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腫

浮腫

人體疾病
浮腫是機體細胞外液中水分積聚所緻的局部或全身腫脹。浮腫與身體很多器官的病變有關,引起浮腫的病因很多,複雜多變。自身所處的環境,生活方式,行為動作等都可能引起浮腫。浮腫常是心髒病、肝病、腎病,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
    中文名:浮腫 外文名: 别名: 原因:細胞外液中水分積聚 基本解釋:機體細胞外液中水分積聚所緻的局部或全身腫脹 拼音:fú zhǒng

釋義

詞語解釋

浮腫[fú zhǒng]:機體細胞外液中水分積聚所緻的局部或全身腫脹。

英:dropsy;edema;

引證解釋

虛腫,水腫。

引《後漢書·皇後紀下·順烈梁皇後》:“朕素有心下結氣,從閒以來,加以浮腫,逆害飲食,寖以沉困。”

清·李漁《巧團圓·全節》:“還有個病婦在外,規模态度生得極好,隻是面上浮腫,身子有病。”

曹禺《北京人》第一幕:“她不到四十歲的模樣,身體已經發胖,臉上仿佛有些浮腫。”

分類

浮腫常是心髒病、肝病、腎病,内分泌等疾病的信号,但有些浮腫并非是疾病的表現,而是一種生理反應。

特發性浮腫

有些20至40歲的女性,早晨起床後,眼睑及顔面常出現輕度浮腫,下肢有凹陷性水腫或緊繃感.随着活動,逐漸減輕消退.多數學者認為與神經精神因素及自主神經功能紊亂有關。反

應性浮腫

有些人特别是高溫作業或身體較胖又不愛活動者,受環境高溫的影響,皮膚血管擴散,體液滲透并積聚于皮下組織,常在手,足等處發生浮腫.夏天過後,則自行消退.但每夏必發,反複多年.

體位性浮腫

長時間站立,行走,下蹲或坐位,可因下肢血液回流受阻,淤積造成浮腫,改變體位後一段時間,浮腫可自行減輕,消失.

經前期浮腫

有些健康的女性在月經來潮前一周或半個月内,出現眼睑,手背,腳踝甚至雙下肢輕度浮腫,以及煩躁,失眠,疲乏,頭痛等症狀.月經來潮時,浮腫及其他症狀可逐漸消退.

藥物性浮腫

如使用腎上腺皮質激素,睾丸酮,雄性激素,胰島素,硫脲,甘草等藥物,可導緻臉,手,足出現浮腫,停藥後浮腫會逐漸消退。

對上述浮腫不必擔心,更不必亂用藥。但如果是疾病所緻浮腫,則需針對病情進行相應治療

引起與現象

體内增加太多水分排不出去時,就是浮腫。體重增加的同時,會出現眼皮浮腫、腳踝或小腿水腫。

大部分的浮腫是由腎髒或心髒疾病所引起的,不過,有時候肝病的腹水、蛋白質不足引起的營養失調或更年期障礙的荷爾蒙異常等,也會造成浮腫。

若從臉部開始浮腫,繼而擴大到全身時,罹患腎髒病的可能性很高,不過也有可能是急性腎炎或腎病變。若從腳開始浮腫,則可能是心髒病、低蛋白血症、肝硬化等。懷孕後期,全身及腳都很容易出現浮腫;浮腫嚴重,就有可能是妊娠毒血症。以上的浮腫,用手指壓,會有水分移動,形成凹陷。

若以手壓也不會凹陷,仍然浮腫,可能是甲狀腺機能低下或藥的副作用所引起的。長時間站立所造成的浮腫,不是異常現象。

出現浮腫時,要限制水分和鹽份的攝取;為了能排出身體多餘的水份,最好多吃有利尿作用的食物。情況嚴重,而無法痊愈時,必須接受醫師的診斷。若要服用利尿的藥,必須經過醫生診斷。利尿成藥,要避免使用為佳。

浮腫與腎病

首先來看,腎性浮腫是怎麼産生的。浮腫是機體水鈉代謝障礙的産物,水鈉代謝失調時,就會引起水鈉潴留,超過體重10%以上時,就會出現浮腫。腎髒疾病常常因水鈉滞留引起浮腫,稱為腎性浮腫。

産生腎性浮腫的原因有:腎小球濾過率下降;内分泌激素的作用;血漿膠體滲透壓下降,緻使水分向組織間隙轉移;腎炎浮腫的發生。但是在我們身邊的有些病人,盡管它的腎髒因有細胞、腎髒組織已經遭到破壞,此時的腎小球濾過率也降得很低,但是由于腎小管重吸收能力比腎小球濾過率更差,沒有水鈉滞留,所以病人可以沒有腎性浮腫的症狀或浮腫很輕。

腎性浮腫發生的情況:不同腎髒疾病種類,所表現出浮腫的程度也不一樣,如急性腎炎可以引起浮腫,腎病綜合症發生浮腫的就更多、更嚴重,一些慢性腎炎綜合症和急性腎小管壞死的少尿期也會出現腎性浮腫,而慢性腎小管疾病、慢性間質性疾病、腎盂腎炎等一般不發生浮腫。

由此可見,雖然腎性浮腫的基礎都是水鈉潴留和水分移向組織間隙,但由于其産生浮腫的側重點不同,浮腫的程度也不完全一緻。而這種程度的不同與腎髒病變的程度沒有必然的相關性。也就是說浮腫的程度與腎髒損害的程度之間沒有直接關系。

因腎髒病變出現浮腫該如何治療該如何治療?石家莊腎病醫院采用微化中藥滲透療法可以修複原有的機械屏障和電荷屏障,徹底清除沉積在腎小球中的免疫複合物,改善全身腎髒血管微循環,使腎髒組織逐漸恢複正常,這就可以從根本上消除腎性浮腫這一臨床症狀,進而從根本上治療腎髒疾病。

中醫觀點

水腫是指因感受外邪,飲食失調,或勞倦過度等,使肺失宣降通調,脾失健運,腎失開合,膀胱氣化失常,導緻體内水液潴留,泛濫肌膚,以頭面、眼睑、四肢、腹背,甚至全身浮腫為臨床特征的一類病證。本病證發病率較高,中醫藥治療具有良好的療效。n

本病在《内經》中稱為“水”,并根據不同症狀分為風水、石水、湧水。

《靈樞,水脹》篇對其症狀作了詳細的描述,如“水始起也,目窠上微腫,如新卧起之狀,其頸脈動,時咳,陰股間寒,足胫腫,腹乃大,其水已成矣。以手按其腹,随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至其發病原因,《素問·水熱穴論篇》指出:“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素問·至真要大論篇》又指出:“諸濕腫滿,皆屬于脾。”可見在《内經》時代,對水腫病已有了較明确的認識。《金匮要略》稱本病為“水氣”,按病因、病證分為風水、皮水、正水、石水、黃汗五類。又根據五髒證候分為心水、肺水、肝水、脾水、腎水。

至元代《丹溪心法·水腫》才将水腫分為陰水和陽水兩大類,指出:“若遍身腫,煩渴,小便赤澀,大便閉,此屬陽水;“若遍身腫,不煩渴,大便溏,小便少,不澀赤,此屬陰水”。這一分類方法至今對指導臨床辨證仍有重要意義。明代《醫學入門·雜病分類·水腫》提出瘡痍可以引起水腫,并記載了“膿瘡搽藥,愈後發腫”的現象。

清代《證治彙補·水腫》歸納總結了前賢關于水腫的治法,認為治水腫之大法,“宜調中健脾,脾氣實,自能升降運行,則水濕自除,此治其本也。”同時又列舉了水腫的分治六法:·治分陰陽、治分汗滲、濕熱宜清、寒濕宜溫、陰虛宜補、邪實當攻。分别為完善水腫的病因學說和辨證論治作出了各自的貢獻。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