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

漢語漢字
台:táiㄊㄞˊ,tāi ㄊㄞˉ。《說文解字》:“說也。從口、㠯聲。”。胎兒已經形成是㠯之範式。口、㠯兩範式疊加。胚胎的雛形是台之範式。本義:是胎之本字。因字義細化,此義歸于胎字。衍義:因懷胎肚子會大,故取大義。如:台安(意為大安,信末常用之敬語)衍義:用作敬辭。用于稱呼對方或跟對方有關的行為。如:台鑒、台甫。台:《說文解字》:“台,觀,四方而高者。從至從之,從高省。與室屋同意。高于四方的平整處是台之範式。(現在統一規範簡化為“台”)台:tái ㄊㄞˊ本義:高平的建築物。如:亭台樓閣。衍義:引申指“像台的東西,器物的座子”。如:井台、窗台、燈台。衍義:又用作量詞。如:一台戲。衍義:台灣省的簡稱:台胞。台币。衍義:又用作姓。台:tāi ㄊㄞˉ。衍義:〔天台〕①山名,在中國浙江省;②地名,在中國浙江省。
  • 中文名:台
  • 拼音:tái,tāi
  • 部首:口
  • 五筆:ckf
  • 倉颉:IR
  • 鄭碼:zsj
  • 筆順:54251
  • 四 角:23600
  • 統一碼:53F0
  • 總筆畫:5
  • 部外筆畫:2

字形源流

現在統一規範簡化為“台”。

基本解釋n

①高平的建築物:亭台樓閣。

②像台的東西,器物的座子:井台。窗台。燈台。

③敬辭,用于稱呼對方或與對方有關的事物:台鑒。台甫。

④量詞:一台戲。

⑤地理名詞

a.地名:台灣的簡稱

台灣一名源于西拉雅族的台窩灣支族。台灣在秦漢時稱“東鳀”。三國時稱“東夷”。元時稱“瑠求”。明萬曆年間正式在公文上使用台灣一名。

清光緒11年(1885年)設台灣府

台灣省以外的中國人對台灣同胞的簡稱:台胞

台灣使用貨币:新台币。

b.地名,台州的簡稱

台州市位于中國浙江省,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改海州為台州,以境内天台山得名,治所在今浙江省臨海市。元朝時期改為路,明朝時期改為府。

南發交廣東溫台。——王安石《和王微之登高齋二首》

c.山名,天台山,在中國浙江省天台縣;

⑥桌子、案子等有光滑平面、由腿或其他支撐物固定起來的像台的家具,用于家庭生活或某種工作。如:手術台;梳妝台;寫字台;台曆;台球台;乒乓球台。

⑦發生在太平洋西部熱帶海洋上的一種極猛烈的風暴,稱“台風”。

⑧姓

詳細解釋

①胎兒已經形成是㠯之範式。口、㠯兩範式疊加。胚胎的雛形是台之範式。

本義:是胎之本字。因字義細化,此義歸于胎字。

胎已成其義與己同,所以也可表示“我”的謙稱,如:匪台小子敢行舉亂。--《史記》卷三殷本紀第三

②三台。星名。古代用三台來比喻三公。

如:台鼎(古代稱三公或宰相,意為職位顯要);

即不跻台輔,其(袁可立)精神亦有以自見。——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台宿(三台星);

台光(三台星光);

台階(三台星亦名泰階,故稱台階);

台鬥(比喻宰輔重臣);

台司(指三公等宰輔大臣);

台臣(指宰輔重臣)

③魚名。背上有黑的花紋。後作“鲐”。

黃台背,以引以翼。——《詩·大雅·行葦》

④(會意。從至,從之,從高省,與室屋同意。按積土四方高丈曰台,不方者曰觀曰阙。本義:用土築成的方形的高而平的建築物)

台,觀四方而高者。——《說文》

可以處台榭。——《禮記·月令》

層台累榭,臨高山些!——《楚辭·招魂》

歌台暖響,春光融融。——杜牧《阿房宮賦》

百年多病獨登台。——杜甫《登高》

多少樓台煙雨中。——唐·杜牧《江南春絕句》

台閣相向。——唐·李朝威《柳毅傳》

守台軍士。——《廣東軍務記》

如:台門(古代諸侯所築用來瞭望守衛的土堆高台);

台榭(壘土高起的平方地叫台,台上的亭子叫榭);

台閣(台榭樓閣);

台觀(樓台宮觀);

台下(台榭的下面);

台館(樓台館閣)

⑤通常高于附近區域的平面(地面的或地闆的)。

如:站台;講台;檢閱台;

台城(古代守城拒敵的設備);

台門(古代天子、諸侯宮室的門。因以土為台基,故稱)

⑥器物的底座[stand;support]。

如:台盞(一種酒盞,有托盤);

硯台;鏡台;燈台;船台;鍋台;燭台

⑦站;單位[station]

今從寬将賈赦發往台站效力贖罪。——《紅樓夢》

又如:氣象台;電視台

⑧敬辭。用于稱呼對方或跟對方有關的行為

台,侍也。——《廣雅·釋诂一》

仆臣台。——《左傳·昭公七年》。服注:“給台下征召也。”

又如:台諱(對人官名的尊稱);

台坐(敬辭。坐于尊位);

台表(敬辭。用于稱呼人的字);兄台;

台鑒(請對方閱覽的敬詞);

台屏(敬辭。尊稱對方的家);

台甫(敬辭。舊時用于問人的表字);

台安(敬辭。多用于書信結尾,表示對收信人的問候);

台候(敬辭。用于問候對方寒暖起居);

台席(古以三公取象三台,故稱宰相的職位為台席)

⑨莎草[nutgrass]

南山有台,北山有萊。——《詩·小雅·南山有台》

⑩古代中央官署名[centraloffice]

尚書初入台為郎中。——《漢官儀》

吾(袁可立)自任之!吾奈何以上台故誣賢太守?——明黃道周《節寰袁公傳》

台谒當以屬禮。——清·張廷玉《明史》

又如:台垣(高級官署);

台輔(高級官署或官位);

台臣(台閣之臣,國家的大臣;谏官);

台官(官名。漢代以尚書為中台,禦史為憲台,後世因此又稱尚書或禦史為台官);

及(袁可立)在禦史台,值他禦史觸上怒。——明黃道周《節寰袁公行狀》

台郎(尚書郎);

台省(漢時稱尚書為台省。因尚書省的辦事處中台在禁省中而得名)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與之切《集韻》《韻會》盈之切《正韻》延知切,?音怡。《爾雅·釋诂》台,我也。《又》予也。《書·禹貢》祇台德先。《湯誓》非台小子,敢行稱亂。

又《說文》悅也。《史記·太史公自序》唐堯遜位,虞舜不台。

又《揚子·方言》養也,晉衞燕魏曰台。

又失也,宋魯之閑曰台。

又《唐韻》土來切《集韻》《韻會》湯來切,?音胎。《廣韻》三台星。亦作能。《周禮·春官·大宗伯司中注》司中三能,三階也。《疏》武陵太守星傳雲:三台一名天柱,上台司命為太尉,中台司中為司徒,下台司祿為司空,史漢皆作三能。

又姓。北史有台氏。

又天台,山名,在會稽。

又州名。《韻會》本漢冶縣,宋為赤城郡,唐攺台州。

又《春秋·襄十二年》莒人伐我東鄙,圍台。《注》琅邪費縣南有台亭。《釋文》台,敕才反,又音台,一音翼之反,三音皆可讀。

又《集韻》堂來切,音台。台背,大老也,通作鲐。《詩·大雅》黃耇台背。《箋》台之言鲐也,大老則背有鲐文。《釋文》台亦讀湯來反。

又縣名。《前漢·地理志》元菟郡上殷台縣。《又》樂浪郡蠶台縣。

又《集韻》台谷,地名。

又《集韻》祥吏切,音寺。嗣古作台。《書·舜典》舜讓于德,弗嗣。《今文尚書》作不台。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