嬰幼兒外陰炎

嬰幼兒外陰炎

外陰炎症疾病
嬰幼兒外陰炎(infantile vulvitis)常見于5歲以下兒童,多合并陰道炎,病因主要與嬰幼兒局部解剖特點、陰道環境、不良衛生習慣有關。其症狀因幼女無法表達外陰瘙癢、分泌物增多或尿頻尿急等不适,往往表現為煩躁不安、哭鬧不止,或以手抓外陰部。治療上主要為保持外陰清潔、幹燥,減少摩擦;局部及全身應用抗生素;如有異物,可在使用鎮靜劑或麻醉下取出。[1]
  • 中醫病名:嬰幼兒外陰炎
  • 外文名:
  • 别名:
  • 就診科室:小兒科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外陰
  • 常見病因:細菌感染、真菌感染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概述

由于生理特點,嬰幼兒外陰炎(infantile vulvitis)與成人在病因、表現、後果、治療方面均有所不同。

診斷

外陰疼痛、癢感、分泌物增多。外陰、陰蒂、尿道口及陰道口粘膜充血、水腫、并有膿性分泌物。内褲上經常有膿性幹痂形成,或有稀水樣的痕迹,外陰發紅、水腫,甚至皮膚剝脫。局部緻局部有抓痕、出血等現象。小陰唇粘連,尿流變細。檢查可發現小陰唇粘連的地方較薄,比較透亮。

治療措施

應首先排除特殊感染,先将分泌物送檢有無滴蟲、黴菌。必要時可作培養,明确緻病菌,給以恰當的抗菌素。局部以1:5000高錳酸鉀坐浴。外陰塗紫草油、黃連素軟膏、抗菌素可的松軟膏等。保持外陰清潔、幹燥。比較頑固的病倒,可在紫草油中或上列軟膏中加乙菧酚局部塗抹。

已形成粘連者,可于消毒後用手指向下向外分離,一般都能分開。粘連較牢固者可用彎蚊式血管鉗從小孔處伸入,随即垂直向後,将透亮區分開。分開後必須塗紫草油或消毒凡幹林軟膏,以防再粘連,每日以高錳酸鉀液坐浴1~2次後塗紫草油,直至上皮正常時為止。

病因學

新生兒出生15天内,陰道粘液呈顯着酸性反應,其酸堿度約為5.5,此後pH值上升而呈中性或堿性。女嬰出生時陰道保持無菌狀态,新生兒在娩出前後數天内,由于受母體的高雌激素影響,陰道上皮類似成人水平,糖元豐富,陰道pH為4.2~4.5。3天後其中細胞群即全部由陰道杆菌組成。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