鲅

鲭科鲅屬的魚類的統稱
鲅魚,又稱馬鲛魚。主要生活在中國東海和黃、渤海海域。每年春季成年鲅魚從東海大洋深處洄遊到東海沿岸及黃、渤海淺灘産卵。到7月上、中旬(即小暑)前後,其幼魚體長可達10至20厘米,體重50-100克。所以真正有垂釣價值的時間還是8月上、中旬(立秋)以後到10月上旬(寒露)。這時鲅魚體重一般可達200-500克。寒露以後,長大了的鲅魚大都遊到了深水區覓食,岸上就不易釣了。
    中文名:鲅 拉丁學名:Scomberomorus niphonius(Cuvier,1831) 别名:鲅魚 界:動物界 門:脊索動物門 亞門:脊椎動物亞門 綱:硬骨魚綱 亞綱:輻鳍亞綱 目:鲈形目 亞目: 科:鲭科 亞科: 族: 屬:鲅屬 亞屬: 種:鲅 亞種: 分布區域:中國沿海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基本信息

(1)鲅(鮁)拼音:bà,bō聲母:b

部首:魚部部首筆畫:8筆

筆畫:5劃總筆畫數:13筆

筆順:撇折豎折橫豎橫橫橫撇折捺捺

(2)〔~魚〕身體呈紡錘形,生活在海洋中,可食,亦是魚肝油的重要原料。亦稱“藍點鲅”、“馬蛟魚”、“燕魚”。

(3)(鮁)

(4)鄭碼:RGXS,U:9C85,GBK:F6D1

(5)筆畫數:13,部首:魚,筆順編号:3525121113544

形态特征

鲅魚體長而側扁,呈紡錘形,一般體長為25~50厘米、體重300~1000克,最大個體長可達1米、重4.5千克以上。尾柄細,每側有3個隆起脊,以中央脊長而且最高。頭長大于體高。口大,稍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體被細小圓鱗,側線呈不規則的波浪狀。體側中央有黑色圓形斑點。背鳍2個,第一背鳍長,有19~20個鳍棘,第二背鳍較短,背鳍和臀鳍之後各有8~9個小鳍;胸鳍、腹鳍短小無硬棘;尾鳍大、深叉形。

分布與習慣

當今鲅魚的主要漁場在舟山、連雲港外海及山東南部沿海,4至6月為春汛,7至10月為秋汛,盛漁期在5至6月份。捕撈方法為流網、機輪中層拖網及鈎釣等。在資源充沛的五六十年代,5至6月份的渤海灣是捕鲅魚的好季節,太陽摸山前下流網,網浮、标芒綿延十幾裡,翌日晨起,常有三四千尾,體重三四千克的喜人收獲。鲅魚性兇悍,每年6至10月中旬常遊弋于岸邊淺水處追食,其流線的形體、極高的遊速、鋒利的牙齒,似獵豹追殺獵物,驚恐的小魚四處逃竄,常有慌不擇路而沖上岸邊礁石“起排子”,驚現鲅魚飛身捕食的壯觀場景。當值此時,垂釣者樂此不疲,礁石、舷邊“甩鲅魚”,盼上鈎。鲅魚體型較大,吃鈎迅猛,釣感挺刺激,而成垂釣者的一大樂事。

營養價值

1.鲅魚其肉質細膩、味道鮮美、營養豐富,含豐富蛋白質、維生素A、礦物質(主要是鈣)等營養元素。

2.鲅魚有補氣、平咳作用,對體弱咳喘有一定療效。

3.鲅魚還具有提神和防衰老等食療功能,常食對治療貧血、早衰、營養不良、産後虛弱和神經衰弱等症會有一定輔助療效。

食用方法

食用上鲅魚分為兩種:“鲐鲅和燕鲅”為前者體型較小,25厘米左右,後者則在40至50厘米以上。市場上賣的“燕鲅”相對大脊間刺少,肉質也要好一些,但産量也相對“鲐鲅”要少一點。由此,刺少的“燕鲅”更适合做為烹制餡料的食材,“鲐鲅”則更适合用紅燒、煮焖等方式烹制。當然,“燕鲅”用來紅燒、焖煮也是相當美味的。

鲅魚肉多刺少,味道鮮美,營養豐富,而且肉質堅實緊密,呈錐子狀,大概與它遊泳較快有關。除鮮食外,也可加工制作罐頭和鹹幹品。青島人喜歡做熏魚,鲅魚是最佳選擇,風味獨特的熏鲅魚,是佐酒下飯的美味佳肴。

一、紅燒鲅魚

1.鲅魚2塊。

紅燒鲅魚

2.将鲅魚切成小塊,放入盆中,加鹽、料酒、蔥、姜腌20分鐘。

3.鍋中油燒熱,放入鲅魚炸至兩面金黃。

4.炸好的鲅魚。

5.蔥切段,姜切片,八角一個。

6.鍋中另放油,放蔥段、姜、八角翻炒。

7.倒入料汁(醬油、醋、糖、蚝油、加水調成)。

8.放入鲅魚。

9.加水,大火燒開,轉小火悶10分鐘,湯汁剩不多加适量鹽盛出裝盤即可。

二、茄汁鲅魚

材料:

蔥一根、香菜一根、姜三片、大料一半、花椒10粒、大蒜一瓣、鹽20克、糖15克、醋少許、料酒少許、生抽少許

做法:

1.鲅魚四條,也可多準備幾條,去内髒處理幹淨,放少許鹽料酒蔥姜腌制

茄汁鲅魚

2.準備小料:番茄醬大料花椒蔥姜蒜

3.熱油放腌制好的鲅魚煎制金黃色

4.煎制好的鲅魚

5.另起鍋熱油先放蔥姜蒜大料花椒嗆鍋再倒入番茄醬少許白糖炒制

6.加溫水少許生抽醋鹽大火燒開做番茄汁

7.再把先前煎制好的魚放入大火炖制湯汁濃稠出鍋即可

8.出鍋裝盤此菜已經做成湯汁酸甜魚肉鮮美

三、熏鲅魚

材料:

鲅魚,蔥、姜、蒜、料酒、醬油、鹽、辣椒各适量。

做法:

(1)先将鲅魚洗好切成一段一段,每段大約3cm左右。

(2)放入碗中加入蔥、姜、蒜、料酒、醬油(剛好抹過魚即可)、鹽、辣椒(少量),腌制6小時左右即可。

(3)再将鲅魚撈出,放入油窩中小火炸8分鐘左右即可撈出,涼透以後就可以吃了(熱的時候吃口感沒有涼的有嚼勁)。

四、鲅魚餃子

材料:

餃子面粉500克,鲅魚肉250克,豬五花肉末100克,韭菜末100克,鹽、料酒、胡椒面、香油各适量。

做法:

(1)魚肉沖洗後剁鹹肉泥,放入碗内順一個方向攪打,增加黏勁,再加五花肉末、鹽、料酒、胡椒粉、韭菜末、香油拌勻制成餃子餡。

(2)餃子面和好,稍饧,做成60個面皮,包入鲅魚肉餡,成餃子形。

(3)鍋内加适量清水,燒開後下入餃子,煮熟撈出即成。食時蘸醋。

五、焖鲅魚

材料:

鲅魚400g,油、鹽、糖适量,生抽、米醋适量,蔥、姜、蒜适量,花椒大料适量,水适量。

做法:

(1)魚洗淨備用。

(2)魚切3厘米左右段,姜蒜切片。

(3)熱鍋涼油。

(4)鍋中加油放入花椒、大料、蔥姜蒜爆香。

(5)倒入生抽,燒開。

(6)再加入水燒開後放入魚塊。

(7)加少許醋。

(8)魚塊擺放平整後加入适量鹽,蓋鍋蓋,大火燒開。大約炖至水微幹即可。

古籍解釋

康熙字典

《唐韻》《集韻》《正韻》北末切,音撥。《說文》鱣鲔鮁鮁。按《詩·衞風·碩人》作發。《類篇》或作鱍。

又《廣韻》房廢切《集韻》符廢切,音吠。魚名。

又《集韻》普活切,音潑。魚遊貌。

又《集韻》蒲撥切,音跋。魚名。似鯉而赤。

上一篇:烤排骨

下一篇:蝜蝂傳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