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魚

打魚

捕魚的各種手法
現代常見的捕魚方法有用捕魚網、線、捕魚鈎、電捕魚、捕魚藥、捕魚機等方法捕魚;而民間的古老捕魚方法,都是天然捕魚法,有彎溝法、魚籠法、香味法、自然法、擋亮子等,對人與自然和諧的好風景。東北的夏天也可捕魚,但漁民一般不在這個季節撤網捕魚;一是因為夏天空氣潮濕,容易爛網;二是因為魚的繁殖期多在夏天,所以漁民自然不捕。地處東北長白山區的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及流經東北平原的黑龍江、牡丹江、烏蘇裡江,因水利資源和地理位置的優越,有關捕魚這一行當的故事、傳說、信仰和習俗,十分的悠久和豐富。
    中文名:打魚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打魚 拼音:dǎ yú

捕魚方法

彎溝法

這種捕魚方法是首先沿着湖岸沙灘挖一條彎彎的溝,溝的兩頭連着湖,溝很淺,以不出水為好,溝寬1市尺左右,漁民們叫這種溝為“籬笆溝”。魚發時,用水車從一頭車湖水,水順着彎溝從另一頭流入湖中,形成股流動的水,魚就會成群結隊順着水流搶水而上,遊進溝中,等魚鋪滿小溝,就停車拿幹灘兒魚。這種捕法在湖周圍都有使用的。

魚籠法

這是比較獨特的捕魚方式。有一種泉水的水溫比湖水略高,水質純淨,是非常好的地下礦泉水,魚非常喜歡這種泉水,漁民們稱這種泉水為“真水”,意思是真正的水。他們把這些泉水分成若幹股,順着挖好的小溝流入湖中,在出水口的地方安放一個用竹篾編的大籠子,叫倒須籠,魚隻能進不能出;在魚籠旁的水口處,用一木制水車車湖水進溝與泉水混合。抗浪魚來時,從水車下順着水流進入溝中,在溝中的泉水裡嬉戲、産卵。當它們産了卵,玩夠了,就順着水流鑽進魚籠中去了,這叫“請君入甕”。碰上好季節,一籠便可捕幾十斤甚至一二百斤抗浪魚。

香味法

這種捕魚方法很簡單,用一種青香樹枝或是山上的蕨蕨棵紮成把,因為青香樹枝或蕨蕨棵會散發出一種清香味,把香把放在岩石叫的水中,魚來時,會鑽進香把中産卵,等香把裡鑽滿了魚,就用網兜連同香把撈起來,提着香把一抖,魚就掉出來了。有時一個香把一次就可抖出三五公斤魚來。魚抖完了,把香把放入水中,讓魚卵孵化後,再把香把拿起來曬幹備用,等到下次魚發,香把又可以使用。

自然法

一條舢闆,在船靠岸一側裝一塊用三根竹竿支起一張離開水面的“布兜”,船底下有一根與船身前進方向垂直的竹竿,那竹竿橫躺在水中,基本和水底貼近,但決不會離水底太近而影響船的前進。捕魚者劃着船,優哉優哉地沿着河邊逆水向前。橫竿在前,魚兜在旁,隻要橫竿貼水底掃過,那受驚的魚兒就會躍出水面,一部分回到水中,但總有一些魚跳的地方不對——于是就跳到“布兜”裡了!那布兜中間有點堕,跳進去的魚很難再跳出來。隻要那捕魚者沿岸一直朝前劃,總有魚兒跳進那個布兜裡!

擋亮子

當江河漲水時,魚群進入河灣子覓食,等到水落下來,人們迅速用柳條、草袋于把河口堵注,等結凍之後再下網捕魚。另外,還有人在河中間放一柳條筐,筐兩邊用石頭或袋子堵上為壩。魚無路可逃,隻得順流而下,自然落到筐中。這種辦法人們多在秋季使用。

相關習俗

地處東北長白山區的松花江、圖們江、鴨綠江及流經東北平原的黑龍江、牡丹江、烏蘇裡江,因水利資源和地理位置的優越,有關捕魚這一行當的故事、傳說、信仰和習俗,十分的悠久和豐富。

東北漁業源遠流長。早在40000年—70000 年間,松花江畔就生活着進入舊石器時代晚期的遠古人類。據榆樹縣周家油坊和安圖縣明月鎮石門山“安圖人”洞穴的原始遺存證明,生活在這一時期的原始先民,已學會使用石片、獸骨打制簡易工具來獵取動物及捕撈魚蝦。在永吉縣星星哨和扶餘縣長崗于出土的新石器時代遺址文物中,也發現有骨制魚鈎和網墜等物,這說明在遠古時代,這裡就有人用原始漁具捕魚了。

當年,在東北古民族契丹國興盛時期,國王曾召集群臣在松花江冰面上,以鑿孔捕魚來作樂。招待遠方客人的方法則更為有趣。契丹國如在冬季有貴客來臨,就把帳篷搭在冰面上,在帳篷裡用鐵器将冰面磨薄,主人陪客人觀看魚兒在冰下的水中遊動而取樂。到了吃飯的時辰,再将冰面擊破,讓魚兒躍出冰面,現捕現吃,魚的味道十分鮮美。

順治十三年(公元1657 年),清政府在吉林設“打牲烏拉”,監督采捕河蛙、珍珠和名貴魚類,作為王室的貢品。

據史料記載,吉林漁民曾經由圖們江口出海捕魚,盛時多達千餘人,漁民每年作業四五個月,用刺網捕撈,人均産量可達20 噸,用網捕撈可達25—30 噸。捕撈海參每人每天可達15 公斤。由于大批男人出海捕撈,人稱“趕南海”,家裡隻撇下女人和孩子,“民間情歌”由此而生。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