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德鎮瓷器

景德鎮瓷器

古代漢族陶瓷
漢族勞動人民瓷器制作的曆史悠久,品種繁多。景德鎮瓷器始于漢代,東漢約公元25-220年,此時的陶器“質甚粗,體甚厚,釉色淡而糙”,“隻供迩俗粗用”,并不遠銷。因此,影響所及,極為有限。五代時的景德鎮以為南方最早燒造白瓷之地和其白瓷的較高成就而奠定了自己的地位,從而打破了青瓷在南方的壟斷局面和形成“南青北白”的格局,對于宋代青白瓷的制作,對于元、明、清瓷業的發展有着極為重要的作用, 是漢族陶瓷燒造史上重要的曆史時期,景德鎮瓷器大量系藝術陶瓷、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着稱,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幹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裡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産品為大宗,顔色釉為名産。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霁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産品馳名世界, 是稱譽世界的古代漢族陶瓷藝術傑出代表之一。
    中文名:景德鎮瓷器 外文名: 别名:稱譽世界的古代漢族陶瓷藝術傑出代表之一 英文名:Jingdzhen ceramic 四大特點: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 四大名瓷:青花瓷、顔色釉、玲珑瓷、粉彩瓷 網絡平台:52瓷器商城、大陶網、買好瓷 所在地域:江西景德鎮 地域品牌:景德鎮 主要産業:景德鎮陶瓷茶具、藝術瓷、日用瓷

創始人

趙慨(公元304-?) 字叔朋,河北滏陽(今河北省邯鄲市磁縣)人。晉代陶工,景德鎮瓷器師祖。早年在福建、浙江、江西為官,因不趨炎附勢,疾惡如仇,得罪上司和僚屬,遭奸臣所害,降職貶官,來到新平鎮隐居。在浙江為官時了解和掌握了越窯制瓷技藝,對新平鎮陶瓷的胎釉配制、成形和焙燒等工藝作一系列重大改革,以提高當地制瓷技術水平和産品質量,對推動新平鎮燒造制品由陶器階段進人瓷器階段起重要作用,受到後人尊敬愛戴,稱為“制瓷師主”。據《浮梁縣志》載,“道通神秘,法濟生靈……鎮民多陶,悉資神佑。” 明洪熙年間,少監張善始祀佑陶之神,在鎮内禦瓷廠建起了一座“師主廟”,後又稱“佑陶靈祠”,尊趙慨為“師主”、“佑陶之神”。明人詹珊作《師主廟記》。

瓷器紋飾

在中國古代,經過近千年的陶瓷文化及工藝的發展,陶瓷器物發展了很多不約而成的紋理與紋飾,小編就為大家講解下陶瓷常用的紋理與紋飾。

【和合如意圖】清代瓷器紋樣。如意,僧具之一,講經時多用之。《釋家要覽》載:“如意之制,蓋心之表也,故菩薩執之,狀如雲葉”。民間則作為玩賞的吉祥物。《琅環記》載:“昔有貧土,多陰德,遇道士贈一如意,凡心有所欲,一舉之頃,随即如意,因即名之也。”瓷器上繪荷花(和)、盒子(合)、靈芝(如意)、,象征“和合如意”。

【金玉滿堂圖】瓷器紋飾。流行于清代。金玉滿堂是形容财富極多。《老子》:“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後又将金玉滿堂稱富有才學之人。《世說新語·賞譽》載:“王長史(王蒙)謂林公(支遁),真長(劉惔)可為金玉滿堂”。因魚與玉音近,故清代瓷器以繪金魚來比喻金玉滿堂。

【獨占鳌頭圖】瓷器紋飾。鳌魚,傳說中的海大龜(鼈)。一說形似龍,好吞火,故立屋脊。亦名蠻蛤,好風雨,背負蓬萊之山于海中。唐、宋時期皇帝殿前陛階上镌有巨鳌,翰林學士、承旨等官朝見皇帝時,立于陛階正中,故稱入翰林院為上鳌頭。《玉壺清話》載:“座主登庸歸鳳閣,門生批诏立鳌頭。”後稱狀元及第為獨占鳌頭。明清瓷器上繪有此圖,以康熙制品為精。

【祝壽圖】瓷器裝飾題材。清康熙時頗為流行。内容有“西王母祝壽”、“福祿壽三星”、“八仙慶壽”、“萬壽無疆”、“壽桃”、“雙螭捧壽”、“蓮花八寶托壽”等。有的碗、盤飾有用一百個不同字形的壽字組成的“百壽紋”。此外,有的壺全器作壽字形,寓祝壽之意。

【蓮花紋】南北朝以後流行的瓷器裝飾紋樣之一。南北朝至唐代,蓮花紋常作為瓷器的主題紋飾,碗、盞、缽、盤的外壁或内劃複線仰蓮,有的盤心還飾蓬萊紋,酷似盛開的蓮花。亦見雕刻成立體狀的蓮花,如:南北朝的仰複蓮花尊,五代的蓮花形盞托等。宋代開始變為輔助紋飾。元至清代,蓮花紋的變化較多,有纏枝蓮、把蓮等,并常于動物紋樣組合在一起,如:蓮池水禽、蓮池遊魚等。

【海水紋】瓷器紋飾之一。流行于宋代。海水布局為圓圈形式,多為八至十圈,中心為海螺紋或飾一朵花。各窯均有,而風格不同。

【海龍紋】瓷器裝飾紋樣之一。流行于明清時期。畫面為遊龍出沒于驚濤駭浪之中。鬥彩海龍紋龍身用青花勾勒,填以黃彩,行雲與海水均以青花和綠彩組成,浪濤則不施彩,顯出浪濤天的氣勢。

【梧桐圖】清代瓷器紋樣之一據說系瓷制藝人根據唐人王勃《滕王閣序》的詩意,将“江西八景”中章江門和滕王閣組合為景逐漸演變而來,又以“梧桐引得鳳凰來”的佳句,稱此圖為“梧桐”。畫面景、物、人皆備,宛如一幅江南漁、樵、耕、讀山水風俗畫,邊緣飾織錦圖案,輔以串珠裝飾,中間飾象征吉祥的“八寶”紋樣。整個畫面構圖嚴謹,繁而不亂。

【嬰戲紋】瓷器上裝飾的兒童嬉戲、玩耍的畫面。始見于唐代長沙窯,在注子的流下用褐彩繪一肩負蓮杖、手挽飄帶的胖娃,外罩青釉。宋金時期,耀州窯、定窯、介休窯、景德鎮窯、磁州窯等均有嬰戲紋産品。裝飾方法為刻劃、印花、繪畫等。圖案有童子戲花、雙嬰劃船、騎竹馬、抽陀螺、釣魚、玩鳥、蹴鞠、趕鴨、放鹌鹑、攀樹折花等,筆劃簡練流暢,構圖生動活潑。明清時很流行。

嬰戲紋

【嬰戲三果】嬰戲紋之一。所見為宋代定窯印花器。三個兒童一騎于樹枝上,一坐于樹枝上,一立于樹枝上,分别攀拽樹上的桃子、石榴、枇杷,天真可愛。

【眼前見喜圖】瓷器裝飾題材。盛行于清代。畫面以動、植物為主要内容,以諧音或表意突出“喜”字。如:繪梧桐、喜鵲,稱“同喜”。繪喜笑顔開的四個童子,稱“四喜人”。繪一豹、一喜鵲,稱“報喜”。繪二喜鵲、一銅錢,稱“喜在眼前”。繪二童子笑臉相對,稱“喜相逢”。繪梅花梢上落一喜鵲,稱“喜上眉梢”。繪一灌獾、一喜鵲,稱“歡喜天地”。繪一喜蛛下垂,稱“喜從天降”。繪兩隻喜鵲,稱“雙喜”。

【福祿壽圖】清代瓷器裝飾題材。畫面繪蝙蝠、鹿桃或松、鶴、壽星老人等内容。蝠、鹿音同“富”、“祿”,分别代表富貴和高官厚祿,松、鶴、壽桃、壽星均寓有長壽之意。此圖又稱“三星”。瓷器上裝飾此圖,象征福、祿、壽三星高照,表達了世人的美好願望。

【纏枝紋】瓷器上最常見的紋樣。盛行于元代以後。明代或稱為“轉枝,以植物的枝杆或蔓藤作骨架,向上下、左右延伸,形成波線式的二方連續或四方連續,循環往複,婉轉流動,變化無窮。纏枝蓮、纏枝牡丹、纏枝草蔓均屬此類。

【饕饕紋】又名獸面紋。饕饕是一種神話動物,面部兼有牛、羊、虎、熊等動物的特征,猙獰恐怖。以《呂氏春秋》“周鼎着饕饕,有首無身”的記載而名。明清瓷鼎、瓷爐上見有仿商周銅器的饕饕紋,裝飾技法有印花、刻花、彩繪等多種。

【羲之愛鵝圖】明清瓷器的常見紋飾之一。王羲之是東晉傑出的書法家。為了掌握書法技巧,養成了“愛鵝”的癖好。他從鵝行水的動作中悟出了用筆的方法。曾以書寫一部《道德經》的代價換取了山陰道士所養的鵝。後世因有羲之愛鵝之說。明成化鬥彩高士杯上的羲之愛鵝圖,王羲之頭、手及下身衣着均為青花,上身衣服輪廓内填以礬紅。僮兒手捧圖書,除衣服填成水綠色外,其他部分均用青花勾填,鵝為赭色,輪廓用青花勾出。水、垂柳、苔點、坡石、草竹均以青花為主,或填加相應的色彩。構圖十分精美。

【麒麟送子圖】瓷器紋飾。古時将麒麟視作祥瑞、稀有之物,用“鳳毛麟角”形容罕見而珍貴的事物。清人祝賀親友得子,往往在瓷器上畫麒麟送子圖或寓“早生貴子”、“福增貴子”之意。

曆史發展

景德鎮瓷器從漢朝開始燒制陶器,距今1800多年,從東晉開始燒制瓷器,距今1600多年。景德鎮素有“瓷都”之稱。景德鎮瓷器造型優美、品種繁多、裝飾豐富、風格獨特。

考古發掘表明,景德鎮自五代開始生産瓷器,宋、元兩代迅速發展,至明、 清時在珠山設禦廠,成為全國的制瓷中心。

景德鎮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制作。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青花鬥彩、新花粉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豔奪目。

景德鎮瓷業習俗是景德鎮制瓷曆史的重要組成部分。景德鎮在宋代出現"村村窯火,戶戶陶埏"的景觀,瓷業習俗已具雛形。

從民窯來說,最晚自宋末元初起,景德鎮制瓷業燒、做兩行便開始分立。“陶食工,不受藝傭,帚賃窯主,以相附合”。清代才出現兼營燒做兩行的“燒囵窯戶”。同時,民窯業也具有完善的生産體系。這個體系分為不同的行業,各行各業都有其行幫組織,他們既各自獨立經營,又處在經常的互相聯系中。由于分工不同,工匠必須各自掌握一種專門技藝,并以此為終身職業。這對工匠的工藝水平的提高和技藝的娴熟提供了有力的保證,也為新工藝的創造提供了更多的機會。景德鎮明清時期的制瓷工藝成就,是與景德鎮瓷業生産分工細緻的特點分不開的。

大量系生活用瓷和陳設用瓷,以白瓷為着,素有“白如玉,明如鏡,薄如紙,聲如磐”之稱,品種齊全,曾達三幹多種品名。瓷質優良,造型輕巧,裝飾多樣。在裝飾方面有青花、釉裡紅、古彩、粉彩、鬥彩、新彩、釉下五彩、青花玲珑等,其中尤以青花、粉彩産品為大宗,顔色釉為名産。釉色品種很多,有青、藍、紅、黃、黑等類。僅紅釉系統,即有鈞紅、郎窯紅、霁紅和玫瑰紫等,均用"還原焰"燒成。産品馳名世界。

中國古代造瓷,在釉色方面,素有崇尚青色傳統,以青為貴。以前的各朝所追求的色調,無非是濃淡不一,意境略異的青色瓷,而且,重色釉也不曾有過彩繪。景德鎮窯在北宋時期,仿效了青白玉的色調和濕潤的質感,創造性地燒造出了一種“土白壤而埴、質薄膩、色滋潤”的青白瓷,使青瓷藝術達到了高峰。這種青白瓷大部分在坯體上刻暗花紋,薄剔而成為透明飛鳳等花紋,内外均可映見,釉而隐現青色,故又稱影青瓷。這種影青瓷當時則着行海内,天下均稱為景德鎮瓷器,從而使景德鎮在南北各大窯之間,嶄露頭角,争得一席之地。

元代發展

景德鎮瓷業發展到元代,工藝上出現了劃時代的變革。在短短的一個世紀裡,繼宋代創青白瓷之後,又創燒成功具有高鋁氧成分的白瓷、青花瓷、釉裡紅、青花釉裡紅等新品種,結束了我國瓷器以單色釉為主的局面,把瓷器裝飾推進到釉下彩的新時代,形成了鮮明的中國瓷器之特色。從而把景德鎮瓷業推向遙遙領先的地位。

元代景德鎮窯在宋代青白釉生産的基礎上迅速崛起,其中最令人矚目的成就是創燒了成熟青花、釉裡紅及各種單色釉品種。青花瑞獸紋盤便是其中上乘之作,其形大而規整,内底主是題紋樣繪麒麟竹石瓜果花卉紋。這種将傳說中的瑞獸與寓意興旺發達的竹石瓜果組合在一起的圖案,主要流行于制作精細的大盤上。紋樣線條流暢,通體細色肥腴,青花鮮麗濃重。

明代發展

明代是景德鎮的鼎盛階段的開始,陶瓷藝術集曆代瓷藝之精華,取得了更高的發展。凡前代已有的品種,此時應有盡有;大量新工藝、新的裝飾手法,也先後湧現。如清新優雅,氣韻生動,足與水墨畫并駕齊驅的永樂、宣德青花;鮮紅瑩亮,色若朝霞,燦如霁日宣德霁紅 ;釉下、釉上,互相掩映,柔和精巧的成化鬥彩;薄如紙、瑩如玉、吹之欲飛的永樂薄胎甜白;金碧輝煌,雍容華貴的嘉靖、萬曆五彩;還有黃、綠、紫相間成趣的素三彩,色如翡翠的孔雀綠、深沉幽淨的霁青,嬌豔柔美的淺黃,呈色穩定的礬紅等等,都創始于明代,如百花齊放,萬紫千紅,盡态極妍。

明洪武二年,朝廷在景德鎮設“禦窯廠”。其時鎮内官窯有58座,民窯達數百座,“晝間白煙掩蓋天空,夜則紅焰燒天”,足見當時生産規模之宏大。在全國十餘省開設的四十多處瓷窯場中,除浙江龍泉窯仍以青瓷為着,其他窯場多因技藝停滞而蕭條,或因戰禍困擾而沉沒,惟有景德鎮為“天下窯器所聚”,抑人之短,揚己之長,形成全國的燒造中心。

明、清以後,珠山禦廠的設立和***市場的進一步擴大刺激了景德鎮制瓷業的蓬勃發展,緻使幾乎所有散落在鄉村的小窯作坊都集中到城區,形成衆多的手工業工場,吸納了大量從業人員,"窯戶與鋪戶當十之七八,土著十之二三"。景德鎮由此成為"五方雜處"、有"十八省碼頭"之稱的陶瓷大都會,為瓷業習俗的最終形成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民國時期,景德鎮瓷業習俗的突出表現是客籍瓷商隊伍的不斷壯大及瓷行、瓷莊和瓷号的大量湧現。各商幫都有自己的瓷行、瓷莊或瓷号,他們加強了景德鎮與外地的聯系,也操縱了景德鎮瓷器的運銷。随之而來的各地風俗習慣給景德鎮瓷業習俗增添了新的内涵。

洪武年間是明代釉裡紅燒制最興盛時期,不僅數量多,而且多為大型器皿。永樂白瓷頗負盛名,世稱“甜白”。據文獻記載永樂皇帝對潔素瑩然的白瓷甚為喜愛,這應是永樂白瓷風行的主要原因。白釉暗花執壺和暗花雙耳扁壺,以其變化多姿的造型、纖細古樸的手法、晶瑩白潤的釉色向世人展示了景德鎮工匠高超的制瓷技藝。宣德年間是明代青花燒造的黃金時期。青花龍紋扁壺群冠衆器之首,其形成高大俊美,胎細釉潤,紋樣用進口的蘇麻離青繪畫而成,色澤鮮麗濃重,傳世實物屈指可數。藍地白花折枝花果紋盤明代景德鎮禦器廠的傳統産品,在各朝制品中尤以宣德器為精美。 鬥彩創燒于成化期,這種在釉下用青花勾勒紋樣的輪廓線,釉上用紅、黃、綠、紫等色填彩的瓷器名聞遐迩,傳世器多由台灣“故宮博物院”收藏,私人能珍藏到成化鬥彩器的實屬鳳毛麟角。

明代晚期是青花五彩燒制空前絕後的時代,其中尤以嘉靖萬曆的數量為多,但形制高大、技藝高超、蓋與器身均保存完好的器皿則并不多見。

清代發展

清代,中國瓷器的生産進入了一個新的曆史時期,特别是雍正産品,以其胎細釉潤,紋樣典雅精美而獨樹一幟。粉彩鹌鹑圖瓶便是其中的一件絕世佳品,這種在彩料中采用金紅着色,并運用玻璃白打底渲染的新工藝,不僅能将圖案的陰陽面生動逼真地表現出來,而且比傳統的五彩色澤更柔和淡雅,特别是配上細白的胎壁後,更加精美,讓人有愛不釋手之感。

鴉片戰争以後,中國淪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會,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了嚴重摧殘,千載名窯也停滞而趨向衰落。陶瓷生産水平繼續下滑,生産規模也日趨萎縮,制造工藝上仍沿行舊法。

景德鎮畢竟有悠久的制瓷傳統,廣大瓷工身懷絕技,在極其艱難困苦的情況下,奮力發展以手工技藝為特色的仿古瓷、美術瓷生産,堅持與外國機器制造的日用瓷相抗争,保持了中國瓷器在國際上的美譽,于衰落中顯示了振興陶瓷的潛力。

現代景德鎮的制瓷工藝繼承了傳統的技法,吸收和借鑒了國内外的精華,使陶瓷制作達到了一個又一個的高度。所以說,一部中國陶瓷史,就是一部形象的中國曆史,一部形象的中國民族文化史。

現代發展

改革開放以後,景德鎮瓷器在工藝和技法上有了很大的突破,景德鎮瓷器也經曆了從國有十大瓷廠到民營企業的轉變。景德鎮地區的瓷器可以說已經發展到了另一個新的階段,陶瓷企業越來越多并且規模也越來越大,并且形成了“術業有專攻”的态勢,在燒成難度很大工藝如高溫顔色釉、粉彩軋道工藝、各種瓷器的器型上都有很大的發展,比如餐具陶瓷上加如了很多新的款式,有歐式風格的也有韓式風格的餐具出現。

陶瓷之路

陶瓷是中國人民奉獻給世界的一件寶物,這一定程度上改變了所用民族的生活方式和價值觀念。伊斯蘭民族用中國的大青花瓷盤盛飯裝菜,然後很多人圍着一圈共同席地享用;菲律賓等民族将中國陶瓷作為神物頂禮膜拜;非洲人将中國瓷器裝飾于清真寺、宮殿等建築上。古羅馬人将中國的絲綢奉為上流社會和貴婦的奢侈品,并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引發了一場絲綢與道德之間的争論。絲綢與陶瓷作為物質産品出現,其意義不僅隻此作為可用、可穿之物,由此而延伸出來的兩條大道,徹底改變了中國與世界的關系。

“陶瓷之路”(TheChinaRoad)發端于唐代中後期,是中世紀中外交往的海上大動脈。因瓷器的性質不同于絲綢,不宜在陸上運輸,故擇海路,這是第二條“亞歐大陸橋”。在這條商路上還有許多商品在傳播,如茶葉、香料、金銀器……。之所以命名為“陶瓷之路”,主要是因為以瓷器貿易為主的性質,也有人将這條海上商路稱為“海上絲綢之路”。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唐代中後期,由于土耳其帝國的崛起等原因,“陸上絲綢之路”的地位開始削弱。“陶瓷之路”的起點在中國的東南沿海,沿東海、南海經印度洋、阿拉伯海到非洲的東海岸或經紅海、地中海到埃及等地;或從東南沿海直通日本和朝鮮。在這條商路沿岸灑落的中國瓷片象閃閃明珠,照亮着整個東南亞、非洲大地和阿拉伯世界。唐代史書記載,唐代與外國的交通有七條路,主要是兩條:安西入西域道、廣州通海夷道,即“陸上絲綢之路”和“海上陶瓷之路”。唐代商業的繁榮不僅從長安體現出來,在東南的揚州也更是如此,揚州時有“雄富甲天下”之美名,否則就不會有李白之“煙花三月下揚州”,杜牧的“十年一覺揚州夢”。如果說陸上“絲綢之路”給中國帶來了宗教的虔誠,那麼“陶瓷之路”則給中國帶來了巨大的商業财富,同時也為殖民掠奪打開了方便之門。因此,16、17世紀以後的“陶瓷之路”,在某種意義上講,成了殖民掠奪之路。

名瓷系列

景德鎮瓷器自古以來,名揚天下。在琳琅滿目的瓷器中,最著名的有典雅素淨的青花瓷,明淨剔透的青花玲珑瓷,五彩缤紛的顔色釉瓷,幽靜雅緻的青花影青瓷,古樸清麗的古彩瓷,萬紫千紅的新彩瓷,明麗隽秀的窯彩瓷,别開生面的總和裝飾瓷等。這些珍貴的名瓷,被人們譽為“中華民族文化之精華”、“瓷國之瑰寶”。

青花玲珑瓷

景德鎮青花玲珑瓷是明永樂年間在镂空工藝的基礎創造和發展起來的,已有500多種年間的曆史。瓷工用刀片在坯胎上镂成點點米粒狀,被人們稱為“米通”,又叫玲珑眼,再填入玲珑釉料,并配上青花裝飾,入窯燒制而成。它顯得靈巧、明徹、透剔,特别高雅秀潔。

景德鎮青花瓷

景德鎮青花瓷,被人們稱為“人間瑰寶”。始創于元代,到明、清兩代為高峰。它用氧化 钴料在坯胎上描繪紋樣,施釉後高溫一次燒成。它藍白相映,怡然成趣,晶瑩明快,美觀隽久。白釉青花一大城,花從釉裡透分明,使人賞心悅目。明人航海家鄭和七下西洋,每次都帶去大批青花瓷,與30多個國家進行交往。不少珍品現被收藏在英、美等國博物館。

粉彩瓷

粉彩亦稱軟彩,是瓷器的釉上裝飾,自清康熙晚期開始,到雍正、乾隆年代,日臻完善。其制法是:先在白胎瓷器上勾出圖案輪廓,再堆填色料,在攝氏七百多度的溫度下燒煅而成,顔色柔和,畫工細膩工整,既有國畫風味,又有浮雕感,畫面充滿着濃郁的民族特色。有以中國曆史故事和神話為主的人物、有秀麗多彩的山水、有栩栩如生鳥翎毛,有工整對稱的幾何圖案。

顔色釉瓷

在釉料裡加上某種氧化金屬,經過焙燒以後,就會顯現出某種固有的色澤,這就是顔色釉。影響色釉成色的主要是起着色劑作用的金屬氧化物,此外還與釉料的組成,料度大小,燒制溫度以及燒制氣氛有着密切的關系。人們說“自然界有什麼顔色,就可以燒制出什麼顔色的瓷器”。您如果參觀一下景德鎮的顔色釉瓷,就會相信此話不假。當然,有許多顔色釉的配料和燒制是十分困難的,如“祭紅釉”,就有千窯一寶之說。

薄胎瓷

薄胎瓷,薄如蟬翼,輕如綢紗,是一種輕巧秀麗,薄如蛋殼的細白瓷。古人吟誦薄胎瓷曰:“隻恐風吹去,還愁日炙消”。薄胎瓷的制作要求極高,特别是修坯,最艱難也最關鍵,全靠工人師傅娴熟的技巧,經過百餘次的反複,将二、三毫米厚的粗坯修到蛋殼那麼薄,在關鍵時刻,少一刀嫌厚,多一刀則坯破功敗,稍不留神,一個喘息就會導緻前功盡棄。這樣的泥坯還須經受攝氏一千三百多度的高溫焙燒的考驗,不裂碎,不變形,其珍貴和難得就可想而知了,所以人們稱薄胎瓷為神奇珍品。

雕塑瓷

景德鎮瓷雕制作可以追溯到一千四百多年前,遠在隋代就有“獅”、“象”大獸的制作。當代的景德鎮,瓷雕工藝精湛,工藝種類齊全,有園雕、捏雕、镂雕、浮雕等;産品多樣,有佛像尊神、花草魚蟲、亭台樓閣、動物玩具等;造型優美、形神兼備、千姿百态、栩栩如生;裝飾豐富,有高溫色釉、釉下五彩等;藝術表現力強,有的莊重渾厚,有的典雅清新,有的富麗堂煌,鮮豔奪目。

青花影青瓷

在同一件影青釉瓷器上,既繪有幽靜雅緻的“青花”,又刻有清淡秀麗的紋飾,稱青花影青瓷。

青花影青瓷是景德鎮于1983年創出的新品種,該釉色酷似白玉,花紋晶瑩剔透,釉層下的暗花與青花融為一體,使器物顯得更加秀麗、高雅。1984年3月16日,在有關部門召開的技術鑒定會上,陶瓷專家們認定:該産品“具有獨創性,有獨特的藝術效果,是升級換代上高檔的新産品,屬國内首創。”

瓷器雕刻

捏雕也稱雕花,用上等白泥捏成花鳥蟲草。由于受工藝的局限性,常以石山、挂盤為依托。如果支座是石山,再以泥槎成長條,捏成樹幹依附在石山旁,再在樹幹上接支幹,支幹上安花。花的捏制是先捏花蕾,方法是 用泥搓成蒜頭狀,在頂端鑿滿小孔。捏花瓣是将橢圓形泥團置于左掌上壓扁,用挜扒壓成不規則的薄片,再蘸泥漿粘在花蕾外圍,由内到外,捏一瓣接一瓣。葉片的捏法同捏花瓣差不多。如捏孔雀,先捏雀冠,再捏羽毛。羽毛要捏成羽毛狀,一羽一羽地粘接上。

一個技藝高超的藝人,用泥料就如用面粉團一樣,做到形象準、速度快。著名的藝人有蔡壽生、楊海生等。

镂雕

镂雕又稱镂空或镂通花,通常以镂空為主,綜合圓、捏、浮雕技法。有的裝飾紋樣,如玲珑瓷就是其中之一。還有各種形狀的花瓶、筆筒、挂盤、花籃、三足香爐、宮燈以及樓台亭閣等。以代表作《龍舟》為例,先捏船底,以浮雕刻出片片龍鱗,再将捏雕成的龍頭、龍尾用泥漿接上。船艙是主體,镂空大小窗棂、柱子,并分上下兩層,每層又捏雕衆多人物,分布其中和甲闆上,最後捏雕鍊子和錨。龍舟不上釉,全為高等白泥塑成。景德鎮第一隻《龍舟》為徐順元所塑。龍舟是瓷雕藝術中的瑰寶,至今暢銷不衰。

浮雕

浮雕也稱堆雕,屬于平面雕塑。按表面凸出的厚度不同,又分高浮雕和低浮雕。浮雕作品一般都要依附在器皿上,如花缽、花瓶和未曾燒制的瓷闆等。素材多以花卉、樹木、魚蟲和雲石為主,較為大型的也選取雲龍和人物。工藝上按高低起伏不同,分出層次堆泥,由低層到高層一次堆足,也可将條條塊塊體積不同的泥料,按構思的各個部位堆成形象輪廓,以手指壓緊,再用挜扒進行修整。

雕刻

雕刻又叫刻畫或刻花,又分刻坯和刻瓷兩種。刻坯的工藝是先在坯體上用墨畫好底稿,依照線條用刀刻畫。一種為陰刻法,即刻成的紋樣為凹體;一種為陽刻法,紋樣呈凸出狀,也有陰陽刻結合的。刻瓷也是先在瓷面上畫好底稿,再用鎢鋼刀或全鋼刀将畫面鑿刻,其特點是刻成細點,刻成後的畫面是由無數連接的小孔所組成,每個點幾乎深度一樣,邊緣不得有破損,爾後塗上顔料或墨,再以蠟複蓋其上。民國4年,雕刻藝人黎勉亭曾為英王喬治雕刻瓷像,費時六個月,史載“神态逼真”。

另外還有一種民間刻瓷藝人,走村串戶,專為鄉民的碗盤刻姓或名字。因為鄉下人的紅白喜事酒宴多在祠堂裡進行,要借用許多碗盤,完畢後,按所刻的字樣歸還原主,至今,許多碗盤上仍留有這種字迹。

制瓷技術

手工制瓷

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産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景德鎮手工

制瓷技藝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名錄。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專業化程度強,行業分工極其細緻,最核心的包括拉坯、利坯、畫坯、施釉和燒窯等五項工序。

1、拉坯:也叫“做坯”,是成型的最初階段,也是器物的雛形制作。它是将制備好的泥料放在坯車上,用輪制成型方法制成具有一定形狀和尺寸的坯件。

2、利坯:即“修坯”。它是将經過印坯工藝後的粗厚不平、規格不齊的粗坯經過兩次旋削,使之厚度适當、表裡一緻。

3、施釉:俗稱“刹合坯”。它是在器坯内外上一層玻璃質釉、使之光潤。其方法有蘸、澆、吹、蕩、塗等。

4、畫青花:俗稱“畫坯”。它是用青花料在坯胎上繪畫,打青花箍或寫青花字,最後上釉燒成。

5、燒窯:是成瓷的最後一道關鍵工序。它是将裝有成坯的匣缽按窯位置放在窯床上,用松柴或槎柴燒至1270--1300度,采取先氧化焰,後還原焰的方法,分溜火、緊火、淨火三個階段,用一天一夜(24小時)的時間,把匣缽内的坯胎燒成瓷胎。

景德鎮手工制瓷技藝中重要的成型工序在宋代已初步建立。瓷業内部分工日益細化,普遍采用拉坯、印坯、利坯、修足、蘸釉、蕩釉等技藝制作瓷坯,再采用匣缽仰燒、墊缽複燒、支圈複燒等技法進行裝燒。到元代,又發明了瓷石加高嶺土的“二元配方法”及青花釉下彩繪技術。明、清兩代,景德鎮制瓷業進一步發展,“共計一坯之力,過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制瓷手工技藝體系基本完善,采礦、每道工序都簡化到不能再簡化的程度。煉泥的隻管煉泥,拉坯的隻管拉坯,彩繪者也是畫者畫而不染,染者染而不畫,如此明細分工提高了制瓷效率,各方面都有身懷絕技的能工巧匠,景德鎮手工制瓷業至此達到了曆史的最高峰。

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在彙集全國各地名窯技藝的基礎上形成自己的特色,并自成體系。其行業分工之細,專業化強度之高是其他手工行業所無法比拟的。 從禦窯廠來說,其生産組織分工相當完備,具備了制坯行業的各種作坊:有舂碓陶土的作坊,有制作大小圓、琢器坯胎的作坊,有制匣缽的作坊,還有各種輔助性的作坊,如泥水作、大木作,船木作,鐵作等。許多局部操作大都由專業性很強的工匠擔任。同時将燒、做兩行集中在廠内,設禦窯若幹座,形成了一個門類齊全,無所不及的大型手工作坊。

景德鎮在"集大成"之後,又将其精湛的制瓷工藝傳播開來,促進了全國及世界各産瓷區制瓷業的蓬勃發展。因此,景德鎮手工制瓷工藝及生産體系不愧為中國陶瓷業中的傑出代表,體現了中國的資本主義萌芽,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我國與東西方各民族經濟、文化交流的重要紐帶。當地政府在上世紀八十年代,為配合城區改造,保護一批曆史文化遺迹,把散落在市區的部分古窯場、古作坊、古建築異地集中保護,建立了景德鎮陶瓷曆史博覽區,整個博覽區由古窯和陶瓷曆史博物館兩大景區組成,是景德鎮最重要的陶瓷文化旅遊區之一,也被國内外專家和陶瓷愛好者稱為“活的陶瓷博物館”。

【附】圖為清乾隆琺琅彩「古月軒」錦雞圖雙耳瓶,價值1.2億的人民币。景德鎮官窯瓷器。

作坊營造

2006年,國務院公布景德鎮傳統瓷窯的營造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

名錄。修複鎮窯是對這一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的直接保護。

砌築營造和修補制瓷窯爐,景德鎮瓷業俗稱之為“攣(luˊan)窯”,這是一種專門的技藝。攣窯一業,從元代起,都是魏姓本地人世傳經營。到清嘉慶年間,其手藝被餘姓江西都昌人學得,并由此傳承。據載,清末景德鎮鎮窯有100多座,窯業的興盛可以想見。

鎮窯窯爐的型制體量、結構比例、砌築材料和手工技法都有一定的講究,代表了世界傳統制瓷窯爐營造技藝的最高科技水平,是景德鎮窯工千百年勞動經驗和高度智慧的結晶,這次鎮窯窯爐的砌築是國寶級傳統技藝的實際操作。

清代人對攣窯技藝有這樣的描述:“餘嘗見其排砌磚也,一手挨排粘砌,每粘一磚,隻試三下即緊粘不動。其排泥也,雙手合舀一拱泥,向排砌一層磚中間兩分之,則泥自靠結砌兩路流至腳,砌磚者又一一執磚排粘,其制泥稠如塘漿,亦不如泥水工所用者。”

攣窯使用特制的窯磚和攣窯泥。

窯磚是用來砌築或修補制瓷窯爐的主要材料,一般長、寬、厚的規格為24×9×3.5(公分)。另有特殊規格的條子磚和煙囪磚等。

制磚的原料為粘性好、耐火度高的山土,經過踩煉、成型、晾曬、燒煉等工序,最後制成窯磚。過去,磚坯一般裝進瓷窯燒成“響磚”,使用專門的圓窯包燒制。

窯爐使用一段時間後需進行修補或拆倒重新砌築,所以景德鎮有大量拆窯時留下的窯磚頭。經過高溫煅燒,夾帶着火紅色和黑釉色的窯磚頭被人們廣泛地用來砌牆、鋪路,使瓷都風貌呈現出一種獨有的特色。

攣窯泥取自于田泥,即水田表層下的泥土,因其沒有沙石雜質,具有粘性且耐高溫。田泥運到窯場後需曬幹,便于練制泥料前用水能迅速地将泥塊化開。用水攪拌的田泥經過踩練後成為泥漿狀的攣窯泥。

景德鎮傳統瓷窯營造技藝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産,窯磚和攣窯泥的制作技藝是其中重要的組成部分。由于清代鎮窯的重新修複,傳統窯磚的燒制和攣窯泥制作等傳統技藝也被“激活”。

産品保護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産品質量法》和《原産地域産品保護規定》, 國家質量監督檢驗檢疫總局通過了對景德鎮瓷器原産地域産品保護申請的審查,批準自2005年4月15日起對景德鎮瓷器實施原産地域保護(公告2005年第63号)。

地域保護範圍

景德鎮瓷器原産地域範圍以江西省景德鎮市人民政府《關于界定景德鎮瓷器原産地域産品保護範圍的函》(景府文 41号)提出的地域範圍為準,為江西省景德鎮市珠山區、昌江區、樂平市、浮梁縣所轄行政區域。

質量技術要求

(一)品種。

青花瓷、玲珑瓷、高溫顔色釉瓷、粉彩瓷、新彩瓷。 (二)制作工藝。

1、原料:選用保護範圍内所産的原料:高嶺土、瓷石、釉果、釉灰。高嶺土含鐵量在0.7至1%,瓷石含鐵量0.4至0.7%。要求原料精選,漂洗幹淨。

2、原料加工:用傳統工藝原料經破碎、研磨、過篩、除鐵、陳腐制成坯泥、釉料。

3、成型:根據不同産品器型,分别選用可塑法、澆注法、手工技藝法成型。

4、施釉:根據産品不同器型,分别選用湯釉、浸釉、沾釉、噴釉、塗釉的施釉方法。釉層厚薄得當,均無缺損。

5、燒成:高溫一次氧化――還原焰燒成。

(三)外觀特色及理化指标。

1、外觀特征。

白裡泛青、色澤渾厚、瓷質細膩、釉色瑩潤、清雅透亮。加上各類藝術裝飾後,呈現各類瓷器的特色。

①青花瓷:色調青翠欲滴、經久不褪;紋樣清新明麗、幽靜雅緻; 釉面晶瑩柔潤、白裡泛青。

②玲珑瓷:瓷裡顯現透亮釉紋圖案,精巧細緻,玲珑剔透、碧綠透亮。

③高溫顔色釉瓷:釉面如鏡,五彩缤紛,猶如朝霞、彩虹,美不勝收。

④粉彩瓷:畫底有層玻璃白,畫浮玻璃上,色彩豐富,“脂粉”柔和,紋樣凸起,立體感強。

⑤新彩瓷:彩料直接附着瓷面,料薄而鮮豔明快,畫面明亮逼真、生動自然、不脫落褪色。

2、理化指标。

①瓷體吸水率不大于0.5%。

②熱穩定性:(指餐飲器皿)從160℃至20℃熱交換一次不裂。

③鉛、镉溶出量:鉛溶出量不大于1.0mg/L ,镉溶出不大于0.2mg/L。顯微結構遊離石英含量8至22%,莫來石含量20至30%,玻璃相含量為50至60%。

專用标志使用

在景德鎮瓷器原産地域範圍内的生産者,如使用“原産地域産品專用标志”,須向設在當地質量技術監督局的景德鎮瓷器原産地域産品保護申報機構提出申請,經初審合格,由國家質檢總局公告批準後,方可使用景德鎮瓷器“原産地域産品專用标志”。

景德鎮瓷器相關報道

1、景德鎮茶具網:景德鎮市高技能陶瓷藝術畫院正式挂牌。

相關媒體報道

1、新浪新聞網:景德鎮茶具拒銷日本 商家呼籲保島愛國。

2、騰訊網:2012國際陶瓷品博覽會上的黑馬

瓷器應該怎樣保養

教大家如何保養瓷器1、 瓷器器體大的花瓶、罐等移放時,不能一隻手提器物的脖子,而應一手拿住脖子,一手托住底,以免原來拼接起來的部分分離;在取放有雙耳裝飾的瓶、罐、尊等瓷器時,不能僅提雙耳,以免折斷和損壞。

2、 大盤、大碗等移動時應雙手捧,或用一手的拇指和食中二指扣住邊緣,另一手的四指和手掌托底。忌用單手拿盤、碗的一邊,以防斷裂。

3、 取放人物瓷雕時,須當心人物的須發和手指等易損壞的纖細部分;同時在提放器物時,勿要單手拿人物的頭部,而應一手拿住人物的頭部,一手托住人物的身子。

4、 薄胎的器皿如醴陵釉下彩等,胎薄、質輕、嬌嫩,移動安放時要雙手捧,忌用單手,尤其是瓶件,底足小,長度高,還須防風吹倒。

5、 帶座、帶蓋的陶瓷(器)取放時不能連蓋帶座一窩端,而應将座、蓋和主體分别單拿單放,防止移動時脫落打碎;遇到多人鑒别欣賞時,要一個一個來,不要兩人将瓷器手遞手的傳着,以防失手打碎。

6、 瓷器上出現灰塵、污漬時,要用軟布輕輕擦拭,且不可用硬度過高的布或其他物品強行去污,免得劃傷瓷器的釉面。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