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叉神經痛

三叉神經痛

人體疾病症狀
三叉神經痛是最常見的腦神經疾病,以一側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内反複發作的陣發性劇烈痛為主要表現,國内統計的發病率52.2/10萬,女略多于男,發病率可随年齡而增長。三叉神經痛多發生于中老年人,右側多于左側。該病的特點是:在頭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内,發病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說話、洗臉、刷牙或微風拂面,甚至走路時都會導緻陣發性時的劇烈疼痛。疼痛曆時數秒或數分鐘,疼痛呈周期性發作,發作間歇期同正常人一樣。
  • 中文名:三叉神經痛
  • 外文名:
  • 别名:
  • 臨床表現:三叉神經分布區内短暫的反複發作性劇痛
  • 就診科室:外科

概述

“三叉神經痛”(trigeminalneuralgia,又稱痛性抽搐)有時也被稱為“臉痛”,中醫稱為"面風痛",是指發生在面部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内的劇烈疼痛,發病驟發,驟停、閃電樣、刀割樣、燒灼樣、頑固性、難以忍受的劇烈性疼痛。是一種非神經性、常人難以忍受的神經性痛疾病。發病率高,說話、刷牙或微風拂面時都會導緻陣痛,陣發性時的劇烈疼痛,曆時數秒或數分鐘,疼痛呈周期性發作,發作間歇期同正常人一樣。

三叉神經痛患者常因此不敢擦臉、進食,甚至連口水也不敢下咽,從而影響正常的生活和工作。因此被人稱此痛為“天下第一痛”,又稱痛性抽搐。目前臨床上通常将三叉神經痛分為原發性和繼發性兩種,并不明白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因,三叉神經痛一般是指繼發性三叉神經的抽搐痛。

繼發性三叉神經痛,常繼發于軟組織損傷、局部感染、外傷、三叉神經所通過的骨孔狹窄、腫瘤、血管畸形、血液循環障礙等。三叉神經痛主要是軟組織損傷後,其他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的病人非常少見。原發性三叉神經痛至今還未發現。

三叉神經痛一般多數于40歲以後起病,女性多見,主要表現為三叉神經分布區域内反複發作的陣發性短暫劇烈疼痛。患者持續時間可以為數秒鐘至數分鐘不等,患者可以每日數次甚至數十次發作,表現為刺痛或者跳痛。

帶狀疱疹是在身體單側的皮膚上,呈帶狀發作的一種急性皮膚病,開始看着幾個小水泡,就是因為發作期的這幾個小水泡太小了,大多患者沒有經曆過這幾個小水泡造成的潰爛和破壞性,太沒在意或大意了,疱疹可能很簡單的方法治療消除了,更厲害的是這個病會有個後遺症的病非常的棘手,就是帶狀疱疹後遺神經痛。如果發作在頭面部的,也會被稱為三叉神經痛,有的患者可能沒有發作出疱疹來,也會引起頭面部的劇痛或異物感。

鑒别診斷

牙痛

三叉神經痛常誤診為牙痛,往往将健康牙齒拔除,甚至拔除全部牙齒仍無效,方引起注意。牙病引起的疼痛為持續性疼痛,多局限于齒龈部,局部有齲齒或其它病變,X線及牙科檢查可以确診。

副鼻窦炎

如額窦炎、上颌窦炎等,為局限性持續性痛,可有發熱、鼻塞、濃涕及局部壓痛等。

青光眼

單側青光眼急性發作誤診為三叉神經第1支痛,青光眼為持續性痛,不放射,可有嘔吐,伴有球結合膜充血、前房變淺及眼壓增高等。

颞颌關節炎

疼痛局限于颞颌關節腔,呈持續性,關節部位有壓痛,關節運動障礙,疼痛與下颌動作關系密切,可行X線及專科檢查協助診斷。

偏頭痛

疼痛部位超出三叉神經範圍,發作前多有視覺先兆,如視力模糊、暗點等,可伴嘔吐。疼痛為持續性,時間長,往往半日至1-2日。

三叉神經炎

病史短,疼痛呈持續性,三叉神經分布區感覺過敏或減退,可伴有運動障礙。神經炎多在感冒或副鼻窦炎後等發病。

小腦腦橋角腫瘤

疼痛發作可與三叉神經痛相同或不典型,但多見于30歲以下青年人,多有三叉神經分布區感覺減退,并可逐漸産生小腦腦橋角其他症狀和體征。以膽脂瘤多見,腦膜瘤、聽神經鞘瘤次之,後兩者有其他腦神經受累,共濟失調及顱内壓增高表現較明顯。X線片、CT顱内掃描及MRI等可協助确診。

腫瘤侵犯顱底

最常見為鼻咽癌,常伴有鼻衄、鼻塞,可侵犯多數腦神經,頸淋巴結腫大,作鼻咽部檢查檢查、活檢、顱底X線檢查,CT及MRI檢查可确診。

舌咽神經痛

易于三叉神經第3支痛相混,舌咽神經痛的部位不同,為軟腭、扁桃體、咽舌壁、舌根及外耳道等處。疼痛由吞咽動作誘發。用1%可卡因等噴咽區後疼痛可消失。

三叉神經半月節區腫瘤

可見神經節細胞瘤,脊索瘤,麥氏窩腦膜瘤等,可有持續性疼痛,病人三叉神經感覺、運動障礙明顯。顱底X線可能有骨質破壞等改變。

面部神經痛

多見于青年人,疼痛超出三叉神經範圍,可延及耳後、頭頂、枕頸,甚至肩部等。疼痛持續性,可達數小時,與動作無關,不怕觸摸,可為雙側性疼痛,夜間可較重。

治療方法

藥物治療

1、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對70%的患者止痛有效,但大約1/3的患者不能耐受其嗜睡、眩暈、消化道不适等副作用。開始每日2次,以後可每日3次。每日0.2~0.6g,分2~3次服用,每日極量1.2g。

2、苯妥英鈉(sodium phenytoin):療效不及卡馬西平。

3、中藥治療:有一定療效。

手術治療

1、三叉神經及半月神經節封閉術

1903年,Schosser率先應用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術治療三叉神經痛。手術通過注射的藥物直接作用于三叉神經,使之變性,造成傳導阻滞,而得以止痛。常用的封閉藥物是無水酒精和甘油。周圍支封閉操作簡單,但療效不能持久,一般可維持3-8月,很少超過1年。半月節封閉術操作相對較複雜,可引起神經性角膜炎等并發症,總有效率72-99%,早期複發率20%,5-10年複發率達50%。

2、半月神經節經皮射頻熱凝治療

是一種安全、簡單、患者易于接受的治療方法,療效可達90%。其理論依據是可選擇性破壞三叉神經内的痛覺纖維,而保留觸覺纖維。其方法是在X線或CT引導下将射頻針電極插入半月神經節内,通電後逐漸加熱至65—75度,對靶點進行毀損,持續時間60秒。此法适用于因高齡、不能或拒絕開顱手術的患者。

3、微血管減壓術(micorvascular decompression, MVD)

MVD手術是目前原發性三叉神經痛首選的手術治療方法。1967年由Jannetta教授首次提出,手術适應症包括:經影像學檢查确認三叉神經為血管壓迫者;其它治療效果差願意接受手術者;壓迫三叉神經産生疼痛的血管稱之為“責任血管”。

常見的責任血管有:

①小腦上動脈(75%),小腦上動脈可形成一向尾側延伸的血管襻,與三叉神經入腦幹處接觸,主要壓迫神經根的上方或上内方。

②小腦前下動脈(10%),一般小腦前下動脈從下方壓迫三叉神經,也可與小腦上動脈一起對三叉神經形成夾持壓迫。

③基底動脈,随年齡增長及血流動力學的影響,基底動脈可向兩側彎曲而壓迫三叉神經根,一般多彎向較細小的椎動脈一側。

④其它少見的責任血管還有小腦後下動脈、變異血管(如永存性三叉動脈)、腦橋橫靜脈、外側靜脈及基底靜脈叢等。責任血管可以是一支也可以是多支,既可以是動脈也可以是靜脈。

微血管減壓術的方法是:全麻下,于患側耳後、發際内縱行4cm的直切口,顱骨開孔,直徑約2cm,于顯微鏡下進入橋小腦角區,對三叉神經走行區進行探查,将所有可能産生壓迫的血管、蛛網膜條索都“松懈”開,并将這些血管以Tefflon墊片與神經根隔離,一旦責任血管被隔離,産生刺激的根源就消失了,三叉神經核的高興奮性就會随之消失,恢複正常。絕大多數患者術後疼痛立即消失,并保留正常的面部感覺和功能,不影響生活質量。

危害

1、老年人三叉神經痛發作往往誤以為是牙疼,拔牙影響食物消化吸收,得不償失,甚至會誘發高血壓、心髒病等嚴重内科疾病。

2、女性三叉神經痛發作比分娩還要疼,承受生理和心理的雙重傷害,不及時治療可能引發小腦梗死,腦瘤等疾病,出現生命危機。

3、小孩長期三叉神經痛會影響孩子語言、行為、智商及閱讀能力的明顯下降,視覺、聽力、接受知識的能力都會處于較低水平。

4、男性長期三叉神經痛,不僅影響正常生活和工作,更重要的是會影響性生活質量,影響夫妻感情,破壞家庭和諧甚至導緻家庭破裂。

特色治療

TG—神經元修複再生體系治療療原理

TG—神經元修複再生體系:首先,黎明利用國際尖端檢測設備,直達受損神經的根部,實時、動态、直觀的深層探測三叉神經的發病病因,精确定位病變神經和受損神經元的位置,為治療提供了全方位、精确化的科學依據。

然後,通過微創技術刺激三叉神經節痛覺神經元釋放出内源性物質ATP,這種物質可阻斷痛覺沖動的傳入而産生鎮痛作用,大腦不再向外傳遞疼痛信号,使閘門關閉而産生鎮痛效應。

最後,通過打通面神經受阻的經絡,增強血運能力,使被壓迫的面部神經得以恢複,并快速滋養、激活、再生修複那些由于壓迫已經受損和處于休眠和死亡狀态的面神經細胞,使斷裂的神經再生,改變受損面神經缺血缺氧的狀态。從而改變面神經麻痹狀态,恢複癱瘓的面部表情肌。

黎明TG—神經元修複再生體系四大優勢

優勢一:科學檢測,精準病竈,無須開顱

采用國際尖端設備,直接鎖定三叉神經痛病竈部位,确定其阈值,精準定位需要修複的大腦中樞神經系統及受損面神經,大大加速了病情的确診率與治療率。

優勢二:微創技術,綠色安全,效果顯着

單純采用藥物或手術治療,不僅無法根治、副作用大,還會存在一定的風險,TG—神經元修複再生體系通過修複受損的TG神經元,同步修複受損多元面神經,避免了藥物治療周期長,手術治療創傷大的弊端。無手術禁忌症、年邁老人、體弱多病者均可治療,效果顯着、綠色安全。

優勢三:一人一方,智能監控,康複率高

針對個體差異明确每位患者發病的深層原因和病竈機理,确定發病病竈,制定系統化、個性化的綜合診療方案,智能監控系統自動監控治療過程,保障療效,經數萬例康複患者見證,康複率高,療效徹底。

優勢四:全面調節,标本兼治,更徹底

修複受損TG神經元及面神經,激活其再生功能不僅能中止面部的傷害性感覺,而且能清除緻病的異常因素,深層修複受損神經組織,标本兼治,消除腦神經紊亂,提高面部活動能力及調節能力,使腦及面部組織恢複健康常态,達到從根本治愈三叉神經痛不複發的效果。

治療方式

治療三叉神經痛用揉摩方法,揉摩是無創傷的治療,是将病位上的病竈清除和對損傷組織進行修複,不需要進入皮下和傷及

治療方法分為無創和有創治療方法。

無創治療方法包括藥物治療、中醫中藥針灸療法、理療等。适用于病程短、疼痛較輕的患者。也可作為有創治療方法的補充治療。

有創治療方法包括手術療法、注射療法和射頻熱凝療法。

一般療法

(一)

1.卡馬西平(carbamazepine)開始每日2次,以後可每日3次。每日0.2~0.6g,分2~3次服用,每日極量1.2g。服藥24~48h後即有鎮痛效果。

2.苯妥英鈉(sodium phenytoin)别名大侖丁(dilantin),為白色粉末,無臭,味微苦。易溶于水,幾乎不溶于乙醚或氯仿,在空氣中易潮解。

(二)

中醫學認為,三叉神經痛屬“頭痛”、“偏頭痛”、“面痛”等範疇。

對于風邪外襲型,主張治宜活血化瘀,祛風止痛。可采用加味吳茱萸湯(黨參、川芎各25g,吳茱萸、白芷、天麻各18g,幹姜、薄荷、防風各12g,丹參、香附各20g,赤芍15g,鈎藤30g,細辛3g),或可采用白附子10g,僵蠶10g,天麻10g,防風10g,白芷10g,細辛10g,膽南星10g,地龍10g,川芎10g,全蠍3g。

對于肝火上炎型,采用滋陰潛陽,降火熄風。可采用全蠍5g,蜈蚣2條,僵蠶、地龍、川芎、牛膝、生地、白芍、白術各15g,制川烏10g,白芷、天麻、制半夏各10g,細辛4g,鈎藤20g,石決明30g(先煎)。也可采用白僵蠶、蔓荊子、炒沒藥、龍膽草、白蒺藜各9g,白芷12g,白芍、生地黃各15g,石決明(先煎)30g,全蠍6g,甘草3g。

(三)

1.普通針刺療法針灸治療在臨床上應用方便,安全快捷,副作用小。主穴:風池、翳風、下關、手三裡、合谷。配穴:第1支疼痛者加太陽,陽白,撈竹,頭維。第2、3支疼痛者加太陽、四白、下關、聽會、地倉、承漿、迎香。行重刺激法,并留針,也可用電刺激治療機作電針治療。

2.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針刺眶上孔,眶下孔、後上齒槽孔及颏孔,直接針刺三叉神經周圍支,待出現同側分支的分布區疼痛及麻脹反應,而獲迅速的鎮痛效果。所持針刺手法,系提插撚轉強刺激,不論陰陽補瀉,對初針患者采用卧位,手法宜輕,以免引起暈針,或産生懼怕情緒。

在中醫辨證論治的基礎上,用羊腸線或生物蛋白線植入人體的穴位内,利用線體對穴位的持續刺激治療三叉神經痛,它的特點是保留神經,痛苦小,療效塊,不複發,無副作用。是目前保守治療三叉神經痛最為理想的。

“TOC-超頻微創無痛介入療法”

“TOC-超頻微創無痛介入療法”包括三大技術:一是超頻消融技術;二是經脈松解技術;三是特制中藥治療技術。

該療法運用中西醫結合的理論,在可視狀态下精準作用于疼痛的三叉神經和發炎組織,快速消除炎症,并使其蛋白質凝固消融,抑制降鈣素基因相關肽(CGRP)傳遞痛信号,從而阻斷疼痛的傳遞;通過刺激手部穴位來迅速打通受阻的經絡,清除毒素,促進全身血液循環,輕松解除經絡穴位壓迫,再配合中醫鎮痛理論,研制愈後特效中藥,疏通經絡、滋養神經纖維髓鞘,鞏固療效。

根據目前的經驗,适合治療的條件為:

1、适用于治療各種病因引起的各種類型三叉神經痛患者。

2、适用于長期藥物治療無效或被迫停藥的三叉神經痛患者。

3、适用于有開放性手術治療禁忌症,或是不願接受開顱手術的三叉神經痛患者。

4、适用于已接受封閉及腦外手術,但治療後反複發作的三叉神經痛患者。

封閉療法

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是臨床治療三叉神經痛的常用方法。注射的部位主要是三叉神經分支通過的骨孔,如眶上孔、眶下孔、下齒槽孔、颏孔、翼腭孔等。所用藥物包括無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鍊黴素等。三叉神經周圍支封閉治療止痛範圍局限,其效果與操作者的技術水平和患者的病情程度也關系密切,因此,多數病人在半年至2年内複發。

三叉神經周圍支阻滞根據注射部位分為:眶上神經阻滞術,眶下神經阻滞術,後上齒槽神經阻滞術,上颌神經阻滞術,颏神經阻滞,下齒糟神經阻滞和下颌神經阻滞術。

阻滞療法

采用半月神經節阻滞治療三叉神經痛,經卵圓孔刺入顱腔内的半月神經節,注入甘油、無水乙醇、苯酚溶液、多柔比星、阿黴素等神經毀損藥物,以阻滞三叉神經第2、3支甚至全部的三支,可獲得長時間的阻滞效果。用于治療頑固性三叉神經痛、颌面部癌痛及帶狀疱疹後遺痛。

1、本注射療法适用于一切較嚴重而頑固的三叉神經痛患者,尤其是具有開顱手術禁忌的老弱及慢性病患者。2、三叉神經痛同時累及第2、3支,1、2支或全部3支,并經各周圍支阻滞無效者。3、頑固的面部帶狀疱疹後三叉神經痛。

射頻熱凝療法

射頻熱凝療法是利用高溫作用于神經節、神經幹和神經根等部位,使其蛋白質凝固變性,從而阻斷神經沖動的傳導。複發率較高,由于操作方便,可重複實施,最終達到鎮痛的目的。

周圍神經撕脫術

有的專家認為供養三叉神經的動脈發生硬化、缺血,以緻神經纖維營養代謝紊亂而發生變性。遠心端神經周圍纖維組織增生對血管的壓迫使血供進一步減少,加重神經變性,導緻神經纖維脫髓鞘而發生“短路串電”現象。

因此,在臨床上出現了周圍神經撕脫術,進行該手術時,應盡可能多地向近心端撕脫,以防止手術後三叉神經痛複發。由于該方法對多支痛或深部痛三叉神經痛的治療捉襟見肘,效果不佳,因此應用不多。

球囊壓迫法

球囊壓迫法是國際上八十年年代開始用于治療三叉神經痛的技術。患者采用全身麻醉、氣管插管和控制呼吸。由于穿刺操作者的熟練程度不同,麻醉時間在20分鐘~160分鐘。所以要求麻醉随時終止,患者盡快清醒。在X線屏幕下進行半月神經節穿刺術。

微血管減壓術

治療三叉神經痛常用的開顱手術有:經顱中窩三叉神經感覺根切斷術、三叉神經脊束切斷術、三叉神經根解壓術和顱後窩三叉神經根微血管解壓術。

伽瑪刀

應用伽瑪刀治療是先通過影像學定位,計算出三叉神經根的三維坐标,再将聚焦的伽瑪射線會聚在靶點,治療醫師通過對劑量大小的控制,可阻斷痛覺的傳導。

根據目前的經驗,适合伽瑪刀治療的條件為:

①其他治療無效的頑固型帶狀疱疹後三叉神經痛

②診斷為繼發性三叉神經痛,經影像學檢查顱内有較小的腫瘤或血管畸形。

三叉神經痛預防

大部分病人其疼痛是發作性的,可有幾周,幾月甚至幾年的自發緩解,于緩解期間疼痛可完全消失,很少症狀持續消失,但随年齡增長其發作緩解期有漸縮短趨勢,三叉神經痛本身并不緻命,但可因頻繁發作而使病人喪失勞動能力,甚至因怕發作而不參加各項活動,大部分病人因怕痛而變得無欲狀,但自殺和嗎啡成瘾罕見。

三叉神經痛并發症

可并發半側面部痙攣,三叉神經支配區也可發生不典型的面部疼痛,但疼痛的性質與三叉神經痛不同,每次發作的持續時間總是長于數秒,通常為數分鐘,或呈持續性疼痛,疼痛本身為鈍性,壓榨性或燒灼樣,對不典型疼痛者,外科治療無效,有時導緻抑郁症。

有相當一部分病人常揉擦同側面部以求減輕疼痛,久而久之面部皮膚變得粗糙,增厚和眉毛脫落,有少數患者出現跳動,抽搐,也有伴有面部潮紅,流淚,流涕,出汗,高血壓等症。

預防和日常保養

1.飲食要有規律!宜選擇質軟、易嚼食物。因咀嚼誘發疼痛的患者,則要進食流食,切不可吃油炸物,不宜食用刺激性、過酸過甜食物以及寒性食物等;飲食要營養豐富,平時應多吃些含維生素豐富及有清火解毒作用的食品;多食新鮮水果,蔬菜及豆制類,少食肥肉多食瘦肉,食品以清淡為宜。

2、吃飯漱口,說話,刷牙,洗臉動作宜輕柔。以免誘發闆機點而引起三叉神經痛。不吃刺激性的食物如洋蔥等。

3.注意頭、面部保暖,避免局部受凍、受潮,不用太冷、太熱的水洗面;平時應保持情緒穩定,不宜激動,不宜疲勞熬夜、常聽柔和音樂,心情平和,保持充足睡眠。

4.保持精神愉快,避免精神刺激;盡量避免觸及“觸發點”;起居規律,室内環境應安靜,整潔,空氣新鮮。同時卧室不受風寒侵襲。适當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切忌沖動、生氣,抑郁寡歡。樹立治療疾病的信心,積極配合醫生治療。這些三叉神經痛的預防較為常見。

5、适當參加體育運動,鍛煉身體,增強體質。這也是三叉神經痛的預防措施。

6、三叉神經痛的預防還有生活、飲食要有規律,保證足夠的睡眠和休息,避免過度勞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