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疾病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是一種急性的單核-巨噬細胞系統增生性疾病,病程常具自限性。臨床表現為不規則發熱、淋巴結腫大、咽痛、周圍血液單核細胞顯着增多,并出現異常淋巴細胞、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血清中可測得抗EB病毒的抗體等。在青年與成年發生的EB病毒原發性感染者,約有半數表現為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EB病毒為該病的病原,電鏡下EB病毒的形态結構與疱疹病毒組的其他病毒相似,但抗原性不同。
  • 中醫病名: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 外文名:Infectious mononucleosis
  • 别名:腺熱病、接吻病、單核細胞增多症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
  • 常見病因: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 常用藥物:阿昔洛韋、幹擾素、布洛芬

簡介

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俗稱"傳單",它是一種由EB病毒感染所引起的急性疾病,主要症狀為發燒、咽峽炎及淋巴結腫大,同時也可以見到肝脾腫大、急性肝損害以及外周血淋巴比例增高,并出現異常淋巴細胞增多等症狀。該病是一種自限性疾病,全年可以發生,主要傳染源是患者和病毒攜帶者,經過血液、飛沫等傳播途徑傳播。治療主要是更昔洛韋、阿昔洛韋以及幹擾素等。

病因病原

EB病毒為DNA病毒,完整的病毒顆粒由類核、膜殼、殼微粒、包膜所組成。類核含有病毒DNA;膜殼是20面體立體對稱外形由管狀蛋白亞單位組成;包膜從宿主細胞膜銜生而來。

EB病對生長要求極為特殊,僅在非洲淋巴瘤細胞、傳單患者血液、白血病細胞和健康人腦細胞等培養中繁殖,因此病毒分離困難。EB病毒有6種抗原成分,如膜殼抗原、膜抗原、早期抗原(可再分為彌散成分D和局限成分R)、補體結合抗原(即可溶性抗原S)、EB病毒核抗原、淋巴細胞檢查的膜抗原,前5種均能産生各自相應的抗體,第6種尚未測出相應的抗體。

臨床表現

潛伏期5~15天,一般為9~11天;起病急緩不一,約40%患者有前驅症狀,曆時4~5天,如乏力、頭痛、納差、惡心、稀便、畏寒等;本病的症狀雖多樣化,但大多數可出現較典型的症狀。

1.發熱

除極輕型病例外,均有發熱,體溫自38.5~40℃不等,可呈弛張、不規則或稽留型,熱程自數日至數周,甚至數月;可伴有寒戰和多汗;病程早期可有相對緩脈;中毒症狀多不嚴重。

2.淋巴結腫大

60%的患者有淺表淋巴結腫大,全身淋巴結皆可被累及,以頸淋巴結最為常見,腋下、腹股溝次之,胸廓、縱隔、腸系膜淋巴結偶亦可累及;直徑1~4cm,呈中等硬度,分散而不粘連,無明顯壓痛,不化膿,兩側不對稱;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引起腹痛及壓痛;腫大淋巴結消退需數周至數月。

3.咽痛

約半數患者有咽痛,咽、懸雍垂、扁桃體等充血、水腫或腫大,腭部可見小出血點,少數有潰瘍或假膜形成;齒龈也可腫脹,并有潰瘍;喉和氣管的水腫和阻塞少見。

4.肝脾腫大

約10%病例有肝腫大,肝功能異常者可達2/3,約5%~15%出現黃疸;幾乎所有病例均有脾腫大,大多僅在肋緣下2~3cm,偶可發生脾破裂。

5.皮疹

約10%的病例出現皮疹,呈多形性,有斑丘疹、猩紅熱樣皮疹、結節性紅斑、荨麻疹等,偶呈出血性;多見于軀幹部,較少波及肢體,常在起病後1~2周内出現,3~7天消退,不留痕迹,未見脫屑;比較典型者為黏膜疹,表現為多發性針尖樣淤點,見于軟、硬腭的交界處。

6.神經系統症狀

神經系統極少被累及,表現為急性無菌性腦膜炎、腦膜腦炎、腦幹腦炎、周圍神經炎等,臨床上可出現相應的症狀;腦脊液中可有中等度蛋白質和淋巴細胞增多,并可見異常淋巴細胞;預後大多良好,病情重危者痊愈後也多不留後遺症。

7.病程

自數日至6個月不等,多為1~3周,少數可遷延數月;偶有複發,複發時病程短,病情輕;少數病例的病程可遷延數月,甚至數年之久,稱之為慢性活動性EB病毒感染。

檢查方法

1.血象

病初起時白細胞計數可以正常。發病後10~12天白細胞總數常有升高,高者可達(30~60)×109/L,第3周恢複正常;在發病的第1~21天可出現異常淋巴細胞(0.10~0.20或更多),依其細胞形态可分為泡沫型、不規則型、幼稚型等3型。

2.骨髓象

缺乏診斷意義,但可除外其他疾病如血液病等;可有異常淋巴細胞出現(有認為可能為周圍血液稀釋所緻);中性粒細胞核左移,網狀細胞可能增生。

3.嗜異性凝集試驗

嗜異性凝集試驗的陽性率達80%~90%。

4.嗜異性凝集試驗

正常人、血清病患者以及少數患淋巴網狀細胞瘤、單核細胞白血病、結核病等患者,其嗜異性凝集試驗也可呈陽性結果(除血清病外,抗體效價均較低),但可用豚鼠腎和牛紅細胞吸收試驗加以鑒别。

5.EB病毒抗體測定

人體受EB病毒感染後,可以産生膜殼抗體、抗膜抗體、早期抗體、中和抗體、補體結合抗體、病毒相關核抗體等。

6.其他試驗

EB病毒培養很少用于臨床。測定血清中牛紅細胞溶血素具診斷價值(效價在1:400以上)。本病急性期尚可測到自身抗體,如抗i抗體(抗原i僅有于胎兒細胞内)、抗核抗體等。抗i冷凝集效價高時可緻自身溶血性貧血。

臨床診斷

由于本病的臨床表現有時變化多端,所以必須提高對本病的警惕以防漏診或誤診。

本病一般根據急性起病,發熱,咽峽炎,淋巴結腫大,外周血異型淋巴細胞增多(>10%),嗜異性凝集試驗陽性即可診斷,EBV特異性血清學檢查,如:EBV的IgM抗體陽性,或動态觀察IgG抗體滴度明顯上升可确診為EBV引起的IM。

發熱伴淋巴結腫大,及肝脾腫大的疾病十分常見,但同時有明顯咽峽炎,尤其是滲出性扁桃體炎者少見,因此,重視臨床體格檢查,仔細觀察咽部,發現咽峽炎明顯者應高度懷疑IM,伴多髒器損害的IM,其臨床表現更為複雜,診斷難度更大,此時如咽峽炎突出,則可為IM提供重要的診斷線索。

外周血出現異型淋巴細胞,有助于IM的診斷,但并非特異,必須考慮到其他有關病毒感染,以及原蟲感染的可能;血清HA的檢出,尤其是短期内效價明顯升高者,對IM具相對的特異性,是診斷的重要手段之一;各種EBV抗體的檢測對困難病例有鑒别價值,其中VCAIgM的檢出意義最大,VCAIgG效價在短期内明顯上升也很有價值,如同時檢測引起IM血象改變的其他病毒的抗體或抗原,則更有助于病原學診斷。

并發症

(一)呼吸系統約30%患者可并發咽部細菌感染。5%左右患者可出現間質性肺炎。

(二)泌尿系統并發症,部分患者可出現水腫。蛋白尿、尿中管型及血尿素氮增高等類似腎炎的變化,病變多為可逆性。

(三)心血管系統并發症,并發心肌炎者約占6%,心電圖示T波倒置、低平及P—R間期延長。

(四)神經系統并發症,可出現腦膜炎、腦膜腦炎、周圍神經病變,發生率約為1%。

其它并發症有脾破裂、溶血性貧血、胃腸道出血、腮腺腫大等。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