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

漢語漢字指古地名或姓氏
郝,讀作:hǎo。屬左右結構漢字。基本字義是古地名,屬于今天中國的陝西省鄠邑區和周至縣;郝也是中國的姓。華北地區作為姓氏時,另讀he(一聲)。
  • 中文名:郝
  • 拼音:hǎo
  • 部首:阝,九畫,左右結構。
  • 筆順編号:121323452
  • 詞義:古地名,在今中國陝西省戶縣和周至縣;或指姓氏。
  • 五筆編碼:FOBH

讀音

Hǎo

郝本讀作hē,晉、陝、魯、豫、四川及南方至今仍讀作he(音調輕聲為主),在北京天津周圍則讀成hǎo,河北南部讀作háo,山東部分地區有讀作huó,全國解放後普通話改革,統一讀作hǎo。

筆畫編碼

鄭碼:BNOYU:90DD

GBK:BAC2

筆畫數:9

釋義

名詞1、古鄉名 [Hao village]

郝,右扶風鄠鄉盩厔縣。從邑,赤聲。——《說文》。朱曰:“在今陝西西安府。”

在今陝西省周至縣

2、姓(部分地區作為姓氏念 he,比如山東菏澤地區。)

國際标準漢字大字典郝 hǎo ㄏㄠˇ

古地名,在今中國陝西省戶縣和周至縣。

赫連,姓氏!

3、法文人名的音譯。

4、組詞

郝郝 hǎo hǎo

耕土翻地的聲音。《爾雅·釋訓》:“郝郝,耕也。”

郝蟬 hǎo chán

丹參的别名。即郤蟬草。

婁郝 lóu hǎo

指 唐 大臣婁師德、郝處俊。

演變過程

字源

郝字古體為“赤邑”(見《康熙字典》),即左邊為赤,赤義有紅色、空、光之分;右邊為邑,邑為國都、國家、聚集地(縣城、城池、鄉堡、村落)、封地;“赤邑”可解釋為“赤地千裡的國都”或“赤色的國家”或“赤地三年的城堡”等。以“赤色标志的城堡”解釋為最有力,相傳古代華夏的黃帝部落和炎帝部落皆以顔色為幟,其中炎帝部落為赤色,即紅色;黃帝部落為黃色。炎、黃部落皆起源于黃河流域一帶,并成為當時華夏各部落中最強大的兩個部落。在各個部落的不斷混戰與兼并過程中,炎帝部落的一部分向南越過秦嶺,進入南方;另外大部分越過黃河進入現在山西境内,今太原一帶,仍以赤色為幟,搭屋建城,經過多年繁衍生息,至大禹以後到夏開始有文字記錄時,這一地區便被記載為“赤邑”,也就是後來的太原郝鄉(大概相當于今陽曲、交城、平遙、和順間的晉中地區),另外還有一部分炎帝部落留在陝西,後來也以其居住地“赤邑”為姓。所以郝氏有山西郝氏和陝西郝氏的說法。在殷商子期被帝乙封于“赤邑”之前“赤邑”就已存在,“郝(赤邑)”字應出現在公元前2700年,作為專用字一直到今天。據《廣韻》載“郝”讀音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讀黑各切,從音壑(he),所以郝本讀作hē,晉、豫、陝、魯、四川及南方至今仍讀作he(一聲),在中原、北京、天津周圍則讀成hǎo,河北南部讀作háo,山東部分地區有讀作húo,山西運城地區讀作he(四聲),全國解放後普通話改革,統一讀作hǎo。

方言彙集

◎潮州話:1。何安4(音:壑)姓氏也。

2。思英4(音:色)耕,耕土解散。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廣韻》呵各切《集韻》《韻會》《正韻》黑各切,?音壑。《說文》右扶風鄠盩厔鄕名。

又姓。《廣韻》商帝乙封子期于太原郡郝鄕,因氏。

又《廣韻》《集韻》《韻會》?施隻切,音釋。《爾雅·釋訓》郝郝,耕也。《注》言耕土解散也。

又《廣韻》姓也。《前漢·功臣表》衆利侯郝賢。

又人名。《史記·虞卿傳》使趙郝約事于秦。《注》音釋。

又《廣韻》《集韻》?昌石切,音尺。鄕名。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