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直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的軍事學院
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是中國人民解放軍培養、造就合成軍隊高級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的最高學府。直屬中央軍事委員會領導。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為了培養與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相适應的中、高級指揮員,經中央人民政府人民革命軍事委員會主席毛澤東批準,在原華北、華東軍事政治大學的基礎上創辦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1951年1月15日,軍事學院在南京成立。劉伯承領導創建工作,并任院長兼政治委員。[1]
    中文名: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 外文名: 别名: 簡稱:解放軍軍事學院 類别:軍事學院 所屬地區:南京 知名校友:遲浩田、傅全有、陳炳德 主管部門:中央軍事委員會 主要院系:戰役、戰史、高級速成、高級函授、政治速成、基本

建成背景

1950年6月,中共中央和中央軍委研究創辦軍隊院校問題,決定首先成立一所全軍綜合性陸軍大學。10月23日,毛澤東主席電令中共中央西南局第二書記、西南軍政委員會主席劉伯承主持陸大的籌備工作。在毛澤東主席的關懷下,周恩來總理、朱德總司令、聶榮臻代理總參謀長、羅榮桓總政治部主任等親自參與規劃和指導籌建工作。周總理告訴劉伯承同志,為了辦好陸大,毛主席已聘請了一批蘇聯顧問幫助工作。

11月中旬,籌委會拟定并上報《關于創辦軍事學院的意見書》,獲黨中央和中央軍委批準。關于校名,為使接收學員具有廣泛全面性,由“陸軍大學”改為“軍事學院”。校址,曾拟設在東北、北京等地,經反複實地勘察和科學論證,考慮到當時建國伊始,财政困難,又加抗美援朝戰争爆發,用人緊迫,為了節約經費開支和争取時間,最後選定了南京原華東軍大所在地。此處位于南京紫金山麓,現成的房舍原系國民黨政府國防部和中央軍事政治學校大院,面積寬闊,環境安靜,具備辦學和生活條件。

學制,既考慮到人民解放軍正規化現代化建設的長遠需要,又考慮到抗美援朝前線急需人才,所以既設完成系(訓練期限為三年),又設速成系(訓練期限為一年),暫時以速成為主,決定先開辦高級速成科、上級速成科、基本科、情報科(後均改為系)四個學員培訓單位。接收軍、帥、團、營級幹部入學深造。以團以上幹部為主。訓練方針與目的,“就是在人民解成軍現有素質及軍事思想的基礎上,訓練熟習與指揮現代化各技術兵種,組織與指揮協同動作,熟習參謀勤務與通信聯絡。

以準備與美帝為首的侵略集團作戰的指揮人員。這些指揮人員必須是在中國共産黨的領尋下,完全忠實于中華人民共和國和中國人民事業,具有高度的愛國主義、國際主義的新英雄主義的精神、認識美帝為首的任何侵略陰謀,明确這一鬥争方向,保衛祖國,保衛東亞,保衛世界和平。”

任職情況

1950年11月30日,中央軍委任命劉伯承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軍事學院院長(1951年2月兼任政治委員),陳士榘為訓練部部長,陳伯鈞、陶漢章為訓練部副部長,鐘期光為政治部主任兼幹部管理部部長,劉忠為院務部部長。學院的領導機關和教員,軍委從全軍抽調了一批領導幹部,以原華東軍大和華北軍大部分幹部與教員為骨幹,吸收一批具備教學條件的起義與俘虜的原國民黨軍官為教員,依托華東軍區組建起軍事學院的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幹部管理部和戰役戰術等15個教授會,以及學術研究室和翻譯室。

院部類型

軍事學院設訓練部、政治部、院務部、研究部,政治、戰略、戰役、戰術、軍兵種、外軍、科學技術等教研室和電化教學中心。學員班分培訓、輪訓兩種。培訓班,學制2年,高級指揮班主要招收陸、海、空軍軍以上軍官,培養戰役指揮員;指揮班主要招收師職、少數優秀團職指揮員和參謀,培養戰役戰術指揮員和高級參謀人員。軍事理論班(1985年改為研究生班),招收軍事指揮員和教員,培養軍事理論人才。輪訓班,學制1年以内,招收陸、海、空軍軍以上指揮員,重點研究戰役課題。

軍事學院的教學工作,以馬克思列甯主義、毛澤東思想為指導,以中央軍事委員會制定的戰略方針為依據,研究外軍的戰略思想和作戰特點,探讨現代條件下人民戰争的指導規律、武裝力量的現代化建設和作戰的組織指揮問題。學員主要學習哲學、政治經濟學、社會主義建設問題、黨史、外交政策、戰争和戰略理論、戰役學、高級兵團戰術、戰史、現代科學技術知識等。教學中貫徹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教學與科研相結合的原則。教學方法以研究為主。軍事教學程序為學習理論,研究戰例,進行沙盤、圖上、野外作業和首長司令部演習。

該院培養了大批德才兼備、具有先進軍事科學知識的高、中級指揮員和參謀人員,編寫了大量戰略、戰役、戰術、政治、科學技術教材,包括為全軍編寫的戰役、戰術教材,為中國人民解放軍革命化、現代化、正規化建設作出重要貢獻。1985年12月,根據國務院、中央軍事委員會的決定,軍事學院和政治學院、後勤學院合并,成立中國人民解放軍國防大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