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話

白話

粵語的俗稱
白話是粵語的俗稱。居住在兩廣地區講粵語的人民将粵語稱為白話。[1]清朝以前,将廣東、廣西稱為粵東、粵西,就是指說白話(粵語)的廣東和廣西。講白話(粵語)的地區有: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港澳兩地居民和海外華僑則稱白話為廣東話。白話可分為:廣州話、順德話、東莞話、台山話、陽江話、欽州白話、端州白話、梧州白話、湛江白話、高州話、南甯白話等等。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北美、歐洲和澳洲、新西蘭、聖誕島等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在粵語核心地區廣東省近8000萬本地人口中,粵語使用者5000萬;也有媒體認為,在廣東省的1億人口中,使用人數超過6700萬。
    中文名:白話 外文名: 定義: 英文名:Cantonese 釋義:粵語的俗稱 講白話地區:粵港澳、桂、瓊、海外華人區 使用人口:約一億兩千萬 語言特點:保留入聲最多,有九聲 名人:孫中山、康有為、梁啟超 作為官方語言:香港、澳門 世界排名:第十四位 分類:廣州話、順德話、東莞話等

基本概念

引用示例

白話文言

中國五四運動前,語文分為文言和白話。在讀音方面,可以分為讀書音和白話音;在文體(包括詞彙和語法)方面,可以分為文言文和白話文。白話音,實際上就是民間的方言,和讀書音(如《廣韻音》《洪武正韻》)相對;白話文,是相對文言文而言,是接近日常生活語言的文字表達方式,從詞彙、句法、韻味等方面看,顯然與文言有區别的。

漢語自古以來就有文言和白話之分。文言,是官方的表達形式,是公卿文人的語言和文體形式。然而,中國還存在并行的一套漢語,就是白話,這是平常老百姓會話所用的語言。相比之下,文言比白話更加嚴謹、規範和有邏輯。

由于古代沒有錄音機等設備,我們最初了解古代的文體形式——文言文。但是随着中國古代文化研究的深入,我們也意識到:在古代,官方口頭用語也并非是首都當地的白話,而是有專門的正音标準的,這就是讀書音。例如,在明朝的時候,官方的書面語言是文言文,官方的口頭語言是以當時南京白話為基礎的《洪武正韻》這本書為參考。顯然,《洪武正韻》的發音體系比當時任何一種方言都顯得更加規範和嚴謹。

至于平民百姓,他們不懂什麼文言文,更不可能用文言來作為日常會話。他們說的都是當地的白話。但同樣不能說白話文是沒有文字的語言。中國古代文字之多、音域之闊遠遠超出現代人所使用的狹小的幾千個字的範圍,現代文就是從這個平行的漢語中演變而來的。我們可以從現存的唐宋白話文文學、元代的戲曲、明代的象《三言兩拍》等文學巨著中窺視到古代的白話文跟現代文其實并沒有象跟文言文一樣的太大的差别。如果不能考證它們的發音,起碼它們的語法和文字的使用在紙面上是一目了然的。古代的白話文經五四的現代白話文到現代文幾乎沒有太大的變化,隻是現代人把西方的語法給它做了條理化和增加了很多的詞彙。

漢語白話

古代白話沒有标準,由于漢語各地的方言差異,衍生出多種白話。在清代之後戲曲的流行以及地區之間交流開始逐漸頻繁,最早被人們廣泛認識到并認可的主要有韻白、京白、蘇白、廣白四種,也稱四大白話。

韻白指的是中州韻,相當于白話是{粵語}的俗稱。居住在兩廣地區講粵語的人民将粵語稱為白話。清朝以前,将{廣東}、{廣西}稱為粵東、粵西,就是指說白話(粵語)的廣東和廣西。講白話(粵語)的地區有:廣東、廣西、香港、澳門、海南。港澳兩地居民和海外華僑則稱白話為廣東話。白話可分為:廣州話、順德話、東莞話、台山話、陽江話、欽州白話、端州白話、梧州白話、湛江白話、高州話、南甯白話等等。以珠江三角洲為分布中心,在中國的廣東、廣西、海南、香港、澳門,北美、歐洲和澳洲、新西蘭、聖誕島等以及東南亞的新加坡、印度尼西亞、馬來西亞、越南等華人社區中廣泛使用。在粵語核心地區廣東省近8000萬本地人口中,粵語使用者5000萬;也有媒體認為,在廣東省的1億人口中,使用人數超過6700萬。《洪武正韻》,聽感類似于湖北話、湖南話和廣東話的雜糅,是明代的中原主流的官話。清軍入關後不久,将北京話作為官方用語,所以這種白話的出現也就越來越少。在清代主要使用于戲曲當中。

京白是以清代的北京話為準。因為當時滿清入關後,新的官話已經取代了明代舊的官話。包括在戲曲念白中,雖然存在一些老的韻白,但是更多的是使用新的官話唱的。

蘇白是以清代的蘇州話為準,蘇白在當時江浙還是比較流行的。

廣白是以清代的廣州話為準,主要在兩廣地區流行。

實際上,在清代,也存在其他的方言區,如閩語白話(閩白)、客家白話(客白)也是長期存在的,當時由于交通不便,很多南方方言的白話沒有得到廣泛流傳,也就缺乏主流的認同,故隻有四大白話。除此之外,還有一些北方方言是獨立的白話,如南京白話、太原白話等等,但是往往會被認為是不标準的京白而沒有得到普遍的認可。

除了生活中使用白話,白話也可以出現在戲劇中:例如京劇中有兩種念白使用,京白、韻白,昆曲有韻白和蘇白,越劇使用蘇白,粵劇使用廣白;白話也可以出現在小說中,例如四大名著、《何典》。不過,這裡的京白、蘇白、廣白不是指北京話、蘇州話和廣州話,而是指廣義的北方話、吳語和粵語。例如在小說中如《海上花列傳》中的對話是發生在 上海的,但是卻也是蘇白;金庸的武俠小說中,京白蘇白皆有,但卻不是北京話、蘇州話;四大小說以京白為主,《紅樓夢》對話中也有部分也蘇白,但是發生的事件不在北京;越劇使用蘇白但不是蘇州話,而是以嵊州話為基礎的越劇音。

清代末,出現了漢語标準音,那麼其他“白話”這個稱呼就為“ 方言”所取代。到了現在,“白話”這個名詞也就專門用作指清代的方言。在 戲曲中,還存在白話的叫法,指的是清代當時的方言。比如,京劇當中的“京白”就是指清代的北京話,比如京白“笑”這個字讀作“siao”,而北京話讀作“xiao”。

方言

粵語使用地區的居民将粵語及粵語子 方言稱為白話。例如:“ 廣州白話“,“佛山白話”、“梧州白話”,“ 南甯白話”等等。一般來說,由于廣州的曆史、地域、文化、經濟等各方面的原因,故把廣州白話定為粵語的标準語。

概述

湛江白話可分為吳川白話、廉江白話、遂溪白話,遂溪、廉江的白話較為接近,吳川白話與廣州音差别較大。

特點

湛江白話有個特點,就是帶有“邊擦音”,也叫“擦舌音”,例如:三、四、新、心、信息等字詞,聲調較重。

湛江白話與廣州話基本相似,不過也有一些與廣州話稍許不同的特點。

分布

赤坎區、霞山區通行湛江白話(粵語系)、雷州話(即黎話,屬閩南語系)兩種方言。城區的居民一部分講湛江白話,一部分講黎話,周圍農村基本上講雷州話。在赤坎、霞山兩區,所講的白話接近廣州音,坡頭區講吳川話為主。

湛江市區的赤坎當地居民原來是講黎話。清末,在法國租占廣州灣(今湛江市舊稱,曾為法國殖民地)後,城市快速發展,連近的廣州府、高州府等地商人、居民紛紛到來這裡經商及居住,便帶來了粵語。抗日戰争時期,廣州、香港等地大批人士遷來到赤坎,又進一步促進了赤坎粵語的發展。早期傳入本區的粵語來自不同地區帶有各地不同口音,曆經百年,融合發展,形成有地方特色的湛江白話

梧州白話

概述

梧州白話平淡似水,老子曰,江海之所以能為百谷王者,以其善下之,故能為百谷王。梧州白話與其無,老子曰,無為而無不為。

起源

梧州古稱蒼梧郡,神仙有話,朝遊北海晚歸蒼梧,可見蒼梧之重要地位。蒼梧郡地處今兩廣版圖的中心,轄地相當于今之梧州、肇慶、賀州三地區。北有桂江(漓水)經靈渠通湘江連接長江水系。橫貫兩廣的嶺南母親河珠江的主流西江,穿郡城而過。統領這一大片南中國土地的首府廣信,其地位顯然就十分重要。經專家、學者考證确認,自公元前106年起,廣信作為嶺南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前後曆經300多年,被譽為“嶺南古都”,是嶺南文化和粵語的最早發祥地。蒼梧古郡和古廣信不僅是嶺南文化的發祥地,今天研究嶺南文化,就離不開蒼梧故郡和古廣信的。

蒼梧郡治即今廣西梧州,這是大家公認的,古今并無疑議梧州就是古廣信。

傳統的說法,包括權威的《辭海》、《辭源》及著名的典籍和近、當代專家學者的說法,均指古廣信就是蒼梧郡治的今廣西梧州市。古廣信亦即是古代粵語和粵文化的發源地。而梧州白話在衆多講白話地方之中,以其平淡無奇,沒多小感情色彩,發音之中氣在腹。可以說是保全古白話最好的地方。

特點

其他的白話,如廣州,香港的白話,帶感情色彩十分濃厚。梧州白話以自然為宗,與其沒有感情色彩,終于無為而無不為。白話之所以稱為白話,就是白到什麼都沒了。歸于平淡,歸于水

南甯白話

概述

南甯白話最早是在清朝時做為地方官語傳入南甯。後來兩地的商人也漸漸運用白話,白話才開始在民間發展。學術上公認南甯白話屬于粵語的邕浔方言片,是粵語的子方言,這主要因為廣西南甯是多民族地區也有很多方言。所以發展出了和粵語近似又不同的南甯白話。

淵源

“白話”一詞在廣西和 廣東有兩種含義:一種指白話文,另一種指粵語。這裡所說的白話指粵語。廣西地區由于少數民族較多,語言構成比較複雜,所以在一些大區域内都有一個比較統一的語言以方便交流,廣西北部基本上用桂柳話,南甯市在1997年實行推普運動後,普及 普通話,現在市區和郊縣都已經普遍通行普通話。但是這種普通話是夾雜有粵語,壯語地方口音的普通話變體。有外地人稱之為“南甯普通話”。

史記記載

《史記》載,秦滅周統一六國後,(秦)始皇帝三十三年(公元前214年),“發諸嘗逋亡人、贅婿、賈人略取陸梁地,為桂林、象郡、南海,以适遣戍”。 秦始皇征召來的這些逃亡人(逋亡人),讨不起媳婦而被迫去上門的窮家子弟(贅婿)以及做買賣的商人(賈人)就是最早成批來到廣東、廣西的開拓者。秦開36郡之中,桂林、象郡大部分在今廣西境内。秦始皇開辟這三郡的目的之一是“适遣戍”,即作為懲罰手段把這些人遣送到南方來守邊禦敵。這批人号稱“五十萬人守五嶺”,是如今操 粵方言者的先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

漢元鼎六年(公元前111年)武帝滅越,也是一次較大的軍事行動。從三國到西晉、東晉,中原戰亂頻仍,迫使大量的漢人南遷,其中不少人陸續來到廣東、廣西。元代的戰亂,也促使大批漢人南下。明、清兩代,漢人進入兩廣有增無減。

白話是中原漢人南遷至廣東形成的方言。 廣東人為了經商沿 西江而上,到南甯定居,于是,南甯就有了白話。廣東白話形成卻較晚。明代的南甯城很小,城裡以說 平話為主,在官府衙門裡則通行 官話。這時的白話勢力還很小。到了清代,下廓街官話是南甯普遍使用的方言。後來,廣東人西遷的多了, 南甯市區逐步變成白話的天下,平話則退居郊區,而下廓街官話則被“壓縮”到一兩條街上去了。

相關

白話與粵語

雖然廣西地區的白話與粵語有着不可分割的聯系。南甯地區乃至廣西南部、中部、東部等廣大地區( 防城港, 百色、南甯、欽州、北海、 憑祥、賀州、 崇左、梧州、 玉林等地區),都屬于粵語語系區。這些地區占廣西面積近半,人口占廣西一半以上,本質上屬 嶺南文化的範圍,南甯白話屬粵語語系中的邕浔粵語, 語音與欽廉一帶粵語接近,主要流行于 邕江、浔江兩岸交通便利的城鎮,如南甯市及 邕甯縣、崇左縣、甯明縣、 橫縣、平南縣等縣城以及 柳州市部分地區,以 南甯白話為代表。雖然南甯白話語音方面和标準粵語( 廣州話)有些差别,但和廣東講粵語的人士溝通基本上沒問題的。可以說,南甯(邕)傳統文化和廣東(粵)一脈相承,同一淵源,語言便是一個例證。 

南甯原來的“南甯官話”

南甯民間有一種語言叫“南甯官話”,講話 口音很特别,如今會說者不足百人———

有一種方言,乍一聽像桂柳話,仔細聽又夾雜着粵語,這到底是什麼話呢?南甯很多人是聞所未聞,可就是這種方言,被 語言學家稱為瀕危方言。這種在上世紀二三十年代風光一時的“南甯官話”(也稱邕州官話),當時普及程度就像現在的粵語一樣。眼下,廣西語言學家正在專門對這種瀕危方言進行研究,以拯救這筆不可多得的 文化遺産。 

風光一時的“南甯官話”

為揭開這種瀕危方言的“傳奇身世”,記者幾經周折,近日在南甯市中堯路附近的一條小巷子裡,找到了該語言的“新聞發言人”——雷達倫老人。據悉,今年80歲高齡的雷達倫老人,是目前還健在的歲數最大而且會說這種話的老人之一。

雷達倫老人告訴記者,這種 瀕危語言以前叫做“下郭街話”,因為上個世紀20年代南甯下郭街(今臨江路)以及周邊一帶的居民都講這種話,後來這種話也被叫做“南甯官話”(邕州官話)。談到“南甯官話”的曆史淵源,雷達倫老人稱:相傳 宋朝年間,廣西的 侬智高造反,朝廷派出狄青部隊到廣西平反, 平定叛亂後,這支狄青部隊的一個分支留守在南甯,久而久之就逐步形成了自己獨特的語言。

記者還向廣西語言學會的老會長劉村漢了解到,清末明初,随着商業的興盛,有了各種形式的曲藝,廣西南部的曲藝普遍采用“南甯官話”作為舞台語言廣為傳播,在此基礎上形成了南甯地方戲——邕劇。據有關曆史考證,邕劇也是采用此語言來道白的。可見,當時的下郭街話曾風行一時,因此被尊為“南甯官話”。

采訪中,從小就講着“南甯官話”長大的雷達倫老人一邊回憶過去的往事,一邊饒有興緻地說起了這種稀有方言:“你敵客哪點(你們去哪裡)、哪門(什麼)、騷假(蟑螂)……”記者注意到,這種方言同時具備桂柳話和粵語的 口音,一句話裡面既有粵語的發音,又有桂柳話的發音。據随同采訪的教授們介紹,下郭街話由于長期以來受白話影響很大,裡面夾雜了很多粵語的語言成分。在一種方言中同時具備其他兩種語言成分,記者還是第一次聽到。

雷達倫老人告訴記者,他祖輩和父輩們都講這種話,上個世紀20年代,南甯市約有6萬人口,就有2萬人左右說這種話。這種話不僅成為當時很多南甯人的日常用語,一些戲種也用這種語言。由此可見,“南甯官話”當時的興旺程度。 

粵語“吃”掉了“南甯官話”

興盛一時的“南甯官話”,為什麼漸漸走向衰落了呢?

雷達倫老人告訴記者,在上個世紀20年代,南甯共有“南甯官話”、粵語、壯話、平話4種方言,當時4種方言都占有一定的位置,居民們平時交流的時候各說各的話,基本上都互相能聽懂。到了上世紀30年代,越來越多的 廣東商人來邕做生意,随着這些商人社會、經濟地位的提高,說粵語的人數不斷增多,說“南甯官話”的人卻在慢慢地減少,不少原來說“南甯官話”的人也開始跟着說粵語。久而久之,會說“南甯官話”的人就越來越少了,粵語因此漸漸取代了“南甯官話”,成為南甯市通用的語言。随着時間的流逝,人們在社交場合基本上很少說“南甯官話”了,隻是在自己家裡面才說。

雷達倫老人回憶起了一件舊事:當年,他的妻子過門後,由于不會說“南甯官話”,經常被他父母責怪,他就專門教妻子學說,但妻子最終還是沒學會,因此他的兒女們也都不會說了。老人說,每當懷念“南甯官話”的時候,他就找到以前的兄弟姐妹或者同齡的老夥伴說上一陣,過過瘾。雖然他們現在還會說“南甯官話”,但是說起來已經有點别扭了。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由于種種原因,那些以前說“南甯官話”的人,已經陸陸續續搬遷到了南甯市的菠蘿嶺一帶居住,因此現今會說“南甯官話”的人,大多集中在菠蘿嶺一帶。 

搶救“南甯官話”刻不容緩在一般人眼裡,一種方言在曆史的長河中自生自滅,最終被淘汰出局,是一件再正常不過的事情,但在語言文字專家學者們的眼裡,一種方言的消失遠遠沒有這麼簡單。

廣西教育學院中文系 副教授周本良,是廣西有名的語言文字學者,他從1999年就開始記錄研究“南甯官話”。周教授與工作夥伴曾對“南甯官話”做了一個粗略統計:現在會說“南甯官話”的人,在整個南甯市僅60人到70人,并且年紀大都在70歲以上。周教授告訴記者,這些老人中,能标準發音的更是少之又少,多數人隻能靠打開塵封的記憶,慢慢地去尋找殘留在大腦中的“南甯官話”,老人們有時為了說出一個詞語,或者記起一個句子的發音,往往要想上一天甚至一個星期。

周教授告訴記者,按照語言的分類,“南甯官話”屬于“ 西南官話”的語系,是一種特殊的稀有 方言。這種方言現在已經很少有人聽到,了解的人更是少得可憐。他們之所以對這種方言進行研究,是因為這種方言已經瀕臨滅絕,有很高的研究價值。周教授說,他現在最擔心的是這些老人的身體,因為這些老人是“ 南甯官話”的最好見證,是研究“南甯官話”的惟一線索。現在,這些老人都年事已高,如果不抓緊時間整理研究,對“南甯官話”的研究就會半途而廢。

周教授告訴記者,和博物館中的文物一樣,瀕臨滅絕的方言也是一筆文化遺産,是研究一個民族一個群體在一個特定時期的載體。他曾經看到這樣一則消息:現在全球每天都在消失一種方言。這種速度不能不令人震驚。為了記載這些瀕臨滅絕的方言,歐美等發達國家每年都投入巨資、出動大量人力物力,對這些語言進行研究。

為了拯救“南甯官話”,廣西語言學術界已經将“南甯官話”列為瀕危方言,廣西教育學院還專門拿出一筆課題研究經費用于“南甯官話”的研究。現在,專家已委托雷達倫等老人,在空閑的時候回憶有關“南甯官話”的内容,包括語言的發音、民間的諺語俗語、民謠童謠等等,并搜集整理成文字進行記載。相信經過努力,這種語言界的“珍稀動物”,會得以拯救。

詞彙含義

白話 :

bái huà

①沒根據的話;大話:這個人老愛說白話。②指漢語 普通話的書面表達形式。與“文言”相對。是唐宋以來在北方話 口語基礎上形成,初隻用于唐代 變文,宋、元、明、清的話本和小說等通俗 文學作品, 五四運動以後逐漸取代 文言,成為普遍使用的 書面語形式。用白話寫的文章,叫做“ 白話文”。

白話 (高級 漢語詞典)

báihuà

1.[pai-hua,vernacular Chinese]∶指唐宋以來非常接近口語的一種書面語

白話小說

白話詩

2.[empty talk]∶謊話;空話

空口說 白話

3.[chat] [方]∶閑談

扯白話

4.[Cantonese] [方]∶ 粵語

相關詞條

相關搜索

其它詞條