萊蕪梆子

萊蕪梆子

山東省萊蕪市地方傳統戲劇
"萊蕪梆子",又名"萊蕪讴",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劇種,已有二百多年曆史,是中國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中的奇葩。山東萊蕪梆子的音樂具有鮮明的特色,其唱腔高亢雄壯、高昂粗犷、剛勁挺拔、激烈奔放,氣氛熱烈,旋律平實、行腔流暢,具有濃厚的鄉土氣息和獨特的藝術魅力。
    中文名: 外文名: 别名: 中文名稱:萊蕪梆子 聲腔:梆子、徽調 批準時間:2008年 别稱:萊蕪讴 非遺級别:國家級 代表劇目:《兩狼山》、《燒戰船》 遺産編号:Ⅳ-119 流行區域:萊蕪及周邊地區 遺産類别:傳統戲劇 申報地區:山東省萊蕪市

概述

戲曲劇種。又名萊蕪讴。流行于山東中部萊蕪、泰安、新泰一帶。包含梆子與徽調兩種聲腔。清道光三十年(1850)前後,徽班經運河進入山東,由濟甯沿驿道流入泰安一帶。

泰安縣夏張鎮的老陽春班,就是早期定居在山東的徽班之一。其後,流行于山東汶上一帶的梆子腔,因在泰山廟會等活動中,得與徽班接觸,互相影響,逐漸結合;同治十三年(1874)成立的科班小陽春班,就同時傳授徽調與梆子兩種聲腔。此後陸續成立了十幾個科班,造就了近400名職業藝人。後來在長期流傳過程中,逐漸改以演唱梆子腔為主。

劇種簡史

萊蕪梆子的劇種起源有三種說法:一是由流行于魯西南一帶的梆子腔演變而來;二是由徽班傳授;三是由徽戲和梆子腔結合而成。這幾種說法雖都有一定的形成因素,但淵源關系與河北省贊皇絲弦卻很相近。

1790年(清乾隆五十五年),安徽的“三慶”徽戲班奉調入京獻演,随後,“四喜”、“春台”、“和春”等徽班接踵進京,其它許多徽班也紛紛向此開拓。1850年(道光三十年)前後,徽班“老陽春”沿運河、順驿道流入泰安一帶,後來在泰安西南程子寨定居。在此前後,陝西、甘肅一帶的秦腔經河南流傳到汶上地區,形成了特色鮮明的本地梆子腔。

這種梆子腔粗犷高昂,比徽戲更加符合當地人民的性格和趣味,因而影響不斷擴大。面對這一嚴峻形勢,為了争取觀衆,以利自身發展,“老陽春”便逐步全盤吸收梆子腔這個藝術形式,開始了新的探索。在相當長的演出活動中,曆代班社都是徽戲和梆子戲同班并存,但不合二為一,演員既能演唱這一聲腔的戲,又能演唱那一聲腔的戲。

随着時間的推移,本地演員越來越多,受當地方言、習俗和群衆愛好的影響越來越深,便逐漸改為以演唱梆子戲為主,徽戲的成分日益減少,以緻絕迹。而被徽班吸收的梆子腔也演變成為獨具特色的萊蕪梆子。清朝光緒末年到抗日戰争爆發,為萊蕪梆子的興盛階段,專業班社數量可觀,演出活動十分活躍,流行區域不斷擴大。

萊蕪梆子曆史上屬于民間藝術,以萊蕪、泰安、新泰為主要活動區域,後來流行于東至日照,西至平陰,南到臨沂,北抵濟南的廣大區域内,但以在萊蕪、泰安,新泰、沂源影響最深。在當地流傳着“跑斷腿,磨破腳,還不知趕上磨旦子(萊蕪梆子著名老藝人)出角不出角”的歌謠,可見其魅力之大,影響之廣。

1954年1月山東省萊蕪縣成立萊蕪縣民藝劇團,1956年更名為“萊蕪梆子劇團”,使該劇種得以進一步發展提高。1965年劇團晉京彙報演出《送豬記》,受到周恩來總理、朱德委員長、彭真、葉劍英和楊尚昆等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親切接見和高度評價;1975年又為慶祝建國26周年晉京獻禮演出《三定樁》,1977年《三定樁》赴廣交會為130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演出。

1982年初又到懷仁堂和人民大會堂演出《紅柳綠柳》,再次受到彭真、康克清等中央領導同志的接見。其中《三定樁》和《紅柳綠柳》分别由上影廠、“八一”廠和山東電影制片廠搬上銀幕,并先後有《借閨女》等幾個劇目被省、市電視台錄制,其中《借閨女》被中央電視台轉播。

現代戲《正月十五雪打燈》獲1995年度山東省精品工程獎,1996年參加文化部在西安舉辦的全國梆子戲優秀劇目交流演出,榮獲七項獎。1997年,現代戲《雪野風情》獲山東省第四屆精品工程獎。現代戲《好兒好女》、《大山魂》、《釣魚人》先後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推媳婦》2000年12月參加全國部分省市農村題材小戲調演在長安大戲院演出,2002年參加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群星獎”優秀劇目展演,國務院副總理李岚清前往觀看,給予高度評價。

1850年前後,徽班經運河入山東,定居在泰安縣夏張鎮王侍郞家的“老陽春”班,是徽班之一。此後,浒于汶上一帶的梆子,經常與徽調同台演出,逐漸結合。1874年成立了科班“小陽春”班,1895年在萊蕪北勺山成立了“長順”班,繼而成立了吉慶等十幾個科班。

1954年1月成立了萊蕪縣民藝劇團,1956年改名為“萊蕪梆子”劇團。自建國以來,萊蕪梆子劇團挖掘、整理、改編、上演了傳統劇目384個,改編、移植、創作上演了現代戲260個,其中《送豬記》、《三定樁》、《紅柳綠柳》、《借閨女》晉京在中南海懷仁堂演出,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贊揚和接見。1977年《三定樁》赴廣交會為一百三十個國家和地區的友人演出。《三定樁》、《紅柳綠柳》分别被搬上銀幕。

1990年劇團被文化部命為“全國編演現代戲先進單位”,是全國現代戲年會會員團。1992年小戲《推媳婦》參加全國“天下第一團”展演并獲獎,2000年12月參加全國省市農村題材小戲調演在長安大戲院演出,得到了首都專家高度評價。2002年,參加文化部在北京舉辦的“全國群星獎優秀劇目展演”,國務院副總理李岚清前往觀看,給予高度評價。現代戲《正月十五雪打燈》獲1995年度山東省“精品工程”獎。

1996年,該劇在西安參加了文化部舉辦的“全國梆子戲優秀劇目交流演出”,榮獲七項大獎。1997年,現代戲第四屆《雪野風情》獲山東省“精品工程”獎。1999年,現代戲《好兒好女》獲山東省第五屆“精品工程獎”,參加第六屆山東文化藝術節演出獲劇目一等獎,2000年榮獲第八屆“中國人口文化獎”二等獎。

2001年,現代戲《大山魂》獲山東省第六屆“精品工程”獎,參加山東省第七屆文化藝術節演出獲劇目三等獎。2003年現代戲《釣魚人》獲山東省第七屆“精品工程”獎。

我團常年堅持送戲下鄉,平均每年演出達到300餘場。傳統代表劇目有《穆桂英挂帥》、《借閨女》、《王華買爹》、《王華下書》、《王華登基》、《穆柯寨》、《佘太君辭朝》、《十五貫》、《逼婚記》、《孫安動本》等30多個,其中有《借閨女》等12個傳統劇目被齊魯音像出版社錄制出版。

為了演出市場的需求,我團還組織演出各類大型歌舞、廣告類演出,進一步拓寬了演出市場。

現劇團擁有演職人員70名,其中國家一級演員及一級演奏員6名,二級演員、二級演奏員18名,三級演員、演奏員28名。

2008年,萊蕪梆子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藝術特點

唱腔

萊蕪梆子唱腔的顯着特點:一是高亢雄壯、氣氛熱烈,特别是男腔用假聲翻高、往裡吸氣演唱的“立嗓”,和女腔的尾音翻高八度、使用假聲演唱的小嗓,稱為“讴腔”,清亮高昂,餘音萦繞,不論是反映興緻勃勃的情緒,還是表現氣憤難忍的心情,均能收到良好的效果;二是旋律樸實,行腔流暢,沒有大幅度的旋律變化和音符跳躍以及較長的花腔拖腔,演唱起來吐字清晰,節奏明快,如唱似說,質樸自然;三是長于體現正劇,特别是喜劇氣氛。

表演

萊蕪梆子表演的主要特點:一是粗犷豪放,長于誇張。花臉,特别是二花臉的“推圓場”,手掌撐開,前後推動,整個身體随之大幅度地前仰後合,靠旗前後擺動,推之見勇,動中見猛,舞台人物勇猛威武的形象栩栩如生,氣派很大。

二是樸實生動,生活氣息濃厚。特别是小旦的台步,稍大而節奏稍緩,整個身軀從頭到腳十分協調地一起扭動,上下渾成一體,酷似舊時代的農村少女,使人感到親切、生動,别具風味;三是邊唱邊舞,長于刻劃人物,體現劇情,塑造舞台形象,增強藝術感染力。《三定樁》中陳大爺、陳大媽老兩口邊唱邊舞的表演音樂樸實,節奏歡快,氣氛熱烈,妙趣橫生。

場面

萊蕪梆子的場面主要包括伴奏、闆式和曲牌。

傳統的伴奏樂器分為三大件:大胡琴,俗稱大提琴,椿木為筒,呈圓形,前端蓋以梧桐闆,琴杆粗短,63(正工四)定弦,琴音高昂、清脆、純正,皮弦為内弦,老弦為外弦,戴鐵指用硬弓演奏,自《三定樁》開始,改為皮絲弦為鋼絲弦,變鐵指硬弓為皮指套軟弓演奏。

作棱月琴,琴面呈八角形,兩面蓋以梧桐闆,琴頸短,無品,用牛角撥子戴鐵指演奏,25(皮尺合)定弦;三弦,251(尺上合)定弦。為了克服樂隊音色高、嗓尖的弱點,後來去掉三弦,增加中音闆胡,調式定弦同大胡琴,但比它低八度,組成了新的“三大件”。其它伴奏樂器有笛、笙、二胡等。1974年起,還将西洋樂器中的大貝司、大提琴、黑管、長笛等列入樂隊編制,加強了低音區,增加了音域厚度,改善了音色質量。

打擊樂器

打擊樂器的配備:除用空心檀木制成的梆子外,其餘與京劇基本相同。其演奏特點,除配合唱腔闆式的“打頭”還保留它固有的風格外,其餘“打頭”(包括演員造型和武打等)已大量吸收了其它劇種的優勢部分,較前有了很大的變化。

闆式

萊蕪梆子使用的闆式共有29個,其中老一代班社傳下來的27個,即大慢闆、中慢闆、快慢闆、過眼腔、哭劍、慢流水、快流水、垛闆、吊鑼、快梆子、慢梆子、光才光、緊垛子、頂簾子、慢乍黃、快乍黃、大起闆、大載闆、小載闆、緊闆、哭迷子、金鈎挂、呱達嘴、一串鈴、娃娃腔、小放牛、大鋸缸。排練劇目《紅柳綠柳》時,在紅柳《我要繡》的唱段中,新創了一個類似豫劇二八闆的闆式,定名為“柳闆”;在《拐磨子》一場戲裡,新創了一個3/4節奏的闆式,定名為“柳調”。

曲牌

萊蕪梆子的曲牌比校豐富,已收集到的有117個。其中主要是老一代班社流傳下來的,也有一部分是後來新創作的。大體可分為唢呐曲牌、絲弦曲牌和笛子曲牌三大類。

主要劇目

萊蕪梆子包含梆子與徽調兩種聲腔。據1954年調查,萊蕪梆子的傳統劇目有267個。其中梆子劇目164個,徽調劇目103個。基本劇目稱為江湖十八本,其中《兩狼山》為梆子腔,《燒戰船》等為徽調。早期名演員有陳富美、胡大采、孫玉才、胡慶松等。

建國以後,萊蕪梆子得到了較快的發展,出現了三個高峰期。二十世紀六十年代,整理了《兩狼山》、《趙連岱借閨女》等傳統劇目;編演了現代戲曲《送豬記》,晉京演出。二十世紀七十年代中期到八十年代初期,編演了《三定樁》、《紅柳綠柳》等,并晉京演出。其中《三定樁》、《紅柳綠柳》等戲已攝制成影片,《趙連岱借閨女》等錄制為電視片。

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末期以後,編演了《雪落黃河》、《推媳婦》、《正月十五雪打燈》、《雪野風情》、《好兒好女》、《大山魂》、《釣魚人》等戲。2009年創作演出的大型現代廉政劇目《兒行千裡》獲得省委宣傳部,省文化廳五項大獎,并在全省十七地市巡演。

代表人物

陳富慶

胡大采

孫玉才

胡慶松

老藝人紅臉胡慶松,擅演《兩狼山》、《斬黃袍》等。

代表作品

《打櫻桃》丘生與書僮秋水寄居舅父穆員外家,穆女與丫環平兒因打櫻桃見丘,丘與秋水均思慕成病,平兒代為撮合。舅夫妻邀丘同赴壽山文章大會,秋水囑丘中途假作墜馬傷臂先回,與女相會;秋水亦與平兒談情;舅因關彥從中進言,趕回撞破,乃逼丘生赴試而去。

《荷珠配》

員外劉志偕因女金鳳暗贈未婚夫趙旭銀,怒責之,金鳳忿而投水。後家遭火災,劉與仆趙旺暫居廟中,趙旺行乞,且趙旭已中狀元,又知丫環荷珠冒金鳳名已嫁趙旭,趙旺使劉前往認親,适真金鳳遇救來會,責荷珠,趙旺代荷求情,趙旭雙娶二女,劉亦認趙旺為子。

《八寶珠》

該劇描寫明末熹宗天啟年間,閹宦專權,朝庭腐敗、貪官污吏、橫征暴斂、官逼民反。沿海登州,農民梁彥章率衆“動皇綢、斷珠寶”,殃及汝甯上蔡好友姚瑞龍,被刑部判斬。梁彥章大義勇為劫刑救人的故事。

《斬黃袍》

周世宗柴榮死,趙匡胤用苗訓之計,黃袍加身于陳橋即位,始建宋朝。河北韓龍與妹素梅赴汁梁見駕,趙封素梅于桃花官,貪戀酒色,不理朝政。鄭子明聞訊,怒打韓龍,竟被斬首。高懷德闖官辯理,殺死韓龍。鄭妻陶三春司夫被斬,兵園皇城,趙匡風一再求饒,陶乃劍斬黃袍,洩憤撤兵。

上一篇:民俗文化

下一篇:傳統文學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