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

漢語漢字
茅,《說文解字》:“茅,菅也。從艸、矛聲。”。[3]長杆利刺之刃冒矜是矛之範式。艸、矛兩範式疊加。白華野菅象長杆利刺之刃冒矜是茅之範式。本義: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開花,後生葉,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莖可食,亦可入藥。葉可編蓑衣(亦稱“白茅”)。如:茅草、茅廬、茅舍、名列前茅(喻名次列在前面)。
  • 中文名:茅
  • 拼音:máo
  • 部首:艹
  • 五筆:ACBT(86);ACNT(98)
  • 倉颉:TNIH
  • 鄭碼:EXIM
  • 字級:一級字(編号:1016)
  • 平水韻:下平·三肴
  • 筆畫:5
  • 意義:稻草
  • 詞組:茅屋
  • 注音:ㄇㄠˊ
  • 四角:44222
  • 統一碼:基本區U 8305
  • 結構:上下結構

現代釋義

基本解釋

基本字義

茅máo(ㄇㄠˊ)

多年生草本植物,春季先開花,後生葉,花穗上密生白毛。根莖可食,亦可入藥。葉可編蓑衣(亦稱“白茅”):茅草。茅廬。茅舍。名列前茅(喻名次列在前面)。

詳細解釋

基本詞義

茅máo

〈名〉

(1)(形聲。從艸,矛聲。本義:草名。即白茅,俗稱茅草)

(2)同本義[that chgrass;cogongrass]

茅,菅也。——《說文》。按,菅之不滑澤有毛者,可縮酒;又以為藉。

藉用白茅。——《易·大過》

晝爾于茅。——《詩·豳風·七月》

祭祀共蕭茅。——《周禮·甸師》

白華菅兮,白茅束兮。——《詩·小雅·白華》

山徑之蹊,間介然用之而成路;為間不用,則茅塞之矣。——《孟子·盡心下》

爾貢包茅不入。——《左傳·僖公四年》

卷我屋上三重茅。——唐·杜甫《茅屋為秋風所破歌》

(3)又如:茅飛渡江;抱茅入竹;茅蔔(古代蔔法之一。瓊茅是一種多年生的草,古人以為靈驗,用瓊茅來占蔔吉兇稱為茅蔔);茅店(茅草搭蓋的客店。指簡陋的旅舍);茅茹(茅根相牽連的樣子。喻同類事物之相互牽引);茅茨(茅草屋。上古房屋都是茅頂,殷墟出土的宮室屋頂都覆以茅草);茅塞(茅草蔽塞山路,不能通行。比喻人心遭受物欲蒙蔽,不能通透義理);茅屋采椽(用茅草蓋屋頂,柞木做屋橼。比喻居處的儉樸)

(4)茅屋,簡陋的居住[thatchedcottage]。如:茅舍(茆舍。茅屋);茅店(用茅草蓋成的旅舍。言其簡陋);茅茨(茆茨。茅屋;亦指簡陋的居室。引申為平民裡巷);茅軒(茅舍);茅堂(茆堂。草蓋的屋舍)

(5)借指茅土之封[feud]。如:茅土(指王、侯的封爵。古天子分封王、侯時,用代表方位的五色土築壇,按封地所在方向取一色土,包以白茅而授之,作為受封者得以有國建社的表征);茅社(茆社。古天子分封諸侯,授之茅土,使歸國立社,稱作茅社)

(6)姓

(7)通“旄”。竿頂用旄牛尾做裝飾的旗幟[an cient flag with yak'stail]

鄭伯肉袒,左執茅旌,右執鸾刀,以逆莊王。——《公羊傳·宣公十二年》

常用詞組

茅草、茅茨不剪、茅店、茅房、茅坑、茅廬、茅棚、茅塞頓開、茅舍、茅廁、茅屋、茅檐

古籍釋義

康熙字典

茅【申集上】【艸部】康熙筆畫:11畫,部外筆畫:5畫

《唐韻》莫交切《韻會》謨交切,音貓。《說文》管也。《易·泰卦》拔茅連茹。《詩·召南》白茅包之。《書·禹貢》包匭菁茅。《蔡邕·獨斷》天子大社,以所封之方色苴以白茅授之,謂之授茅土。《左傳·宣十二年》前茅慮無。《註》時楚以茅爲旌識。

又國名。《左傳·襄二十四年》凡、蔣、郉、茅。《註》高平昌邑縣西有茅鄕。

又享名。《史記·魏世家註》脩武軹縣有茅亭。

又門名。《說苑》楚太子立于茅門之外。

又山名。《晉書·許邁傳》延陵之茅山是洞庭西門,潛通五嶽。

又姓。《通志·氏族略》茅氏,周公之後,子孫以國爲氏,秦有茅焦。

又《韻補》迷侯切,音矛。《屈原·離騷》時紛其變易兮,又何以淹留。蘭芷變而不芳兮,荃蕙化而爲茅。

又《類篇》莫佩切。茅蒐,蒨草。

又《集韻》眉鑣切,音苗。《易·泰卦》拔茅連茹。鄭讀作苗。

說文解字

茅【卷一】【艸部】

菅也。從艸矛聲。莫交切

說文解字注

(茅)菅也。按統言則茅菅是一。析言則菅與茅殊。許菅茅互訓。此從統言也。陸璣曰。菅似茅而滑澤、無毛。根下五寸中有白粉者、柔韌宜爲索。漚乃尤善矣。此析言也。從艸。矛聲。莫交切。古音在三部。可縮酒、爲藉。各本無此五字。依韻會所引補。縮酒見左傳。爲藉見周易。此與葰可以香口、蒻可以爲蘋席一例。

上一篇:刍議

下一篇:内讧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