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貓眼征

熊貓眼征

顱前窩骨折引發的症狀
熊貓眼征是顱底發生了骨折,一般顱底骨折以後會造成腦脊液漏,而骨折周圍的血液會侵入到眼周圍的疏松組織内,所以會造成眼部皮膚淤青,形成熊貓眼。
    中醫病名:熊貓眼征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顱底、眼眶周圍肌肉或者眶内壁 常見病因:顱底骨折以後會造成腦脊液漏,而骨折周圍的血液會侵入到眼周圍的疏松組織内 常見症狀:眼部皮膚淤青、腦脊液漏 傳染性:無 傳播途徑:

定義

顱前窩骨折常累及額骨眶闆和篩骨,引起的出血經前鼻孔流出;或流進眶内,眶周皮下及球結合膜下形成瘀血斑,稱之“熊貓”眼征。

臨床表現

顱底骨折絕大多數是線形骨折,個别為凹陷骨折,按其發生部位分為:

(一)顱前窩骨折常累及額骨眶闆和篩骨,引起的出血經前鼻孔流出;或流進眶内,眶周皮下及球結合膜下形成瘀血斑,稱之“熊貓”眼征。骨折處腦膜破裂時,腦脊液可經額窦或篩窦由前鼻孔流出,成為腦脊液鼻漏,空氣也可經此逆行進入顱腔内形成顱内積氣。篩闆及視神經管骨折可引起嗅神經和視神經損傷。

(二)顱中窩骨折常累及颞骨岩部,腦膜和骨膜均破裂時,腦脊液經中耳由鼓膜裂孔流出形成腦脊液耳漏;如鼓膜完好,腦脊液則經咽鼓管流往鼻咽部,常合并第Ⅶ或Ⅷ顱神經損傷。如骨折累及蝶骨和颞骨内側可傷及腦垂體和第Ⅱ、Ⅲ、Ⅳ、Ⅴ及Ⅵ顱神經。如果傷及頸内動脈海綿窦段可形成頸内動脈海綿窦瘘而出現搏動性突眼;頸内動脈如在破裂孔或在頸内動脈管處破裂,則可發生緻命性鼻出血或耳出血。

(三)顱後窩骨折骨折累及颞骨岩部後外側時,多在傷後2~3日出現乳突部皮下瘀血(Battle征)。骨折累及枕骨基底部時可在傷後數小時出現枕下部腫脹及皮下瘀血;骨折累及枕大孔或岩骨尖後緣,尚可出現個别或全部後組顱神經(即Ⅸ~Ⅻ顱神經)受累的症狀,如聲音嘶啞,吞咽困難。

診斷檢查

1.顱骨X片可以明确有無骨折及類型。顱蓋骨折X線檢查确診率為95%-100%,讀片時應注意骨折線部位和分支不規則,邊緣也較銳利。當骨折線經過腦膜中動脈溝、橫窦溝或矢狀中線時,應警惕合并硬膜外血腫。顱底骨折的 X線确診率隻有30%-50%,其診斷要結合臨床表現而定。

顱骨攝片時一般應攝常規的前後位和側位片,有凹陷骨折時,應攝取以骨折為中心的切線位以了解凹陷的深度,當疑有枕骨骨折和人字縫分離時,需攝額枕半軸位或湯氏(Towne)位;如有傷後一側視力障礙,應攝取視神經孔位;眼眶部骨折攝柯氏(Caldwell)位;疑診顱底骨折時,應攝颏頂位。

2.血常規了解有無合并感染,了解大量出血後貧血的程度。

治療

一、一般治療

這類骨折多數無需特殊治療,而要着重處理合并的腦損傷和其他并發損傷。耳鼻出血和腦脊液漏,不可堵塞或沖洗,以免引起顱内感染。多數腦脊液漏能在兩周左右自行停止。持續四周以上或伴顱内積氣經久不消時,應及時手術,進行腦脊液瘘修補,封閉瘘口。對碎骨片壓迫引起的視神經或面神經損傷,應盡早手術去除骨片。伴腦脊液漏的顱底骨折屬于開放傷,均需給予抗生素治療。

二、手術治療

1.手術指征顱内積氣不斷增加,有顱内壓增高者;傷後早期出現視力下降,經攝片證實為碎骨片壓迫時;面神經麻痹超過五個月無恢複時;骨折合并顱内血腫,或合并開放性腦外傷;或凹陷骨折的凹陷深度>1cm,或位于重要的功能區出現神經系統症狀及體征者;顱底骨折合并腦脊液漏經久不愈者。

2.術式選擇開放性骨折清創術;粉碎性骨折清創術;凹陷性骨折清創術。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