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地大沖撞

天地大沖撞

美國1998年咪咪·萊德執導電影
《天地大沖撞》(DeepImpact)是一部美國科幻災難電影。由派拉蒙電影公司和夢工場于1998年5月8日發行。由米米·利達(MimiLeder)執導,羅伯特·杜瓦爾和蒂雅·李歐妮主演。在弗吉尼亞裡奇蒙天文實驗室裡,14歲的裡奧.貝德曼無意中發現了一顆不知名的彗星,後來經過科學家沃爾夫證實這竟是一顆能給予地球毀滅性打擊的彗星。這顆彗星重約500兆噸,面積相當于紐約市大小。它正受太陽的引力而圍繞太陽運行,如果按照它所運行的軌道,大約一年後便會與地球相撞。
    中文名:天地大沖撞 外文名: 别名:末日救地球,彗星撞地球,天地大沖撞、天地大對撞 英文名:Deep Impact 主演:Robert Duvall,提李歐妮,Tea Leoni 類别:劇情,動作 導演:咪咪·萊德爾(Mimi Leder) 編劇:布魯斯·喬伊·羅賓 等 語言版本:英語 畫面顔色:彩色 制片地點:美國

劇情簡介

“畢德曼慧星”正朝着地球飛奔而來,給人類緻命一擊。當局緊急行動,研究出一個最佳方案——由宇航員坦納(羅伯特·杜瓦爾 Robert Duvall飾)駕駛“彌賽号”飛船飛往慧星,把預先準備好的核彈放置到慧星上面引爆,以令它化成碎片或是改變軌道。坦納英勇地完成了任務,卻發現并沒有取得預期效果。慧星碎成了一大一小兩部分,向地球步步逼近。

當局迅速采取最後的行動,用“諾亞方舟”計劃保住包括人類在内的一些地球物種。這是一個秘密的地下庇護所,隻有少數的人可以在這裡避開大劫難,等災難散盡後方重建世界。較小的那部分慧星已經撞向地球,引發山崩地裂,一片世界末日的景象。而跟随其後的大慧星給地球帶來的毀滅程度,将遠遠超乎人們想象,力挽狂瀾的人類進入了倒數時刻。

幕後制作

《天地大沖撞》是一部根植于現實的科幻片,因為地球确實曾經遭受過彗星和小行星的反複撞擊。為了廣泛研究近地小行星和彗星、統計測算出人類在撞擊中的死亡率,美國宇航局的噴氣推進實驗室和美國空軍聯手開展了近地小行星跟職計劃(NEAT),研究結果表明,大體積小行星要麼完會讓華盛頓大小的區域毀于一旦,要麼會造成滅絕級事件(E.L.E),即物種大量消亡和全球氣候的長期改變,如果它擊中海洋,那麼海嘯足以淹沒地球上的大部分陸地。

作為《大白鲨耿》、《大白鲨2》、《橫沖直撞大逃亡》、《大審判》,《繭》和《魔繭續集》的制作人,拜理查德·D·紮努克和大衛·布朗一直對《天地大沖撞》中人類面對世界末日的故事偏愛有加。編劇邁克爾·托爾金說:“《天地大沖撞》有關全世記界對末日的反應,我們聚焦于少數特殊人群的生活,從而将巨大的災難引入個人層面。”

監制瓊托·布拉德肖說:“不管你是一名年輕的職業女性,還是身擔重任的宇航員,或是才剛将剛開始領悟生活的懵懂少年,都要面臨一個終極問題,那就是怎樣度過災難前的馀生。”在本片中扮演職業女性珍妮的蒂娅·裡歐妮說:“如果我知道自己隻能再活兩天,我可能會從樓頂跳下體驗飛的感覺,可如果還有兩年,你會在這奇怪的期限中做些什麼?”

本片導演咪咪·萊德曾憑電視劇《急診室的故事》兩次摘得艾美駭,而本片正是她繼《和平締造者》之後執導的第二碩長片。“這個故事之所以會吸引我,”萊德說,“是因為我們在面臨滅絕的厄運時必須作出的選擇。人們會陷入驚恐、放棄工作和堅守婚姻嗎?他們又該怎樣拯救他們的孩子?本片不僅有關特效和災難,還展現出當闌面臨滅頂之災時我們會做些什麼,片中人物作出了多種多樣的選擇,希望有人能因本片而重新評估自己的人生和選擇。”

本片于1997年6月16日開拍,劇組首先在弗吉尼亞州馬納薩斯的一段剛剛完工但尚未開通的高速公路上拍攝了美國東海岸居民瘋插狂逃離彗星撞擊點的混亂場景,有2100名臨時演員和1870台各種車輛參與拍攝,整個堵車現場綿延1.5英裡。值得一提的是,為協助劇組拍攝,弗吉尼亞的喬治城和阿靈頓史無前例的首次允許在星期天關閉弗朗西斯·斯科特·基大橋,因為兩座城市的政府和電影部門給予了大力支持,并提前告知公衆大橋的關閉時間,所以拍攝現場下井然有序,而蜂擁而至期待報道混亂場面的媒體記者也隻好失望而歸。

幕後花絮

·摩根·弗裡曼曾想戴上耳環扮演總統,但被導演咪咪·萊德回絕。

·利奧在片尾騎的摩托車是1997年款雅馬哈XT225。

·攝影指導迪特裡希·羅曼在影片殺青後因白血病辭世。

·發現彗星的一名天文學家在車禍中喪生的情節取材于真實事件,1997年7月18日,發現蘇梅克·列維9号彗星的天文學家尤金·蘇梅克(EugeneShoemaker)死于一場車禍。

·在片中扮演美國宇航局官員的格裡·格裡芬曾是美國宇航局的飛行主管。

相關信息

而近期公衆對近地天體的威脅所持的态度就要揭曉了。好萊塢推出一部有關這種可能性的電影--《天地大沖撞》。幾個月來,該片的推銷商把他們的目光對準《科學美國人》雜志、《天空和望遠鏡》雜志、教育頻道和其他不會與《娛樂周刊》相混淆的媒體。這是因為這部電影代表着好萊塢試圖在科學上站得住腳的最豪華制作。

部派拉蒙電影公司的影片由美美·烈達(MimiLeder)導演,由斯蒂芬·斯皮爾伯格(StevenSpidlberg)任制片主任,它講起了在一年之内将有一顆彗星要撞擊地球。為了讓人類避免遭受與恐龍同樣的滅絕命運,世界各國的領袖們必須制訂出一個使彗星偏轉的方案,并且一旦這一方案失敗時能有一個至少能挽救部分人的生命的辦法。

類似的災難片已經上映過,但《天地大沖撞》這部上億美元成本的影片與它們顯然不同的是,它有幾位專家作科學顧問,其中包括共同發現了蘇梅克列維9号彗星的CarolynS和EugeneM.Shoemaker(他去年死于一場車禍)。1994年,蘇梅克列維彗星十分壯觀地撞上了木星。

該片的市場和科技教育負責人WarenBetts認為,好萊塢一直努力把科學問題拍得更加正确些。Betts在談到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時說:"我個人體驗到科學界有一種向我們靠攏的願望。NASA急于與我們共事。"

當然,電影中有些出格的地方是不言而喻的。影片的技術顧問之一,在加利福尼亞州帕薩迪納的噴氣推進實驗室從事彗星的計算機模拟的ChrisB.Luchini解釋說:“彗星塵埃是比煤球還要黑的。“但那樣會導緻在太空黑暗的背景中去拍攝黑雪,看上去就太沒意思了,因此把彗星塵埃改成了白色。不過,Luchini覺得制片人對科學很尊重,願意為科學準确性而修改劇本。例如,原來對彗星的描述是不正确的(彗星基本上是一個肮髒的雪球)。Luchini說:”它的比重大于鈾。許多像這樣的細節是明顯錯誤的,但後來被糾正了。”

也許最大的真實性(至少在科學上)是必須讓宇航員登上正在接近的彗星去埋置炸藥。另一位技術顧問,曾經幫助過阿波羅13号和接觸号的前飛行主任GeraldD.Griffin指出:“一顆彗星的尺寸不足以産生登陸的引力。”

但是,即使與彗星會合也是不現實的。1995年曾組織過一次近地天體(NEO)聯合國會議并任職于哈佛·斯密林中心的JohnL.Remox指出,彗星能以大約每秒50公裡的速度迅速運動,并能繞自己的軸旋轉。要迎合這樣一個複雜的軌道是極其困難的。更合理的方法是在彗星表面處起爆,用一個重型的彈射體直接去沖撞這個天體,也許也能起作用。這有可能偏轉彗星的運動方向。

從技術水平來看,隻給一年的警告時間是不夠的。專家們認為,50年到100年對于一次成功的轉向可能是必不可少的(引導時間越長,所需的推動力就越小)。對于小行星來說,那樣的預告時間是有可能的。與彗星相比,小行星相當龐大,運動速度隻有每秒20公裡,其飛行軌道是可預測的。而當彗星靠近太陽時,它們會發射出氣體,形成其特征性的彗尾。這種噴射氣體的過程會影響它們的軌道,使得它們更難準确跟蹤。

有一些組織是從事近地天體搜尋的,迄今為止他們發現了108個有可能造成危險的天體,大約為估計總數的10%,他們還沒有協調一緻的努力去開發讓小行星偏轉方向的技術。Remo指出,這部分是因為許多建議都要依靠核裝置,這就涉及到國際安全問題。但這種政治上的擔憂很快就會改變:近地天體的威脅有可能列入1999年7月的聯合國空間大會議程(該大會的名稱為UNISPACEⅢ)。

那麼地球被小行星擊中的機會究竟有多大呢?直徑小于大約0.1公裡但威力足以毀掉一個城市的小天體,大約每一世紀會發生一次撞擊地球的事件(1908年在西伯利亞的通古斯河谷就發生過一次這種天體的爆炸)。根據Remo的說法,一個“毀滅者”(即直徑為2至5公裡的天體,大約為小行星1997XF-11兩倍那麼大)在本世紀内撞擊地球的可能性大約為千分之一到萬分之一。他還用更直率的說法指出,其可能性比泰坦尼克号在處女航中被冰山撞沉的機會大十倍。Remo說:"人們實在應該對這樣一些威脅清醒了。"

科學預測

據哈佛·史密森天體物理中心的BrianG.Marsden報告說,在2028年,一個直徑1.5公裡(1英裡)的天體将會在距地球5萬公裡(3萬英裡)處經過,用天文學的角度來衡量屬于間不容發的距離。事實上,研究人員當時并不能肯定地說這顆小行星會撞不上地球。第二天,天文學家們發現了1990年所拍到的該天體的照片,重新計算了它的軌道,他們算出來,它将在離地球幾乎1百萬公裡處經過,這比地球與月球之間的距離兩倍還多。

“阿波菲斯”是天文學家已知的近800顆具有潛在威脅的小行星之一,更是少數幾顆天文學家們希望可以進一步詳細研究的天體之一。

“阿波菲斯”小行星是一顆繞太陽運行的近地小行星,其形狀不規則,直徑僅320米左右,質量約4200萬噸。是在2004年6月被發現的,此後失去蹤迹,直到6個月後又再次被發現。2004年聖誕前夜,科學家們在NASA的“近地天體計劃”辦公室中計算出,“阿波菲斯”将在2029年4月13日與地球擦身而過。科學家們通過對“阿波菲斯”小行星進行不間斷地觀測,并估算的數據顯示,至2029年“阿波菲斯”小行星與地球的之間的距離為18640英裡,這個距離比多數的通信衛星與地球的間距還要近幾千英裡。

當“阿波菲斯”接近地球時,其運行速度為每秒5.9公裡。如果擊中地球,将産生相當于11萬顆廣島原子彈爆炸所産生的能量,等同于整個紐約市及其周圍區域的地方都會瞬時毀滅;如果它撞擊在海洋中,那麼将引起毀滅性的海嘯,比2004年印度洋大海嘯更猛烈。因此,天文學家如此描述“阿波菲斯”:一個緻命的敵人。

2029年4月13日,黑色星期五,數以百萬的人們會來到戶外,擡頭仰望,驚異于自己的好運。小行星“阿波菲斯”将與地球擦身而過,一個光點劃過夜空,比許多人造衛星更快,比大部分恒星更明亮。2029年4月13日,小行星“阿波菲斯”将會在30000公裡的高空飛掠過地球。相比之下,地球同步衛星的軌道高度為36000公裡。在距離最近時,這顆小行星将會明亮得像一顆3等恒星。即使在城市的燈光中,在非洲、歐洲和亞洲肉眼可見。有記載以來,還沒有人曾經見過太空中如此明亮的小行星。

科學家們預測到,2029年,當阿波菲斯在地球附近呼嘯而過時,地球的引力會将這個天體扭成一種複雜的轉動搖擺的狀态,引力所産生的扭矩還可能将“阿波菲斯”撕裂。

這樣的事件從未被見證過,科學家們将獲得有史以來最好的一次機會,來觀察地球的引力如何影響一顆小行星的運動狀态。而這種研究,對于科學家們應對那些與地球有相撞危險的其他天體來說極具參考價值,因為小天體與地球接近時,都将發生類似的狀态變化。

當小行星“阿波菲斯”于2029年在距地球表面3萬多公裡的高空掠過地球後,其自身狀态和運行軌道将因地球引力而發生變化。這一變化足以導緻它在7年後,也就是2036年“擊中”地球。

所産生的力足以使美國德州消失,或使兩個歐洲國家消失。在如此毀滅性的撞擊中,地球上的生物難以逃過此劫。一位俄羅斯科學家預言,2036年某天,一顆小行星将撞擊地球,其爆炸産生的能量相當于11萬顆在廣島爆炸的原子彈,地球上的生物将受到毀滅性打擊。

在俄羅斯聖彼得堡舉行的小行星和彗星安全問題研讨會上,俄羅斯天文學家肖爾制作了一個模型,假設“阿波菲斯”擊中太平洋,将會掀起200米高的巨浪,它的沖擊波掀起的灰塵,将籠罩地球上1/4的地區,這一地區裡的動植物和人類将因為嚴寒和食物鍊被破壞而死去……

避免措施

NASA将發射“引力拖車”避免天地大沖撞

為避免小行星“阿波菲斯”可能在2036年與地球相撞,美國宇航局決定為其裝上一個無線電跟蹤儀,以跟蹤監視它的确切軌道。世界各國的科學家緊密合作,用各種辦法來保衛我們賴以生存的地球。

1.安放跟蹤器

據NASA報道,2013年是觀察“阿波菲斯”空間運行軌迹的最佳時機。屆時,如果觀察結果證實了這塊太空巨石撞擊地球的可能性,搭載着無線電跟蹤器的太空船将在10年内啟程飛往“約會”地點。倘若跟蹤儀顯示小行星确實将與地球相撞,美國宇航局将設法使其偏離原來的軌道以避開地球。

2.“引力拖車”

美國宇航局準備在“阿波菲斯”2029年飛臨地球時,用“引力拖車”将其引開。在2029年小行星經過地球附近時,隻需發射一枚約1噸重的“引力拖車”飛船,就可以明顯改變這顆小行星的運行軌道。

為做到萬無一失,科學家還需要進一步考核。第一步,在地面進行觀測,計算“拖”開小行星的可行性;第二步,研究人員應該演習考證“引力拖車”成功幾率;第三步,以前已有飛船靠近小行星進行空間勘測,收集的數據對“引力拖車”很有幫助。“引力拖車”是一種創新思維。之前防撞擊是利用爆炸的反沖力改變小行星的運行軌道,而“引力拖車”不再需要爆炸,而且沒有核污染。

3.發射太空飛行器

美宇航局宇航員盧傑和斯坦利·洛沃已拟定一個方案:發射一艘太空飛行器,利用其對“阿波菲斯”小行星産生的引力,讓它不會撞上地球。有科學家提出,可以讓太空飛行器以與小行星相同的速度和方向與它“并肩而行”,當兩者達到相對靜止的時候,用機械臂去“推一下”,改變其運行軌道。還有人提議在小行星上安置“巨型火箭驅動器”,改變其軌道;或者在太空中放置一個巨大的聚光鏡,反射太陽光将小行星汽化。

一個直徑1公裡左右或者更大的近地小行星一旦撞擊地球,足以造成人類曆史上空前的劫難,這一事實一直激勵人們為地球制作一個保護網,并讓人們思考:如何才能使這些可能引起災難的小行星轉移方向。

“太空護衛項目”則是由一群相互之間有聯系的組織、機構共同擔當,其中一些組織接受了NASA的資金支持,承諾滿足美國國會的要求,即在2008年以前測定90%直徑1公裡以上的近地小行星。2003年,NASA又提出一個項目,建議在2028年以前投入25億至45億美元的資金,測定90%直徑在140米以上的近地小行星。

著名學者周海中教授指出:要避免“殺手”小天體撞地球,首先應該建立全球性的聯測網和預警系統,操控世界各地的望遠鏡以探測并跟蹤可能給地球造成傷害的小天體;其次制定一個所謂應對它們的應急計劃;再次應該配備更先進的觀測設備,培養更多的高級專門人材,做好這方面的科普宣傳工作。

專家預警

21世紀以來,天文學家一次次關于天地大沖撞的預警,引起地球人類的陣陣恐慌。人們迫切需要知道:天體是否會撞上地球?人類究竟能否成功地防禦天體對地球的撞擊?

2004年9月29日,世界上各大媒體都發布了一條消息:一顆名叫“圖塔蒂斯”的小行星,這一天從距離地球154萬公裡的地方與地球“擦肩而過”。

對于地球上的人們來說,154萬公裡似乎已經相當遙遠了。然而,如果從天文學的角度看,這個距離僅僅是地球與月球距離的4倍,實際上已經非常接近地球了。“圖塔蒂斯”小行星長達4.6公裡,寬約2.4公裡。科學家們通過模拟試驗發現,一顆直徑100米的小行星如果撞到地球上,撞擊力相當于100萬噸級的原子彈。

如果直徑超過1公裡的小行星,則有可能導緻全球性災難。盡管事實表明這顆小行星撞上地球的幾率為零,然而慶幸之馀人們還是擔心,小行星“圖塔蒂斯”在今後會不會被地球引力捕獲并發生撞擊,是否會給地球帶來巨大災難?

1994年“休梅克——列維9号”彗星與木星發生的大規模碰撞,則是今天人們所能看到的最壯觀、最慘烈,也是最為恐怖的一次天體撞擊。運行到木星附近的伽利略探測器,以及哈勃望遠鏡恰好趕上了這次撞擊,并進行了及時拍照。對于了解木星,這顯然是一次可遇而不可求的絕好機會。

木星的遭遇,為研究地球漫長的演化史提供了有形的參照,同時也再次引發了人類對于地球命運的嚴肅思考——如果類似的撞擊發生在地球上,那會造成何等不堪設想的後果呢?墨西哥尤卡坦半島,1980年以來一直吸引着科學家的特别關注。科學家們發現,這個環形山大約形成于6500萬年前鳚熏富含高濃度的銥元素。

根據這點科學家推斷:6500萬年前,一顆小行星或者彗星曾經與地球發生過猛烈撞擊,撞擊地點就在墨西哥的尤卡坦半島上,撞擊同時釋放出了地球本身奇缺的銥元素。目前,全球古生物界的主流觀點認為,6500萬年前的那次撞擊,有可能導緻了地球上包括恐龍在内70%以上的物種滅絕。然而地質勘察表明,那次可能導緻了部分物種滅絕的撞擊,不過是地球遭遇過的衆多撞擊中的一次。

在目前人類能夠找到的天體撞擊遺迹中,最大也是最古老的南非“伏利德佛”隕石坑,直徑長達140公裡,已經有19.7億年的曆史。1976年3月,在中國吉林降下的一場隕石雨中,共墜落了較大隕石138塊,最大的一塊重1770公斤,被稱為世界“隕石之王”。據統計,目前世界各地發現較大的隕石坑有140多個;每年朝着地球落下的地外物質達到500萬噸之多。

撞擊地球的天體究竟來自哪裡?它們為什麼會與地球相撞?發生撞擊的幾率究竟有多大?它們給地球究竟帶來了什麼?襲擊地球的天體主要包括隕石、小行星或者彗星。在數以百萬計的小行星中,那些飛到地球公轉軌道附近的,被稱為“近地小行星”。對地球威脅最大的就是這些近地小行星。現在已經被确認的近地小行星有400多顆,直徑在1000公裡以上的就有将近100顆。

近年來,随着對小行星監測的進一步加強,關于它們與地球發生撞擊幾率的計算也越來越精确。據介紹,要造成1公裡到10公裡級的小天體撞擊地球,即會造成某種程度的物種滅絕的概率,根據現有的預測是5000萬年一次。科學家們發現,小行星撞擊地球,除了帶給地球極為慘重的災難以外,也給人類帶來了許多從地球自身難以獲取的宇宙信息。

小行星上的金屬含量可能非常高,其中可能包括地球上的“鉑”一類的稀有金屬。甚至有人估計,一顆直徑1公裡的小行星的礦藏,可能價值億萬美元以上。對于科學家來說,隕石還有另外的研究價值。專家介紹說,太陽系大約是46億年到50億年以前形成的,地球的年齡是46億年,火星和木星之間的這幾十萬顆小行星,還是原始狀态。研究它就能分析出裡面的成分有沒有有機分子,就能夠研究出生命起源可能的途徑。

人類究竟如何應對來自小行星或者彗星的襲擊?科學家正在研究的防禦方案有哪些?這些方案又是否可行?目前,科學界防禦天體撞擊的設想方案總共兩大類。一種是将它們炸毀,破壞掉;另一種則是改變它們的運行軌道。當然,這些技術雖然在理論上都是成立的,但實際可行性仍然需要進一步的實驗研究。

有科學家設想用激光摧毀撞向地球的小天體;或者發射反物質,讓入侵者在猛烈的湮滅反應中炸毀;還可以利用“太陽帆”,使它們在光壓下扭轉飛行方向,遠離地球軌道。或者利用常規火箭把太空船發送到小行星上,把小行星推離原來的軌道。

2004年8月,歐洲航天局推出了構思宏大的“堂吉诃德計劃”。科學家将建造以“堂吉诃德”和“桑丘”命名的兩艘太空船,用來研究某一顆近地小行星。桑丘号太空船預先到達這顆小行星的運行軌道附近,在飛行的過程中,向小行星發射多個探測器。然後,堂吉诃德号太空船将以每秒10公裡的速度撞向小行星。

撞擊發生後,桑丘号太空船與地面太空望遠鏡一起監測被撞小行星,跟蹤觀察由撞擊所産生的小行星碎片的軌迹,分析整個攻擊計劃是否能夠改變小行星的飛行速度和方向。在未來,人類能否成功防禦天體對于地球的撞擊,取決于科技的發展水平。我們願意堅信,随着科技的不斷進步,6500萬年前天地大沖撞的那個瞬間不會在未來重演。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