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足麻木

手足麻木

病理特征
手足麻木,又稱為四肢麻木。指手足感覺器官障礙,中醫解釋為:麻,肌膚蟻走感,或如觸電感;木,皮肉不仁如木厚之感。由氣血俱虛,經脈失于濡養,或氣血凝滞,經絡失暢,或寒濕痰瘀留阻脈絡所緻。
  • 中醫病名:手足麻木
  • 外文名:
  • 别名:四肢麻木
  • 就診科室:
  • 多發群體:
  • 常見發病部位:手足
  • 常見病因:氣血俱虛,經脈失于濡養,或氣血凝滞,經絡失暢,或寒濕痰瘀留阻脈絡所緻
  • 常見症狀:
  • 傳染性:
  • 傳播途徑:

概述

手足麻木主要表現為手足或四肢麻木,可伴有疼痛,無力感,四肢肌膚感覺減退或消失。麻者,非痛非癢,肌肉内如有蟲行,按之不止,搔之愈甚;木則痛癢不知,真氣不能運及,如木厚之感。《丹溪心法》卷四:“手足麻者屬氣虛,手足木者有濕痰死血。”

病因病理

麻木一證屬氣血的病變,臨床上常見正虛邪實、虛實夾雜的複雜變化。多因氣虛失運,血虛不榮,風濕痹阻、痰瘀阻滞所緻。麻木一證,以氣血虧虛為本,風寒濕邪及痰,瘀為标。麻木病因雖有多端,而其病機皆為氣血不能正常運行流通,以至皮肉經脈失養所緻。氣血不足、寒氣阻滞、血脈不通、氣血不能濡養經絡是麻木病症的基礎病因。

手足麻木是以症狀命名的疾病,相類于西醫的多種結締組織疾病(如風濕、類風濕疾病),營養障礙疾病(如維生素缺乏症),代謝及内分泌障礙疾病(如糖尿病,甲狀腺機能減退症等)以及其他疾病(如感染、腫瘤),在疾病過程中所發生的多發性神經炎,及周圍神經損害。一些關節勞損性疾病,如腕管綜合症、網球肘、頸腰椎疾病等,也常以麻木、脹痛為主要症狀。高血壓,高血脂,腦動脈硬化引起的腦血管病變,也常以麻木作為主證或兼證。

臨床症狀

輕者指(趾)端麻木,重者可延伸至整個手掌及足部、四肢,甚至全身。感覺麻木困脹、屈伸不利、運動不靈活,“螞蟻爬一樣”或“針刺樣感覺”,部分患者有“襪子”“袖套”型異常感覺,自覺皮膚變厚一樣,感覺遲鈍。不少患者常于夜間睡眠時發作,以至麻醒,或者早晨起床後雙手困脹,麻木不适僵硬感,稍作活動後可緩解。

以上症狀在受寒,勞累後往往加重。伴有神疲乏力,手腳怕涼等表現。個别患者還有一些複雜的異常感覺,腳底如踩棉花或鵝卵石樣異常感、或者觸物刺痛感、燒灼感、觸電感。病程嚴重可有肌肉萎縮。但多數患者病情初期肢體運動功能可以正常,一般不影響工作生活,化驗檢查神經系統也無明顯損害病變(個别患者肌電圖異常)。本病呈慢性進展過程,可延續數年至十餘年。

疾病治療

西醫西藥治療

西醫對本症的發病原因并不完全清楚,治療以對症用藥為主,常用藥物如下:

①維生素B1、B6, 維生素B12、維生素C、蘆丁片、彌可保、甲钴铵、安維膠囊。

②靜脈輸液:胞二磷膽堿,654-2、丹參注射液等

③激素治療:氫化可的松:100-300mg(或地塞米松5-15mg)加入5-10%葡萄糖液靜脈點滴,療程1月左右後,逐漸減量。

④地巴唑,輔酶Q10 ATP、輔酶A,細胞色素C。

中醫辨證治療

風邪入絡

【症見】素有手足或半側顔面麻木不仁,可突然發生口眼歪邪,語言不利,甚則流涎,或伴有惡寒發熱,舌苔薄白,脈浮。

【治法】以解表通絡為主

【方劑】牽正散加減,藥用:全蠍5克(研末沖服),僵蠶5克(研末沖服),白附子10克,羌活、防風、獨活各15克,蒼耳子12克,天麻5克,甘草3克。水煎服。

氣虛麻木

【症見】手足漸至麻木,倦怠少食,少氣懶言,語聲低微,便溏尿清,舌質淡,脈弱。

【治法】補氣養血

【方劑】四君子湯加味,藥用:人參 5克(另炖服),炒白術 15克,茯苓20克,炙甘草10克,防風、黃芪各 15克,桂枝5克,桑枝 5克。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