殘胃癌

殘胃癌

胃手術後胃癌
良性消化性潰瘍手術5~10年後,殘胃可發生腺癌,稱為殘胃癌(cancer of gastric remnant)。因此其既可發生于胃大部切除後的殘胃内,亦可發生于單純胃腸吻合,單純穿孔修補或迷走神經切斷後的全胃内。一般認為應限于胃非癌瘤性病變手術後發生的胃癌,若因惡性病變而作手術者則應指手術後20年以上發生的胃癌。殘胃癌占胃癌一般認為在1%~5%之間。男女之比為5.4:1,平均發病年齡為65歲。
  • 中文名:殘胃癌
  • 外文名:
  • 别名:胃手術後胃癌
  • 英文名:cancer of gastric remnant
  • 季節分布:四季
  • 就診科室:腫瘤科
  • 發病部位:腹部
  • 是否常見:常見。殘胃癌約占同期胃癌患者的1%-5%,發病率逐年升高。
  • 多發群體:胃大部分切除後5年以上患者
  • 常見發病部位:胃
  • 臨床症狀:進食後飽脹,體重下降,上腹痛
  • 并發症:胃穿孔,癌轉移,營養并發症
  • 是否納入醫保:是
  • 診斷:胃鏡即可明确診斷
  • 如何治愈:經過專業醫生指導治療,但本病治愈率較低
  • 疾病類型:·腺癌(常見)·乳頭狀腺癌(少見)·管狀腺癌(少見)·黏液腺癌(少見)·印戒細胞癌(少見)·腸鱗癌(少見)

概述

在上世紀80年代,首先提出殘胃癌這個概念。-上個世紀,消化道潰瘍的治療主要就是手術為主,因為那個時候還沒有像現在這樣很有效的抑酸藥。那時良性消化性潰瘍的病人,通常采取胃大部切除術。到上世紀80-90年代時就會發現,部分患者的殘留的胃體上長出了腫瘤,這時專家就提出了殘胃癌這樣一-個名詞和概念。同樣胃癌手術以後,也有殘胃癌問題,有些病人若幹年以後也會出現殘胃癌。所以為了區别是因為手術上的複發,還是重新長出來的腫瘤,專家就提出了一個時間的概念。殘胃癌是指胃大部手術以後,至少五年或五年以後,殘胃上出現腫瘤,這個叫殘胃癌。比如做個胃癌手術,做完以後2-3年,胃上又出現一個腫瘤,這時就不考慮殘胃,最多考慮是因為複發或者轉移。但是五年以後,考慮.應該是再發的或者新發的,這時就叫殘胃癌。

殘胃癌(cancer of gastric remnant)亦稱胃手術後胃癌。因其既可發生于胃大部切除後的殘胃内,亦可發生于單純胃腸吻合,單純穿孔修補或迷走神經切斷後的全胃内。一般認為應限于胃非癌瘤性病變手術後發生的胃癌,若因惡性病變而作手術者則應指手術後20年以上發生的胃癌。殘胃癌占胃癌的0.4%~5.5%。發生率各家報告不一,一般認為在1%~5%之間。男女之比為5.4∶1,平均發病年齡為65歲。從胃手術至殘胃癌發生的間隔時間文獻報告不一,平均為13~19年,最長間隔為40年,少數病例短于10年。一般認為,胃手術後15年内,殘胃癌的發生率較一般人群的胃癌為低,而術後15年以上,發生率逐漸增高,至術後20年以上,其發生率則較一般人群高出6~7倍。因此,過去認為早期胃切除可以防止消化性胃潰瘍惡變的觀點,現已被否定。胃與十二指腸手術切除後殘胃癌的發生率兩者大緻相仿。殘胃癌的發生率與首次手術方式有關。胃次全切除術後作畢氏Ⅱ式和單純胃空腸吻合術者比畢氏Ⅰ式者更易發生殘胃癌。殘胃癌的好發部位是吻合口,但亦可彌漫發生于整個殘胃。

病因

殘胃癌發生機制尚未完全闡明,可能與術後胃内環境改變及堿性十二指腸液反流有一定關系。胃切除後胃酸缺乏與堿性十二指腸液反流,使胃内呈低酸狀态,有利于細菌繁殖,可能為産生亞硝胺類緻癌物質的細菌提供适宜的生長條件。另一方面,膽汁等堿性十二指腸反流物的長期刺激,可以破壞胃黏膜屏障,加重慢性胃炎及萎縮性胃炎的發生,使局部腸化生、不典型增生,導緻癌變。又因胃黏膜屏障的受損,使緻癌物質能直接與胃黏膜接觸,從而促使癌的發生。

症狀

殘胃癌的症狀和胃癌相似,早期往往不會有明顯的不适,當出現症狀時是在進展期或者是晚期,也不會有什麼前兆。早期的殘胃癌可能會出現一些腹部無規律的疼痛、飽脹不适、反酸、嗳氣、食欲不振等等消化道不良的症狀,進一步進展可能會出現上消化道的出血、貧血、黑便、乏力、體重減輕等,通過胃鏡進行活組織檢查可以明确診斷。殘胃癌的治療和胃癌一樣,早期進行手術治療配合化療,晚期隻能進行營養支持、止痛等對症治療。

【診斷】

由于手術改變了胃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X線鋇餐造影常可遺漏較小的病竈,故确診率為50%左右。

胃鏡檢查并作可疑部位的粘膜活檢,是診斷殘胃癌的主要方法,其确診率在90%以上。

檢查

1.血CEA

可升高,當癌變向後壁、胰腺侵及時,血CA199亦可升高。當腹腔淋巴結腫大侵及肝門時,可有肝功及血膽紅素升高。

2.鋇餐檢查

可見殘胃體積變小,胃壁黏膜不規則,有隆起或潰瘍缺損,重則出現吻合口狹窄,胃液滞留現象。

3.胃鏡檢查

内鏡下可見殘胃局部不規則隆起,中有潰瘍,病竈大多近吻合口,亦有胃底近贲門處。病理檢查可明确診斷。

4.B超檢查

B超檢查,可在口服造影劑後見局部胃壁增厚及不規則隆起,有時可探及腹腔淋巴結腫大,而超聲内鏡檢查更進一步了解病竈侵及胃壁的層次,局部活檢更能明确診斷。

狀者,應考慮為殘胃癌的可能。

并發症

1.上消化道出血

殘胃癌局部糜爛滲血,可引起慢性消化道出血。當癌變侵及胃壁血管可引起大出血,甚至有出血性休克。

2.貧血

反複少量多次出血可出現小細胞低色素貧血。當腫瘤侵及胃體、胃底時亦可出現大細胞性貧血。

3.梗阻

當癌腫侵及贲門口可出現吞咽困難,當癌變在吻合口,影響胃内容物排空可出現嘔吐,甚至輸出口梗阻症狀。

4.腹水

少數病人局部病竈不明顯或由胃壁向腹膜浸潤,可出現腹水及腹壁浸潤現象。在腹水中可找到腫瘤細胞,腹水内CEA及LDH、GGT高于血内指标。

治療

殘胃癌一旦确診,盡早手術切除,手術中應盡量切除病竈及周圍淋巴結。當發現肝有轉移時,可作肝病竈切除或局部固化。術後化療同胃癌的治療。對于不能手術切除的殘胃癌,可參考胃癌的治療方法,包括全身化療及局部治療等,可提高生活質量及延長生存期。

【治療原則】

殘胃癌一經确診,治療原則應以手術切除為主,輔以化療、放療等綜合治療。

治療方法

手術治療

胃切除+淋巴結清掃術:殘胃癌手術主張采取全腸胃切除,消化道重建,一般采取膽總管空腸吻合術,即切除全部胃、幽門下3-4cm切除十二指腸,食管胃交界部以上3-4cm切斷食管,清掃淋巴結,切除大網膜、網膜囊,根據情況切除脾髒,消化道重建腸型食管,膽總管空腸吻合。如果術中探查明确皮門有腫大淋巴結,建議采取保胰切脾,徹底清掃脾門淋巴結。

化學藥物治療

常見藥物:多柔比星、順鉑

1.術前化療:術前化療及新輔助化療可使腫瘤縮小,增加手術根治及治愈機會。

2.術後輔助化療方式:主要包括靜脈化療、腹腔内化療、持續性腹腔溫熱灌注和淋巴靶向化療等。

3.單一藥物化療:隻适用于早期需要化療的病人或不能承受聯合化療者。

4.主要可應用藥物有多柔比星、順鉑等。

中醫治療

選用針刺雙側内關、合谷、足三裡,聯合西醫常規治療可有效緩解殘胃癌的上腹部不适症狀。部分中醫藥物可配合西醫化療,在治療殘胃癌時可取得較好療效。

【病因學】

胃大部切除或迷走神經切斷後,胃呈低酸或無酸狀态,加以胃泌素分泌下降使保護性粘液減少,胃粘膜逐步萎縮。而胃手術後的膽汁、胰液和腸液的反流更損害胃粘膜,形成慢性萎縮性胃炎、腸上皮化生和不典型增生,乃是殘胃癌發生的重要原因。

胃手術後胃酸減少,有利于細菌在胃内的生長繁殖。細菌毒素及膽汁被細菌分解的代謝産物,可有促癌作用。而含硝酸鹽還原酶的細菌更能促進緻癌物亞硝胺的合成。在這些緻癌、促癌物的作用下,胃粘膜可能癌變。

胃手術後的疤痕、甚至不吸收縫線的刺激,亦可能是殘胃癌發生的因素之一。

總之,胃手術改變了胃的正常解剖和生理功能,使胃更多地暴露于緻癌、促癌物的作用之下,當機體免疫功能低下時,殘胃癌即可發生。

【臨床表現】

與一般胃癌大緻相仿。胃切除術後10年以上始突然發生胃納減退、體重減輕、糞便隐血,以及中上腹持續性疼痛且不能被制酸解痙藥物緩解等症狀,為殘胃癌的常見臨床表現。

【預防】

1.具有胃癌高風險因素病人,根除幽門螺旋杆菌有助于預防胃癌發生。

2.定期體檢,做到早發現、早診斷、早治療。

3.建立良好的生活習慣,積極治療癌前疾病包括慢性萎縮性胃炎、胃息肉、胃潰瘍及殘胃等。

【預後】

常因早期診斷困難而緻預後惡劣。殘胃癌行次全胃切除術或全胃切除術後5年生存率和未曾作過胃切除術的胃癌相仿。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