蘑菇

蘑菇

蘑菇科蘑菇屬真菌
蘑菇稱為雙孢蘑菇,又叫白蘑菇,洋蘑菇,隸屬于傘菌科,蘑菇屬,是世界上人工栽培較廣泛,産量較高,消費量較大的食用菌品種。蘑菇是由菌絲體和子實體兩部分組成,菌絲體是營養器官,子實體是繁殖器官。蘑菇具有多達36000種性别 ,由成熟的孢子萌發成菌絲。菌絲為多細胞,有橫隔,借頂端生長而伸長,白色、細長,綿毛狀,逐漸成絲狀。菌絲互相綴合形成密集的群體,稱為菌絲體。菌絲體腐生後,濃褐色的培養料變成淡褐色。蘑菇的子實體在成熟時很象一把撐開的小傘。由菌蓋、菌柄、菌褶、菌環、假菌根等部分組成。大部分蘑菇可以作為食品和藥品,但毒蘑菇會對人健康造成危害。
    中文名:蘑菇 拉丁學名:Agaricus campestris 别名:大型真菌 界:真菌界 亞界: 總門: 門:真菌門(Eumycota) 亞門:擔子菌亞門(Basidiomycotina) 綱:層菌綱(Hymenomycetes) 亞綱:同擔子菌亞綱(Homobasidiomycetes) 超目: 目:傘菌目 亞目:蘑菇亞目 科:蘑菇科(Agaricaceae) 亞科:蘑菇亞科 族:蘑菇族 亞族: 屬:蘑菇屬 亞屬: 組: 亞組: 種:蘑菇 亞種: 變種: 品種: 分布區域:分布于全世界。以熱帶、濕潤地區為多。 命名者及年代: 保護級别: 中文學名:蘑菇 英文名:mushroom 分布:分布于全世界

栽培技術

栽培季節

蘑菇渭北旱腰帶地區,溫差大,空氣濕度小,季節變化快,可提前播種,時間安排在8月中旬-9月上旬。關中平原一帶安排在8月底-9月中旬,當然,有窯洞、果窖的菇農,可在麥草收獲後就能堆積發酵,7月底就可以播種,8月下旬就能收獲。玉米稈收獲後,待玉米稈幹後,能進行第二輪播種,用截斷玉米稈+牛糞,12月-元月播種,越冬,春季3月開始出菇,5月底前結束。經試驗産量和質量近似麥草。

原材料的準備

栽培雙孢菇的主料:麥草、玉米稈、牛糞。輔料;油渣、磷肥、石灰、石膏、尿素。6月份收小麥開始,收集麥草,麥草要堆在距播種大棚的空地上。堆起時不用粉碎:玉米稈收集時,待11月份玉米稈幹後,沒有綠色時便可粉碎使用,或是截成兩段均可發酵用;牛糞要提前拉回涼半幹搗碎,再堆起寬2米、高1.5米,長不限,自然發酵,溫度升到75℃。約15天翻一次堆,裡外位置調換讓其自然發酵。牛糞也可曬幹搗碎存起備用。另外,雞糞、豬糞均可加入栽培用。糞中不能摻有土塊。

油渣:最好采用菜油渣,棉油渣亦可使用。

豆稈:發酵料中加入少量豆稈效果最好。

磷肥、尿素、石膏、石灰均應備好。

⒈預濕:建堆前在麥草堆上撒上一層石灰粉,用水管澆濕麥草,讓其軟化三天,或用石灰水直接潑在上面。

⒉建堆:建堆時,将所有稱好的輔料拉到堆前,先在地面上灑一層石灰,在面上鋪一層幹的草,其厚為30厘米左右,寬為2.3米,長28米左右為1畝地料。分5-6層堆料,一層25-30厘米的麥草,上面撒一層石灰,鋪一層牛糞,撒一層油渣、磷肥、石膏(用1/2量),尿素在最上二層分别撒入,把輔料可以混合,分6份每層撒一分,再鋪料。如此一層草料、一層輔料建堆,撒完後開始澆水,将料面澆一遍水,料的四周要垂直整齊,按同樣方法作完一堆,總高為1.5米,頂部為龜背形。用薄膜複蓋發酵。

⒊第一次翻堆:建堆6天,料堆内溫度達到70-7℃,穩定後即可進行翻堆。翻堆的方法是:從料堆的一側開始撤料,在另一側重新建堆,插上木棒或竹竿,即翻滾式翻堆。翻堆時要将料堆頂部料放在一邊,後夾在中間,外層料放在内層,内層料放在外層,下層料堆放在上層,邊翻邊抖松培養料,将培養料混合均勻,排除料中廢氣,增加新鮮空氣。将剩餘的石灰、石膏分層撒上,料偏幹發黃、白時表示水分不足,要邊堆料邊灑水,補足水分。每隔50厘米豎立一根木棒,堆完棒搖動抽出,即料上許多通氣孔。每隔一天将膜揭開排排廢氣,亦利于升溫,約3天後溫度可升到70℃以上,保持2天,又進行翻第二遍。

⒋第二次翻堆:經第一次的調整水分,添加輔料,增設通氣孔,料溫上升很快,約5-6天進行翻堆,用同樣方法翻,此時可采用從一頭翻堆,排上木棒留出通氣孔,完後蓋上薄膜。用同樣方法過五天後翻第三次堆,翻後四周噴上三氯殺螨醇。

⒌第四次翻堆:三次過後,料已腐爛,熟後标準為麥草棕紅色,手一拉即斷,料握住不沾手。此時進行第四次翻堆,是把料面上邊翻邊噴除臭劑或甲醛和殺螨藥。檢查酸堿度,PH值8-8.5為宜。翻完後悶二天便可準備涼料播種。

⒍排料:當第四次翻堆後已能播種時,關鍵要會辨認料的腐熟程度,培養料要求腐熟均勻一緻,色棕紅,草稈柔軟、富有彈性,用手拉即斷,無氨味,無臭味,不發粘,不變黑,料疏松為标準。PH值7-8。不能有夾生料,否則在栽培時,會有鬼傘雜菌等發生。

具體做法:将料堆攤開,排廢氣,可在外面涼開,亦可直接進棚,按照開畦要求不同大棚,不同場地、行間、距離、厚廢都所所不同。

配料及堆制

培養料配方:每畝的用量

⒈麥草5000公斤、硼肥200公斤、鮮牛糞10立方米、尿素40公斤、棉籽殼500公斤、油渣200公斤、石灰250公斤、石膏200公斤、PH值8左右。

⒉玉米稈2500公斤、麥草2500公斤、鮮牛糞6立方米、棉皮500公斤、油渣200公斤、磷肥200公斤石膏200公斤、尿素40公斤、石灰250公斤。

⒊堆制:根據自身地理環境,無論是溫室、大弓棚、大田、窯洞栽培,堆料發酵均在距栽培場地附近,水、電要方便的進料場所建堆。

建堆發酵步驟為 預濕-建堆-第一次翻堆-第二次翻堆-第三次翻堆-第四次翻堆-撤堆,共計:28天左右。以上已叙述過。

大棚、露地選擇及開畦

栽培蘑菇,現有的溫室大棚、大弓棚、中小棚均可栽培。若需建棚,在收過小麥的地裡,弓棚南北走向,溫室東西走向。大棚用舊薄膜或黑薄膜,加草簾均可。一般棚長30-50米為宜。

⒈大棚開畦方法是

① 直畦:棚内鋪料一般三行料二行走道(4米的棚),或四行料三個走道。兩邊畦放線鋪料各60厘米,中間畦放線鋪料1.2米,走道各70厘米。

② 橫畦:在棚内中央留一條寬70厘米的溝路兩邊作橫畦,每畦放線鋪料80厘米-1米,畦溝間隔40厘米,以此作完,算好棚長能做多少畦。不管那種開畦做法,把畦提前整平,雜草拔掉,鋪料前一天灌一次大水,濕度适宜,使棚内土壤手捏成片,一拽即散,便可進行鋪料播種,每畝地撒石灰25公斤。

⒉露地開畦方法是 将畦子直開,畦寬1米,直道寬70厘米(兩邊各留10厘米作取土用),畦深20厘米,是地下畦,畦高出地面20厘米是地上畦。把土壤水份灌好,後劃線鋪料、涼料排廢氣。

鋪料播種

鋪料播種應選在晴天和陰天進行,不能在雨天播種,因料被雨水淋後,一是會增加含水量,二是易感染雜菌。晴天中午強陽光下也不宜播種,以免曬死菌種。

⒈鋪料: 将堆制發酵好的培養料從料堆上撤出放在撒有鮮石灰的畦面上,讓其散熱冷卻到30℃以下,然後抖散并混勻培養料後鋪在成龜背型的畦床上,鋪料厚度為20厘米左右,料厚薄均勻一緻。邊鋪料邊播種。

⒉播種 :播種方式有撒播、穴播和層播。麥粒菌種應采取分層撒播,不管大棚和露地栽培均可采取撒播。

每平方米用種1.5-2瓶,菌種要求菌絲濃白、粗壯、不吐黃水、沒有萎縮、無雜菌、無螨蟲。先将菌種瓶在0.2%的高錳酸鉀水溶液裡洗一遍,表面消毒後再用,将菌種瓶打碎,種塊放入幹淨的盆中,用手掰碎,取三分之二的菌種,往料面上撒一遍,再用叉或手抓提培養料,讓菌塊落入料層中,整平料面,再将餘下的三分之一菌種均勻地撒在料表面,最後用木闆或盆底稍壓平料面,緊跟複蓋土壤。厚度4厘米左右,特别注意:撒種時面積不宜過大,應撒多少土蓋多少,另外大棚可采用播種7天後複土。

複土及管理

⒈複土時間 播種後應立即複土,有利于保溫保濕發菌,還可提早出菇,一般在播種25天左右就開始出菇。若料水份偏濕,可播種7天後才開始複土,一方面讓水分蒸發,另一方面可看到菌種塊菌絲生長情況。播種後上面可蓋薄膜或草簾。

⒉複土方法 栽培雙孢菇必須複蓋土壤,不複地是不出菇的。大棚、露地栽培勻從走道中直接取土。先将走道出挖處打碎,上面撒上少許磷肥、爐渣、石灰粉、拌勻,最大土粒不能超過2厘米,土濕度是手捏成扁并能搓成團、而不粘手為宜。邊撒種邊蓋土,露地播種的可直接蓋上一層地膜和草簾,畦要帶龜形,料面上土四周要蓋嚴,均勻4厘米厚左右;走道順便形成了一條地溝,地溝能放水,增濕、通風、保濕。

⒊複土後的管理 大棚播種,複土後料面可以不蓋草簾,為了預防土表面水分流失快,可以蓋一層地膜,前三天不要揭膜,以後每天揭一次,每次通風30分鐘,以增加菌床内新鮮空氣。若土表面幹發白,可用噴霧器表面噴濕,若膜下菌絲已上土約15天左右,可去掉薄膜,增加濕度,讓氣生菌絲倒伏增粗,呈線狀橫向生長,使土内菌絲往土下長,往往因土層幹燥菌絲上不了土表面,可根據菌絲上土情況靈活管理,菌絲離表面土1厘米,料内全部長白,時間約20天左右;便可進入出菇期管理。

出菇管理

當氣溫降到20℃以下,保持13℃以上,上滿料的菌絲很快就會出菇,此時關鍵在于保持土層的水分。檢查土層菌絲是否離表面1厘米左右,菌絲邊低,出菇慢,菌絲在表層,出菇密而個體小,易(開傘)成薄皮菇,産量低。

⒈催菇 催菇即是誘導菌絲扭結形成原基。催菇的方法主要是用水來進行,此次噴水叫結菇水。當菌絲長到距土層表面1厘米時,噴一次重水,每平方米用水1.5-2.5公斤。噴水可根據土的幹濕程度噴,宜在上午或下午棚溫20℃以下噴水,噴水後,要加大通風量,大棚兩側要打通風孔,兩頭要揭起,每天1-2次,每次30分鐘。噴水後,若溫度适宜,在土壤中便形成大量的小白點狀原基,此時不能再噴水,以免原基死亡,注意保溫保濕管理。

⒉子實體生長時間的管理 噴水後形成的原基,經過2-3天以後,便分化形成菇蕾,當其長到有黃豆粒大時,噴一次重水,增加土壤的濕度,滿足子實體生長所需水分,此次用水叫出菇水。噴水還要根據天氣、土壤濕度和菇蕾大小、多少而定。在晴天,土壤偏幹發白,菇多,菇蕾大時,噴水量要大。要用噴霧器噴水,或者用灑水壺裝水淋下。在雨天和陰天,土壤濕潤,菇少、菇蕾小時,少噴水或不噴水。菇體表面光滑、潔白、無鱗片時,則表明分水不足,就要及時噴水增加濕度。出菇土的濕度仍是能捏扁并搓成圓形而不粘手為宜,菇蓋長到5厘米左右便可采收。

采收與管理

⒈采收 當菇蕾長到菌蓋直徑達到3-5,菌膜未破裂,菌褶沒有裸露出來時,就要采收。一般适溫下5-7天便可采收。采收時,采大留小,旋轉摘下,注意不要傷及周圍的幼菇。叢生的菇,用刀切取大菇,留下小菇繼續生長,采菇留柄1厘米,切口要平整,不破裂,切根時将開傘菇、畸形菇分别裝在一起,标準菇整菇裝在一起,要輕拿輕放,裝入塑料筐或桶中。采收同時,清理掉菌床上的死菇、病菇,用土填補好菇腳坑。

⒉轉潮管理 每批菇采完後,徹底清理去掉蓖床上的殘留根和死菇,修補好複土層、填平菇腳坑,噴一次殺蟲藥,氯氰菊脂和殺螨藥,然後噴一次重水,即稱轉潮水。過3-5天,下一潮菇又形成了。有的菌床連續出菇,一般出4-5潮菇,營養基本耗完。春節上凍前,若播種早,9月初下種,12月前可出2-3茬,晚了隻出一茬,越冬,春季3月份後再出三茬。關中地區氣候幹燥,人為管理程度大,出菇潮數明顯,南方濕潤地區,連續出菇,沒有明顯潮次。秋菇質量比春菇好。

越冬管理

當氣溫低于10℃時,就極少有菇長出,此時停止噴水,做好越冬管理。其做法是:在畦料面上蓋上一層草簾或薄膜,保溫保濕管理,每周揭開1-2次,通風1小時,要在中午進行,若床上有菇,及時采收,檢查菌床土壤不能過幹,保持土處于微濕狀态。

春菇管理

每年冬季玉米稈收獲後,在11-12月份可以發料播種。冬前越冬發菌,春季出菇,此批菇也叫春菇,秋菇播種未出完菇的春季溫度到12℃以上,即3月中旬,便進入春菇管理。此時揭去薄膜,噴一遍殺蟲藥,後再噴重水1次,澆濕透土壤,走道灌滿水。若土幹,可分作2次上大水,直至土壤滲透,春季溫度上升快,菇長的快,5月天氣,每天要采2次,避免采大菇和開傘菇,後兩茬菇出來後,可噴營養素、菇大多等,以增加産量和質量。

病蟲害防治

在磨菇生長過程中,由于不适宜的環境條件,或沒有發酵的培養料,或是采菇後沒有及時清理等諸多原因,都會導緻發生病蟲害,要求每個管理人員,一定要有嚴格、衛生、保量的完成每個操作過程,棚内場地常撒石灰,發料一定要熟透拌勻,複土要幹淨,用水要衛生,用清潔水,通風良好,棚内空氣新鮮,都會減少病蟲害發生。一旦發生有菌蠅、線蟲,用菇蟲淨、高效氯氰菊脂噴霧或灌食鹽水,蘑菇上表面出現斑點,要多通風,少上水,用噴重康甯或百菌清克黴靈噴霧,以便要做到早預防早治療,這樣病蟲害發生是完全可以控制的

蘑菇追肥有竅門

一般而言,蘑菇出菇盛期和生長後期,生長期間養分供應不及時,會使得蘑菇産生畸形菇,嚴重影響蘑菇的産量和質量。對蘑菇進行及時的追肥,能使得蘑菇的産量有所提高。蘑菇在大棚中播種,應将大棚内的溫度調節在20℃以下,保持13℃以上,上滿料的菌絲會很快出菇,農業人員應保持土層的水分。據了解,蘑菇一般以經常澆水,小水勤澆為宜,一般每畝每批蘑菇應進行追肥2-3次,同時,應結合水進行追施,每平方米的用量為250-500毫升,在蘑菇施肥後應施一次清水,可及時的洗去蘑菇體上的肥液,可以及時的避免蘑菇花斑、黃斑的發生。肥液和水進行施用,可能夠使得蘑菇充分吸收。

為了有效的提高蘑菇的産量,應及時施用肥料提高蘑菇的生長發育。農業人員加強蘑菇間的管理,選用尿素150克或選用氨水250毫升,進行兌水50公斤,在溶化後進行均勻噴施,可促使蘑菇的的菇體變厚;可選用綠勃康1∶1000倍液,在蘑菇的子實體發育期間到蘑菇黃豆大小時進行均勻噴施,每隔5-7天噴施一次,可以及時的避免畸形蘑菇和病害的發生,可有效的提高蘑菇産量的20-30%;蘑菇噴施植物健生素水,使用植物健生素金都一号粉劑稀釋1000倍(每平方米用量2克兌水l000毫升)進行噴施。每次出菇後噴灑一次。可以促進蘑菇肥大,結實,可增加蘑菇的保鮮期,一般可增産20-30%。同時,蘑菇中可追加施用優質腐熟的人糞尿,将人糞尿兌水10-20倍進行噴施,噴完後可用清水噴灑一次,促進蘑菇的正常生長。

生物性狀

綜述

平常叫做蘑菇的是真菌中的一類,即擔子菌的子實體。子實體是擔子菌長出地面的地上部分,為蘑菇的生殖器官,樣子很像插在地裡的一把傘。地下還有白色絲狀,到處蔓延的菌絲體,這是擔子菌的營養體部分,即非繁殖器官。在一定溫度與濕度的環境下,菌絲體取得足夠的養料就開始形成子實體。子實體初期像個雞蛋露出地面,迅速發育成子實體,有菌蓋、菌柄、菌托、菌環等。成熟子實體的形狀、大小、高低、顔色、質地等差别很大。大的直徑可達40厘米左右,高可達50厘米左右;小的直徑不過半厘米,高不過1厘米。

現将它各部分的性狀說明如下:菌蓋是子實體最明顯的部分,好像一頂帽子。形狀多種多樣,一般常見的有鐘形、鬥笠形、半球形、平展形、漏鬥形等。菌蓋顔色十分複雜,雖然可以基本上辨别出白、黃、褐、灰、紅、綠、紫等顔色,但是各類顔色中又有深、淺、淡、濃的差異,更常見的是混合色澤。幼小與老熟時它們的顔色可以不同,周邊有全緣而整齊的,也有呈波浪狀而不整齊或撕裂的。菌蓋表面有皮層。在皮層菌絲裡含有不同的色素,因而使菌蓋呈現各種不同色澤。皮層下面便是菌肉,一般由長型的絲狀菌絲組成,有的則由膨大的泡囊狀菌絲組成。菌肉顔色以及受傷後顔色的變化,常因種類不同而不同。一般菌肉多呈白色或污白色,有的呈淡黃色或紅色等。例如牛肝菌菌肉受傷後多變為青藍色,稀褶黑菇先變成紅色後變黑色,卷邊網褶菌傷後變褐色,而變黑蠟傘傷後變成黑色。

子實層體

子實層體是長在菌蓋下面産生子實層的部分,有的呈葉狀,叫作苗褶。有的呈管狀,叫作菌管。菌褶呈放射狀排列,向中央連接菌柄的頂部,向外到達苗蓋邊緣、子實層就排列在苗褶兩側,或存在于菌管裡面的周圍。

菌褶經常看見的菌褶顔色,一般是孢子的顔色。幼嫩時一般是白色,老熟後變成各種不同的顔色。菌褶的形狀有寬的、窄的,三角形的。有等長的、不等長的、分叉的等。苗褶與菌褶間,有的有橫脈連接,有的在靠近菌柄的一端互相交織成網狀等。菌褶的邊緣通常完整平滑,但有呈波浪狀或鋸齒狀的,也有邊緣粗糙有顆粒狀物的。菌褶與菌柄連接的方式是分類的重要依據之一。通常有以下幾種。

⑴ 離生:菌褶不與菌柄連接,因而在菌褶與菌柄之間有距離。

⑵ 彎生:菌褶與菌柄連接處稍微向上彎。

⑶ 直生:菌褶直接與菌柄連接,不向下延長,也不向上彎曲。

⑷ 延生:菌褶沿菌柄向下延伸。

菌管菌管可長可短,一般與菌褶與菌柄連接方式相似。也有離生、彎生、直生和延生等方式,有的容易和菌肉剝離,菌管間也極容易相互分離。但那些不成放射狀排列而類似菌褶的,就不容易相互分離。它們的顔色多樣,與菌管口部的顔色相同或不相同。

菌褶的兩側和菌管的裡面布滿子實層。子實層中有擔子、囊狀體等。擔子通常棒狀,有四個小梗,上面各生一個擔孢子。有時隻生兩個小梗,産生兩個擔孢子。擔孢子簡稱孢子。它的形狀、顔色、大小、花紋是蘑菇分種的重要依據之一。其形狀有圓的、卵圓的、橢圓的、圓筒形的、多角形的、星狀的等。它們的外面有一層或兩層膜,膜光滑或粗糙,有小疣、小刺、網紋、棱紋等。囊狀體生在擔子間,它們的起源多數如同擔子,分布在菌褶的整個表面,因為它着生位置不同,又給以不同名稱。生在菌褶兩側的叫囊狀體,生在菌褶邊緣的叫褶緣囊體。它們通常沒有顔色,但在有些種内部有顔色,它的形狀有多種,如棒狀、紡錘狀、梭狀、瓶狀、洋梨狀等。頂端有尖細呈尾狀的、有頭圓的、有角狀的、也有頂端有結晶體的等。

生長環境

蘑菇隸屬于擔子菌綱,傘綱目,蘑菇科蘑菇屬,是世界上人工栽培最廣泛,産量最多,消費量最大的食用菌。蘑菇喜歡陰涼潮濕環境,比如樹林深處,人工的陰涼潮濕的環境。

蘑菇菌絲生長的溫度範圍是4-32℃,以20-25℃為最适宜。在20-25℃時,菌絲生長較快,濃密,健壯有力。高于25℃菌絲生長雖快,但稀疏無力,若 達30℃以上,則菌絲受害,生活力降低;低于15℃,菌絲生長緩慢。冬季可忍耐0℃低溫。子實體生長的溫度範圍是5-25℃,最适溫度為14-16℃之 間。在14-16℃時,子實體生長較快,菌柄矮壯,肉厚,質量好而産量高。高于18℃。子實體生長雖快,但菌柄細長,薄皮易開傘,質量差;低于12℃,于 實體生長緩慢。出菇後,如遇連續幾天23℃以上的高溫,會造成死菇現象,菌絲生活力降低。室溫在5℃以下,子實體停止生長,菌絲體生長也極其緩慢。蘑菇子 實體散落孢子的适宜溫度為18-22℃。溫度超過25℃時,即使其他條件适宜,也不散落孢子。一般經培養2天左右,即可落下孢子,待培養血内孢子已呈深咖 啡色時即可分離。孢子萌發的适宜溫度為23-25℃,溫度太高或太低,都會延長萌發的時間,甚至不會萌發。蘑菇是一種腐生真菌,不能利用太陽光能進行 光合作用,完全依靠培養料中的營養物質進行生長發育。在營養物質中以含碳物質為最重要,其次是含氮物質和無機鹽。

蘑菇菌絲适應的酸堿度 較廣,在pH5-8.5之間菌絲均能生長,以中性偏酸(pH6.5-7.0)生長最好。但這樣的酸度對許多雜菌特别是黴菌也最為合适。如果調整到中性偏堿 (pH7.0-7.5),可以抑制雜菌的滋生,蘑菇的菌絲體也能正常生長,同時可以延緩随着菌絲不斷生長培養料的逐步酸化。 此外,蘑菇菌絲體和子實體不需要光線。直射光會使菌絲産生淡黃色,影響菌絲的生長,也會使子實體變黃,表面硬化,品質變差。

蘑菇的生長環境往往缺少氧氣。因為菌絲在呼吸作用中不斷地吸收氧氣。放出,菇房中培養料的繼續分解也放出 二氧化碳,所 以在蘑菇生長的環境中,容易積累二氧化碳,而缺少氧氣。菌絲體在培養料中若通氣不良,會逐漸退化。形成子實體時若通風不好,小菇會變黃死掉,正在生長的子 實體也會生長很慢,甚至死亡。種菇在成熟開傘階段氧氣不足,便不會落孢子,孢子在氧氣不足的情況下,也不會萌發。因此,在蘑菇的生長發育過程中,應加強通 風換氣,保證有充足的氧氣。

食用品種

食用蘑菇是理想的天然食品或多功能食品。在全世界食用最多的通稱為蘑菇,學名為雙孢蘑菇。

從野生種類中進一步篩選馴化優質生産菌種大有潛力。中國曾在世界上首次馴化并人工栽培成功了香菇、木耳、金耳、銀耳、草菇、金針菇、猴頭菌、竹荪、茶樹菇等,現已馴化了蒙古口蘑,而野生食用菌美味牛肝菌、羊肚菌、紅鉚釘菇、橙蓋鵝膏菌、粘蓋牛肝菌、正紅菇等等也可以大量采集,供銷于國内外市場。

蘑菇又名雙孢蘑菇、白蘑菇、洋蘑菇、蒙古蘑菇、蘑菰、肉菌、蘑菇菌,各地區對蘑菇的名稱有所不同,但蘑菇一名比較通用。蘑菇營養豐富,是高蛋白、低脂肪,富含人體必需氨基酸、礦物質、維生素和多糖等營養成分。

毒菇類型

如果吃了蘑菇發生了身體不舒服的感覺,應該及時到醫院診治,千萬不可大意。

我們可以把蘑菇中毒病例分成6種類型:

⑴胃腸中毒型:通常的中毒症狀是強烈惡心、嘔吐,腹痛、腹瀉等,毒粉褶菌、臭黃菇和毛頭乳菇,黃粘蓋牛肝菌和粉紅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類型中毒,已知有80餘種。

⑵神經精神型:已知有60餘種。中毒症狀是精神興奮,精神錯亂或精神抑制等神經性症狀。如毒蠅鵝膏菌、半卵形斑褶菇中毒後可引起幻覺反應。

⑶溶血型:主要症狀是在1-2天内發生溶血性貧血,症狀是突然寒戰,發熱,腹疼頭疼,腰背肢體疼,面色蒼白,惡心,嘔吐全身虛弱無力,煩躁不安和氣促。此類中毒症狀主要由鹿花菌引起。

⑷肝髒損害型:引起這類中毒有關的種約20餘種。除上述已提到含毒肽、毒傘肽的種類外,如環柄菇屬的某些種。

⑸呼吸與循環衰竭型:引起這種類型的毒蘑菇主要是亞稀褶黑菇。死亡率較高。

⑹光過敏性皮炎型:中國發現引起此類症狀的是葉狀耳盤菌。

值得提及的是,在現代高科技發展中,人們發現鵝膏菌毒肽對真核生物細胞的RNA聚合酶Ⅱ具有專一性抑制作用,而鬼筆毒肽對肌動蛋白具有束縛作用。它們被用于現代生命科學的研究中,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毒菇鑒别

有毒無毒的鑒别方法

一看生長地帶。可食用的無毒蘑菇多生長在清潔的草地或松樹、栎樹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長在陰暗、潮濕的肮髒地帶。

二看形狀。無毒的菌蓋較平,傘面平滑,菌面上無輪,下部無菌托,有毒的菌蓋中央呈凸狀,形狀怪異,菌面厚實闆硬,菌杆上有菌輪,菌托杆細長或粗長,易折斷。

三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鮮野蘑菇撕斷菌株,無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個别為白色),菌面撕斷不變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濃,呈赤褐色,撕斷後在空氣中易變色。

四聞氣味。無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異味,如辛辣、酸澀、惡腥等味。

五測試。在采摘野蘑菇時,可用蔥在蘑菇蓋上擦一下,如果蔥變成青褐色,證明有毒,反之不變色則無毒。

六是煮試。在煮野 蘑菇時,放幾根燈芯草,些許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燈芯草變成青綠色或紫綠色則有毒,變黃者無毒;大蒜或大米變色有毒,沒變色仍保持本色則無毒。

七是化學鑒别。取采集或買回的可疑 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紙浸濕後,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鹽酸或白醋,若紙變成紅色或藍色的則有毒。

毒蘑菇識别難度很大,以上經驗很多情況下并不完全可靠,因此沒有專業人士在場時,如果憑自己或自己信任的人的經驗不能百分之百确定某種野生蘑菇可食(此處經驗指吃過并能憑外形判斷),那麼唯一正确的方法是:絕對不要吃!

上一篇:荇菜

下一篇:西安事變新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