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惡性血液病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ALL)是一種常見的惡性血液病,由于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内異常增生、聚集并抑制人體的正常造血,可引起患者面色蒼白、頭暈乏力、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發熱、心悸、厭食、皮膚瘀點或瘀斑等症狀,當其侵犯髓外組織時,還會出現口鼻出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骨關節疼痛、睾丸腫大等症狀。本病預後好壞根據患者具體病情而有所不同,成人患者普遍預後較差。[1]
    中醫病名: 外文名: 别名: 就診科室:血液内科、小兒科、急診科 多發群體: 常見發病部位: 常見病因: 常見症狀:面色蒼白、頭暈乏力、惡心嘔吐等 傳染性:無傳染性 傳播途徑: 中文名: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 英文名:acutelymphoblasticleukemia 傳染病:否 臨床表現:貧血,發熱與感染,出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骨關節疼痛等 發病部位:全身

病因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可能與生物、物理、化學、遺傳因素或其他血液病有關。主要因起源于B系或T系淋巴祖細胞的白血病細胞,在骨髓内異常增生、聚集并抑制正常造血以及浸潤髓外組織引起相應病變。

基本病因n

1、生物因素

主要是病毒感染和免疫功能異常。成人T細胞白血病可由人類T淋巴細胞病毒I型所緻,病毒感染機體後,内源性病毒整合并潛伏在宿主細胞内,在某些理化因素作用下,可被激活表達而誘發白血病;外源性病毒由外界以橫向方式傳播感染,直接緻病。部分免疫功能異常者,如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患者白血病的危險度會增加。

2、物理因素

主要包括X射線、γ射線等電離輻射,有研究表明,大面積和大劑量照射可使骨髓抑制和機體免疫力下降,DNA突變、斷裂和重組,導緻白血病的發生。

3、化學因素

多年接觸苯以及含有苯的有機溶劑、服用乙雙嗎啉以及服用的含有烷化劑和拓撲異構酶Ⅰ抑制劑的抗腫瘤藥物,均能誘發白血病。

4、遺傳因素

家族性白血病約占白血病的0.7%。伴有遺傳缺陷的人,如唐氏綜合征有21号染色體三體改變、先天性再生障礙性貧血、Bloom綜合征、共濟失調-毛細血管擴張症及先天性免疫球蛋白缺乏症等患者,其白血病的發病率較高。

5、其他血液病

某些血液病,如骨髓增生異常綜合征、淋巴瘤、多發性骨髓瘤、陣發性睡眠性血紅蛋白尿等。最終有發展為白血病的可能。

發病率

我國1986年白血病流行病學調查研究顯示我國的ALL發病率為0.69/10萬。在美國白人中發病率為1.5/10萬,在黑人發病率為0.8/10萬。

好發人群

1、好發于15歲以下兒童。

2、男性略多于女性。

3、有家族性白血病的人群。

4、有免疫缺陷疾病的患者。

臨床分類

    按細胞大小(FAB我國标準)

(1)L1:原始和幼淋巴細胞以小細胞(直徑小于12μm)為主,大細胞﹤0.25(25%)。

(2)L2:原始和幼淋巴細胞以大細胞(直徑大于12μm)為主>0.25(25%)。

(3)L3(Burkitt型):原始和幼淋巴細胞以大細胞為主,胞質較多、深藍色,多空泡呈蜂窩狀,大小較一緻,細胞内有明顯空泡,胞質嗜堿性,染色深。

2.按細胞表型(WHO标準)

(1)前體B--ALL:細胞形态學如L或L免疫表型為B系:CD19、CD22、CD79a、CD10陽性TdT+占ALL中80%~85%。

(2)前體T-ALL:細胞形态學如L或L免疫表型為T系:CD3、CD7、CD4、CD8陽性TDT亦可陽性占ALL中15%~20%。WHO将L(BurKitt型)歸入成熟B細胞腫瘤中。

根據形态學、免疫學和遺傳學分型(即MIC分型),可分為幾個亞型。治療及預後與分型密切相關。

1、形态學分型目前國際通用FAB分型,即按照細胞大小、核漿比例、核仁大小及數目、胞漿嗜堿程度,将急淋分為L1~L3三型。小兒ALL以L1型最多見,約占70%左右,L2型約為25%左右,L3型僅占0~4%。

2、免疫學分型白血病發生學的成熟遏制學說認為,白血病是造血細胞的某一克隆被阻滞在某一分化階段上并異常增殖的結果。因此白血病細胞具有相應的正常細胞分化階段的免疫标志。國際上用“分化簇”(CD:clusterofdifferentiation)對單克隆抗體(McAb)統一命名。将ALL主要分為T細胞系和B細胞系兩大類。兒童ALL以B細胞系為主,占80%左右。B細胞系ALL又可分為若幹亞類,目前尚無統一标準,各家不一,有的分為四型,有的分為六型。T細胞學ALL一般分為三型。由于白血病細胞具有“異質性”和“非同步性”,其免疫表型的表達差異非常大。少數病人可以同時或先後表達兩種或兩種以上系列的特征,稱為混合性白血病(mixedlineageleukemia,MAL)或雜合性白血病(hybridleukemia,HAL)。這類白血病可能起源于多能幹細胞。一般分為三型:①雙表型,指同一個白血病細胞同時表達淋系和髓系特征;②雙系型(雙克隆型),指同時存在具有淋系和髓系特征的兩群獨立細胞群;③轉換型,指白血病細胞由一個系列向另一個系列轉化。

3、細胞遺傳學分型由于細胞遺傳學的發展,特别是高分辨分帶技術以及分子探針的應用,使白血病的分型又向前推進一步。目前發現90%以上的ALL具有克隆性染色體異常。染色體異常包括數量異常和結構異常。ALL多數表現為46條染色體,其中以假二倍體為主,其次為超二倍體。

(1)數量異常①超二倍體,約占ALL的1/4,以前B-ALL多見。雖然二倍體可累及任何一條染色體,但以4、6、10、14、17、18、20、21及X染色體最常見。②假二倍體,即伴有結構異常的46條染色體,常表現為染色體易位。以L2型多見。③亞二倍體,較少見,約占3%~8%,以45條者居多,一般為20号染色體缺失。

(2)結構異常兒童ALL中,已發現近40種非随機的染色體結構異常,其中約50%為染色體易位,多數已明确其基因定位。

4、MIC分型1985年4月在比利時組成了MIC協作組,将形态學、免疫學和細胞遺傳學結合起來,制定了MIC分型。

5、臨床分型臨床一般将ALL分為标危(standardrisk,SR)和高危(highrisk,HR)兩大類。根據1993年4月廣西北海會議制定的評分标準,凡總積分<3分者為标危型,≥3分者為高危型。

臨床表現

各型ALL的臨床表現雖有一定差異,但基本是相同的。分述如下:

1、一般症狀除T-ALL起病較急外,一般起病相對緩慢。早期多表現為倦怠、無力或煩躁、食欲不振、偶有嘔吐。亦有最初表現為病毒性上呼吸道感染的症狀,或出現皮疹,然後出現無力等症狀。骨、關節疼也是較常見症狀。

2、貧血早期即出現進行性蒼白,以皮膚和口唇粘膜較明顯,随着貧血的加重可出現活動後氣促,虛弱無力等症狀。T-ALL由于發病較急,确診時貧血反而不嚴重。

3、發熱半數以上有發熱、熱型不定。發熱的原因主要是繼發感染。

4、出血約半數病人有鼻衄、牙龈出血和皮膚紫癜或瘀點、瘀斑,偶見顱内出血。出血原因除血小闆的質與量異常外,亦可由于白血病細胞對血管壁的浸潤性損害,使滲透性增加。T-ALL偶可發生DIC,可能由于原始T-ALL細胞釋放凝血酶、激酶等物質所緻。

5、白血病細胞在髒器浸潤所緻的症狀約2/3患兒有脾髒輕或中度腫大,肝髒多輕度腫大,質軟。淋巴結腫大多較輕,局限于頸、颌下、腋下、腹股溝等處。有腹腔淋巴結浸潤者常訴腹痛。約有1/4的患兒以骨或關節痛為起病的主要症狀。這是由于白血病細胞浸潤骨膜或骨膜下出血所緻。

顱内壓增高症狀可出現在病程的任何時期,尤其在應用化療而未采取有效的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預防者。T-ALL在發病早期即出現中樞神經系統浸潤,此類患兒多合并縱隔淋巴結腫大或胸腺浸潤,而産生呼吸困難、咳嗽等症狀。

睾丸浸潤可緻睾丸無痛性腫大。随着病程的延長,若不采用有效預防措施,睾丸白血病的發生将增多。合并睾丸白血病的平均病程為13個月,大多在骨髓處于完全緩解時發生。若不及時治療,則可導緻骨髓複發。

浸潤表現

(1)骨和關節疼痛骨和骨膜的白血病浸潤引起骨痛(兒童比成人、ALL比AML多見),可為肢體或背部的彌漫性疼痛,亦可局限于關節痛,常導緻行動困難,并易誤診為骨髓炎或風濕病。愈1/3患者有胸骨壓痛,此征有助于本病診斷。有少數骨劇痛是由骨髓壞死引起。

(2)肝脾和淋巴結腫大以輕、中度肝脾腫大為多見,一般不超過肋下4至6cm。ALL比AML肝脾腫大的發生率較高,腫大程度也更明顯。淋巴結腫大ALL也比AML多見,可累及淺表或深部如縱隔、腸系膜、腹膜後等淋巴結,但腫大程度一般較輕,直徑通常≤3.0cm。肝脾淋巴結腫大般在T-ALL、B-ALL更為明顯。

(3)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CNSL)CNSL常出現在ALL緩解期,初診患者相對少見。浸潤部位多發生在蛛網膜、硬腦膜,其次為腦實質、脈絡膜或顱神經。重症者有頭痛、嘔吐、項強、視乳頭水腫,甚至抽搐、昏迷等顱内壓增高的典型表現。類似顱内出血;輕者僅訴輕微頭痛、頭暈。顱神經(第VI、VII對顱神經為主)受累可出現視力障礙和面癱等。

(4)其他組織和器官浸潤ALL皮膚浸潤比AML少見,但睾丸浸潤較多見,睾丸白血病也常出現在緩解期ALL,表現為單或雙側睾丸的無痛性腫大,質地堅持硬無觸痛,是僅次于CNSL的白血病髓外複發根源。白血病浸潤還可累及肺、胸膜、腎、消化道、心、腦、子宮、卵巢、乳房、腮腺和眼部等各種組織和器官,并表現相應髒器的功能障礙,但也可無症狀表現。

檢查

預計檢查

當出現面色蒼白、頭暈乏力、惡心嘔吐、視力模糊、發熱、心悸、厭食、皮膚瘀點或瘀斑、口鼻出血、肝脾及淋巴結腫大、骨關節疼痛、睾丸腫大等症狀時,應及時就醫,醫生會先詢問一些基本情況,再對患者進行常規的體格檢查,然後會建議行血象檢查、血生化檢查、凝血功能檢查、腦脊液檢查、細胞遺傳學檢查、分子生物學檢查、免疫分型檢查、骨髓細胞形态學、細胞化學染色、超聲檢查、CT、MRI、骨髓活檢、睾丸活檢等,以便明确病情。n

體格檢查

醫生會給患者進行視診、觸診等體格檢查。以便初步了解病情。

1、視診

觀察患者有無面色蒼白、視力障礙及皮膚瘀斑、瘀點等症狀,囑患者擡頭、張嘴,檢查是否有鼻部、牙龈出血等表現。

2、觸診

先觸摸患者的四肢、脊柱、胸骨及盆骨,檢查有無壓痛和疼痛,再囑患者躺在檢查床上,輕輕按壓腹部和多部位的淋巴結,确認是否有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如患者為男性,還會脫下褲子檢查睾丸的有無腫大及其受累情況。n

實驗室檢查

1、血象檢查

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多數增高,但也可正常或減低,範圍很廣,從0.1×109/L到1500×109/L不等,中位數為12×109/L,高白細胞(大于100×109/L)占15%;通常血塗片可見原始及幼稚細胞,血紅蛋白及紅細胞下降,血小闆呈不同程度降低,可輔助診斷。

2、血生化檢查

肝腎功能、乳酸脫氫酶、電解質是必查項目。白細胞負荷大的患者可出現血尿酸及乳酸脫氫酶含量增高,少數患者會出現血鈣過多,這是由于白血病細胞浸潤骨骼産生甲狀旁腺激素樣蛋白所緻。對疾病診斷具有一定意義。

3、凝血功能檢查

發病時可造成凝血酶原和纖維蛋白原減少,從而導緻凝血酶原時間延長和出血,可輔助診斷。

4、腦脊液檢查

腦脊液檢查是診斷CNSL的重要依據,除了常規和生化檢查必須同時做離心甩片法檢查。如果腰穿無損傷,白細胞大于5×106/L并見有幼稚細胞,便可診斷為CNSL。

5、細胞遺傳學和分子生物學檢查

方法學包括染色體核型分析的常規細胞遺傳學、FISH、比較基因組(CGH)、光譜核型分析,分子學分析的聚合酶鍊反應(PCR,尤其是實時定量PCR),可以發現ALL患者的染色體和分子缺陷和分類,對診斷具有一定意義。

6、免疫分型檢查

使用系列單克隆抗體對白血病細胞進行标記,再用多參數流式細胞儀進行分析,可确定具體的臨床分型。

7、骨髓細胞形态學

骨髓塗片觀察到原始及幼稚淋巴細胞大于20%,對診斷具有意義。

8、細胞化學染色

表現為過氧化酶染色(POX)和蘇丹黑染色(SB)陰性;糖原染色(PAS)常±~+++,多為粗大顆粒或呈小珠、團塊狀;酸性磷酸酶(ACP)染色,T淋巴細胞白血病常陽性,可輔助診斷。n

影像學檢查

1、超聲檢查n心髒超聲可了解心功能;腹部超聲了解腹内髒器的情況。n2、CTn頭顱、胸部、腹部CT可評估占位、出血及炎症。n3、MRIn必要時頭顱、胸、腹部、骨骼進行MRI,評估占位及出血及血管情況。n

病理檢查

對于骨髓幹抽或骨髓壞死的患者應進行骨髓活檢;男性患者睾丸腫大時,可進行活檢以确定有無浸潤。

診斷

診斷原則

醫生會先詢問患者的一些基本情況,如家族遺傳史、既往疾病史、輻射及化學藥物的接觸史等,再結合其臨床表現和體征,并參考一系列檢查如血象檢查、血生化檢查、凝血功能檢查、腦脊液檢查、細胞遺傳學檢查、分子生物學檢查、免疫分型檢查、骨髓細胞形态學、細胞化學染色、超聲檢查、CT、MRI、骨髓活檢、睾丸活檢等,即可明确診斷。n

鑒别診斷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還需與以下疾病進行鑒别

1、傳染性單核細胞增多症

EB病毒感染所緻的疾病,臨床表現有發熱、咽峽炎、淺表淋巴結及肝脾腫大,部分有皮疹,外周血淋巴細胞比例增高,異形淋巴細胞細胞升高超過10%。其中III型細胞胞體大,細胞核形态幼稚,易與原始淋巴細胞混淆。但此類患者骨髓及外周血沒有原始淋巴細胞,血液嗜異凝集試驗陽性,血清EB病毒抗體陽性,可與ALL鑒别。

2、急性髄系白血病

M0、M1及急性混合細胞白血病,臨床表現及體征與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相似,細胞形态亦難以區分,主要依據細胞表面抗原進行區分。

3、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急淋變

伴有Ph染色體或bcr-abl融合基因的ALL與部分以淋巴細胞急性變起病的慢性粒細胞白血病患者難以區分。一般而言,前者的融合産物多為P190,後者以P210更為常見。二者治療反應亦不同。前者通過化療完全緩解後往往能獲得細胞及分子遺傳學的完全緩解,後者化療緩解後通常恢複至慢性期,獲得細胞及分子遺傳學的完全緩解罕見。

4、再生障礙性貧血及免疫性血小闆減少症

二者沒有肝脾淋巴結不大,染色體檢查常無異常。根據骨髓形态學有無異常增多的白血病細胞可鑒别。

5、慢性淋巴細胞白血病及幼淋細胞白血病

二者均表現為淋巴細胞增高,可有肝脾、淋巴結腫大,但多數臨床進展緩和,骨髓及外周血中以成熟淋巴細胞為主,後者幼稚淋巴細胞可超過55%。可通過細胞免疫表型分析與ALL鑒别。

6、類白血病反應

可有肝脾大,血小闆減少,末稍血像中偶見中晚幼粒及有核紅細胞,但往往存在感染竈,當原發病控制後,血象即恢複。

7、風濕與類風濕關節炎

風濕與類風濕關節炎常見發熱、關節痛為遊走性及多發性,輕者僅有關節痛而無局部關節紅、腫、熱、痛,這與首發症狀為關節痛而無明顯血液學改變的ALL易混淆,骨髓檢查可鑒别。

治療

治療原則

醫生會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設計個性化的治療方案。先要處理高白細胞血症、預防感染、營養支持、輸血、防治高尿酸血症腎病。再根據具體病情,選擇不同的藥物治療和放化療方案,條件合适的患者,還會進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n

一般治療

1、處理高白細胞血症

當患者循環血液中白細胞數大于100×109/L時,醫生會立刻使用血細胞分離機,單采清除過高的白細胞,給予水化和化療,同時要預防白血病細胞溶解誘發的高尿酸血症、酸中毒、電解質紊亂、凝血異常等并發症。

2、防治感染

患者常伴有粒細胞減少或缺乏,特别在化療、放療後可持續相當長時間,醫生會給予G-CSF縮短粒細胞缺乏期。若伴有發熱,還會給患者做細菌培養和藥敏試驗,并迅速行抗生素治療。

3、成分輸血支持

嚴重貧血可吸氧、輸濃縮紅細胞,維持Hb大于80g/L,為避免異體免疫反應所緻的無效輸注、發熱和預防輸血相關移植物抗宿主病,在輸血前會将含細胞成分的血液輻照25-30Gγ,使淋巴細胞滅活,輸血中則采用濾器去除成分血中的白細胞。當患者血小闆計數過低引起出血時,醫生會輸注單采血小闆懸液。當出現白細胞淤滞時,醫生不會立刻給患者輸血,以免進一步增加血黏度。

4、防治高尿酸血症腎病

由于白血病細胞大量破壞,血清及尿中的尿酸濃度增高并阻塞腎小管,可引發高尿酸血症腎病,患者要多飲水,必要時會進行24小時持續靜脈補液以保持尿液正常。在化療期間可給予别嘌醇來以抑制尿酸合成(過敏者禁用)。當患者出現少尿、無尿、腎功能不全時,醫生會按急性腎衰竭進行對症處理。

5、維持營養

ALL是嚴重消耗性疾病,特别是化療、放療引起患者消化道黏膜炎及功能紊亂時,需補充營養,以維持水、電解質平衡。必要時可經靜脈途徑補充。n

藥物治療

1、分子靶向藥物治療

具體有氯法拉濱、奈拉濱、甲磺酸伊馬替尼、妥昔單抗(抗CD20)、阿侖單抗(抗CDS2)和依帕珠單抗(抗CD22)等。

2、細胞免疫治療

嵌合型抗原受體T(CAR-T)細胞治療是一種具有特異性殺傷功效、副作用可控的抗腫瘤免疫治療新技術,是目前除了放化療以外可選擇的殺傷腫瘤的方法,目前已應用于臨床難治複發病例并有望于進入一線治療。n

相關藥品

氯法拉濱、奈拉濱、甲磺酸伊馬替尼、妥昔單抗(抗CD20)、阿侖單抗(抗CDS2)、依帕珠單抗(抗CD22)、環磷酰胺(CTX)、長春新堿(VCR)、長春地辛(VDS)、柔紅黴素(DNR)、左旋門冬酰胺酶(L-asp)、培門冬(PEG-ASP)、潑尼松(PDN)、地塞米松(DXM)、阿糖胞苷(Ara-C)、6-疏基嘌呤(6-MP)、甲氨喋呤(HD-MTX)、四氫葉酸鈣(CF)、異環磷酰胺(IFO)、依托泊苷(VP-16)、維生素B6、培門冬酶(PEG-ASP)、阿黴素(ADR)、伊馬替尼、達沙替尼、波納替尼。n

手術治療

條件合适患者可以行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n

放化療

1、化療

化療是使用化療藥物殺滅腫瘤細胞或抑制其生長、擴增。

(1)Ph陰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化療n①誘導期治療:常用方案為VDLP或VDLD或CVDLD,具體藥物有環磷酰胺(CTX)、長春新堿(VCR)、長春地辛(VDS)、柔紅黴素(DNR)、左旋門冬酰胺酶(L-asp)、培門冬(PEG-ASP)、潑尼松(PDN)、地塞米松(DXM)等。n②早期強化治療:常用CAM或CAML方案,具體藥物有環磷酰胺(CTX)、阿糖胞苷(Ara-C)6-疏基嘌呤(6-MP)、培門冬酶(PEG-ASP)等。n③緩解後鞏固治療:低、中危ALL常用mM方案,具體藥物有大劑量甲氨喋呤(HD-MTX)、四氫葉酸鈣(CF)、6-疏基嘌呤(6-MP)等,用藥期間需要進行水化、堿化;高危患者CAM或CAML方案後常用HR-1'、HR-2’、HR-3’方案,具體藥物有地塞米松(DXM)、長春新堿(VCR)、培門冬酶(PEG-ASP)、甲氨喋呤(HD-MTX)、四氫葉酸鈣(CF)、環磷酰胺(CTX)、美司那、阿糖胞苷(Ara-C)、長春地辛(VDS)、異環磷酰胺(IFO)、依托泊苷(VP-16)、維生素B6等。n④延遲強化治療:推薦VDLD(或VDLA)方案和CAM(或CAML)方案,具體藥物有長春新堿(VCR)、長春地辛(VDS)、地塞米松(DXM)、左旋門冬酰胺酶(L-asp)、培門冬酶(PEG-ASP)、柔紅黴素(DNR)、阿黴素(ADR)、阿糖胞苷(Ara-C)、6-疏基嘌呤(6-MP)、環磷酰胺(CTX)、培門冬酶(PEG-ASP)等。n⑤繼續治療(中間治療):可采用6-MP+MTX方案或6-MP/6-MP+MTX/6-MP+VCR+DXM/Dex+DNR+VCR+6-MP+PEG-Asp交替方案。n⑥維持其治療:常用有6-MP+MTX方案和6-MP+MTX/VCR+DXM交替方案。

(2)Ph陽性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的化療

t(9;22)/BCR-ABL1)陽性的ALL,早期加用酪氨酸激酶抑制劑(TKI)治療,具體有伊馬替尼、達沙替尼、波納替尼等,并在鞏固治療後進行造血幹細胞移植。

(3)CNSL的治療n初診未合并CNSL的患者不用放療,在全身化療同時采用三聯鞘注;初診時合并CNSL的患者在化療的同時采用三聯鞘注,誘導治療期間每周一次直至腦脊液腫瘤細胞消失,之後在不同治療階段鞘内注射。

2、放療n放射治療是通過使用輻射性的高能量束,殺死癌細胞。合并CNSL時若化療的反應良好,可不予放療,如需放療,可在完成延遲強化治療後維持治療前接受顱腦放療;合并睾丸白血病時,無論是否累及雙側都要進行放療。n

治療周期

受病情嚴重程度、治療方案、治療時機、年齡體質等因素影響,可存在個體差異。n

治療費用

具體費用與所選的醫院、個體治療方案、醫保政策等有關。

複發的治療

1、骨髓複發:骨髓複發的預後與複發的時間有關。持續完全緩解(Continuedcompleteremission,CCR)3年以上者;尤其停藥後複發者預後較好,約80%以上的病人可以獲得第二次緩解,約40%的病人可以長期存活。若在治療18個月以内複發,則預後不良。由于對多種藥物已經産生耐藥(multipledrugresistance,MDR),獲得第二次緩解的機會較少。既使獲得緩解,大部分病人很快複發。

骨髓複發必須采用更為強烈的再誘導方案,應用二線化療藥物。如美國CCSG協作組對第一次複發的病人應用VDLP方案,其中DNR每周25mg/m2,共用4次;L-ASP10000u/m2,每周3次,共12次,可使82%的病人獲得第二次緩解。VM26與Ara-C并用亦可使再次緩解率達到87%。

由于骨髓複發後,再次進行化療獲得長期緩解的機會較少,故有條件的應做骨髓移植。

2、中樞神經系統複發:半數以上的CNSL病人無明顯症狀,故多被忽視,常在常規鞘注預防CNSL時方被發現。症狀多為頭痛、嘔吐、乏力,亦可出現面癱、視力減退、腦膜刺激征,嚴重的可發生偏癱、失語、抽搐和昏迷。

一般來說,CNSL發生在緩解一年以内者,其長期生存率明顯低于晚期複發者。近年來由于庇護預防的改進,CNSL的發生率已明顯減低。

CNSL的診斷标準為:

①有中樞神經系統症狀和體征(尤其是顱内壓增高的症狀和體征)。

②腦脊液的改變:壓力增高,>0.02kPa(200mmH2O),或>60滴/分;白細胞數>0.01×109/L;塗片見到白血病細胞;蛋白>450mg/L,或潘氏試驗陽性。

③排除其他原因所緻中樞神經系統或腦脊液的相似改變。

CNSL的治療方法尚不統一,一般的方法包括:

①聯合鞘注:即MTX、Ara-C、DXM三聯鞘注,劑量同預防。第一周每2天鞘注1次,第二周每周2次,直至CSF正常兩次後,改為每1、2、3、6周各1次,此後每6~8周1次,直至停止化療。或開始每2天鞘注一次,直至CSF正常後改為每4~6周1次。

②放療:對反複發生CNSL者,經鞘注CSF正常後進行顱腦放療18~26Gy,3周内完成,第4周開始脊髓放療10~18Gy。

③腦室内化療:利用Ommaya貯存器植入顱内,直接将藥物注入側腦室,使藥物均勻分布于整個蛛網膜下腔,并可減少反複腰椎穿刺。但有一定危險性,導管位置不易固定,有合并感染的危險等。

③單純睾丸複發睾丸複發多在緩解2年以後,停藥後複發者比較多見。因此不能放松對睾丸的檢查。臨床多無自覺症狀,僅出現硬腫。開始多為一側腫大,若不進行治療,對側也可波及。

睾丸白血病的治療主要為睾丸放療。一側睾丸複發時,應進行對側睾丸活檢。若僅為一側發生浸潤,則對患側進行放療。由于睾丸活檢往往不能反映整個睾丸的情況,因此主張對兩側睾丸同時放療,總量20~24Gy。若發現臨近部位及附近的淋巴結有白血病細胞浸潤,則放療亦應包括這些部位。

凡CNSL或睾丸白血病複發者,無論有無骨髓複發皆應進行全身再次誘導緩解治療,否則容易導緻骨髓複發。

骨髓移植

骨髓移植(bonemarrowtransplantation,BMT)治療白血病是通過植入多能幹細胞,使白血病患兒因強烈化療和放療而受到嚴重損害的骨髓功能得到恢複,并通過移植引起的移植物抗白血病作用(graftversusleukemia,GVL)消滅化療和放療後微量殘留白血病細胞(minimalresidualleukemiccell,MRLC)。由于BMT技術和方法不斷改進,移植成功率亦随之提高,為白血病的治療開辟了一條新的途徑。由于聯合化療對兒童ALL效果較好,故先不采用BMT治療。但對于部分高危、複發和難治的病例,BMT往往是最有效的治療手段。

預後

自然病程較短,若不治療,一般多在6個月内死亡,平均病程約3個月。

一般預後

随着即學技術的提高,不少ALL患者經過治療後可保證長期存活,1~9歲且白細胞含量小于50×106/L的ALL者預後較好,70%~80%能夠長期生存至治愈,成人ALL預後遠不如兒童,3年以上存活率僅有30%。n

危害性

1、化療患者會出現副作用,如胃腸道反應,還可引起脫發,影響美觀。

2、ALL患者若沒有得到及時、有效的治療,會有死亡的風險。n

自愈性

一般不能自愈,需積極就醫接受治療。n

治愈性

經及時、有效的治療後,多數患者的病情可能得到緩解或減輕,部分患者可經異基因造血幹細胞移植治愈。n

治愈率

暫無大數據樣本研究。

一般認為高危患兒較标危患兒預後差。此外,化療後達到完全緩解的時間與預後關系密切。誘導治療後,周圍血幼稚細胞在5天内減少一半,骨髓于2周内明顯好轉,4周内達到完全緩解者,則預後較好。

并發症

    發熱

發熱是急性白血病的最常見的并發症,約半數以上患者以發熱起病,當體溫>38.5℃時常常是由感染引起的,其熱型不一且熱度不等,發熱的主要原因是細菌或病毒感染;極少數患者還可發生局竈性或多部位壞死,引起高熱或骨骼疼痛。

2.出血

急性白血病的整個病程中,幾乎所有的患者都會有不同程度的出血,40%~70%患者起病時就有出血,有研究報道,成人ALL患者血小闆在10×109/L和20×109/L的死亡率無明顯差異,隻有當血小闆<5×109/L時,才可能發生緻命性出血,嚴重的感染尤其是革蘭氏陰性杆菌感染易誘發DIC。

3.白血病髓外并發症

由于白血病細胞可以侵犯各種組織器官,或影響各系統功能,因此可引起多種并發症,有時這些系統的并發症甚至成為患者的主要臨床表現,報道中的多數系統并發症與白血病細胞有直接的關系,有些則沿不能明确其發病機制。

(1)呼吸系統并發症:成人呼吸窘迫綜合征;結節病;胸腔積液;肺纖維化。

(2)循環系統并發症:心包積液,某些ALL的首發表現為心包積液,對難治性ALL或複發ALL而言,心包積液并非少見表現,心律失常;心功能衰竭;高血壓等。

(3)消化系統并發症:急腹症;門脈高壓;消化道出血。

(4)泌尿系統并發症:腎浸潤,兒童ALL可能更易發性腎浸潤;腎功能不全;睾丸白血病;可發生任何年齡的ALL,以兒童ALL最常見,8歲以下ALL占全部TL的86.6%,CLL與CML偶爾發生TL,高危ALL更易發生,TL初診時白血胞>30×109/L是TL的危險因素。

(5)血液系統并發症:血小闆減少症與DIC;血栓的形成;溶血性貧血;骨髓壞死;高白細胞狀态與白細胞淤滞綜合征:一般而言,AL患者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大于100×109/L或慢性外周血白細胞計數大于500×109/L稱為高白細胞狀态,由此引起的各種白細胞淤滞的表現稱為高白細胞淤滞綜合征,占15%~20%,較易發生高白細胞狀态的AL類型有ALL,AML-M5,AML-M1等。

(6)内分泌與代謝并發症:糖尿病,尿崩症,病态甲狀腺綜合征,電解質紊亂,白血病發生TLS時,常表現為高鉀血症,高磷血症及低鈣血症,白血病并發的電解質紊亂亦可表現為低鉀血症,高鈣血症,低鉀血症不及高鉀血症常見,生長發育異常,兒童白血病長期接受化療可緻生長發育異常,卵巢白血病,白血病細胞浸潤卵巢并不多見,主要見于ALL。

(7)神經系統并發症:顱内出血,是白血病嚴重患者并發症,是導緻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引起顱内出血的原因有:血小闆明顯減少,白血病細胞浸潤腦血管,DIC,體内抗凝物增加等,中樞神經系統白血病是ALL最常見的并發症,癫痫:白血病患者并發癫痫發作的原因可能有CNSL,顱内出血,顱内感染或全身嚴重感染,藥物的副作用,部分患者未能明确原因,另外,白血病患者還可并發面神經麻痹,動眼神經麻痹,腓總神經系麻痹,腦膜炎,急性腦-脊髓炎,小腦綜合征,感染中毒性腦病,腦炎等,多與白血病細胞浸潤,壓迫,感染,藥物毒性等因素有關。

4.其他并發症

如皮膚損害,骨關節病變,視網膜出血,水腫,耳聾,急性腮腺炎等。

日常

積極了解疾病知識,樹立治療的信心,遵醫囑用藥,積極配合治療,術後要密切關注精神狀态及傷口情況,保證均衡飲食、合理作息,避免呼吸道感染和意外受傷,定期複查,以便醫生及時調整治療方案。n

心理護理

1、心理特點

急性淋巴細胞白血病治療期長,化療還會出現副作用,如脫發、胃腸道反應,起多種身體不适,還會使外觀形象有所改變,影響正常的社會交往,使患者産生緊張、恐懼、焦慮等心理,甚至不配合治療和護理。

2、護理措施

家屬要經常與患者溝通,了解其心理動态,并多給予一些關心和理解,緩解患者的消極情緒,配合醫護人員的治療;患者要積極了解疾病知識和治愈成功的病例,樹立戰勝病魔的信心,在頭發未長出之前,可暫時佩帶假發,保持良好的形象。n

用藥護理

化療藥物可加速白血病細胞破壞,從而釋放大量促凝物質,引起彌散性卻管内凝血,這也是化療失敗和患者死亡的重要原因,在化療期間要多注意自身對藥物的不良反應,如果出現嚴重不适及時彙報醫生。n

術後護理

術後家屬要密切關注患者的意識狀态、瞳孔、呼吸、面色和傷口情況,發現異常及時彙報醫生。n

生活管理

1、出院後保證充足的休息,避免熬夜和過度勞累,促進機體恢複。

2、保持居住室内的幹淨、整潔,勤消毒通風,對疾病有一定積極作用。

3、天氣轉涼要适當添減衣服,預防上呼吸道感染。以免影響病情。

4、可适當進行運動,如散步、太極拳等,增強機體免疫力。

5、不要用力排便、挖鼻孔和掏耳朵,防止出血。

6、加強自我保護,避免去公共場所和人多的地方,減少意外受傷的風險。

7、衣服要寬松、舒适,減少對皮膚的摩擦。n

病情監測

遵醫囑按時複診,以便醫生根據患者的病情調整治療方案。n

飲食

飲食調理

建議患者采取合理、均衡的飲食方案,以補充在疾病過程中或治療中消耗掉的營養物質,每日少食多餐,同時忌食吃辛辣、刺激性食物,促進機體的康複。n

飲食建議

1、提供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飲食

患者對各種營養的需要量增加,因此要提供高熱量、高蛋白、高維生素的食物如雞蛋、牛奶、餘魚蝦、瘦肉、動物血、動物内髒、豆腐、豆腐腦、腐竹、豆漿、水果及新鮮蔬菜,以補充身體對蛋白質的需要。

2、多飲水

充足的水分可以維持患者體内電解質的平衡。可以選擇蔬菜汁、水果汁、蜂蜜水、小米粥、南瓜羹等。

3、富含鐵的食物

多數患者有貧血和出血的情況,所以要補充一些富含鐵和具有補血作用的食物,如動物肝髒、甲魚、紅糖、黑木耳、芝麻醬、豌豆、黑豆、綠色蔬菜、大棗、蛋黃等。

4、少量多餐

患者在化療過程中,往往會出現胃腸道不良反應如惡心、嘔吐、腹瀉等,此時可采取少食多餐的進食方法,以減輕胃腸道的負擔。n

飲食禁忌

忌食辛辣、刺激性食物,以免加重腸道負擔。n

預防措施

由于病因尚不明确,目前暫無具體預防措施。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