缸爐燒餅

缸爐燒餅

漢族特色小吃
缸爐燒餅是京津冀地區漢族特色小吃之一。[1]主要流行在河北地區,為唐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目前在河北石家莊市、樂亭縣等地頗為常見。在河北省唐山市樂亭縣已有百餘年曆史,以缸橫卧,内壁貼餅,外溫内烘是其獨特的制作方法,缸爐燒餅呈圓鼓形,色焦黃、味鮮美,香酥可口,别有風味,是外地遊人極喜愛的食品。
  • 中文名:缸爐燒餅
  • 外文名:
  • 别名:
  • 定 義:用火爐燒缸制作的燒餅
  • 類 型:食物
  • 地 區:京津冀地區
  • 地 位:唐山市非物質文化遺産
  • 特 點:香、酥、脆

基本介紹

缸爐燒餅,用火爐燒缸制作的燒餅,因此叫缸爐燒餅。用缸制作食品是一 種很獨特的方法,它利用了“缸”的光滑、耐火和厚度,燒出的燒餅不糊、面光,吃起來香、酥、脆。這種燒餅的制法在火候上極講究,因缸裡呈凹形,涼或熱燒餅都要滑下來。缸爐燒餅形圓,上有花檐,大小同現在的芝麻燒餅差不多。

據曆史記載,清朝晚期,有一名叫石老化的廚師在樂亭縣城北關開辦熟食“發貨鋪”,以蒸肉包子,烤吊爐燒餅為主業,當時為了更好的利用做包子的下腳料——肥肉和白菜幫,制成燒餅放入吊爐烤熟出售。沒想到由于味美價廉,十分暢銷,石老化改進工藝,添加配料,并由吊爐烤改為缸爐烤,一下子名氣大增,購買者蜂擁而至。

制作方法

古人有詩贊雲:“城府千層四方方,芝麻萬點心計長。奈何八挂爐中燒,縱到唇邊更放香。”缸爐燒餅多産于河北省,不過随着社會發展,缸爐燒餅一般都已作為普通食品使用,而且逐步将缸爐變為烤箱燒制,味道可能有所變化,但是更環保,不過部分地區仍可見到路邊小攤烤制正宗缸爐燒餅。

缸的制作

将尚未燒制好的、半生半熟的水缸,去掉底部,使之上下相通。用鐵皮将缸包成圓桶,用土泥将缸與鐵皮間的縫隙封嚴,然後大口向下,置于排列好的爐條上固定,即制成缸爐。

燒餅的制作

用響水(水溫50℃~60℃左右)放入适量的食鹽和白面調和。面和好後,置于案闆上,用面杖反複碾壓成層狀,然後分成面團,将每一個小面團分别擀、疊成長方形,整齊排列在案闆上,将水灑在上面,用手抹平,再将脫皮的白芝麻灑在上面,用手均勻制成燒餅胚後,即可入爐。 入爐和出爐:待缸爐燒燙後,将做好的燒餅胚一一貼在爐壁上,爐口蓋上鐵蓋。約20~30分鐘後,芝麻泛黃、發出香味時,即可起爐。用鐵鏟将燒餅從爐壁鏟下,用手夾住取出,即可食用。

制作過程的注意事項

一、燒爐,所謂缸爐,即通常用的陶瓷大缸,縱1着打去少半,橫卧成爐,用泥抹嚴,用炭火或洋槐樹幹枝,燒到爐成暗色,大約達100℃,停火用水刷爐,将做好的燒餅逐一用手背托貼在爐壁上。因爐壁有一定熱度,燒餅即粘貼上面,上煎下烤,使燒餅熟透,放出芬香氣味即成。燒爐火忌暴又忌弱,暴了燒餅易糊,弱了火力不足,燒餅會加生。刷爐要看爐壁色澤,溫度高處要多上水降溫,低要加火增溫。掌握溫度無法使用溫度計,全憑經驗看爐色。

二、包劑子,劑子大小要均勻,再撰成面皮,包好拍扁後的燒餅要在不貼爐的一面蘸滿炒好的蛻皮白芝麻,以備上爐。

三、上燒餅,即烤功。燒餅做好,用手背一個個送蔔爐壁,個個挨緊貼勻。此時爐壁溫度非常關鍵,溫度低,燒餅貼不住掉在炭火裡就成廢品。溫度調節要靠爐門鐵簾,溫度高了打開簾,溫度低了關閉簾。缸爐燒餅的特點:四角方形,鼓脹焦黃,層層皮薄,酥脆清香。

自制參考

1.面粉500克加入溫水350克和勻揉透,表面刷一層麻油,醒1小時待用。

2.面粉150克加麻油100克放入盆内,調成油酥。

3.肉、蔥均切成1厘米見方的片,加鹽、味精、胡椒粉、水50克、麻油50克蔥調成餡。

4.将醒好的面擀成厚0.4厘米的片,抹上油酥,從邊緣卷成筒,下劑子40個。

5.暗酥擀圓皮,包10克餡,收口成圓球狀,球面沾上清水再粘芝麻,放案台上用手按成中間凹的餅坯。

6.餅坯表面刷一層麻油,入烤爐用200℃的爐溫烤至上色,出爐再刷一層麻油,再入爐烤成金黃色即可。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