈,用來刺物取物的器具。

《文選·潘嶽〈西征賦〉》:“垂餌出入,挺叉來往。”李善注:“叉,取魚叉也。”

宋蘇轼《答秦太虛書》:“每月朔便取四千五百錢,斷為三十塊,挂屋梁上,平旦用畫叉挑取一塊。”

古時賭博,把幾文銅錢攤在掌心,向外簸出,落地後以銅錢正面朝上的多少定輸赢。全是正面的叫“叉”,輸。全是背面的叫“快”,赢。

叉形符号,形狀是“×”,一般用來标志錯誤的或作廢的事物。

動詞

擋住;卡住。

元無名氏《博望燒屯》第二摺:“等他入的城來,着鹿角叉住巷口,當住城門。”

《兒女英雄傳》第七回:“我們兩口兒也搶白了他幾句,待要出門,那大師傅就叉着門,不叫我們走。”

動詞

分開成叉形。

《兒女英雄傳》第三九回:“苦于外路人兒,輕易不會上炕盤腿兒,隻叉着兩條腿兒坐在炕沿兒上在那裡奶。”

碧野《我們的力量是無敵的》第二章:“‘你們還不是這個!’老漢把粗糙的拇指和食指叉成個‘八’字,加重地說,‘自家人!’”

動詞

分岔。

宋蘇轼《縱筆》詩之二:“溪邊古路三叉口,獨立斜陽數過人。”

使前進、談話的方向偏向另一邊。

郁達夫《病閑日記》:“一路上聽風看水,搖出白鵝潭,橫斜叉到了荔枝灣裡。”

形容詞

模糊。

元無名氏《盆兒鬼》第三摺:“(正末彈盆兒科雲)不好。有些聲叉,再換一個。”臧懋循音釋:“叉,去聲。”按:“聲叉”即聲沙,不清脆。

名詞

同“钗”,钗子。

《釋名·釋首飾》:“爵叉,叉頭反上施爵也。”叉,一本作“钗”。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手指相錯也。從又,象叉之形。初牙切

說文解字注

叉,手措相錯也。

謂手指與物相錯也。凡布指錯物閑而取之曰叉。因之凡岐頭皆曰叉。是以首筓曰叉。今字作钗。魚部鰸下雲。大如叉股。谯周異物志曰。涪陵多大龜。其甲可以⺊。其緣中叉似瑇瑁。俗名曰靈叉。劉逵注蜀都賦、常璩述華陽國志、郭樸注爾雅皆用其語。緣中叉、謂緣可為钗也。今爾雅注譌作緣中文似瑇瑁、俗呼為靈龜。自賈公彥周禮疏所引巳然矣。

從又一。

此字今補。象指閑有物也。

象叉之形。

初牙切。古音在十六部。

康熙字典

《唐韻》初牙切。《集韻》《韻會》《正韻》初加切。?音差。《說文》:手指相錯。《玉篇》:指相交也。《增韻》:俗呼拱手曰叉手。柳宗元詩:入郡腰常折,逢人手盡叉。

又《酉陽雜俎》:蘇都識匿國有夜叉城,城舊有野叉,其窟見在。《唐書·酷吏傳》:監察禦史李全交酷虐,号鬼面夜叉。

又《唐韻》楚佳切。《集韻》初佳切。《正韻》初皆切。?音钗。義同。

又《正韻》:婦人?笄,同钗。

又《正韻》:兩枝也。

音韻彙集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平聲

次清

楚佳切/初牙切

tʃʰæi

平聲

次清

初牙切/楚佳切

tʃʰa

集韻

平聲

次清

初佳切

ʧʰæi

平聲

次清

初加切

ʧʰa

韻略

平聲

初加切

增韻

平聲

初佳切

平聲

初加切

中原音韻

陰平

家麻

穿

次清

ʈʂʼa

中州音韻

平聲

家麻

初淡切

洪武正韻

平聲

穿

次清

初皆切

tʃ‘iai

平聲

穿

次清

初加切

tʃ‘a 

上中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王力系統

tʃʰ

eai

董同龢系統

tsʰ

a

周法高系統

tsʰ

ra

李方桂系統

tsh

rar

隋唐

拟音/王力系統

tʃʰ

a

拟音/董同龢系統

tʃʰ

a

拟音/周法高系統

tʂʰ

a

拟音/李方桂系統

tṣh

a

拟音/陳新雄系統

tʃʰ

方言集彙

◎ 贛語:cra1

◎ 客家話:[客語拼音字彙] ca1 [陸豐腔] ca1 [梅縣腔] za5 ca1 [寶安腔] ca1 [客英字典] ca1 [台灣四縣腔] ca1 [沙頭角腔] ca1 [海陸腔] ca1 [東莞腔] ca1

◎ 粵語:caa1

◎ 潮州話:cê1 ca1 (chhe tsha)

上一篇:哎呦喂

下一篇:反義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