芮

漢語漢字
芮(拼音:ruì)是漢語通用規範二級字。最早見于秦代篆文,本義為草初生柔細的樣子,引申指柔軟,又引申指小的樣子,讀ruì。[1]
  • 中文名:芮
  • 拼音:ruì
  • 部首:艹
  • 五筆:AMWU
  • 倉颉:TOB
  • 鄭碼:ELOD

字源演變

形聲字。從艸(艹),内聲。内也兼表在内之意。篆文解釋為剛剛出生的草。隸變後楷書寫作芮。

本義是指草初生柔細的樣子。《說文》:“芮,芮芮,艸生貌。”段玉裁注:“芮芮與茙茂雙聲,柔細之狀。”唐·韓愈《嶽陽樓别窦司直》詩:“夜纜巴陵洲,叢芮才可傍。”

由草初生柔細之義引申,“芮”又可表示柔軟。《呂氏春秋·必己》:“不食谷食,不衣芮溫。”陳奇猷校釋:“'不衣芮溫',謂不衣細軟溫暖之衣。”

草初生小巧纖細,故“芮”字又可引申為小的樣子。《文選·潘嶽〈西征賦〉》:“營宇寺署,肆廛管庫,蕞芮于於城隅者,百不處一。”   

詳細釋義

讀音

語法屬性

釋義

英譯

例句

例詞

ruì

形容詞

草初生柔細的樣子。

the grass is just born, soft and thin

唐·韓愈《嶽陽樓别窦司直》詩:“夜纜巴陵洲,叢芮才可傍。”

叢芮

柔軟。

soft

《呂氏春秋·必己》:“不食谷實,不衣芮溫。”

芮溫

小的樣子。

small appearance

《文選·潘嶽〈西征賦〉》:“營宇寺署,肆廛管庫,蕞芮于於城隅者,百不處一。”

蕞芮

名詞

星座名。

constellation name

《晉書·天文志中》:“張衡曰:‘老子四星及周伯、王蓬絮、芮各一,錯乎五緯之間。’”

《宋史·志·卷五》:“其王蓬芮、玄保、昭明、昏昌、旬始、司危、菟昌、地維臧光之類,亦皆為瑞星。”

王蓬芮

古國名。周初姬姓諸侯國之一,故地在陝西省大荔縣朝邑城。

ancient country name

《詩·大雅·綿》:“虞芮質厥成。”

《史記·周本紀》:“于於是虞芮之人有獄不能決,乃如周。入界,耕者皆讓畔,民俗皆讓長。虞芮之人未見西伯,皆慚,相謂曰:‘吾所争,周人所恥,何往為,祗取辱耳。’遂還,俱讓而去。”

晉·葛洪《抱樸子·用刑》:“但當先令而後誅,得情而勿喜,使伯氏無怨于於失邑,虞芮知恥而無訟耳。”

明·李東陽《若虛詩來欲平馬訟五疊韻答若虛并柬文敬佩之》:“欲令虞芮成禮讓,不遣秦越相譏诃。”

虞芮

通“汭”。水涯,離水很近的地方;水曲岸凹入處。

shuiya

《詩·大雅·公劉》:“止旅乃密,芮鞫之即。”

《十三經注疏·毛詩正義》:“上言夾向澗,此芮鞫為水之内外,故知就澗水之内外布居。”

芮鞫

用作“芮芮”,指古族名,即柔然,北朝譯為蠕蠕,南朝譯為芮芮。本是東胡族的支屬,五世紀時組成部落聯盟,與北魏、南朝各政權有經濟文化聯系,西魏廢帝元年并入突厥。

ancient clan name

《資治通鑒·宋文帝元嘉二十七年》:“芮芮亦遣間使遠輸誠款,誓為掎角。”

《北史·列傳·卷八十六》:“後魏太武以其無知,狀類于於蟲,故改其号曰蠕蠕。宋齊謂之芮芮,隋史亦曰芮芮。”

《宋書·本紀·卷八》:“戊子,芮芮國遣使獻方物。”

芮芮

結在盾上的絲帶。

a ribbon tied to a shield

《史記·卷六九·蘇秦傳》:“當敵則斬堅甲鐵幕、革抉簠芮,無不畢具。”

簠芮

(Ruì)姓氏用字。參看“芮姓”。

《元史·孝友傳一·張閏》:“又有蕪湖芮世通,十世同居。”

  

古籍釋義

說文解字

芮,芮芮①,草生皃。從草内聲。讀若汭。而銳切(ruì)。  

【譯文】芮,芮芮,草初生時的樣子。從草,内聲。音讀象“汭”字。

【注釋】①桂馥《義證》:“謂草初生芮芮然小也。”本書“蘭,草之小者,讀若芮。”可證桂說。  

說文解字注

芮芮,疊字。

草生皃。芮芮與茙茙雙聲。柔細之狀。

從草。内聲。讀若汭。而銳切。十五部。  

康熙字典

《唐韻》而銳切,音汭。

《說文》芮芮,草生貌。

又《本草注》石龍芮,生于石上,其葉芮芮短小,故名。《潘嶽:西征賦》蕞芮于城隅者,又百不處一。《注》芮,小貌。

又國名。《詩:大雅》虞芮質厥成。《史記:周本紀注》《晉太康地理志》:虞西北四十裡有芮城,芮城西二十裡古芮國也。

又水涯。《詩:大雅》芮鞫之即。《箋》芮之言内也。水之内曰隩,水之外曰鞫。

又《史記:蘇秦傳》革抉瞂芮,無不畢具。《索隐注》芮謂系楯之後绶也。

又姓。《通志:氏族略》司徒芮伯之後,齊景公妾曰芮姬。

又《集韻》如劣切,音爇。《通鑒》宋元嘉二十七年,芮芮遣使遠輸誠款。《胡三省注》芮芮即蠕蠕。魏呼柔然為蠕蠕,南人語轉為芮芮。沉沈約《宋書》、李延壽《南史》皆以蠕蠕為芮芮,從南人語音也。  

字形書法

字形對比

書寫演示

書法欣賞

音韻彙集

中上古音

時代

聲韻系統名稱

韻部

聲母

韻母

先秦

高本漢系統

ȵ

i̯wad

王力系統

ȵ

ǐwat

董同龢系統

葉/祭

ȵ

juab/juæd

周法高系統

n

jiwar

李方桂系統

n

jabh

隋唐

拟音/高本漢系統

ȵʑ

i̯wɛi

拟音/王力系統

ɽ

ǐwɛi

拟音/董同龢系統

ȵ

juæi

拟音/周法高系統

ȵ

iuæi

拟音/李方桂系統

ńź

jwäi

拟音/陳新雄系統

ǐuɛi

韻書集成

字形

韻書

聲調

韻目

字母

聲類

開合

等第

清濁

反切

拟音

廣韻

去聲

合口呼

次濁

而銳切

ȵjuæi

集韻

去聲

合口呼

次濁

儒稅切

nʑ˜˜iuæi

去聲

合口呼

次濁

奴對切

nuɒi

去聲

合口呼

次濁

儒順切

nʑiuen

入聲

?

合口呼

次濁

儒劣切

nʑiuæt

禮部韻略

去聲

儒稅切

增韻

去聲

儒稅切

中原音韻

去聲

齊微

次濁

ɽui

洪武正韻

去聲

次濁

儒稅切

ȵuei

上一篇:

下一篇: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